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們在群內討論繼承馬克思主義精髓的問題。
劉都貴說:“馬列主義與馬列的著作有聯系,也有區別。人們把馬列著作中的精髓、靈魂抽象出來稱馬列主義。馬列主義我們是應該繼承的,但馬列著作中有的就不對,有的過時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過時的會越來越多。”
對此,我想談談我的看法和做法。
馬克思主義理論有基礎理論,基本理論和應用理論的三個層次的區別。
基礎理論具有較大時空范圍的適用性。例如,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等內容。從總體上來說,馬克思主義學說按照列寧的說法分為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在這三個部分中,哲學是最基礎的理論;在每個組成部分,即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體系中,又有各自的基礎理論、基本理論和應用理論。
基本理論是基礎理論與基本社會形態或生產方式相結合形成的理論系統,是與特定的社會形態或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理論系統。把基礎理論與基本的社會形態或生產方式相結合,就形成了基本理論。例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以商品為邏輯起點,勞動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在這里,勞動價值論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把勞動價值論與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商品生產相結合,就形成了剩余價值理論,這剩余價值理論就是基本理論了。用剩余價值理論解讀資本主義生產中的具體問題,即為應用理論。同樣地,把勞動價值論與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商品生產相結合,就形成了消費價值理論,這消費價值理論就是對應于剩余價值理論、適用于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基本理論。
應用理論是基本理論在特定場合或針對特定事物的應用。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針對某些時段或某個范圍的事物進行分析、研究所形成的理論,就是應用理論了。這就是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它的適應范圍由特定場合或某個特定的事物存在的時限確定。
以上三個層次的理論內容和基本原理,所適用的范圍是有所區別的:基礎理念的適用性最大,具有大范圍和長時段的適應性;而基本理論則次之,應用理論則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得到的認識的系統化,適用于某個特定事物、或特定范圍或場景。在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時,我們區別了基礎理論、基本理論和應用理論,我們自然也就知道什么是我們應該堅持和繼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基礎理論具有最廣泛的適應性,因而它是我們首先需要重視和弄懂的。但是,在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時,又不能脫離了基本理論和應用理論而單獨學習那些基礎理論。因為基礎理論常常存在于基本理論和應用理論之中,我們需要通過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理論的運用過程來領悟基礎概念和理論的真正涵義,并掌握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基礎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上面我們舉例談到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理論和應用理論。在這里,我們就來談談學習和運用《資本論》中的基礎理論、基本理論的問題。
《資本論》不只是一本經濟學著作,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著作。在這里,我們主要從經濟學角度來談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和基本理論的學習與應用問題。
《資本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要著作,闡明了最著名的剩余價值理論。這是大家都認同的常識。毫無疑問,剩余價值理論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一一適應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理論。
但事實上《資本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著作,并不只是一本資本主義經濟學著作,因為事實上它是包含了商品經濟學和資本主義經濟學的兩個部分的內容。而且,商品經濟學還是資本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實際的理論內容可以區分為商品經濟學,資本主義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經濟學三個部分。《資本論》包含了商品經濟學和資本主義經濟學兩個方面的內容,而在論述資本主義經濟學時,書中也在某些地方涉及到社會主義經濟學的一些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只是類比性質的,而且是不系統、不全面的,但對社會主義經濟學仍然是有參考作用的。
從歷史發展進程看,是先有個體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發展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然后又出現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資本論》采用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從商品的分析開始,揭示商品生產的一般性的原理,然后進一步把這個一般原理運用到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由此得到了反映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特點的剩余價值規律。因此,在《資本論》的理論體系中,反映商品生產的一般規律一一勞動價值理論與反映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特點的個別規律一一剩余價值規律具有性質上的不同:那就是勞動價值理論是基礎理論,而剩余價值理論是勞動價值理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具體運用形成的基本理論。
這種區別也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的區別上體現出來。商品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但是,作為資本主義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卻是資本,即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特殊的結合方式一一資本,才是資本主義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因此,《資本論》在邏輯結構上,第一篇專門講的是商品經濟學,以商品為第一章,表明商品為《資本論》全書的邏輯起點,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第二篇則專門討論了貨幣如何向資本轉化的問題,并考察了資本運動的性質、特征和條件,從而明確了資本主義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從第三篇開始,討論剩余價值生產,展開剩余價值理論。
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范疇是價值(貨幣則是價值表現的穩定形式)。價值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運動形式就是資本,而資本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在這里,價值是基礎范疇,資本是基本范疇。資本是什么呢?是價值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運動形式,即自我增殖的價值運動形式。因此,《資本論》在第二篇討論了貨幣轉化資本之后,就是對資本運動的整體考察和分析:全書把資本運動的總過程區分為直接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兩個組成部分,先進行各個部分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對資本運動的總過程進行分析和綜合。
在簡單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由于發生了勞動力的商品化,因而導致了貨幣轉化為資本;因而商品和貨幣的對立也轉變為資本與勞動的對立,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也轉化為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的發展,就使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轉向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隨著再生產過程中的剩余價值資本化,資本積累與勞動者的貧困同步展開,從而使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日前尖銳。而在瓜分剩余價值的斗爭中,少數大資本不斷兼并中小資本,生產資料日益集中,同時無產階級隊伍也不斷壯大,階級斗爭日益激烈。當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占有形式不能容納生產資料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時,那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革命也必然會發生。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學的邏輯演進過程。
由此可見,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時,適用的是以資本為基本范疇的理論體系,或者稱為剩余價值理論。而當我們在面對社會主義經濟時,我們需要運用的基礎理論,不是資本理論,而是價值理論。我們要形成對社會主義經濟運動的規律性的認識,那就需要把勞動價值論運用于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商品經濟。
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事實上它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同時也消滅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在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商品生產的主體,已經不是資產者,而是勞動者,而且勞動者的利益要求也表現為勞動所有權。因此,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過程,本質上就是表現為勞動者聯合起來,在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資產,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消費需要的過程。因此,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已經是消費價值的生產方式,它的生產主體是勞動所有者,對生產過程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從價值運動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勞動者不斷地把自己的勞動與公有資產相結合,形成新的商品并實現銷售,形成消費價值滿足自己生活需要的過程。在這里,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結合是采用工本的方式結合的。因此,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條件下的價值具體表現為工本運動的形式。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類似資本范疇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學體系的、以工本范疇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學體系。
綜上所述,我們從經濟學角度來學習和運用《資本論》的原理與理論時,首先我們要明確,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論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理論的區別,兩者適用的范圍區別在于剩余價值理論適用了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商品生產方式;而勞動價值論作為基礎理論則是形成剩余價值理論和消費價值理論的基礎理論,因而是適用于個體生產為基礎的商品生產、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商品生產和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商品生產。
從這里我們也不難了解,學習和運用《資本論》的基本原理,除了要弄懂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的主要范疇和基本關系之外,我們還有必須注重學習馬克思如何運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理論結合勞動力商品化的特點,建立適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理論體系的方式、方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