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企業?
在這里,我想把勞權經濟學的企業理論一一經濟實體理論作一個介紹。
在《什么是企業?》一文中,我們談到了“我國的企業理論存在著重大缺陷!是的,作為指導我國企業改革的理論,存在著重大的缺陷。我國的企業改革,正是在這種存在重大缺陷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的。為什么我國的公有制企業越改越少?為什么我們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口號下卻實際上形成了私有制為主體的現實?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正確的理論作指導。”文章最后強調“生產主體,是企業的第一要素。沒有對生產主體的明確認識,我們就弄不清企業所要體現的基本的權利要求,我們就不知道要建立什么樣的管理體制和分配體制,我們就不知道要建立什么的基本制度,更弄不清是什么樣的機制在起作用,更不能了解不同企業的性質的區別!”
一,當我們談及企業時首先要明確企業的生產主體。
當我們需要考察市場里的企業時,我們首先要明確作為生產主體的性質和特點。
那什么是社會生產主體呢?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是這樣說明資本主義生產主體資本家或資產所有者的:
“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凡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它們結合進來”。如果抽取了各種社會生產的特殊性,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法就只是自然的、技術的結合方式,它反映人和自然的關系。但是,“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各個不同的經濟時期”。由于社會性質而造成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特殊的結合方式,就把社會生產方式區分為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接著,馬克思又進一步具體地說:“在當前考察的場合,自由工人和他的生產資料的分離,是既定的出發點,并且我們已經看到,二者在資本家手中是怎樣和在什么條件下結合起來的一一就是作為他的資本的生產的存在方式結合起來的”
在《資本論》第四章,馬克思在考察了資本運動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作為資本生產方式的生產主體一一資本家的特點:
“作為這一運動的有意識的承擔者,貨幣所有者變成了資本家。他這個人,或不如說他的錢袋子,是貨幣的出發點和復歸點。這種流通的客觀內容一一價值增殖一一是他的主觀目的;只有在越來越多地占有抽象財富成為他的唯一動機時,他才作為資本家或作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識的資本執行職能。因此,絕不能把使用價值看作資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潤,而是謀取利潤的無休止的運動。”
從這里我們看到,在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基礎上,認識企業和生產主體,是其基本的法則。社會所有制一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所有制的狀況決定了生產主體,而生產主體的利益要求又決定現實價值運動的性質和特點。
二,經濟實體的基本概念。
商品是兩重性的。生產商品的企業也具有兩重性。作為生產商品的生產組織的企業,既有其自然屬性,也有其社會屬性。
任何企業就其自然屬性而言,因為其生產的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征而有所不同,而且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變化而處于不斷變化。任何企業就其社會屬性而言,它是個人生產能力的放大器,它是某種生產主體通過為社會提供某種產品或服務而滿足自己利益要求的生產組織。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社會屬性是通過價值運動來體現的。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所謂企業,就是包含了某種滿足生產主體利益要求的價值運動的生產組織。為了有別于產品生產的企業,我們把這種包含了體現利益主體價值運動的生產組織稱為經濟實體。
一個企業,要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它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它首先是一個生產使用價值的生產組織,是一個由勞動者分工與協作的、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或提供某種服務的組織。一個企業可以是生產組織,但并不一定是經濟實體,但作為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卻必須首先是一個生產組織;另一個前提條件就是,這個企業必須建立與這個企業的生產主體利益要求相適應的企業制度。
一個企業是不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其主要的內涵有三點:一是企業有明確的生產主體,且這個主體是在企業內部而不是外部;二是要有能夠滿足這個主體利益要求的價值運動,這個價值運動必須是完整的、獨立的;三是要有與這種價值運動相適應的管理運動。這就是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內涵。
三,經濟實體的兩個基本類別:資產實體和勞動實體
現在我們來進一步認識經濟實體的區別:即資產實體和勞動實體的區別。
經濟實體理論認為,在現代社會中,能夠作為社會生產主體的,只有兩種人,即資產所有者和勞動所有者。而資產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資產所有權的基本要求,與此相適應,企業也表現為資產實體的性質和特征;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與此相適應,企業的性質和特征則表現為勞動實體的性質和特征。
現在我們就以股份制企業與工分制企業為例,來看看兩種經濟實體有什么樣的區別。
對于股份制企業,想來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它是由多個資產所有者一一股東合資經營的企業形式。股份制企業,是采用工資制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而工資的作用就是把職工的收入限定在勞動力價值范圍之內,從而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的結果表現為資產價值量的波動,表現為剩余價值量的波動,以體現股東們對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由于企業的資產所有者是由多個股東構成,而股東投入企業的資產價值量又是不同的,因此,股份制企業還需要在股東的相互關系上來體現資產所有者對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這就要明確區分不同股東投入企業資產價值量的差別,并把這種差別在企業管理權和分配權上體現出來。股份就充當了這一角色。股份一方面把不同的所有者投入企業的不同形式的資產轉變為性質上相同、數量上可以區別的同種股份,另一方面則又通過股份數量的差別來體現不同所有者因為投入企業資產價值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利益要求。
我們再來看生產隊。生產隊是由多個勞動者一一社員合作勞動的企業形式。生產隊的公共資產,譬如土地、生產工具、種子等等,這是在分配中優先補償的部分,然后是按照一定比例扣除滿足各種公共需要的部分,最后才是用于勞動集體生活消費的價值量。在這里,恰好與股份制企業相反,公有制企業是先補償公有資產消耗的價值量,從而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表現為生產勞動價值量的波動,表現為消費價值量的波動,以體現勞動所有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由于生產隊的勞動所有者是由多個社員構成的,因此,生產隊還需要在勞動者的相互關系上來體現勞動所有權的要求,這就要明確區分勞動者為企業投入的勞動量的差別,并在企業管理和分配上體現這種差別。工分即充當了這一角色。工分制一方面把不同勞動者投入企業生產過程中不同形式的勞動轉變性質上相同、數量上可以相互區別的工分,另一方面又用工分數量在工分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大小決定每個勞動者在企業管理和產品分配上的權利大小,從而滿足不同勞動者由于投入勞動量的差別而形成的對勞動所有權的不同要求。
把股份制企業與工分制企業(生產隊)相互比較,我們了解了兩種經濟實體的主要區別:
一,作為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生產主體是資產所有者,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生產主體則是勞動所有者;資產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資產所有權或產權,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則表現為勞動所有權。
二,作為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的基本特征是勞動者的收入處于預定狀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表現為生產資料價值量的波動,表現為剩余價值量的波動;相反,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則是公有的資產價值量處于預定狀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表現為生產勞動價值量的波動,表現為消費價值量的波動。社會生產總是由生產勞動和生產資料兩個方面組成的。當勞動力的價值處于預定狀態,企業就表現為資產實體的性質和特征;反之,當公有資產的價值處于預定狀態時,企業就表現為勞動實體的性質和特征。企業的經濟實體性質,說到底就是企業價值運動的性質,即到底是生產資料價值運動起主導作用還是生產勞動價值運動起主導作用的區別。
三,作為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必須建立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企業制度,即產權制度。股份制正是這樣的制度,一方面它用工資制度把勞動者的收入排除在企業生產成果的分配之外,從而在勞資關系上體現了資產所有者對資產所有權(按資分配)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它用股份來區別不同的股東投入資產價值量的差別,并把這種差別表現為管理上和分配上的權利差別,從而在股東之間體現資產所有者對資產所有權(多資多利)的要求;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必須建立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制度,即勞權制度。工分制正是這樣的制度,一方面它用公有資產優先補償制度使公有資產處于保值狀態,從而在勞資關系上體現了勞動所有者對勞動所有權(按勞分配)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它又用工分來區分不同勞動者提供勞動量差別,并把這種差別表現為管理上和分配上的權利差別,從而在勞動者相互關系上體現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多勞多得)的利益要求。
資產實體和勞動實體作為市場經濟中的兩種不同企業形式,有著不同的運行規律和特點。在這里,我們只是例舉了兩者之間最主要的三點區別。認識了這三點區別,也就基本上明確兩種實體的不同性質、特征及其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要求。
有必要指出的是,從十月革命到現在,社會主義實踐雖然已經有了近百年的歷史,但是,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特別在較大范圍內和較長時間內存在,還只有生產隊這種形式。在我國的鄉鎮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過一些勞動實體的企業形式,但一般時間較短,卻未能像生產隊這樣形成較為成熟的工分制制度。
近30年來,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使社會生產力的兩個方面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在一些領域事實上生產勞動已經居于支配地位并起主導作用,一種“人人為主體、按業績付酬”的企業也出現了。這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引起的勞動實體。毫無疑問,隨著互聯網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趨勢會越來越明顯。因此,對企業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和要求的研究和認識,就顯得十分重要。
附注:
《資本論》第二卷第13-44頁,馬克思 著,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出版。
《資本論》第一卷第173-174頁,馬克思 著,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出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