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帝國主義論》是列寧研究帝國主義理論的思想結晶和科學總結,也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遵循。雖然《帝國主義論》是列寧時代認清帝國主義本質和問題的重要理論武器,但是在處理當代國際關系問題時,它仍然具有強烈的在場性。這是因為,世界仍處在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代,當代帝國主義對發展中國家的壟斷和新殖民主義依然存在,當代帝國主義發動戰爭、推行霸權主義的本質沒有改變,當代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和垂死性等根本特征沒有改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根本對立斗爭日趨白熱化。當前,世界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進入了新的動蕩變革期。就此而言,《帝國主義論》對社會主義中國在處理國際關系中應當秉持的外交理論和戰略選擇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意義。
作者簡介:李旭,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這是一百多年前列寧在其經典著作《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下文簡稱《帝國主義論》)中作出的最重要論斷。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低迷、地區沖突不斷,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仍然肆虐。為此,重溫列寧《帝國主義論》對于構建當代國際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01
列寧《帝國主義論》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遵循
馬克思恩格斯終生的研究以“資本主義”為論域,科學揭露資本主義的本質、內在矛盾、規律和歷史發展趨勢,提出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明確斷言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在“壟斷組織還只是一點不甚明顯的萌芽”時期,他們就精準地捕捉到了遮蔽社會自由競爭的衰退及生產和資本日益集中壟斷的重要發展趨勢,明確指出:不僅競爭已經被壟斷所取代,而且壟斷資本主義社會終將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他們對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的全新特征和未來發展趨勢作的較為初步的和嘗試性的思考,對列寧《帝國主義論》的產生提供了深厚的理論淵源。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開始由自由競爭逐步過渡到壟斷的帝國主義時代。世界領土已經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完畢,殖民體系已經逐步形成。后起帝國主義國家利用最新科技以飛躍的方式追趕甚至超過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這種變化再次引發瓜分殖民地、勢力范圍和世界市場的爭奪,導致醞釀已久的一戰爆發。這次帝國主義戰爭的爆發,也嚴重影響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
戰爭爆發伊始,德國社會民主黨就在國會中投票贊成軍事撥款,支持帝國主義戰爭。英法和其他國家大多數社會黨人也同樣如此。第二國際事實上瓦解為各個互相開展戰爭的社會沙文主義政黨,各國社會領袖早已背叛了社會主義事業和無產階級的團結,不但沒有反對戰爭,反而在保衛祖國的幌子下協助資產階級去挑動各交戰國工農相互殘害。正如列寧所預言的:要注意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和第二國際領袖們的不堅定性,他們只是口頭上反對戰爭,一旦戰爭爆發,就會改變自己的立場而投身到帝國主義資產階級方面去。
第二國際的瓦解以及各國領袖對社會主義事業的背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第二國際理論家考茨基機會主義和超帝國主義論影響的緣故。考茨基提出了一種貌似馬克思主義但實質上卻是為壟斷金融資本家開脫戰爭罪責的機會主義論。在他看來,帝國主義處于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是高度發展的工業資本主義的產物,只存在于資本主義奴役的農業區域內。他認為,帝國主義并非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階段和最后形式。帝國主義政策的后果是殖民擴張和軍備競賽,而軍備競賽不但引發工業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和沖突,而且出現了可以代替帝國主義的“超帝國主義”形式。通過國家間的政治同盟或者聯合,消除軍備競爭。因此,資本主義并不是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就窮途末路了。在他看來,帝國主義只是金融資本采取的一種與經濟本質并無必然聯通的“政策”或“方法”。
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考茨基而撰寫的,他曾明確表示:“本書特別注意批判‘考茨基主義’這一國際思潮。”他主要圍繞著帝國主義的本質、特征以及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階段問題,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對考茨基的“超帝國主義論”進行全面深刻的反駁和批判。列寧強調“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和最后階段,是“腐朽的”“寄生的”“垂死的”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入口”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他認為考茨基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叛徒”,并尖銳地指出:“對無產階級的思想獨立來說,目前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能比考茨基的這種惡劣的自鳴得意和卑鄙的偽善態度更有害和更危險的了。他總想什么都捂著蓋著,總想用詭辯和似乎博學的廢話來麻痹工人們已經覺醒了的良知。”他深刻揭示帝國主義的反動本質,號召本國工人和廣大人民群眾與其他參戰國的民眾一起,共同反對和制止這場罪惡的戰爭,進而利用戰爭帶來的危機,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列寧認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即最后階段,這一論斷源于他對帝國主義問題長期的觀察和思考。早在1915年,列寧在《社會主義與戰爭》中就已經作出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這一本質論斷,他指出資本主義已由進步轉為反動,它已經使生產力發展到這樣的程度,以至于人類要是不過渡到社會主義,就是要在許多年內,甚至在數十年內熬受各“大”國勉強保存資本主義而進行的武裝斗爭。在隨后的《論歐洲聯邦口號》中,列寧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的不平衡性,指出社會主義革命可以首先在某些國家甚至在單獨一個國家取得勝利。帝國主義發展已到頂點,資本主義的路已經走到了盡頭,再邁一步就到了社會主義。
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通過對壟斷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特征進行分析,在第十章《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中得出結論:帝國主義是過渡的資本主義,更確切地說,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列寧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表述了他后來講的“帝國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前夜”的思想。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金融資本在國內外的各個領域都建立起自己的統治,也使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尖銳化。生產社會化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必然選擇,因為“私有經濟關系和私有制關系已經變成與內容不適應的外殼了,如果人為地拖延消滅這個外殼的日子,那就必然要腐爛,它可能在腐爛狀態中保持一個比較長的時期,但終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滅”。可見,列寧的帝國主義論的生成機理和根本意蘊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和貫通性,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遵循。不僅如此,即使在當代國際關系中,列寧《帝國主義論》仍然沒有離場,其在場性再一次表明運用列寧《帝國主義論》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和處理當代國際關系的重要性。
02
列寧《帝國主義論》在當代國際關系中的在場性
自《帝國主義論》誕生100多年以來,理論界對列寧《帝國主義論》的質疑時有發生。尤其是蘇聯解體之后,最大的爭議是“過時論”。“過時論”認為,列寧關于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和最后階段的論斷,以及帝國主義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基本趨勢的判斷已經不符合當代現實。例如,由邁克爾•哈特和安東尼奧•奈格里兩位學者于2002年出版的合著《帝國》一書中公然宣稱“帝國主義”都是已經過時的概念,因而應該用“帝國”這個概念代替。列寧的《帝國主義論》面臨著許多理論和現實的挑戰,存在著被邊緣化的傾向。要在理論上回答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是否過時,首先應當完整地理解和掌握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結合當今世界形勢,探究當今帝國主義發展的實質、規律和發展趨勢。研究證明,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并沒有改變,在對外關系中發動戰爭、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本質并沒有改變,列寧的《帝國主義論》不僅沒有過時,在當代愈發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一)世界仍處在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代
在馬克思看來,“時代”主要是指在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階段的演進過程中,某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性質以及該歷史時期所呈現出來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他認為:“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他根據生產方式的發展變化,指出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4個歷史時期:“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馬克思通過闡述“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思想,指出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決定了其被社會主義公有制所取代的歷史必然性,但他也意識到社會主義與以往的社會演化和過渡都不同,世界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所需的時間更長,情況更復雜,需要一個特殊的過渡時期,形成一個特殊的過渡時代。
20世紀初,列寧看到資本主義的新特點和新發展,但他深刻地意識到資本主義的本質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新階段的資本主義壟斷性、寄生性和腐朽性決定了其發展并不是欣欣向榮,反而走向衰變和沒落。在深入研究歷史階段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變化的現實基礎上,他對馬克思所講的“時代”進行了細化和具體化。在《打著別人的旗幟》中,列寧把資本主義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并指出:資本主義已經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從“上升、先進的階級變成下降的、沒落的、內在死亡的、反動的階級”了。他在《帝國主義論》中把帝國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帝國主義時代”是從1914年即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三個時代”,大體上是帝國主義時代已經開始向“無產階級革命時代”轉化的時代,是一個從資本主義到更高級的社會經濟結構的“過渡時代”。這個帝國主義時代就是指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階段,是資本主義這一大時代之內的小時代,而不是超越了資本主義的另一個時代。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但是這些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基本框架內的變化,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當今世界并未在根本上超越列寧所提出的壟斷資本主義的框架和階段。
(二)當代帝國主義對發展中國家的壟斷和新殖民主義依然存在
列寧根據他所處時代的實踐指出,帝國主義本質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即壟斷階段。當前,盡管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但列寧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的壟斷規律并沒有過時。從列寧的那個時代開始,壟斷正在更大范圍內向極端化程度發展,從私人壟斷走向國家壟斷再到國際壟斷。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壟斷的內容不斷擴展,壟斷的形式逐漸多元。但從本質上說,資本壟斷沒有變,壟斷作為資本主義的最深厚的經濟基礎依然同樣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成為更大更強的資本壟斷。為了獲取巨大壟斷利潤,壟斷資本對內通過“參與制”和同政府的“個人聯合”謀求從經濟到政治對整個國家的統治;對外運用經濟、政治甚至戰爭的手段進行擴張,謀求對整個世界經濟命脈和政治局勢的全面掌控。
在列寧看來,帝國主義就是金融資本的統治,金融資本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對世界的瓜分就表現為帝國主義。帝國主義對外既通過較為隱蔽的經濟剝削的形式,也通過赤裸裸的暴力方式,通過軍事征服手段,把落后國家變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戰后,第三世界國家人民反帝反殖斗爭的力量不斷壯大,導致世界殖民體系分崩離析。伴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和帝國主義直接政治統治的消亡,當代帝國主義國家對世界的經濟統治程度在不斷加深,而且這種統治和掠奪更加具有軟性和隱蔽性特點,總是披著合法和公正的外衣,找出各種借口,編造各種輿論,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旗號干涉別國內政,侵犯別國主權,不斷激起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動蕩甚至是戰亂,嚴重阻礙了它們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同時,當代帝國主義國家采取軍事軟殖民、科技商品殖民、貨幣殖民、文化殖民等較為緩和和隱蔽的手段,打出所謂援助的旗號,實現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剝削和控制。這些發展中國家雖然政治上獨立,但是在經濟上嚴重依附于帝國主義國家。以美國為首的當代帝國主義國家在對外關系中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全球經濟政治舊秩序,不尊重他國主權和獨立,經常以各種借口對他國實施赤裸裸的軍事入侵和武裝侵占,暴露出壟斷資本主義的擴張本質。可見,列寧指出的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在表現形式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壟斷”“征服”“霸權”“擴張”等帝國主義的基本內容及實質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新殖民主義依然存在。
(三)當代帝國主義發動戰爭、推行霸權主義的本質沒有改變
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通過分析帝國主義階段的基本矛盾得出結論:只要生產資料私有制還存在,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上,帝國主義戰爭是絕對不可避免的。私有制是現代戰爭的根源,正如馬克思所認為的,資本主義在對內對外經濟剝削的過程中,一刻也沒有停止對外發動戰爭。列寧指出,帝國主義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是帝國主義階段存在的基本矛盾,而這種矛盾是對抗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由此決定帝國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億萬居民的統治完全是靠連綿不斷的戰爭來實現的”。可以說,帝國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只要帝國主義存在,戰爭的威脅就始終存在。毛澤東堅定不移地支持列寧這一論斷,強調戰爭的主要危險依然存在。此外,列寧指出帝國主義的和平欺騙政策和戰爭政策是交替使用的,帝國主義政府常常口頭高喊和平和正義,實際上卻在準備并發動掠奪性和侵略性戰爭。
當前,帝國主義國家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了一些調整,但并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相反,由于壟斷資本向世界范圍的進一步擴張和滲透,其產生的矛盾更加普遍和尖銳。它們在為資本輸出國帶來巨額利潤的同時,增強了壟斷資本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命脈的控制,致使資本輸出國與發展中國家和其他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都呈現日益尖銳化趨勢。縱觀100多年世界發展史和期間所發生的地區沖突和軍事戰爭,再次印證了列寧所作論斷的真理性。從二戰之后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南斯拉夫戰爭、阿富汗戰爭再到近幾年的利比亞戰爭、敘利亞戰爭和俄烏戰爭,戰火幾乎燒遍了全球,中東、北非、東歐和亞洲地區的“顏色革命”頻頻爆發,而在這些戰爭和沖突中幾乎每次都有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直接或者間接的參與。帝國主義國家以和平正義的捍衛者自居,暗地里卻為其代理人運送武器。這充分暴露了“雙標”的霸權主義行徑以及當代帝國主義國家虛偽、欺騙的本質。21世紀以來,戰爭形式逐漸多元化,例如美國,除了軍事戰爭,還有金融戰、貿易戰、科技戰、信息戰、輿論戰甚至是生化戰等現代化戰爭模式,或相互配合,或交叉使用,極力捍衛其金融霸權、科技霸權、文化霸權以及軍事霸權,企圖“控制”全世界,霸占和掠奪全球資源。四大霸權之間互相聯系,共同支撐起“美式霸權”。
(四)當代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和垂死性等根本特征沒有改變
列寧認為,壟斷的存在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指出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是“垂死的資本主義”。但在列寧逝世后,尤其是二戰以后,雖然出現各種矛盾危機,但現實中的資本主義從整體上看好像并未出現“垂死資本主義”的表征,反而是經濟持續發展,民眾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國家實力增強并相繼進入“福利社會”,短期內看不到資本主義滅亡的跡象。一些人甚至認為帝國主義“垂而不死、腐而不朽”。
事實上,列寧指出的帝國主義具有腐朽性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的生產和技術已經停滯或絕對不發展,他說:“如果以為這一腐朽趨勢排除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那就錯了。”他從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發展趨勢著眼,指出在整個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都始終存在,并造成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政治危機、社會危機定會激發社會矛盾,推動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導致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促進資本主義的滅亡。但列寧所說的“垂死”并不是立刻“滅亡”,它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和矛盾中,資本主義會進行自我調節,尋找繼續生存和發展的良方,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發展潛力。與此同時,取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力量仍需逐漸發展壯大,還可能會遭遇曲折甚至倒退,這就決定了“垂死的狀態”是漫長的過程。但是,只要存在壟斷的統治和對外侵略的基因,資本主義無法扭轉其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的歷史趨勢,無論如何進行發展和“改良”,都無法改變其最終被取代的歷史命運。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是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它歸根結底是扭曲的選舉政治和貪婪的金融資本對世界市場無情掠奪和過度透支的結果。為了維護少數利益集團,個別國家綁架了整個全球經濟體為其買單,使很多國家經濟陷入長期衰退,民眾流離失所,這無疑表明美國的金融資本主義和西方的民主政治進入了窮途末路。這次危機的爆發再一次證明寄生性和腐朽性是帝國主義的本質特征。
(五)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根本對立仍在持續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指出:“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共產黨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他們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矛盾的表現及無產階級斗爭的發展過程,深刻指出無產階級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它和資產階級的斗爭必將貫穿于資本主義整個時代及其隨后的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代。隨后,列寧指出,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加大對落后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統治和剝削,更加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對帝國主義的反抗和對本國統治階級的斗爭。基于此,列寧強調帝國主義也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從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到二戰之后特別是新中國的成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始終呈現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抗和斗爭狀態。蘇東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事業遭到嚴重挫折,中國繼續扛起了這面大旗。
當今中國和世界“仍然處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做判定的歷史時代,即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前途、兩條道路、兩種命運、兩大力量的生死博弈的時代”。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壯大,國際格局發生著深刻變化,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遇到了百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機。隨著自身逐步衰落、影響力不斷下降,美西方國家運用各種手段以掩飾對自身垂死性和衰落性深深的焦慮和恐慌。在應對美國這個帝國主義國家進行各種形式的垂死掙扎時,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對立斗爭也將進入到白熱化,這必將是一場更加持久的、復雜的、艱難的斗爭。
03
列寧《帝國主義論》對處理當代國際關系的價值
進入新時代以來,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諸多挑戰和矛盾讓人們意識到,當今世界并未在根本上超越列寧所論述的帝國主義時代。面對金融資本霸權主導下的世界矛盾的復雜性、多重性和結構性,人們亟需一種新的能夠對當今世界各種矛盾作出科學解釋并為人類文明未來發展指明正確方向的理論。基于此,中國共產黨堅持自信自立、開放包容、公道正義、合作共贏的方針原則,圍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條主線,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一)辯證把握“戰爭與革命”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列寧認為,當前處于從資本主義到更高級的社會經濟結構的“過渡時代”,是“帝國主義時代”。在相當漫長的歷史階段,帝國主義還會存在和發展下去,我們對此要有清晰的認識和定位。毋庸置疑,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必然會有一個長期的共處階段。我們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展開長期艱難的斗爭,但同時必然與其進行交往,堅持對外開放,發展市場經濟,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因此,“和平和發展”仍然是當前要努力解決的兩大主題、兩大課題。
在這一階段,我們必須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開展全方位外交,堅守合作共贏的底線。在和平發展的背后,會有激烈的競爭、博弈甚至較量。我們應當主動把握“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和“戰爭與革命”的辯證統一及其相互轉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維護世界和平發展這一大局,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貢獻。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及實踐就是為此作出的重大努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冷戰思維,必須做到堅持原則,在關乎人類前途命運和世界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上,要旗幟鮮明、站穩立場,牢牢占據國際道義制高點,團結爭取世界大多數,勇于斗爭,始終維持公平與正義,以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二)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發展理念
人類共處于一個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的現代國際社會體系中,有著共同生存、共同發展和共同安全的命運。這種“命運與共”并非自古以來就有的,它是伴隨著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世界歷史的形成而產生的,更是伴隨著帝國主義霸權而不斷發展的。資本主義使用殖民戰略等暴力手段,以緩解和轉嫁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為出發點,實現資本的全球統治和擴張,致使全球性潛在威脅的產生,如金融危機、生態危機、戰爭威脅、核威脅等。當今,“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正面臨二戰之后最為危險的系統性危機,全球發展態勢更加充滿了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構成重大挑戰。這些紛繁復雜的問題試圖依賴某一個大國或大國集團進行解決已經不可能,必須依靠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努力才能減緩和化解。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給出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秩序觀、價值觀,順應了各國人民的普遍愿望,指明了世界文明進步的方向,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標。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大大加深,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無法主宰世界事務,要堅持相互理解,平等對待,堅決摒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打造一個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共建共享的國際新格局。
(三)推動構建平等協商、共贏共享的國際新秩序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旗號,通過武力擴張、建立殖民地、奴役他人等侵略行徑大肆壓迫和剝削其他國家和民族。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了爭奪世界或地區霸權,引發了多次戰爭,使人類社會作出了巨大犧牲。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資本主義發展史是一部赤裸裸的侵略擴張史、霸權政治史、民眾奴役史。盡管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所主導的國際體系并未根本改變,人類仍然生活在一個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世界。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主導的“利益共同體”是極不人道、極不穩定、極不平衡的共同體。
當前,新科技革命快速發展,世界問題復雜尖銳,人類社會正邁入新的歷史時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倡導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提倡兼容并蓄、交流互鑒。這些新思想新理念超越了資本邏輯支配下的侵略擴張、霸權戰爭,是對資本主義“弱肉強食”價值觀的顛覆,是全世界各個民族國家的社會化、國際化力量的全面聯合。它為形成不以擴張、統治和霸權為前提的新型國際關系提供了“中國方案”,是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所進行的正面、直接的斗爭。它順應國際社會的發展態勢,符合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本質要求,是全球治理的“中國智慧”,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指南針”,對于助推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04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著重指出:“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一系列地區沖突不斷發酵、加速演進,國際秩序正經歷著自冷戰結束之后歷史性的轉型與變革。中國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所應對的外部關系具有復雜性、不確定性、突發性,甚至是顛覆性特征。面對當今世界時與勢之變,列寧的《帝國主義論》作為經典馬克思主義著作仍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芒,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治國方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事實證明,《帝國主義論》所揭示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的本質并未改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條道路、兩種命運、兩大力量的生死博弈的較量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最終消亡、社會主義最終勝利,必然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但當今世界人類發展進步的大方向不會改變,世界歷史曲折前進的大邏輯不會改變,國際社會命運與共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對此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有充分的歷史自信。
面對當今世界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重大挑戰,在處理國際關系問題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根本出發點,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理念,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塑造我國和世界關系新格局。在處理新時代國際關系中應妥善處理好新時代大國關系,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堅定維護聯合國權威,引導和推動全球多邊治理機制改革;堅持外交守正創新,加強思想理論武裝,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增強其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營造更有利國際環境、提供更堅實戰略支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