今日無意間瀏覽頭條,看到了《試問至今仍不認可"包產到戶"而竭力贊美人民公社的人》(今日頭條:個人定位,2024-07-09 16:02)一文。文章的內容如下:
“試問至今仍不認可‘包產到戶’而竭力贊美人民公社的人:
人民公社這么好,為什么實行了幾十年解決不了農民的吃飯問題、農村的發展停滯不前?
人民公社這么好,為什么億萬農民不喜歡?
人民公社這么好,為什么如此‘短壽’?
人民公社這么好,為什么四十多年后,沒有地方重走那條路?
路好走不好走,只有走路的人最清楚,人民公社好不好,億萬農民最有發言權。”
在這里,作者是提出了四個問題。
毫無疑問,作為一個曾經的公社社員,本人也經歷了從人民公社到分戶單干的全過程,對生產隊的集體生產過程,對分戶單干的作業狀態,都是過來人。相比之下,我當然是贊美人民公社的體制的。因此,我想就此四個問題作出回答:
一,人民公社這么好,為什么實行了幾十年解決不了農民的吃飯問題、農村的發展停滯不前?
很顯然,作者這個問題提得很荒唐。
在人民公社發展的二十多年中,我國人口從1956年的6億多增加到1983年的10億多,凈增加了4億人口。也就是說,人民公社體制條件下的我國農業生產力從養活6億人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到養活10億,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在我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人民公社前期,由于各方面的條件跟不上,糧食增長的速度超不過人口增長速度,吃不飽的現象的確存在,但從1964年開始我國糧食產量進入了一個長期的上升通道,處于一個穩定增長時期,恰恰證明了人民公社體制的優越性。
至于作者說到人民公社時期農村的發展停滯不前,這完全是不符合事實的:人民公社的第一個變化是電力化的實現,從沒有電到有電,這就是一個了不起的變化;此后,人民公社又進一步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水利化,這更是了不起的偉大工程。農業的水利化使我國農業從靠天吃飯發展到了旱能灌,澇能排的旱澇保收狀態,這更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此外,人民公社條件下的農田種植管理科學化的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的開始,即從農業生產本身的發展而言,人民公社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明顯的、不斷的提高;從農村的發展來看,從沒有電的生活到有電的生活,從信息隔絕到家家通廣播,從文盲普遍到村村有學校,普及實踐中學教育;從沒有醫療到醫療衛生體系的全面覆蓋,大隊有衛生所,公社有衛生院,老百姓看病方便又便宜;所有這些對中國農民來說,是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巨大發展。這停滯不前的判斷又從何談起?
二,人民公社這么好,為什么億萬農民不喜歡?
作者這個問題提得并不恰當。難道作者做過統計,億萬農民不喜歡人民公社?否則又根據什么來說明“億萬農民不喜歡”呢?
同樣的道理,難道今天的農民,把孩子、老人丟在家里外出打工,甚至都要上二十小時的班,卻賺的錢去除房租及其它生活費用卻也剩不下幾個錢,這是億萬農民的喜歡?
要知道,人民公社并不是空降而來的,而是經過互助組、合作社一步一步地發展起來的。建國之后,并沒有誰就想建立人民公社,而是實現的土地私有化,滿足農民耕者有其田的利益要求。如果單干真的發展的不錯,那就不會產生互助組,更不會有后來的合作社。原始的農業生產狀態,單干的力量薄弱,許多個體農民因為勞力、資金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不得不走向賣地的境地。很顯然,如果這種農民的小私有制任其自然發展下去,必然會出現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絕大多數人將會變成新的無產階級。所以,人民公社不是哪個領導或領袖的政治偏好,而是我國農業勞動者利益要求的客觀體現。
在從個體農民到人民公社社員,本質上是一個小私有者向勞動所有者的轉變過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絕大多數人是完成了這種轉變的,因而,他們能夠正常地進行農業生產,而且也取得了相應的成績。我國農業生產所以能夠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從養活6億人發展到養活10億人的水平,恰恰說明了廣大社員事實上完成了從小私有者到勞動所有者的根本轉變。但是,由于我國經歷了二千多年的小農生產方式的發展階段,農民的慣性作用使然,有些農民雖然進了人民公社,但他們的思想還是停留在了個體生產的時期。一個平均四、五畝耕地的生產隊卻連自己的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這種現象說明在人民公社時期,仍然有少量的人員并未實現從個體農民的小農意識到勞動所有者意識的轉變。
因此,對于人民公社,就能夠完成從小私有者向勞動所有者轉變的社員而言,他們完成是贊同的,而且也是積極參加生產隊的集體勞動和參與集體的管理的。也只有那些未能完成這種身份轉變的人,他們由頑固的小農意識而與人民公社總是站在對立的方面。
三,人民公社好,為什么如此“短壽”?
人民公社的存在時間確實不長,只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但人民公社的終結并不是自然發展的結局,而是政府的行政作為的結果。人所共知,雖然前有小崗村自發的分田單干紅手印,但同樣也有周家莊社員要求保持集體的更多紅手印。這說明在對人民公社這一問題上,農民既有類似小崗人極其排斥的一面,更有周家莊人這樣極其贊同的一面。特別是那些工值較高,農民收入可觀的生產隊和搞得好的公社,社員干部并不想分地。因此,就社員而言,兩種態度都是存在的,選擇權完全在于當政者。當我們的當政者把小崗樹立為改革典型時,那只是說明當政選擇了包產到戶,而放棄了人民公社。如此而已。
四,人民公社這么好,為什么四十多年后,沒有地方重走那條路?
這第四個問題提得同樣不符合實際。人所共知,南街村開始也是實行了分戶單干的。但是后來還是走了回頭路,從而有了今天的南街村。這是最典型的例子。至于作為改革典型的小崗村,分戶單干之后,一夜跨過溫飽線,但二十多年富裕不起來,然后才有省級的空降的第一書記,然后才有學習南街村,重走合作化道路。南街村和小崗村這兩個典型的全過程、全面了解,事實上已經足以說明人民公社與分戶單干的優劣的了,在鐵的事實面前,任何爭論都是蒼白的。
現在為什么不要探討農村集體生產組織?為什么在網絡上有許多回歸人民公社的聲音?因為現實的問題迫使人們進行對比和選擇。
問題還在于一種真正好的生產模式,拋棄容易拾起難。為什么?因為現在的環境條件完全變了,再想建立那種模式,其條件已經不存在了。
正如作者所言,路好走不好走,只有走路的人最清楚,人民公社好不好,億萬農民最有發言權。在過去,或許感覺每天都要上工,覺得農村很苦;但當你到工廠每天上12小時班時,每天要實實存在地干時,你會覺得生產隊時勞動是一種幸福;
或許,當你覺得在生產隊時不自由,難以脫離農門,是一種不平等;然而,當你現在呆農村,連起碼的老婆都不好找,而到城里買房,又需要做大半輩子的房奴時,你會覺得過去的農村是一種幸福;
或許,當你覺得生產隊做得苦、收入低,從而總覺得不如意,而如今,當你感知因為自己是農民而沒有勞保時,你突然發現,人民公社體制對勞動者是多么友好?
當年輕人為一個孩子忙得暈頭轉向時,想想過去的社員,夫婦兩個勞動力要撫養四、五個孩子的情景,你會驚嘆人民公社時期勞動者的生存發展能力之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