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實質就是從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轉變》一文之后,有位網友問道:
“資產如何轉變?具體過程能說明嗎?”
當然可以說明。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至今已經有170多年歷史,從十月革命到現在,社會主義實踐也已經有了100多年的歷史。從社會實踐的角度看,從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轉變有兩個基本途徑:
一種是通過共產黨領導下的暴力革命,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勞動階級的專政體制,然后采用各種不同的形式和途徑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并建立按勞分配的基本制度。這一過程就是一個從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轉變,這種方式以十月革命開始的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為標志;
另一種是通過生產力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形成了生產勞動居支配地位的生產力結構特征,由此引起了社會生產方式由資本雇傭勞動到勞動(工本)雇傭資產的轉變,從而形成了事實上的勞動所有的轉變。這是在本世紀前后隨著知識經濟興起而形成的新的生產方式,而隨著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這種知識經濟形態的企業會越來越多。
近日在昆侖策網上讀到了《張文茂:解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草案>
——農村集體經濟還是合作經濟?》一文。
在文章中,作者談到了我國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過程:先是在單干的基礎上產生了互助組的形式,再由互助組到合作社,然后再由合作社發展到人民公社這樣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互助組是基于土地等生產資料家庭私有為基礎的合作組織;“初級社是土地入社到集體統一經營,但農戶仍可憑借所有權參加一定比例的土地分紅;而高級社則取消了土地分紅,全部可分配收入實行按勞分配,代表著土地私有制的消亡。”“到普及高級社時,由于取消了土地分紅,完全按勞動來分配了,毛主席才說農村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我國的農村社會主義道路,其實質變化,就是從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變化過程。在進行土改之后,土地及生產資料都是私人所有,這時是資產所有的個體經營形式。而從農戶單干模式發展到互助組,這是在資產私有基礎上的合作形式;進一步發展到初級合作社,這時是資產合作與勞動合作相結合的過渡時期。而到了高級社,不再進行按土地或家具入社進行分紅,而是按照勞動狀況進行計酬,這時,土地與生產資料性質上屬于公有,人們的差別就表現為勞動所有方面。因此,必然地產生了工分制。從高級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則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勞動合作的標準化體制演變。而在實踐中,人民公社經過前三年實踐后也進行了調整,之后形成了以生產隊為基本單位進行核算的“三級所有”體制的穩定形式。這時,就是真正的勞動所有了。
我國農業社會主義過程就是從小私有制的資產所有到勞動者勞動所有的具體實踐。
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的農民的身份發生了幾種變化:
在農戶單干模式下的農民是小生產者。他既是生產資料所有者,也是生產勞動所有者。
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發展了幾百年的環境下,這種小生產方式已經是一種過時的生產方式,它只能暫時存在。
在采用互助組、初級合作社時,這時是資產合作與勞動合作相結合的方式。因而,這里既有按資分紅,又有按勞分配分配。
而在組織形式發展到高級社和人民公社之后,農民的身份則成為勞動所有者。這里的農民,在生產資料所有方面看,它是一個公共所有者。因為是公共所有者,因而在資產所有方面,大家的權利是無差別的。因此,這時的農民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是作為有差別的勞動所有者存在的。也就是說,這時的勞動者是勞動投入的所有者,其權利也表現為勞動所有權,即按照勞動投入的差別取得生產成果的權利。
人民公社的生產隊模式,可以看作是基礎版的勞動所有的企業模式。其基本制度一一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和工分分配制度,類似于資產所有的股份制模式中基本制度模式,對于一般的工商企業也是適用的。因此,對人民公社體制的研究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在本世紀前后,產生了新興的知識經濟形態的企業,這種企業由于勞動者的地位和作用已經超過了資本的作用,因而企業制度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即許多企業已經采用“人人為主體、按業績付酬”制度。因為高科技企業是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企業,其生產過程的復雜性,對勞動者的貢獻的評價涉及到價值創造的認識、其體現勞動所有的價值認可及報酬體制也會變得非常復雜。但由于這種產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尚未有較為一致的通用做法。因此,具體的勞動所有的制度,需要按照具體的企業來進行具體分析。
對于工商企業,按照勞資關系來區分,可以有利益矛盾體、責任共同體制、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等多種具體形式。這里的關鍵是抓住勞動者的收入與企業生產經營成果的關系狀態來確定。如果一個企業的生產成果由股東按照持股數量的差別來分配,那這個企業就是純粹的資產所有的企業;反之,如果一個企業的生產成果按照員工的勞動貢獻來進行分配,那這個企業就是一個純粹勞動所有的企業。處于這兩種企業之間的企業,則可以根據按照勞動者的參與分配的程度區分為勞動所有為主體還是資產所有為主體的企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