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列寧認為資本主義寄生的、腐朽的本性給人民大眾帶來的只有半饑半飽、乞丐一般的生活,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使被剝削與貧困成為全世界勞動者的普遍生活狀態。社會主義通過實行公有制、按勞分配和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形式,使勞動擺脫資本壓迫,為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提供制度支撐、物質條件和政治保障。列寧強調,只有經過社會主義階段,人類最終才能進入“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自由和真正平等、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完全的共產主義”理想生活狀態。新時代重溫列寧關于美好生活道路的論述,有助于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并從中汲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思想智慧。
經過長期奮斗,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又相繼從總體上實現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擁有了更多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首要目標就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帶領人民通往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但關于美好生活的愿景貫穿于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這充分說明實現美好生活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因而,我們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寶庫中尋求智慧支持,為黨帶領人民攻堅克難、抵達美好生活提供指引和參考。梳理文本可以發現,列寧不僅明確提出“美好生活”的概念,而且從不同維度和語境對美好生活展開了論述,形成了一個關于美好生活的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立足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一理論語境解讀列寧的經典文本,剖析列寧提出的實現美好生活的社會主義道路,對我們有效解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具有重要意義。
一、寄生的腐朽的資本主義對勞動者的剝削
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之前,俄國長期處于封建農奴制的統治之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在經濟上被剝削、政治上受壓迫、人格上遭摧殘,生活在痛苦與絕境之中。進入19世紀,俄國的社會階級矛盾激發,農民暴動和起義頻發,沙皇開始自上而下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廢除農奴制。當一個專制國家的專制者本人都承認國家社會政治制度的根基——絕對君主制和農奴制——與時代相脫節,可以想象得到這個國家出現了何等激烈的階級矛盾。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宣布廢除農奴制,俄國開啟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新紀元,那么農民是否就此能過上新的生活呢?特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俄國的農民以及從農民群體中分離出來的工人是否能享受到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財富、獲得比在農奴制統治下的農民更優越的生活呢?列寧基于俄國資本主義的深刻剖析指出,資本主義包括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少數壟斷者對其居民乃至世界上絕大多數居民的剝削和壓迫。總之,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未使廣大農民和工人的生活變得更好,相反,寄生的、腐朽的資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使世界“到處是半饑半飽、乞丐一般的人民大眾”。
1.資本主義發展與俄國經濟社會的變化
俄國農奴制改革盡管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它使生產力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為新興的俄國工業提供了自由雇傭勞動力,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根據列寧對俄國相關統計資料的梳理,1866年歐俄各行業的工廠數目是6891個,生產額為276211千盧布;到1890年各行業的工廠數目增加到17946個,生產額提升為1033296千盧布。從1866年到1890年,歐俄地區的工廠數增長了約2.6倍,生產額增長了約3.74倍。不難發現,這段時間歐俄地區的生產額增長遠高于工廠數增長,其原因是機器(蒸汽發動機)的廣泛使用,而且工廠越大,機器的使用率越高。在俄國工業生產發展的同時,鐵路網從1865年到1890年增加了6倍多,鐵路貨運量從1868年到1893年增加了11倍,石油開采量從1860年到1895年分別增加了768倍,進出口總值從1865年到1890年增加了3.14倍。這些不斷增長的工業生產和商品流通表明:農奴制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取得了較大發展。
基于對俄國工業發展進程的考察,列寧將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小商品生產,以農民手工業為主,其特征是使用完全原始的手工技術,基本趨勢是發展資本主義,特別是形成工場手工業;第二階段是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其特征是采用了分工,技術發生根本性改變,但手工生產仍舊保存著,農民開始變為“局部工人”;第三階段是工廠或大機器工業階段,其特征是系統地將科學成就應用于生產,手工技術被遠遠拋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俄國社會還出現了兩個顯而易見的變化:其一,產業結構上工業與農業分離,不斷涌現的工廠形成新的工業產業,并且在生產額和生產效率上遠遠高于農業;其二,社會階層上產業工人與農民分離,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工廠、離開農業轉向工商業、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工人逐漸成為與生產資料占有者相對立的階級。
列寧指出,到19世紀末,俄國(主要是歐俄地區)約有1000萬雇傭工人,其中有1/4的女工和童工,750萬成年男性雇傭工人——占參加物質財富生產的全國成年男性人口的一半左右,而且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經完全和土地斷絕關系,專門靠出賣勞動力為生。這個數量愈加龐大的雇傭工人群體生活狀況怎么樣,他們離開土地、離開農業、離開農村,是否能夠“從鄉村生活條件所注定的貧困與依附中解脫出來,過富足的、獨立的與受人尊敬的生活”呢?列寧的回答是:不能!因為他們跳出鄉村根深蒂固的宗法式的人身依附關系及等級關系的深淵,又跳入人對物的依賴關系及雇傭關系的深淵。可見,列寧既認識到與之前各種社會經濟制度相比而言,資本主義所具有的歷史進步性,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歷史暫時性。這種歷史暫時性意味著:資本主義的制度形式和社會形態終將被能使勞動群眾跳出人對物的依賴關系及雇傭關系深淵的先進制度形式和社會形態所替代。
2.資本主義發展與人民群眾的一無所有
在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三個階段中,農民和由農民轉變而來的工人都是被剝削的對象,但不同階段存在剝削程度和性質上的差異。雖然俄國資本主義關系在第一階段萌芽形成,但在該階段的發展仍比較微弱,小商品生產者還未割斷與土地的聯系,因而也未成為真正的無產者,各生產參加者集團并未形成尖銳的對立。進入第二階段,生產資料占有者和工人之間的鴻溝達到了頗深程度。列寧就此強調:“‘富裕’的工業市鎮成長起來,其中大批居民都是沒有任何財產的工人。少數商人握有巨款以采購原料和銷售產品,大批局部工人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這就是工場手工業的總的情景。”進入第三階段,手工生產逐步轉變為機器生產,而機器生產使工人徹底割斷了與土地的聯系,極大地降低了工人中兼務農的中間分子的比例,清除了生產資料占有者與無財產工人兩極對立的所有阻礙。結果農民淪為低端勞動力或產業后備軍,受到資本主義的擺布。工場手工業被大機器工業代替是生產變成資本主義生產的表層邏輯,其深層邏輯是廠主手中的少量貨幣資金被巨額資本所代替,蠅頭微利被百萬利潤所代替。在這種邏輯的推動下,大的金融寡頭、廠主、鐵路主、商人、銀行家們成為一個完整的階級——資產階級,工場里不計其數的沒有財產的工人也成為一個完整的階級——工人階級。
雖然所處時代一樣,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卻有著天壤之別的生活境遇。在物質生活條件上,“富人階級的奢侈浮華達到空前未有的程度,各大城市的主要街道布滿了他們的豪華府邸和華麗大廈。但是工人的狀況卻隨著資本主義的增長而日益惡化。……工資即使有了提高,但工人得到的生活資料卻日益減少,謀生越來越困難了。工人們不得不住在地下室,住在擁擠的、潮濕寒冷的房子里,再不就住在新建廠房附近的土屋里”;在財富占有上,資產階級的“資本越來越雄厚,越來越殘酷地壓榨工人,把他們變成一無所有的人,強迫他們把自己的全部時間交給工廠,并驅使工人的妻子兒女也去做工”;總而言之,“資本主義增長所引起的第一個變化是:大量財富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里,而人民群眾變成了一無所有的人”。資本主義盡管創造了比以往一切時代都要多的財富,但這些財富并沒有被真正創造它的人民群眾所享受。
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在俄國農村是否得到發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在俄國農村是否同樣存在?列寧在肯定波斯特尼柯夫《南俄農民經濟》一書中依據平均數字來研究俄國農民經濟的方法、批評其觀點的局限性和方法論上的錯誤的基礎上,提出俄國農民經濟的一切變動都是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總背景下發生的,也就是說,俄國農村商品經濟已占統治地位,并導致了村社的解體,引起了深刻的階級分化。廣大貧苦農民不僅受到農村資產階級的壓迫,還受到農奴制殘余的壓迫,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這種極端貧困可以從生產資料的占有中得到證實,即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貧苦農民僅占有少量生產資料。一方面,土地幾乎全部掌握在占有份地最多的少數人手中,即掌握在波斯特尼柯夫所說的“富裕”農民手中,而這些農民不超過人口的1/5;另一方面,富裕農民擁有的牲畜數量遠遠超過他們家庭的需要,80%以上的不種地農戶沒有牲畜,種地不滿5俄畝的農戶超過48%沒有牲畜,這也大大增加了貧困農民耕種的難度并降低了耕種的生產率。如此一來,生產資料大大超過中等和下等農民、又具有更高勞動生產率的“富裕”農民成為俄國農產品主要的、壓倒其余兩類農民的生產者。按其性質來說,這類(富裕)農民的經營是商業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剝削雇傭勞動的基礎上。這意味著:俄國農村已經出現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或富農和雇農的對立,前者占有的生產資料和財富遠遠超過了供養其家庭的需要,后者占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出賣自己勞動力所得到的貨幣難以養活家庭。
階級對立和生活差異會不會隨著資本主義進入高級階段而有所緩和或徹底消失呢?列寧給出的答案是:絕不可能!資本主義進入高級階段——帝國主義階段,不僅沒有減少本國資本對雇傭奴隸的剝削,而且還通過瓜分殖民地和拓寬勢力范圍,對占全世界人口半數以上的附屬國人民進行壓迫。在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典型特征是生產的集中和壟斷。壟斷者同盟通過剝削原料、勞動力、運輸、銷路、信貸,有計劃地打壓價格以及宣布抵制等手段,對未加入壟斷者同盟的企業進行打擊,進而獲取更高的利潤。盡管生產朝向社會化的趨勢發展,但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特別是被少數人占有的境況并未改變,在形式上被承認的自由競爭的一般架子依然存在,而少數壟斷者對居民的壓迫卻百倍地沉重和令人難以忍受。而且,隨著資本愈加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壟斷資本一方面控制了大批中小資本家和小業主,另一方面同別的國家的金融家集團為瓜分統治世界的殖民地進行尖銳斗爭,資本主義逐漸演化成為少數帝國主義國家對世界上絕大多數居民實行殖民壓迫和金融扼殺的世界體系。列寧指出,“帝國主義就是貨幣資本大量聚集于少數國家,……食利者階層,就大大地增長起來”,而作為帝國主義經濟基礎的“資本輸出,更加使食利者階層完完全全脫離了生產,給那種靠剝削幾個海外國家和殖民地的勞動為生的整個國家打上了寄生性的烙印”。因此,帝國主義只是寄生的、腐朽的資本主義,它并沒有改變資本對勞動者的剝削,相反它將這種剝削由一個國家擴展到整個世界,使被剝削和貧困成為全世界勞動者的普遍生活狀態。
二、社會主義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
既然資本主義及其發展給人民群眾(勞動者)帶來的只有被剝削和貧困,那么,使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就只能是克服了資本主義道路弊端的其他道路。這又是一條怎樣的道路呢?列寧直言道:“只有社會主義才可能廣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據科學原則進行的產品的社會生產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這一點。”
1.公有制為勞動者的美好生活提供制度支撐
對于資本主義,列寧并未全盤否定,更不主張忽視俄國的各種社會經濟結構而抽象地看待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列寧認為,與中世紀制度、小生產、小生產者渙散性引起的官僚主義相比,資本主義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方面確有一定的進步性與合理性。但是,“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這種“禍害”的本質是資產階級對全體勞動者的壓迫和剝削,其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社會中最重要的和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和商品流通手段都被一個人數不多的階級——資產階級所占有,其他居民則淪為無產者和半無產者,他們唯一能夠勉強度日的方法就是始終出賣或定期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即將自身勞動力變為資本家的雇傭勞動,以自己的勞動為資本家創造價值。即使技術改進促使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社會財富增長,但生產集中和壟斷的形成則使雇傭勞動更加依附于資本,加劇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貧富懸殊,從而更加迅速、頻繁地引起勞動者生活狀況的惡化。由此可見,如果想從根本上改變勞動者的生活狀況,必須“以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代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以生產資料和流通手段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過程來保證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和全面發展”,進而消滅社會貧富差距和階級劃分,解放被壓迫的全人類。
消滅私有制進而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最顯著、最根本特征。列寧主張把一切生產資料和生產對象變成公有財產的觀點與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馬克思認為,私有制不是一種簡單的關系,也絕不是什么抽象概念或原理,而是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總和(不是指從屬的、已趨沒落的,而正是指現存的資產階級私有制)。從馬克思的觀點來理解,私有制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總和,公有制便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總和,“以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代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便等同于“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恩格斯在談及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時也提到,“它同現存制度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當然在于,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先是單個國家實行)的基礎上組織生產”。總體來說,依照生產資料公有制組織起來的社會主義生產形式和交換形式將使勞動者生產的一切和一切生產革新有利于勞動者本身,消除人數愈來愈少但愈來愈富的資產階級和人數愈來愈多但處境愈來愈惡劣的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確保不斷發展的生產力和持續增長的生產規模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生存和自由發展其才能的手段。
2.按勞分配為勞動者的美好生活創造物質條件
在具有剝削性質的社會中,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財富多寡、生活好壞很大程度上受分配方式決定,勞動產品的不公平分配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陷入貧困和生活艱難的直接原因。社會主義社會如果僅僅把生產資料收歸全社會公有,不能或不致力于消除資本主義社會在分配方面的缺陷,勞動者同樣難以爭取到美好生活。因此,社會主義社會要使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離不開根據科學原則進行的勞動產品的分配。這個“科學原則”是什么原則呢?在列寧看來,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公有,消除了人剝削人的可能性,但由于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與社會成員思想道德水平的限制,社會主義階段應實行“按勞分配”原則,這一分配原則在馬克思的理論中也被賦予極高的地位。馬克思認為從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的過程——整個社會主義時期——按勞分配作為舊社會的殘余物將繼續存在于社會主義社會中,因為社會主義社會是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在經濟、道德和精神等諸方面還存留著它的痕跡。與馬克思立論環境不同的是,馬克思所描述的過渡是西歐國家資本已得到充分發展的過渡,列寧所面臨的過渡是俄國資本發展還不充分的過渡。馬克思強調實施按勞分配是因為在過渡階段社會分工和腦體對立尚未消失,社會生產力和財富還不足以支撐起按需分配;列寧強調按勞分配則是因為掌握政權的無產階級必須要承擔起讓俄國經濟完成從小生產向社會化大生產過渡的任務,按勞分配是與特殊的國家資本主義相適應的科學分配原則。
列寧所主張的按勞分配原則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和實施:一是勞動層面,它要求“社會的每個成員完成一定份額的社會必要勞動,就從社會領得一張憑證,證明他完成了多少勞動量”,這意味著勞動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義務;二是分配層面,它要求勞動者“根據這張憑證從消費品的社會儲存中領取相應數量的產品。這樣,扣除了用做社會基金的那部分勞動量,每個勞動者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這意味著勞動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分配產品的同一尺度。列寧還指出,實施按勞分配原則實現了兩條社會主義原則:一條是“不勞動者不得食”,另一條是“對等量勞動給予等量產品”。前者體現出全體社會成員勞動的平等,后者體現出全體社會成員產品分配的平等。同時,按勞分配原則避免了勞動者的必要產品與剩余產品相分離的弊端,使勞動者在維持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需要的基礎上,還有足夠多的產品用于其他多種需要的滿足,為勞動者實現美好生活創造物質生活條件。正如列寧所言:“共同勞動的產品將由勞動者自己來享用,超出他們生活需要的剩余產品,將用來滿足工人自己的各種需要,用來充分發展他們的各種才能,用來平等地享受科學和藝術的一切成果。”不難發現,按勞分配原則不僅有利于在過渡階段促進社會全員之間的平等,而且能為“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和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3.蘇維埃政權為勞動者的美好生活強化政治保障
消除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勞動產品由勞動者自己享用,這是社會主義為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所進行的制度設計和條件優化。而真正使這種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具有現實性和持續性,社會主義還要為勞動者實現美好生活提供政治保障。這個保障便是無產階級建立屬于自己的統治。如果無產階級仍處在被統治的地位,國家政權繼續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無產階級便難以獲得徹底解放,或者說根本無法得到解放。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既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勞動產品的享用者,又是國家政權的掌握者。列寧將無產階級所掌握的政權稱之為“蘇維埃政權”,是列寧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要素之一。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的幾個提綱》中提出了著名的社會主義公式,即“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公式左邊可看成是社會主義的各重要元素,已明確列出的元素“蘇維埃政權”代表的是社會主義的政治維度,“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代表的是社會主義的物質維度,“美國的國民教育”代表的是社會主義的精神維度,“等等等等++”代表著社會主義還包括列寧尚未知曉的或需要繼續探索的其他先進要素。依此公式來看,社會主義可以理解為在蘇維埃政權領導之下各種先進文明要素構成的有機社會系統。
從俄國現實的政治角度來看,舊沙皇政權代表的是“一小撮操縱國家機器的農奴主—地主”的利益,資產階級新政權代表的則是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地主的利益。資產階級新政權一方面存在一大批屬于明顯的君主派和大地主土地占有制的擁護者,另一方面屈從于俄國資本及其強有力的保護者和主子即世界上最富有的英法帝國主義資本的利益,不可能滿足俄國廣大勞動者和絕大多數民族的愿望。資產階級新政權雖然采取民主共和制的進步形式,但僅是資本主義所能采用的最“先進”的政治外殼,它始終受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狹隘限制,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維護和實現自身財富的無限權力。因此,勞動者要獲得徹底解放,多數人的愿望要得到滿足,“就必須使政權即管理國家的權力,從處在資本家和土地占有者影響下的政府手里,或者說從直接由資本家選出的代表組成的政府手里,轉到工人階級手里”。由工人階級掌握的蘇維埃政權的科學性在于,政治生活存在積極、自主和有效的參與,“普通人”——特別是廣大工農群眾能參加國家制度建設。馬克思把這種由工人階級掌握的政權稱之為“可以使勞動在經濟上獲得解放的政治形式”。蘇維埃政權意味著人民群眾能夠享有民主,獲得自由,而民主和自由正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狀態的價值內核。
總而言之,勞動者要爭取更好的生活,就需要爭取新的、更好的制度,消滅資產階級統治的舊社會,建立使全體勞動者徹底擺脫一切壓迫和剝削的新社會。正如列寧指出:“在這個新的、更好的社會里不應該有窮有富,大家都應該做工。共同勞動的成果不應該歸一小撮富人享受,應該歸全體勞動者享受。機器和其他技術改進應該用來減輕大家的勞動,不應該用來使少數人發財,讓千百萬人民受窮。這個新的、更好的社會就叫社會主義社會。”因此,社會主義社會克服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是迄今為止出現的諸社會形態中讓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的先進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抵達共產主義理想生活狀態之必經階段。
三、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理想生活圖景
基于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低級、高級兩個階段的劃分,列寧將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進行了明確區分,將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稱為“社會主義”,將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稱為“完全的共產主義”。盡管列寧對“生產力將如何持續向前發展”“生產力將如何打破社會分工、消滅腦體對立、把勞動變為生活的第一需要”等問題無法回答,但他始終堅信:社會主義必然逐漸成長為共產主義,而在共產主義的旗幟上寫的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同時,為了避免讓共產主義“陷入空想”,列寧對未來“完全的共產主義”的理想生活景象從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空間的生存環境、人自身的發展狀況做了合規律性且具有可實現性的設想。
1.按需分配的生活資料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如果從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四個方面來審視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生活,物質生活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一方面,它的理想狀態是“按需分配”。按照列寧的解釋,按需分配是“分配產品就無需社會規定每人應領取的產品數量:每人將‘按需’自由地取用”。這種理想的物質生活狀態制約著人們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而其又直接受可用于全體社會成員滿足自身需要的產品數量的制約,產品數量則受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制約。“按需分配”絕不是社會主義者為了蠱惑人心而做出的荒誕承諾,而是依據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發展規律所進行的合理預見。當我們從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時,具有完全的共產主義性質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就能為每個人按需自由取用產品的理想物質生活狀態創造可能。
共產主義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什么樣的呢?在生產關系方面,列寧強調“共產主義社會就意味著土地、工廠都是公共的,實行共同勞動——這就是共產主義”。實際上,生產資料公有和共同勞動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就已開始實行,但這一階段還存在“資產階級權力”,尚不能對不同等的人的不等量勞動給予等量產品。在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資產階級權利”不存在了,生產關系的內容就表現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按需分配。在生產力方面,列寧強調成為完全社會主義的國家要進行相當發達的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即要有充足的物質基礎,并要求蘇維埃政權全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可以說,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雖然資本主義生產也帶來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其生產關系最終將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后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就是逐漸消除生產力發展的桎梏,使“生產力得到最迅速和最自由的發展”。列寧便是將解放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將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首要任務。如果說社會主義是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那么,使“生產力得到最迅速和最自由的發展”則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物質基礎。因此,在完全的共產主義社會,實現按需分配所需要的豐富勞動產品和發達物質生產應極力具備。
2.自由平等的主體權利
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可以說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引人類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過程,實質上也是人類逐漸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過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自由平等都是欺騙人民的口號,對有產者來說是自由平等,對無產者來說不過是殘羹剩飯。列寧認為,生產資料所有權和政權仍掌握在剝削者的手里,因而無從談及被剝削者即大多數居民的真正自由和真正平等。美好生活不僅是物質資料的豐富或者達到按需自由取用的程度,更包括貫穿于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生活領域的真正自由和真正平等。在資本主義社會,被剝削者即大多數居民無法擁有真正自由和真正平等,也就無法過上美好生活,如果在社會中有人能過上“美好生活”,那也僅僅是少數剝削者。只有在完全的共產主義社會中,資本家已經消失,階級和國家已不存在,全體社會成員才能擁有真正自由和真正平等。那么,在完全的共產主義尚未到來的時候,大多數居民能否擁有真正自由和真正平等?真正自由和真正平等是在完全的共產主義社會瞬間出現的,還是在人類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中表現為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列寧雖然強調“還有國家的時候就沒有自由。到有自由的時候就不會有國家了”,但他并沒有否定國家仍然存在的社會主義階段實現真正自由和真正平等的可能。
如何實現自由呢?從人與自然關系角度出發,列寧主張承認“自然界的必然性是第一性的”,在實踐中不斷認識自然界中不依賴于人的意志并和人的意志發揮作用的規律,推動“盲目的必然性”向“為我的必然性”轉化,使人擺脫淪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隸。在這個意義上,自由的本質就是人不受“盲目的必然性”的擺布與束縛,爭取自由就是人擺脫“盲目的必然性”束縛的過程。從人與社會關系角度出發,列寧強調無產階級通過掌握生產資料所有權和國家政權,戰勝資產階級的反抗,使勞動者擺脫資本家的剝削,進而使勞動者獲得自由。在這個意義上,自由的本質就是勞動擺脫資本壓迫,勞動者享有真正自由的權利。自由的實現意味著美好生活的蒞臨,而美好生活的蒞臨則意味著人們開始步入“實在的自由”。如果說美好生活是指美好的社會生活,那么,“實在的自由”便是這種社會生活的基本特性。
如何實現平等呢?列寧認為,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根據勞動量領取相應數量的產品,或者說“每個勞動者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就實現了。不過,這時的“平等”還只是把勞動這一共同標準應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即任何人付出與別人同等份額的勞動,就能領取同等份額的社會產品。而獲得真正平等,還需要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在占有生產資料方面的平等,即在勞動平等和工資平等的基礎上再向前邁進一步,“從形式上的平等進到事實上的平等,即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為了邁進這一步,列寧還主張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實現男女地位平等、各民族一律平等、人民的公仆與人民平等,以及消滅工農之間的階級差別,最大限度消除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存在的不平等現象。經過這些努力,全體社會成員便能在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獲得真正平等。
3.全面發展的本質力量
在任何時候談美好生活都離不開生活主體——現實的人。不論是物質生活的按需自由取用產品,還是社會主體的自由平等,都是相對于現實的人而言,并且相對于現實的人來說這些都是美好生活的外部條件。就美好生活的本質來說,它是現實的人的一種美好生存狀態,是好的生活條件與好的自我狀態的統一。這種現實的人的好的自我狀態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中就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狀態。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實現個人自由。這個“共同體”就是進入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自由人聯合體”。列寧吸收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論,將其逐步具體化且付諸真正意義上的實踐。一方面,列寧將“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發展”作為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終極價值目標,并把這一目標寫入俄國社會民主黨的第一個黨綱和第二個黨綱,彰顯了列寧對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崇敬之心和決然之心;另一方面,列寧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與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
在列寧的理論體系中,“人的自由的全面發展”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從需要層面來看,列寧反復強調要“注意工人和農民的需要”“滿足勞動人民的需要”“實現全民的需要和要求”。可見,全面發展在主體上是全體社會成員而不是部分人,在內容上是人的需要的全面滿足。關于人的需要的內容,列寧在談及大機器工業給社會帶來的變化時指出,它創造了一個與舊式農民完全不同的特殊的居民階級,這個階級具有不同于舊式農民的另外的生活制度、家庭關系制度以及較高的物質需要水平與精神需要水平。換言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創造更高水平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同時也創造滿足這些需要的條件。在完全的共產主義社會,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全體社會成員高水平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滿足。
從人的素質和能力來看,列寧強調人的自由的全面發展是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主要包括共產主義道德素質、文化知識水平和勞動能力的全面提升。完全的共產主義在“現在的庸人”普遍存在的階段是不會實現的,這些庸人的特點是善于“無緣無故地”糟蹋社會財富、提出不能實現的要求以及如同夏洛克那樣冷酷地斤斤計較,即不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共產主義道德是完全的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人的自由的全面發展的標志,而提升全體社會成員的共產主義道德素質是進入完全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然路徑。完全的共產主義在社會生產力尚未高度發達的階段是不會到來的,這意味著人人都具有高層次的文化知識水平是完全的共產主義實現的必要條件。因此,列寧認為“要建設共產主義,就必須掌握技術,掌握科學”。另外,列寧還十分重視勞動者的身心健康和智力開發,將體力和智力即勞動能力的全面提升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一方面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這是一切生活的價值旨歸,另一方面為生活主體創造美好生活增添了可能。
綜上所述,列寧關于實現美好生活的社會主義道路的相關論述表明,即使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俄國乃至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財富的增長,但它給廣大勞動者帶來的沒有美好只有枷鎖。即使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也僅僅是在發展程度上有所進化,其寄生性、腐朽性的本性并未改變,始終都不可能成為人民群眾實現美好生活的可行道路。只有社會主義通過建立公有制,讓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消除一部分人剝削另一部分人的可能;通過實行按勞分配,讓每一個參與勞動的勞動者都能獲得與其勞動量相應數量的產品,提高社會的公平度;通過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讓國家成為保衛生產資料公有制、保衛勞動平等和產品分配平等的有效手段,才能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這就是說,只有經由社會主義,人類才能最終進入“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自由和真正平等、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完全的共產主義理想生活狀態。依據列寧的理論思路和道路設定,我們必須明確,只有社會主義才是勞動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正確道路,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是解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道路。我們必須明確,只有在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基礎上,不斷擴大共同富裕和共同享受的范圍和程度,才能真正實現美好生活。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因為它一路引領中國人民從戰亂、貧窮走向和平、富裕、幸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終將不會辜負中國,因為它一路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創造現實的、更高水平的美好生活。
作者:謝媛、張衛良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05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