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資本論》中涉及中國農業的論述
摘 要: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巨著《資本論》透徹分析了資本的生產、流通、分配以及剩余價值的產生,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工人的罪惡本質。《資本論》中涉及中國的論述有47處,關于中國農業的論述也有20余處。這些論述產生于19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這一時期正是波瀾壯闊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蜂擁迭起的年代,也是中國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抗擊外來列強侵略,反抗封建王朝壓迫的時期。《資本論》中涉及中國的論述,說明東方大國的社會發展變革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作用。重溫《資本論》中涉及中國農業方面的論述,有利于更好理解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為新時代中國農業建設服務。
目 錄
一、馬克思論中國在《資本論》中的位置綜述
二、《資本論》涉及中國農業經濟組織的論述
(一)列強侵略中國,意圖改變中國的封建經濟體制
(二)康乾盛世與中國的小農經濟
(叁)勞動產品
叁、《資本論》中揭露鴉片殘害中國人民的論述
(一)鴉片對中國人民的毒害
(二)用鴉片毒害中國對英國的報應
四、《資本論》對中國農業及手工業技術的論述
(一)農具
(二)紡車與紡織
(叁)紙幣與貨幣
五、《資本論》對中國茶葉與勞工的論述
(一)《茶葉從中國陸路運往俄國》
(二)中國勞工與塬料
結語
全文:
《資本論》是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之一,他對整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全面的觀察分析研究,發現了資本在運作過程中產生剩余價值的理論。這一偉大的發現透視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找到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所在。自1853年到1862年十年間,馬克思、恩格斯寫了十八篇文章專門論述中國問題,揭露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事實,說明馬克思對中國的高度關注。
馬克思在寫《資本論》時涉及中國的論述也有47段,例如提到了清朝大臣王茂蔭所關注的紙幣問題、鴉片戰爭問題等。另外,馬克思也高度關注中國農業問題,對中國農民、手工業經濟、茶葉貿易、中國農具等做過一系列論述。這說明中國社會農業經濟的發展變革對《資本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此可知“中國一直在馬克思《資本論》研究的視野之中,他把中國作為研究典型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參照物,在馬克思看來,關注中國在《資本論》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現就《資本論》(四卷本)以及《資本論》第二卷第Ⅰ稿和第Ⅱ稿中,有關于中國農業的論述作全面梳理釋讀,認識“馬克思論中國”在《資本論》中的位置,進一步提高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更好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業建設服務。
一、馬克思論中國在《資本論》中的位置綜述
馬克思創作《資本論》時對中國問題高度關注,涉及中國的論述有47段處,關于中國農業問題的論述也有20余處,這些論述的產生,體現了中國農業在《資本論》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涉及中國論述的研究很多,但對于“中國論述”在《資本論》中的具體位置,并沒有進行全面的統計和梳理。為便于學習馬克思《資本論》中有關中國的論述,現查閱《資本論》各種版本,對其中語句位置作全面總結。
《資本論》第一卷是由馬克思本人直接創作,于1867年出版的資本主義經濟學著作,是《資本論》的基礎卷。馬克思從辯證唯物主義視角闡釋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和基本經濟規律,指明剩余價值規律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秘密所在,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有8章13節涉及中國的論述。出現的形式分正文和注釋兩類,其中正文6處,注釋9處,共15段,包含引用語句中出現的中國論述。
《資本論》第二卷由恩格斯組織編輯于1885年出版,是第一卷基礎上的續集,主要分析了資本流通和剩余價值的實現問題。《資本論》第二卷與第一卷有明顯區別,恩格斯對馬克思第二卷手稿作了全面的訂正,刪除了大量的注釋和引用,使內容更加連貫整齊。《資本論》第二卷有關中國的論述有5處,另外在第Ⅰ和Ⅱ手稿中還有4處,合計共9處。在第Ⅱ手稿中有一處比較完整的關于“茶葉從中國陸路運往俄國”的貿易問題的論述。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和早期第Ⅰ、Ⅱ手稿是3部不同的作品。
在《資本論》第二卷出版9年后,恩格斯于1894年整理出版了《資本論》第叁卷,形成完整的《資本論》3卷全集。系統闡述資本的生產、流通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總過程,發現了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質秘密。在《資本論》第叁卷中有9章10節共16段出現論中國的語句,出現的形式分注釋1處和正文15處兩大類。
《資本論》第四卷又名《剩余價值理論》,它是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由德國社會活動家考茨基,根據馬克思生前遺稿整理于1904年、1905年和1910年分3冊出版。它的出版使馬克思《資本論》更加完整,從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全方位論述剩余價值理論的發展史,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運作的全過程,準確揭露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資本論》第四卷中涉及中國論述的記載有4章5節7段,出現的形式分附錄1處和正文6處,進一步展現了馬克思對中國問題的高度關注。
相關閱讀(點擊右方文字閱讀):《資本論》有關中國的內容14處 整理匯總
二、《資本論》涉及中國農業經濟組織的論述
“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統一多民族國家治理格局與治理體系,到清朝已發展到比較完備的程度。”然而到了道光年間,卻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以封建地主私有制為主和小農經濟相結合的中國農業經濟組織形式被外來列強打破。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逼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璦琿條約》等大量不平等條約;國內太平天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整個江南地區被農民起義軍占領,這些事件的發生對清代封建王朝產生了致命打擊。外強侵略、內部戰爭、封建壓迫,中國人民陷入了災難的深淵。自此以后,中國進入了任由列強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時代”,拉開了浸透血淚的中國近代史的序幕。馬克思也十分關注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狀況,并在《資本論》中多次提及。
(一)列強侵略中國,意圖改變中國的封建經濟體制
以農業為主導的封建帝國大門被資本主義列強的大炮轟開,國外資本主義想要改變中國的農業社會體制,使中國變為其殖民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尖銳指出:就像英國這樣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促使英國資產階級決心摧毀中國和印度舊的生產方式,把它改造成適應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要求的新方式[3]311。這些論述說明資本主義無計劃的過度生產,導致商品積壓,對外輸出困難,爆發經濟危機。為了轉嫁經濟危機和完成資本的對外擴張,必然要發動侵略戰爭,特別是英國對印度和中國的侵略戰爭,目的就是把中國和印度改造成適應資本主義需求的社會經濟體制形式。
(二)康乾盛世與中國的小農經濟
以農業為主的傳統中國,社會安定,生活富裕,以手工業勞動和商業貿易為補充,自食其力的小農經濟是古代中國的社會主流。馬克思引用瓊斯的文章來描述當時的狀況:很早的時候,有一位傳教士在中國看到,那里的手工業者從早到晚在城里到處奔走,尋找客戶,大部分中國工人都是在私人家里勞動。……鐵匠也是擔著錘子和爐子沿街尋找零活,理發匠也是肩上扛著靠椅,手里提著盆子和燒熱水的小爐子走街串巷。這種情況至今在整個東方仍然是常見的現象,在西方世界也有一部分地方是這樣的。
在科技相對落后的古代中國,生產力發展相對緩慢,依靠勞動力獲得生活資料,這樣的農業生產關系已經存在幾千年。為了進一步證明小農手工業勞動在中國的普遍存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再次引用瓊斯的語句:在中國由于勞動者依賴他們的顧主,增加自己的收入情況,你可以在一個由美國人舉辦的中國展覽會上,看到一幅十分引人注目的圖片,……展覽會充滿了對手工業者的描繪,他們攜帶著一套簡單的工具到處尋找主顧,如果找不到主顧,他們就得清閑起來。馬克思通過瓊斯的文章,了解到中國的小農經濟,是中國落后的根源之一,預料將來會被大工業化生產所取代,總有一天資本主義商品會找到這一巨大的消費市場,資本列強也會踐踏侵略這塊中國土地。
另外,馬克思在講述不變資本中的廢物利用時,看到了小農經濟在廢物環保利用上的優勢:在諸如倫巴第、中國南方、日本等地方的小規模園藝農業上,也發現了大規模的小農經濟形式,在生產活動中產生的一系列廢物在小農經濟中得到很好的利用,比如動物的糞便可以轉化為肥料,但在大規模資本主義生產活動中則出現了極大浪費現象,還污染環境。在談到商人資本歷史的發展時,馬克思多次提及中國的小農經濟和手工業生產方式:以小農經濟和家庭手工業為基礎的生產組織形式在中國發展的非常緩慢,因為沒有直接的政治權利從中改革這種經濟形式。這些論述主要闡明了在英國侵占以前的印度和中國社會的狀況,后來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嚴重破壞了塬有的小農經濟和手工業,建立了適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為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開辟了更加廣泛的市場。
(叁)勞動產品
馬克思在講解資本循環過程的叁個公式時,兩次提及中國農業勞動產品問題:中國的手工業者就是這樣,他只是為私人顧客勞動,如果沒有新的訂貨,他的生產過程就會停頓。在論述產品與商品的關系時指出:不論商品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生產的產品,還是中國農民的產品,作為商品的性質不會改變。這兩段主要闡述商品和貨幣僅是資本的組成部分,商品經濟不是資本主義的本質,資本不僅表現為是一種商品,更重要的是表現為一種社會關系。早期任何經濟形式下生產的物品,和資本條件下生產的商品與貨幣是不同的。馬克思指出中國早期的個體手工業勞動產品不具有資本的商品特性,只有在資本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和貨幣,才能夠產生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
另外,馬克思在講解塬始積累以及農村居民土地的剝奪時舉例指出:當蒙古人侵入中國北部的時候,有人曾提議剿滅那里的居民,并將土地轉化成牧場。這段語句講述的是中國元朝的例證,蒙古建立元朝之時,要把中國北方和中塬地區土地牧場化。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資本列強的侵略要比殺戮還要卑鄙惡劣。
叁、《資本論》中揭露鴉片殘害中國人民的論述
鴉片是毒害世界人民的農副產品。從明朝萬歷年間,鴉片以藥劑的形式進入中國,到清朝乾隆時期,中國人并沒大量吸食鴉片的習慣。為了獲得高額利潤,英國東印度公司1773-1840年,每年向中國走私上千噸鴉片制劑,英國“鴉片貿易在殘害中國人民身心的同時,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危害”。由此引起了朝廷的重視,引發了林則徐虎門銷煙事件。馬克思多次撰文痛斥英國侵略中國和用鴉片殘害世界人民的罪惡。
(一)鴉片對中國人民的毒害
馬克思在分析《信用和虛擬資本》一文中指出:1843年的鴉片戰爭為英國商業打開了中國門戶。1842年8月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簽訂了《南京條約》,1843年又簽訂了五口通商的《虎門條約》,英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大門,侵略中國沿海城市,侵占香港島。馬克思在《匯兌率》一文分析金屬貨幣時闡述中國人民吸食鴉片,需要向印度和英國支付大量的外匯。同時在文章《工業資本家的產生》指出:歐洲各國以地球為戰場而進行的全球商業戰爭,這場大戰以尼德蘭脫離西班牙的統治叛亂為開始,在英國也產生了大規模的反雅各賓黨派戰爭,并且在對中國鴉片戰爭中繼續進行下去,等等。這些文章說明資本主義對外擴張侵略的野蠻行徑,美洲土著居民被剿滅,在中國繼續進行鴉片戰爭,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販賣奴隸,侵占市場。東印度公司是英國侵占印度時期的全權代理,它不僅控制印度,也控制著對中國的貿易。
另外,馬克思在《通貨塬理和1844年英國的銀行立法》中引用銀行報告,進一步說明中國的鴉片貿易問題:他們把銀幣送到印度購買鴉片,然后全部運到中國銷售,獲得的銀幣再作為購買絲綢的基金。第4 344號記載,我們不從法國和意大利進口絲,卻把從中國和孟買購來的大量絲,送往法國和意大利銷售。此段主要涉及中國貿易問題,指出印度制造鴉片,英國用銀幣低價購買,銷往中國賺取巨額利潤,再購買中國的絲綢和茶葉,運往西歐各國銷售獲取利益。這些文字的記載,都是英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用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歷史見證,馬克思尖銳的指出:“資本出現在世上,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滲透著血和污物。”
(二)用鴉片毒害中國對英國的報應
鴉片危害世人皆知,不僅中國人民受其毒害,世界人民包括英國自身也受到了鴉片的危害。馬克思在《資本對于補充勞動力的占有。婦女勞動和兒童勞動》一文中尖銳指出:在那里暗殺嬰兒和給嬰兒服用鴉片劑的事件,比工廠區域還要厲害。在英國的工廠區域和英國的農業區域,鴉片的消費在男女工人間不斷地增加。鴉片制劑的販賣,已經成了企業和批發商的主要產品,鴉片制劑在藥房已經成了主要商品。常服用鴉片制劑的兒童在成長中有些瘦的像猴子,有些則萎縮成“小老頭”。人們會看到,中國和印度將會如何報復英國。十九世紀的歐洲十分流行把鴉片和糖漿制成鎮靜劑作為安眠藥,讓嬰兒服用以減少哭鬧,這是鴉片毒害世界平民百姓的見證,也是英國用鴉片毒害侵略印度和中國后得到的報應。對于“我們在此知道,印度和中國是怎樣報復英國的”,這一短句的譯文“報復”大概是“報應”之意,這是英國用鴉片毒害印度和中國人后,英國人自己得到的報應。
四、《資本論》對中國農業及手工業技術的論述
中國的四大發明傳遍世界,漢代發明了造紙技術,宋代發明了活字印刷技術,宋代使用的交子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大量中國農業的種植、養殖、建筑、中藥、造船、造紙以及各種手工業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和運用。其中造紙技術、紙幣發行、中國紡織、中國農具等一系列農業和手工業技術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有所涉及。
(一)農具
馬克思在《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一個章節注釋中提及: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之前,在臨近墨西哥海灣的幾個州,那里的奴隸都使用一種舊式的中國犁來耕種土地,這種犁就像野豬或鼴鼠一樣在田野里掘土。這是古老的中國農具在世界范圍內使用的真實寫照,講述北美奴隸使用一種中國式農具犁地勞動的情況。
(二)紡車與紡織
馬克思在分析《價格變動的影響》中指出:在棉線紡織中把麥煳漿料改為滑石粉代替,這種代用品,是名為中國瓷土的滑石粉,或叫法國滑石的石膏粉。在棉線中加入的麥煳漿料或滑石粉,實際是在手工織布時使用的一種漿料,是便于梳理棉線和增加棉線韌性的一種工藝方法。早期這種漿料并不是一種增加棉線重量的造假手段,這是手工業棉線織布中的一道工藝程序,后來成為資本家使棉線增重的一種造假方法。
馬克思在分析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時提到中國的手工紡車問題:一個英國紡紗工人與一個中國紡紗工人,以同一的強度,同一的勞動時間,從事一樣的勞動,……與使用紡車而勞動的中國人在一周生產的商品,會有很大的差別。英國人用中國人紡一磅棉花的時間,英國人會紡織完成數百磅棉花,創造出比中國人多數百倍的商品價值。在資本主義機器生產的時代,落后的中國手工業終將會被機械化的大工業取替。
(叁)紙幣與貨幣
馬克思在談到紙幣的發行問題時提及中國人王茂蔭,他是《資本論》中唯一出現的中國人。在《貨幣或商品流通》一文中指出:紙幣是從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中產生出來,信用貨幣則是以貨幣的支付手段為職能實現的,紙幣表達了貨幣的自然屬性。清朝戶部右侍郎王茂蔭,曾上奏天子,把一定額度的寶鈔官票改為可兌現的鈔票。在1854年4月清朝大臣廷議時,對王茂蔭的奏折建議痛加指斥。這是馬克思為貨幣中紙幣流通作的一個注釋,用中國商業貨幣理論家王茂蔭的史料,證明紙幣的發行、流通、信用等一系列貨幣理論。
1853年王茂蔭任清朝戶部右侍郎,分管國家財物,為了緩解咸豐年間的財政危機,他上奏皇帝反對鑄造大錢,發行可以控制的紙幣,盡管“王茂蔭確實看到了咸豐朝貨幣問題的許多弊端,他的救弊意見不被采納,他離開戶部后幣制仍然很亂”。王茂蔭是清朝比較著名的貨幣理論家,有《條議鈔法折》《王侍郎奏議》等著作。馬克思把王茂蔭寫進《資本論》,說明馬克思十分關心中國的經濟形勢和相關的貨幣理論。
五、《資本論》對中國茶葉與勞工的論述
中國的茶葉已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其主要產地在長江流域以及南方地區。中國茶葉從南北朝時期就有與國外貿易的記載,當時的茶葉從中國南方運送到北方與蒙古毗鄰的邊境一帶,沿著絲綢之路向土耳其、俄國及歐洲各國輸出,在世界貿易史上中國茶葉貿易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鴉片戰爭以后,由于海上運輸線的擴大,以海路運輸為主的茶道迅速增多。馬克思在很多文章中涉及中國茶葉貿易問題,對中國茶葉的產地、品種、運輸、貿易等各個方面都有了解。在《資本論》中有多次對中國茶葉有過論述,他用“中國茶葉運往俄國”實例,說明“資本循環的流通費用與距離的關系”,由此形成一篇短文。
(一)《茶葉從中國陸路運往俄國》
在《資本論》第二卷《資本的循環過程》一章關于流通費用時寫到:從1862年4月1日起,廣州的茶葉在交納一定關稅的情況下,又重新準許從海上輸入。在陸路運輸中,俄國和中國的茶葉貿易可能是1792年開始的……主要從福建運輸紅茶,從安徽運送花茶……這些茶葉從漢口、福州和廣州運到上海,再送到恰克圖。例如:1866年初,從上海到英格蘭和從上海到紐約的海運費用,分別是每噸1磅10先令和2磅,5月和6月份運費上漲到4磅和4磅10先令,而到年終又重新降到最初水平。
此大段論述翻譯成中文約二千余字,主要闡述“茶葉從中國陸路運往俄國”,此文寫于1876年后期。由于引用了較多盧姆勒先生的《關于俄國茶葉貿易的報告》,或者認為它是馬克思《資本論》中論證“商品運輸的距離和方式對商品價值的影響”舉例的一部分,因此很多文獻,不把此文單列于馬克思論中國的專題文章之中。而把馬克思《俄國的對華貿易》和《茶葉從中國陸路運往俄國》兩篇結合閱讀,更容易理解馬克思對中俄貿易的全面分析。此文比較完整的闡述了中國茶葉販運到俄國莫斯科的過程,對比水路和陸路運輸兩者的成本核算問題,用實例論證了商品運輸距離和方式對商品價值的影響作用。文章涉及大量“廣州”“俄國和中國的茶葉貿易”“福建”“安徽”“上海”“漢口”“揚子江”“錢塘江”“常山”“天津”“通縣”“張家口”等中國古代陸路茶道和絲綢之路的相關內容。
另外,馬克思在《剩余價值理論》中闡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影響時,引用了查理·瓊斯的部分觀點:對于滿足我們需要消費的茶葉品種或價格來說,是與中國農民采茶和焙茶的勞動付出有關。在《所謂塬始積累》一章的正文中指出:大家都知道,英國東印度公司除擁有在東印度的政治統治權外,還有對茶葉貿易,中國貿易以及與歐洲之間貨物運輸貿易的壟斷權。
這兩段主要闡述英國對茶葉貿易及中國貿易的壟斷,進一步揭露了資本主義列強對外擴張侵略的野蠻行徑:美洲土著居民被剿滅,在中國繼續進行鴉片戰爭,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販賣奴隸侵占市場。東印度公司是英國侵占印度時期的全權代理,它不僅控制印度,也控制著對中國的貿易大權,特別是茶葉、紡織和絲綢貿易。東印度公司在侵華戰爭中占主導地位,對中國人民犯下了罄竹難書的滔天罪行,農業貿易、鴉片毒害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
(二)中國勞工與塬料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是世界勞工輸出最多的國家之一,這時中國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在雙重剝削壓迫下,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難。大量華人到海外打工尋找出路,無數中國勞工被強迫或被騙到南洋、西歐等資本主義國家出賣勞動力,受盡了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馬克思在分析勞動力的《協作》一文中指出:在英國統治下已經破壞了舊的公社體制的東印度地區,每年也要損失大量的棉花。人們很難想象,在印度每年輸出的勞動力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有多(也許除了中國和英國以外),在這里竟然發生了一種禍害。這說明19世紀中國的勞工輸出是世界之最。
另外,馬克思在分析機器對工人階級狀況的影響問題時指出:塬料可能來自美國和中國,而對美國黑奴或中國苦力的需求是否增加,對于被拋向街頭的英國工人來說是完全無關緊要的。英國資本家企業,從中國掠奪塬料,適應機械化生產要求,以獲得更高價值利潤,根本不會顧及工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只是關心獲得剩余價值的多少。
結語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剩余價值為中心,深入細致的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本質,揭露了資本家剝削工人剩余價值的秘密,創造了剩余價值理論;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共產主義社會必然勝利的歷史發展規律。馬克思在創作《資本論》時,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高度注視,對中國農業經濟組織形式、鴉片危害、中國農業和手工業、中國茶葉、勞工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可以看出,19世紀的中國問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今天,我們“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應當更加堅定理論自信,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富強文明的中國必將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
(注釋、參考文獻略)
作者:張艦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