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之后,理論界一直在討論社會主義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劉榮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起點選擇的理論范式與實踐基礎》一文。文章對學術界就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學邏輯起點的研究情況進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七種。(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論。(2)“公有制”論。(3)“社會主義商品”論。(4)“剩余產品”論。(5)“國家”論。(6)“以人民為中心”論。而劉榮材自己則提出了‘社會主要矛盾’論。近幾日又看到了周文、代豆豆《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邏輯起點再討論》的論文,文章中分別介紹了以“商品”、“國家”、“生產關系”、“人民”等四種觀點。
對此,我想說的是,以上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學的邏輯起點的研究,包括劉榮材同志的研究,都沒有抓住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變化的關鍵所在,都沒有明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所在,因而以上的諸種觀點及研究,未得其要領。要從根本上認識社會主義經濟學區別于資本主義經濟學的邏輯起點,首先需要認識社會主義生產力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與發展要求。明確了這個特點和發展要求,社會主義經濟學的邏輯起點也就很容易就找到了。
在幾乎是所有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開頭總要說一說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基本原理。但是,幾乎是所有的教科書,都幾乎都把生產資料所有制與產權及產權制度當作生產關系的基礎來講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以吳樹青為顧問、以逄錦聚、洪銀興、林崗、劉偉主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最為典型。
逄洪林劉本《政治經濟學》(即由逄錦聚、洪銀興、林崗、劉偉主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的《政治經濟學》,以下相同),該書第一篇是“政治經濟學一般理論”,第一章,題目是“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第一節講了“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關系”,第二節講的是“所有制與產權”,分別講了:一,“生產資料所有制及其意義”(上書第20頁),主要內容是講了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整個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它決定并支配著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決定著產品的分配和交換關系”,指出了生產資料所有制具有相對穩定的特征;然后是進一步討論了所有制與所有權的相互關系。二,“產權和產權制度”(上書第21頁)主要講了產權的基本概念及內在規定,并對西方產權理論進行了介紹。很顯然,這本政治經濟學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以生產資料所有制和財產所有權及其制度上面,構成了全書的基礎和出發點。
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中曾經提到:“圍繞用立法手段限制工時問題而展開的斗爭所以更加激烈,撇開利潤貪求者的驚慌不談,是因為這里的問題涉及一個大的爭論,即構成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實質的供求規律的盲目統治和構成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實質的由社會預見指導社會生產之間的爭論。因此,十小時工作法案不僅是一個重大的實際的成功,而且是一個原則的勝利;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第一次在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面前公開投降了。但是,勞動的政治經濟學對資產的政治經濟學還取得了一個更大的勝利。我們說的是合作運動,特別是少數勇敢的‘手’獨立創辦起來的合作工廠。對這些偉大的社會試驗的意義不論給予多么高的估價都是不算過分的。……”
注意,這里馬克思兩次提到的政治經濟學的性質的區別:前一次提到的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與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區別,這種區別體現在供求規律盲目統治與社會預見指導社會生產的區別。后一次提到的是勞動的政治經濟學與資產的政治經濟學的區別,這種區別在于合作工廠一一即公有制企業的產生。
根據馬克思的論述,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兩個本質區別:
第一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是工人階級的經濟學與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根本區別: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屬于勞動階級的經濟學范圍,而西方經濟學屬于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范圍。這一區別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立場與基本觀點的區別:即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從勞動所有者的立場和勞動所有的基本觀點來觀察和研究問題的,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是用資產所有者的立場和資產所有的基本觀點來觀察和研究問題的。
第二是勞動的經濟學與財產的經濟學的區別: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以勞動為對象的經濟學,是以活勞動、勞動能力價值化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而西方經濟學是以財產,以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為對象的經濟學,是以生產資料、資產增殖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
由前面兩個區別,我們自然會由勞動的經濟學必然會過渡到勞動所有權的經濟學,由財產的經濟學必然過渡到資產所有權的經濟學。因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第三個區別是勞權經濟學與產權經濟學的區別。
很顯然,逄洪林劉本《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在政治經濟研究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上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要求,把重點放在了生產資料所有制和資產所有權上面,在研究對象上發生了重大偏差。
忽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作為勞動階級經濟學本性,從而忽略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重點的生產勞動及其所有制,忽略勞動所有權,這似乎是理論界的一個通病。形成這種通病的根源,是因為我國的理論界對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及發展要求缺乏應有的認識。
早在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即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活的勞動”當然是生產勞動了,資產增殖當然是生產資料的不斷增殖了。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已經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生產力是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生產勞動處于從屬地位,因而其生產過程只能是資產所有權的體現(資產增殖),而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恰好相反,是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生產資料處于從屬地位,因而其生產過程只能是勞動所有權的體現(滿足消費需要)。
對于勞動所有權,馬克思在此后著名的《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有更詳細的論述。他說,“內容和形式都改變了,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至于消費資料在各個生產者之間的分配,那么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價物交換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則,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勞動可以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生產者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一一勞動一一來計量”。“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象其他人一樣,只是勞動者;但是它默認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因而也就默認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
但凡我們認真讀過《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這些基本著作的,我們是不難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即勞動所有權要求的。這對一個普通的馬克思主義者都不是難事,更別說那些稱之為專家學者的人了。
其實,即便沒有讀過馬克思主義的這兩本經典著作,僅就分析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發生的所有制轉變,我們也不難了解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也不難了解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的要求啊。
社會主義生產力是生產勞動居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體現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的發展要求當然也主要表現為生產勞動方面的要求,表現為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存在著兩種權利要求:一種是生產資料方面的權利要求,另一種是生產勞動方面的權利要求。前者即資產所有權,后者即勞動所有權。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由于生產資料掌握在非勞動者手中,因而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始終得不到體現。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被消滅了,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社會生產主體;同時也由于公有制本身消除了人們在資產占有方面的差別(至少在同一種所有制的條件下,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是沒有差別的),因此,勞動者的權利要求不是表現為資產所有權,而是勞動所有權。這就是社會主義生產力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特殊要求,亦即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求。
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論,其中就包含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難道不就是消滅作為剝削階級的資產階級,消滅產生資產差別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嗎?資產階級消滅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了,怎么還要整天喋喋不休地討論產權啊?社會主義不是要讓勞動者當家做主嗎?不是要實現按勞分配嗎?這勞動者當家做主不就是勞動所有權在管理上的要求?這按勞分配不就是勞動所有權在分配上的體現嗎?
社會主義要體現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這本來是常識性的東西,但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專家學者們為什么不去討論社會主義所要體現的勞動所有權,反而去講什么產權呢?
附注: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起點選擇的理論范式與實踐基礎》,劉榮材 著,《改革與戰略》2023.年第一期。
2,《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邏輯起點再討論》,周文 代豆豆 著。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075911333.aspx。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