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識的內在性體現為,意識或思維假設事物的本質是事物內在固有的,也就是意識內在賦予了事物或世界以本質;這是馬克思之前傳統哲學的通病。黑格爾論證了“絕對精神”合乎必然性的辯證發展過程,證明思維本身是“對象性的東西的本質”。費爾巴哈之所以沒有克服意識內在性問題,就在于只是談論對象本身的“內在固有本質”,而不是對象的關系。在馬克思那里,階級勞動概念超越了西方哲學的實踐概念,通過正確理解物質和意識、思維和存在、主觀和客觀之間的復雜現實矛盾關系,徹底解決了意識內在性問題。
在馬克思哲學革命之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和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哲學都被馬克思稱之為舊哲學,這兩者共同點是什么?盡管費爾巴哈宣稱批判了黑格爾為代表的西方形而上的哲學傳統,卻陷入了直觀唯物主義的窠臼,其原因是什么?對此,我們不能局限于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劃分的視角來批判舊哲學。這就需要從馬克思所提出的“社會關系總和概念”“社會實踐概念”“階級的勞動概念”出發,分析馬克思哲學如何徹底解決意識內在性問題,進而,借助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哲學跳板完成了自己的哲學革命。
一、意識的內在性問題
意識的內在性體現為,意識或思維假設了事物的本質是事物內在固有的,也就是意識內在假設了事物的本質?;蛘哒f,意識內在賦予了事物或世界以本質。這是馬克思之前傳統哲學的通病。在古希臘的舊唯物主義哲學那里,喜歡從紛繁復雜變化的物質世界中挑出某種物質形式如火、水、風、氣等,代表著整個世界的本質。在這里,哲學家是把世界的某種特征理解為世界的本質。實際上,本質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物與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區別,是事物在整個世界關系之網中所占的位置。物的本質是物的相互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是人的社會關系的總和。如果哲學家非常固執地認為,本質就是一個事物內在固有的,那么,就會陷入一種極端,把這個世界分為生滅不定的現象世界和永恒不變的本質世界。在柏拉圖那里,世界被區別為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作為近代哲學開端的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命題,盡管確立了主體性原則,但把“我思”或意識視為“我在”或物質世界的原因,存在嚴重的意識內在性問題。對于康德而言,世界也被一分為二,一個是“物自體”,一個是經驗世界。在黑格爾哲學中,整個世界的變化始于“絕對觀念”的不斷外化或異化。到了費爾巴哈那里,依然不能理解物的本質其實就是物的關系。例如,在對宗教神學的批判上,費爾巴哈認為,宗教是人的本質對象化的產物,在宗教中人將自己最好的部分轉移到自身之外并作為“另外的本質”即上帝。在這里,根本就不存在人把自己最好的本質賦予上帝的問題。在現實中,人崇拜上帝,是因為人的處境需要崇拜。人恐懼、質疑、作惡、渺小、無助,人才塑造一個上帝;并不是因為,人原來不恐懼、不懷疑、不作惡、不渺小、不無助,崇拜了上帝后,人就開始恐懼、懷疑、作惡、渺小、無助。那么,人的最好的東西或人的本質在哪里呢?相反,就在人的不斷創造,以及人征服自然和社會的活動關系中。我們應該在世界關系中去尋找物的本質,費爾巴哈卻“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也就是把本質理解為人或物本身固有的存在。
意識內在性問題,源于意識的內在性假設,即“哲學的原則是從自身出發的思維,是內在性”。從思維自身出發,其實也就是從事物本身出發來理解事物,而不是從外在世界不斷運動變化來理解事物的本質,進而從整個世界的運動變化或人的實踐活動中來建構新哲學。“西方近代哲學的基本建制是意識內在性,即表現為從意識自身先驗地展開和設定對象世界的原則,但歸根到底其所設定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關于事物的思維形式。”意識內在性問題不獨屬于西方近代哲學的基本建制,而是屬于整個舊哲學的基本問題。這也正是費爾巴哈即使堅持了“感性直觀”的哲學原則,依然對于意識內在性問題無能為力的原因所在。從本質上講,舊哲學的意識內在性問題其實是其“感性直觀”性問題。盡管思辨的主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所堅持的哲學范疇的抽象和深刻程度早已超出了“感性”“直觀”等范疇之上,但確實是在“直觀地”“孤立地”“自我感覺地”在理解現象和本質。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在批判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哲學的同時,也對唯心主義哲學提出了這樣的批評,“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馬克思所說的現實和感性的活動,并不僅僅是指物質現象,也不僅僅是指人的活動,而是指哲學家所面對的整個世界中主觀和客觀、精神和物質、現象和本質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傊?,意識內在性一方面指涉的是意識本體論,即把觀念世界設定為真實的世界,把一切都納入了意識的框架內;另一方面,指涉的是物質本體論,即把客觀世界的本質寄寓某種載體或對象,而不是關系。
黑格爾的本體論哲學論證了“絕對精神”之合乎概念必然性的辯證發展過程,力圖證明思維本身是“對象性的東西的本質”??梢?,黑格爾對意識內在性哲學的建構,真正完成了自柏拉圖以來所極力論證的超感性世界高于感性世界的形而上學體系。在柏拉圖那里,感性世界是虛假的和不真實的,超感性世界則是本質性和實體性的存在。當然,柏拉圖沒有也不可能直接提出意識內在性問題。這是因為,柏拉圖在古希臘時期還不能達到辯證法的水平,即像黑格爾那樣把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設定為內在同一的。在黑格爾看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等外在感性世界只是“絕對精神”自在而自為的辯證運動結果。黑格爾指出:“精神不僅知道它自在地或按其絕對的內容說是怎樣的,也不僅知道它自為地按其無內容的形式說或從自我意識方面看是怎樣的,而且知道它自在和自為地是怎樣的。”黑格爾基于意識內在性從邏輯可能性上比較徹底地克服了柏拉圖特別是康德的二元論,但從現實結果而言依然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因為黑格爾是通過設定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絕對同一”來克服二元論,而這種同一的實現本質上還是抽象的純粹思辨過程。黑格爾忽略了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對立統一性,即現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矛盾運動關系。
在唯心主義哲學那里,意識的內在性就意味著把主觀思想或客觀思想設定為對象世界的內在本質,這種解釋方式最后導致了現象世界和本質世界或現象和本質的斷裂,從而在現象世界或人的現實實踐活動之外去尋找所謂永恒不變的本質、真理。
在黑格爾看來,辯證法被理解為“現實世界中一切運動、一切生命、一切事業的推動原則”。這樣,辯證法不像馬克思所理解的是現實世界運動過程或運動關系的規律的反映,而成為了這一切運動背后的推動原則。馬克思的辯證法是講對立統一過程,黑格爾的辯證法不過是二元對立的抽象克服。并不奇怪,黑格爾強調:“思維自身的本性即是辯證法。”思維自身即絕對精神,而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自我反思、自我認識過程就是一切運動的推動原則的辯證法。簡言之,意識的內在性就是意識(絕對精神的自為意識)之作為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內在本質性,或者說,絕對觀念或絕對精神在抽象、孤立地設定對象世界的本質。
對于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運動或思維辯證法,費爾巴哈批判指出,“既表現為單一,又表現為全體”,“在推論中邏輯把我們引回到我們自身,引回到內在的認識活動”。當黑格爾不是從關系或全體中來理解物的本質,那就意味著只是把抽象的邏輯視為物的本質。確實,黑格爾絕對精神的辯證法是一種“局限于意識之內在性的主觀主義”“被絕對化了的主觀主義”。黑格爾哲學與以往的唯心論哲學一樣,不理解精神的本質,不過是物質關系或物質和意識關系的反映,事物的本質是事物活動關系規律的概括。意識內在性是近代本體論或形而上學的根本性要求,是以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對立,以及思維抽象設定為特征。意識內在性在黑格爾那里表現為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絕對同一。黑格爾依靠對思維或精神本身內在矛盾性的辯證反思來替換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現實對立與矛盾,對象世界因而就被封閉于意識領域之中。
費爾巴哈雖然通過提感性直觀或對象性直觀而否定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或思維辯證法,但是依然無法克服意識內在性問題。在現實中,講感性和對象性,都不可能是直觀的。因此,感性直觀或對象性直觀不過是費爾巴哈針對黑格爾絕對觀念、思辨理性而發明的一個抽象概念。在費爾巴哈那里,感性對象性的基本形式或反思形式依然是“直觀”,盡管他也強調去研究跟絕對精神截然不同的“現實的人”,或者“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在費爾巴哈那里,這些東西不過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現實的關系。在本體論上,費爾巴哈主張“在事物中看見事物本身”。這樣,他的“直觀”其實就是對現實關系進行了人為的割裂和抽象,明確地主張或意識到事物的本質就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費爾巴哈所以沒有克服意識內在性問題,就在于他的哲學談論的是對象本身,而不是對象的關系,因而永遠不可能從意識或抽象精神中走出來。為了反對意識內在性,費爾巴哈特別強調了感性直觀,即“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令人遺憾的是,費爾巴哈在反對意識內在性的過程中也放棄了由黑格爾所發現的意識“能動性”原則。這樣,直觀原則就徹底成為費爾巴哈哲學的本體論原則,即感性或對象性的本體論理解原則。
費爾巴哈所以最后會從類本質出發陷入對黑格爾哲學的道德化批判,就在于他簡單地把感性對象性和意識內在性對立起來,也就把直觀與思維對立起來了,而無法揚棄和批判改造了意識內在性問題。例如,他指出:“實踐的直觀,是不潔的、為利己主義所玷污的直觀„„理論的直觀卻是充滿喜悅的、在自身中得到滿足的、福樂的直觀。”這與他把理論的活動看作人的真正活動,從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實踐的缺陷是一致的。費爾巴哈在解決意識內在性問題的過程中是從過度區分直觀和思維開始,最后必然以理論和實踐、哲學和生活的對立而結束。費爾巴哈也就不可能把人的“對象、現實、感性”理解為人的對象性活動或實踐活動。費爾巴哈很清楚,如果是那樣來理解的話,“對象、現實和感性”中一定要包含意識能動性。費爾巴哈是把意識能動性與意識的內在性混為一談,因而就不能從哲學中徹底地根除“我思”或“自我意識”,從而也就不可能終結黑格爾所完成的近代形而上學體系。
馬克思哲學革命在于用實踐能動性代替了意識能動性,或者說通過建立在物質和意識、思維和存在、主觀和客觀辯證統一關系基礎之上的意識能動性,達到消解意識內在性的目的。相比較而言,馬克思是在無產階級和廣大群眾的實踐基礎上去批判意識內在性,連同它所產生的狹隘的市民社會的實踐基礎。正是通過這種正確的理解,馬克思徹底解決了意識內在性問題,進而克服了脫離人現實解放的近代形而上的哲學或舊哲學。
二、馬克思哲學的階級勞動概念
在同一個實踐生活面前,有些哲學家能夠堅持主觀和客觀、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辯證統一關系,而有些哲學家則陷入了割裂這種統一關系的唯心主義。所以,堅持實踐概念,只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大前提。要想真正貫徹唯物主義原則,不是說強調了實踐就行了,還要看堅持的是哪個階級的實踐。如果是落后階級的實踐,最后還是會割裂主觀和客觀、思維和存在、物質和意識活生生的辯證關系,以對立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及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馬克思那里,進一步從無產階級的勞動概念來理解現實的實踐關系。“在勞動中,個人活動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會的差別會表現出來„„,而死的資本„„對現實的個人活動漠不關心。”黑格爾不得不正視德國古典哲學中的二元論,敏銳地抓住了現實中主體與客體、精神與自然的對立問題,從而建構起絕對觀念辯證發展的一元論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黑格爾因為是站在資產階級的視角,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思維和存在真實的“源”與“流”關系,因而思維和存在還是對立的,并沒有真正克服二元論。通過批判黑格爾哲學,馬克思圍繞著勞動概念建立起了一元論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就像他所代表的階級一樣,黑格爾是不可能賦予工人階級的勞動以重要意義,也根本沒有挖掘勞動中所包含的復雜矛盾關系特別是階級與階級之間矛盾關系,只是在一般的實踐意義上來理解勞動概念,即自我意識外化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
馬克思基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路徑,強調勞動里面包含了不同階級主體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關系和實踐規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為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在馬克思哲學中,勞動不但創造了人本身,而且創造了人與人的一切社會矛盾關系。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勞動是人本質的發生源泉,有什么樣的勞動關系就決定了人有什么樣的社會本質。通過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超越,馬克思形成了兩重含義的勞動概念;其一,是經濟發展意義上的勞動;其二,是人的自由自覺活動意義上的勞動。其中,前者體現了以階級為主體的人類歷史活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性,后者體現了人類歷史正是有著自己活動目的的人或階級相互作用的結果。
在馬克思哲學語境中,階級的勞動是人類最基本、最普遍的實踐活動形式。勞動必然包括對象化,更包括異化。在黑格爾那里,勞動異化和外化是一個意思。要不是他不理解階級的勞動,就是他在有意回避階級勞動。在整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都是從階級勞動的大前提出發談勞動的。他指出:“勞動的產品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的、物化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在隨后馬克思重點分析了勞動異化,而勞動異化的四重含義體現了馬克思所闡釋的階級勞動概念。馬克思不但從勞動對象化,而且從勞動異化,即整個的勞動現實化問題出發,對黑格爾絕對精神哲學或意識內在性哲學展開了批判。人的勞動既然存在對象化和異化的情況,那就意味著勞動的對象是人無法通過意識自身或絕對精神去內在設定的。相反,勞動的對象正是勞動的外在前提,或者說,在異化勞動中還存在對勞動者強迫的情況,工人為了生存或勞動,就不得不接受這個前提,“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批判指出:“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Unwesen)。”“非存在物”體現了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和現實的階級勞動狀況的批判。一方面,他批判了黑格爾哲學的非現實性和抽象思辨性;另一方面,他則批判了現實的階級勞動對工人而言,具有不合理性和非人道性。與以往哲學家不同的是,馬克思主張從勞動過程和階級勞動本身來理解周圍的存在物乃至整個自然界。馬克思寫道:“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勞動階級創造了這個世界,但卻處于異化勞動的再次奴役階段,因而這個世界既是現實的,又是不合理的。階級勞動概念是馬克思哲學的核心概念,體現了勞動主體與勞動對象、人與自然界、社會生活與自然科學之間的辯證發展關系,是真正基于人的現實解放本身而提出來的。
根據恩格斯的敘述,馬克思第一次給現代整個工人運動提供了科學基礎,揭示了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勞動是歷史的真正基礎,即人們“首先必須勞動,然后才能爭取統治,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當然,馬克思也為工人提供了批判武器。
在黑格爾那里,只是抽象地談勞動外化,而不是現實地談勞動異化。外化只是絕對精神的一個環節,其實質不過是自我意識的“非對象性活動”。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絕對唯心主義哲學進行了主詞和謂詞顛倒的批判。在黑格爾那里,勞動或生產實踐本身被視為絕對精神外在的表現形式,外部世界就是絕對精神異化和外化的結果。在費爾巴哈那里,通過把世界二重化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想象世界和感性世界來消解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異化或外化。不否認,費爾巴哈確實發現并試圖去解決黑格爾沒有真正解決的主體和客體、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之間的矛盾對立。由于費爾巴哈只是把現實的異化理解為是哲學家觀念顛倒的結果,進而認為觀念的異化或宗教的異化是現實異化或對立產生的原因,所以并沒有完成這一哲學任務。進一步講,費爾巴哈不理解生產實踐或勞動過程本身就是人的現實本質。人的本質不是先天固有的,費爾巴哈也看不到人的“異化”的本質也是人的真實的本質,正體現為需要人通過實踐活動來加以克服的、還不太成熟、并不斷走向成熟的階段。費爾巴哈是把現實異化理解為精神方面的異化,或者是與哲學家頭腦設想不一樣的東西,因而,試圖主張通過回歸類本質來克服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對立以消除人本質的異化。這樣,費爾巴哈就不可能像馬克思那樣把生產實踐中勞動本身理解為人的真正本質。
馬克思借助于階級勞動概念徹底克服了意識內在性的問題。階級關系意義上的勞動概念的提出,從根本上把馬克思哲學與以往哲學區別開來。馬克思所取得的兩大歷史功績,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的基礎正是階級關系中的勞動。在馬克思的勞動概念中,包含著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勞動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勞動的現實性和理想性之間的復雜關系。這樣,馬克思哲學就不再局限于少數哲學家的圈子,開始為解決工人階級和廣大群眾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而服務。正是因為馬克思哲學深深扎根于人類文明發展的土壤,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作為自己的思想養料,因而能夠超越以往哲學而成為我們現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文化的活的靈魂”。我們可以把馬克思哲學稱為與傳統哲學相對的現代哲學,也可以稱為與思辨哲學相對的現實哲學。階級勞動概念的提出,正是傳統哲學和現代哲學、思辨哲學和現實哲學的分水嶺。
三、以往哲學批判與超越的無效性
以往哲學也都在強調哲學的反思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例如,康德稱自己的哲學為“批判哲學”,黑格爾把哲學比喻為密涅瓦的貓頭鷹。1843年9月,馬克思致盧格的信中指出:“我們不想教條地預期未來,而只是想通過批判舊世界發現新世界”,“現在哲學已經世俗化了„„哲學意識本身,不但從外部,而且從內部來說都卷入了斗爭的漩渦”。無疑,馬克思哲學所強調的反思性、批判性與超越性正在于不是教條地預期未來,即不是從純粹的思想和觀念出發而是從客觀世界的內在矛盾出發對現實進行的批判。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推動現實社會發展,而避免了舊哲學批判和超越的無效性。
馬克思的批判哲學力圖首先使自己變得世俗化,緊緊抓住現實世界的內部斗爭來完成理論與現實批判。這樣,哲學批判與現實社會革命的進程必須是一致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舊社會內部已經形成了新社會的因素,舊思想的瓦解是同舊生活條件的瓦解步調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認為,對舊世界和舊哲學的批判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這樣,其批判與超越才能是內在的,而不是一種過于理想化的應該式的外在超越與批判。
馬克思哲學所以是內在超越的哲學,就在于馬克思哲學基于科學的階級勞動觀,深刻地揭示了無產階級和廣大群眾實踐活動的內在規律,從社會基本矛盾出發來把握社會運動更替的基本規律。馬克思聲稱:“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可見,傳統形而上學的哲學超越所以是一種外在超越,就在于試圖在此岸世界之外構建一個彼岸世界,在現象世界之外尋找“本質世界”,認為現象世界是“本質世界”或“理念世界”的“摹本”、“發展結果”。這樣,傳統哲學的超越實質又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簡單否定式的而非批判式的超越。
傳統哲學的外在超越所以是無效的,首先在于其參照的依據是“道”“理念”“善”“氣”“絕對精神”等客觀的精神或物質實體。不否認,這些參照依據往往具有很強的超越時空的批判張力,只是這種批判依據往往是對現實的簡單否定,以“不應該”的態度來理解人的有問題的存在現實。這就忽略了“人的問題的存在”恰恰是“人的真實的存在”。相對于之前,這正是人的進步和人的本質的豐富。我們所以要說傳統哲學的超越是無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這些參照依據是哲學家的想象。傳統哲學的唯心歷史觀堅持“一切歷史變動的最終原因,應當在人們變動著的思想中去尋求”,而并不過問“人的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換言之,傳統哲學批判性與超越性同人們的客觀實踐活動是脫節的,從根本上顛倒了物質和意識、存在和思維的現實關系。
其次,傳統哲學的批判是建立在永恒化的形而上學思維模式之上。在馬克思哲學之前,黑格爾雖然提出了關于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對立統一的辯證法,但其辯證法是服從于絕對精神的保守體系。傳統哲學作為外在超越的非批判哲學,其立足點是超越時空的先驗的永恒實體。這些實體都是高度抽象化的物質性或精神性實體。與傳統哲學不同的是,馬克思哲學認為物質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真正基礎。社會選擇什么思想觀念和哲學體系,人的本質是如何的,都取決于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本身。馬克思指出:“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舊哲學家們以為,“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張開嘴等著絕對科學這只烤乳鴿掉進來就得了”。這樣,形而上的舊哲學把哲學理解為是對人民的“貶低”,而不是現實的“解放”,即沒能從根本上提升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傳統哲學外在超越的無效性還體現在脫離了現實的生存斗爭。實際上,傳統哲學是一種離群索居的哲學反思。馬克思哲學則是真正對現實進行無情批判的哲學,“既不怕自己所作的結論,也不怕同現有的各種勢力發生沖突”。換言之,內在批判的哲學是深入現實的批判,是對人民的真正提升。傳統哲學,可能不缺乏批判現實的勇氣,但一定缺乏批判的現實智慧。青年黑格爾派把哲學、神學、實體和一切廢物消融在“自我意識”中,雖然他們大聲疾呼人的解放,但是,現實人的解放卻沒有前進一步。可見,傳統哲學從未離開過思想的基地,不理解批判必然是著眼于現實的歷史批判。
最后,傳統哲學家多數割裂了感性和理性、現象和本質、共性和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對立統一關系。他們總是醉心于從概念到概念的理論推導,因而,不可能解決這些現實層面的對立統一關系。“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馬克思哲學真理性就在于從實踐活動和思想觀念、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出發,真實地改造現實關系或真實地揭示人們現實的改造關系,進而完成了對傳統哲學的超越。
四、馬克思哲學的科學性與革命性
批判性與超越性是就哲學本身的特征與功能而言的,而科學性和革命性則是就哲學的內容與本質而言的。馬克思哲學所以是內在批判與超越的哲學,就在于馬克思哲學科學地解決了實踐能動性問題,從而才可能具有徹底的科學性和革命性。
眾所周知,馬克思第一次把實踐引入哲學,批判超越了舊哲學,引發了一場“哥白尼式”的哲學革命。在馬克思的哲學中,勞動概念與實踐概念是意義并不太相同的兩個概念。應該說,勞動概念相比實踐概念則更現實和更細化。馬克思實踐概念的形成有著西方深厚的實踐哲學傳統,除了受到西方實踐哲學傳統,特別是黑格爾勞動辯證法思想的影響,還是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展開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的結果。在費爾巴哈那里,實踐被理解為卑污的猶太人的活動形式,看不到實踐的革命批判性。馬克思實踐概念所以會超越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實踐概念,根本原因就是馬克思有著科學的階級分析的勞動概念,是建立在人的現實生活和現實發展基礎之上的。
在馬克思哲學中,基于階級分析框架,勞動被理解為人與自然的物質與能量的交換過程,因而也是人有意識的自由自覺的活動,體現了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當然,馬克思并不排斥從特征上“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只不過這些東西背后的本質則是人的勞動及其所構成的現實生活過程??梢姡鄬τ谒枷胗^念、法律道德、習俗宗教等精神性、規范性的東西而言,勞動才具有從根本上影響和說明著它們何以如此的本質規定性。
勞動作為人類最為基本的實踐活動,包含著自然和精神的雙重結構。以往的哲學所以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勞動能動性問題,從而提出了意識內在性問題,根本在于忽視了從階級分析角度來理解這種雙重結構;不是重視精神就是強調物質,而不能正確地分析在階級社會中自然和精神的矛盾關系。由于沒有正確的階級分析,傳統哲學不理解勞動是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精神和物質相聯結的橋梁,不理解勞動的自由自覺活動性,必然要以認識和改造自然界的客觀物質活動為基礎,其能動性是通過外在的活動不斷地展現出來。
在私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表現為從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異己力量,勞動成為個人的謀生手段,勞動過程與人的自由自覺的本質相背離。這個時候,勞動確實不太容易與人的自我發展完善聯系起來。勞動的異化其實是階級斗爭關系的體現,并不是外部的神秘力量所強加給勞動本身的。勞動作為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必然需要外在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才能獲得存在。問題的關鍵在于,當有人獲得了勞動外在自然條件的所有權,就能控制勞動過程和勞動者本人。馬克思所批判的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分離,正是就勞動資料的所有權關系而言的。當再次實現了這種統一,勞動就能完善自身,也能夠成為自由自覺的歷史活動,真正破解一切意識內在性問題。
基于階級勞動的精神與物質結構,即勞動自身的矛盾運動,馬克思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在這里,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與黑格爾的勞動辯證法是根本不同的,也區別于費爾巴哈的自然或客體的辯證法,體現為勞動能動性的歷史展開。馬克思哲學不是書齋哲學,其歷史唯物主義從根本上揭示了勞動如何構成了人類歷史活動的根本基礎,如何表現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如何最終推動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實現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勞動的發展過程,正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的不斷完善,勞動資料與勞動者的不斷結合,以及由此人類自身創造活力的不斷釋放。對以階級為主體的勞動或實踐能動性規律的揭示,為馬克思哲學革命奠定了科學性與革命性相統一的科學基礎。
馬克思哲學非常重視人類自由精神的覺醒,這一點比起傳統哲學來毫不遜色。這在馬克思對勞動能動性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體現得尤其明顯。自笛卡爾以來,西方近代哲學就陷入了主客的二元對立。哲學家們堅持一種把人的自由理解為可以無限支配外部自然的理論預設。其中,黑格爾就預設了主體和客體、精神和物質的絕對同一。馬克思哲學則把人類自由精神理解為,人對自然或物質世界的認識與改造的結果;把人的世界理解為,人類勞動的歷史展開。馬克思哲學所理解的勞動能動性,就是指勞動和自然共同構成人類世界的基礎,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所生活的自然界由此打上了人類活動的烙印。這樣,人的自由就體現為生產力的高度發達,人的超越就體現為,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因此,勞動的能動性絕不是指人可以超然于世界之外,也不是指精神統治著物質,而是體現為主體和客體、人和自然界、精神和物質在勞動實踐過程中不斷達到更高的統一。徹底解決意識內在性問題,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重要標志,是對人類哲學發展的重大貢獻。
作者:毛升
文章來源:《銅仁學院學報》2021年第04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