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前,在紅歌會網上讀到了《劉瑞復: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是要建立資本主義私有制嗎?》一文。因而寫了《如何理解馬克思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一文,分別談了“馬克思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是什么意思?”、“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重點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而不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革命的本質就是要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根本轉變”、“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并不是指股份制”共四個問題。
近日又看到了《張文茂:關于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幾點思考》(昆侖策網)一文,作者的文章分別談了“一、馬克思主義關于所有制問題的基本邏輯”、“二、馬克思所說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其實就是指按勞分配”、“三、馬克思認為這種按勞分配仍然是資產階級法權”、“四、消費品個人所有制可以轉化為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五、毛主席說:林彪之類如上臺,搞資本主義很容易”。讀后我感到張先生對馬克思據說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其實就是按勞分配的認識是非常認同,但對張先生認為“按勞分配仍然是資產階級法權”、把按勞分配僅僅理解為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原則,從而把個人所有制理解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制”等看法,卻不敢茍同。
在這里我想說幾點不同看法,與張先生商榷。
一,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思想的要點及其實踐意義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指出:“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在這里,馬克思明確地給我們指明了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
第二,是在協作和對及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基礎上;
第三,是重新立個人所有制。
在這里告訴我們,1,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復封建社會的小私有制形式;2,社會主義所有制是一種個人所有制;3,社會生產是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構成的。既然社會主義這種個人所有制是以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為基礎的。那這里的個人所有制,就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
用一句話概括,社會主義所有制的特點,就是在生產資料公共所有基礎上的生產勞動所有的個體所有制。在這里的關鍵點在于:
1,這里的所有制包括了兩個方面: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
2,這兩個方面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和生產勞動的個體所有制;
3,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重點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
這與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把所有制理解為生產資料所有制,并把生產資料所有制當作全部生產關系的核心和基礎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思想,其重點不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而是“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即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生產勞動個人所有制。
正確認識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思想,對清算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錯誤,對總結已有的社會主義實踐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在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是有兩種不同的公有制經濟的,其中有以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蘇聯模式,也有以勞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我國人民公社的生產隊模式。這兩種公有制經濟模式所體現的所有制重點是不一樣的:蘇聯模式的公有制經濟所體現的重點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而生產隊模式所體現是勞動者(社員)的生產勞動個人所有制。
二,馬克思說的重建個人所有制首先是勞動投入的個人所有制。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思想,其重點不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而是“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即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生產勞動個人所有制。
正因為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重點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因此,社會主義才要實現按勞分配。按勞分配正是社會主義生產勞動個體所有制特點所產生的必然的要求。很顯然,張文茂先生認識到“馬克思所說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其實就是指按勞分配”是正確的。
但是,長期以來,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認為按勞分配是個人消費品的分配要求,因此,如果把按勞分配等同于“重建個人所有制”,就容易形成“個人所有制”就是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制的誤區。
為什么說,把按勞分配理解為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原則,并進而把個人所有制理解為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制是一個誤區呢?
因為當我們正確理解馬克思說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時,我們必須明確實現生產勞動個人所有制的兩個重要前提:
第一,只有當勞動者能夠成為生產主體時,其生產過程才能體現勞動者的勞動投入的個體所有。
第二,只有在建立了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了勞動者的利益要求的制度時,生產勞動的個體所有制才有可能成為現實,才能真正實現。
了解了生產勞動個人所有制實現的前提,我們就應該知道體現勞動者個體所有制的公有制經濟得以運行和發展的基礎是基于勞動所有權,而不是資產所有權。社會主義經濟實體的軌道不是生產資料的“誰所有誰受益”和“誰所有誰經營”的產權原則,而是生產勞動的“誰勞動誰受益”和“誰勞動誰經營”的勞權原則。
社會主義要讓勞動者當家做主,社會主義要實現按勞分配,這勞動者當家做主是勞動者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當家做主,按勞分配是勞動者憑借勞動投入參與集體生產成果的分配。
三,按勞分配是一種什么性質的權利
張文茂先生談到:“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論述了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區別,指出這種區別的本質是社會主義還存在著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制,而共產主義連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制也已經消亡了,即由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發展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歷史階段。馬克思著重指出了社會主義按勞分配通行的仍然是等量勞動相交換的原則,這與資本主義商品交換通行的是相同的原則,所以仍然屬于資產階級法權。只有到了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這種資產階級法權才會消亡,即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才會消亡。”
但是,張文茂先生卻沒有注意到同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談到按勞分配權利性質的地方:
“生產者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一一勞動一一來計量”。生產者的權利既然與勞動是成比例的,那么,這里的權利,憑借勞動投入來參與生產成果分配的權利,應該是勞動所有權吧?按勞分配,顧名思義,它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屬于勞動所有權。這應該是按勞分配的本來涵義吧。而這里馬克思講到的“資產階級法權”是指按照原則,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的勞動可以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這個原則,與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等量勞動互相交換的原則相同而已。
在馬克思看來(從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看來),財產是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按資分配,即一定量的勞動取得一定量的股利,這是一種平等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看,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是具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內容和形式都改變了,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財產”。在這里,作為生產和分配的主體已經不是資本所有者或資產所有者,而是勞動所有者了。
當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之后,人格化的資產者消滅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也消除了,因此,作為生產者他只是一個勞動者,他所有的只有勞動投入;他需要的也只有個人消費資料。也就是說,他只是一個勞動所有者,他只有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
在談及按勞分配時,我們應該知道這樣的基本常識:它的主體是勞動所有者,作為勞動者的權利要求,按勞分配它屬于勞動所有權。因此,要實現按勞分配不僅需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同時也只有在建立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的條件下,按勞分配才能真正地實現。
四,正確理解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要樹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觀念?
正確理解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要樹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觀念?
那就是勞動所有的基本觀念。
封建社會的歷史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已經說明了私有制的結果,最后就是大多數人為少數人發財致富打工。這其實也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就可以了解的。而且改革開放之后的實踐事實上也做了最好的說明。
但許多人還是難以從傳統的觀念中解放出來。
所謂傳統的觀念就是“資產所有”的觀念,即有資產才算是自己所有。
而事實上,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就是要實現“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轉變。
資本主義實現按資分配,那體現的是個人資產的私有制。這個結果大家也看到了,最后是大家為老板打工,因為資本的生產方式的結果必然是兩極分化,大多數人注定是要成為無產階級隊伍中的一員的。
正是因為要從根本上避免這種結果,即所謂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所以社會主義才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從而產生兩個結果,一是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這就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一是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勞動者的勞動所有的權利得到體現。這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意義所在一一社會主義實現公有制不是為了體現產權,而是為了消除產權存在的基礎!
因此,社會主義實質就是用勞權主體取代產權主體,即讓勞動者當家做主,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的主人翁的權利;
因此,社會主義實質就是用體現勞權的制度取代產權的制度,從而實現按勞分配,滿足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要求;
因此,社會主義就是用消費價值(勞動者對消費需要的滿足)的生產方式取代剩余價值(資產者對資產增殖的需要的滿足)的生產方式。
在這里的核心,就是從“誰投資誰受益”的資產經營方式轉變為“誰勞動誰受益”的勞動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這不僅是生產方式的轉變,不僅是基本制度的轉變,也包括主體觀念、權利觀念、企業觀念、制度觀念的轉變!
當我們說到社會主義革命時,它就是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根本轉變;
當我們說到馬克思主義學說時,它就是探討勞動者實現其勞動所有權的學說;
當我們說到社會主義時,它是指以勞動者為主體的、體現勞動者消費需要的生產方式!
所謂的按勞分配的核心內容,就是在分配上體現勞動者的勞動所有的權利要求!
五,既然按勞分配就是個人所有制的體現,現在為什么不可能重建個人所有制?
張文茂先生談到:“蘇聯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都已經證明,我們還遠沒有達到馬克思設想的已經可以消滅商品貨幣關系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時代”。
消滅商品貨幣關系,目前看來是不現實。但這并不表明不可以在存在商品貨幣關系的情況下“重建個人所有制”。
從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我國在人民公社時期,事實上已經建立體現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按勞分配公有制經濟模式。在人民公社經歷了頭三年的挫折之后,1961以后進行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調整,形成了采用工分分配的集體所有制的生產隊模式,這事實上就是按勞分配的公有制模式,也是體現社員勞動個體所有的模式。生產隊是采用工分進行分配的。在社員參加集體勞動時,集體按照社員勞動的勞動投入狀態進行記工,到年終時,隊里按照社員一年累計的工分量進行糧食與現金的分配。如果我們把某個社員一年的工分累計量除以生產隊的工分總量,那就得到這個社員的工分比,把這個工分比乘以生產隊用于消費品分配的價值總量,就得到這個社員的個人收入。從這里看出,社員勞動投入的個體性通過工分制這種形式,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在本世紀初,產生了知識經濟形態的企業。由于在這些高科技企業,知識的作用遠遠超過了資本的作用,生產勞動已經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因此,在這些高科技企業產生了“人人為主體、按業績付酬”的新的制度形式,這種制度形式,正是體現勞動個體性制度形式。
在存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主義可以建立體現資產個人所有制的按資分配方式,來體現資產者的個人所有制,為什么社會主義不可以建立體現勞動個人所有制的按勞分配方式,來體現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呢?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需要時代化和中國化的。這一方面需要我們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同時也需要我們不斷了解和研究社會主義的實踐,從而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新的情況下的具體表現形式。社會主義實踐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