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是人對客觀現實(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
而要正確認識客觀現實,只有通過社會實踐這一主觀聯系客觀的中介,才有可能。
然而,人們即使進行了廣泛的社會實踐,也不必然能夠正確認識客觀現實。因為:對處于無限聯系中的客觀現實來說,社會實踐只能是“不完全的實踐”;并且社會實踐及聯系的客觀現實,直接表達的也并不是客觀本質,而是客觀現象;若把現象(更不必說其中的假象了)當作本質,就根本不能正確認識客觀現實;而若要做到不以偏概全、把現象當作本質,那可就不是只有社會實踐才能做到的。
因而,人們只有在直接或間接的廣泛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在真理理性的指導下,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判斷推理,才有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正確認識客觀現實(真理的形式雖然是主觀的,但真理的內容卻是客觀的)。
這就決定了:在認識真理和檢驗真理的過程中,社會實踐(及聯系的客觀現實)只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標準,而真理理性則是不可或缺的指導標準。
(一)列寧對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的真理性定位。
1.列寧:“在最新的美國哲學中,‘最時髦的東西’可以說是‘實用主義’了……它宣揚經驗而且僅僅宣揚經驗:認為實踐是唯一的標準”。[1]
在這一語境中,列寧所說的“認為實踐是唯一的標準”,指的是實用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為,實用主義者們崇尚“有用就是真理”的信條,以是否有用的實踐經驗作為評判理論的唯一標準。所以,列寧在這里明確否定的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下簡稱“唯一論”)的實用主義哲學觀。
2.列寧:“實踐標準實質上決不能完全地證實或駁倒人類的任何表象。這個標準也是這樣的‘不確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識變成‘絕對’,同時它又是這樣的確定,以便同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一切變種進行無情的斗爭。如果為我們的實踐所證實的是唯一的、最終的、客觀的真理,那末,因此就得承認:堅持唯物主義觀點的科學的道路是走向這種真理的唯一的道路”。[2]
這段話的大意是: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辯證統一。而“堅持唯物主義觀點的科學的道路”——即堅持社會實踐與“客觀的真理”理性指導相結合的科學道路,才能彌補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才是人的認識走向“客觀的真理”的“唯一的道路”。在這里,列寧也明確否定了“唯一論”。
(二)馬哲中所涉及的“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等于“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由于“真理”不等于“檢驗真理”,故“真理——的標準”不等于“檢驗真理——的標準”。
真理(或理論的真理性)——其本義是指:人的認識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它的原型是客觀現實,并不依賴于人的檢驗而存在。
檢驗真理——是個口語式概念,其本義是指:檢驗理論,即檢驗理論的真理性的有無和大小。它依賴于人的檢驗而存在。
真理的標準(即理論真理性的標準)——是客觀現實,也就是客觀世界中存在著的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人類出現之后,客觀現實是指有了人類社會實踐的客觀世界。人類雖然只有通過社會實踐的中介才能認識客觀現實。但包括人類實踐的客觀現實,并不依賴于人的檢驗而存在,而是個不涉及檢驗主體的真理純客體標準——即真理客觀內容的原型。所以,實踐標準(包含聯系的客觀現實),無疑是“真理的唯一標準”。
檢驗真理的標準(即檢驗理論真理性的標準)——是客體標準(社會實踐及聯系的客觀現實)與主體標準(人作為檢驗主體必備的真理性知識和技能)相結合的復合標準。所以,單講實踐標準,顯然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正是針對真理的標準,偉人們才指出——
1.列寧:“馬克思認為理論符合于現實是理論的唯一標準。”[3]
這段話的大意是:“符合于客觀現實是理論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可整理為“客觀現實是真理的唯一標準”。
2.毛澤東:“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4]
這段話可整理為:“社會實踐是真理的唯一標準”,與上述馬列所認為的“客觀現實是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等值的。這是因為,毛澤東所說的“社會實踐”與馬列所指的“客觀現實”,涵蓋的都是:人類通過社會實踐所聯系的客觀現實。
上述馬列毛的這兩段等值的話,都只涉及“真理的標準”,并不涉及“檢驗真理的標準”。而“真理的標準”與檢驗主體無關,只與社會實踐和客觀現實有關。因而,這兩段關于“唯一標準”的話無疑是正確的。
但是,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的這類名言為“唯一論”站臺,就犯了把“真理的標準”當做“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偷換概念的嚴重邏輯錯誤。
(三)邏輯歸謬法對“唯一論”的簡明判定。
1.如果實踐真的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么原始人早就都是哲學家、理論家、科學家了。然而歷史卻并非如此。所以,“唯一論”不成立。
2.如果實踐真的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么人們就無需上學讀書了。然而現實卻是:社會越發展越需要上學讀書。所以,“唯一論”是個假命題。
3.如果實踐真的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么人類手里應該只有真理沒有謬誤才對。但實際上,人類認識某種真理,都是先從少數人逐漸傳播到多數人;而在此之前,人們的認識往往都是錯誤的(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之前,人們的歷史觀都是唯心史觀;在日心說傳播之前,人們都認為太陽東升西落是真相,等等)。這一真理傳播規律的存在,也在客觀上否定了“唯一論”。
(四)邏輯矛盾法對“唯一論”的簡明判定。
從形式邏輯上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個全稱肯定判斷,可以整理為:“所有的檢驗真理,實踐都是唯一標準”。
根據邏輯矛盾關系的性質,要駁倒一個全稱肯定判斷,只要舉出一個真的特稱否定判斷,就足夠了。例如,要駁倒“所有的烏鴉都是黑的”,只要舉出“有的烏鴉不是黑的——新疆阿爾泰山就有全身雪白的烏鴉”,就足夠了。同理,要駁倒“所有的檢驗真理,實踐都是唯一標準”,也只要舉出“有的檢驗真理,實踐不是唯一標準”,就足夠了。
例如,“檢驗‘空間是無限的’理論,實踐不是唯一標準”,就是一個真的特稱否定判斷。其所以為真,根據在于:如果按照“唯一論”的要求,將探空實踐作為檢驗“空間是無限的”唯一標準,那么,由于探空實踐永遠也不可能窮盡整個空間,因而以這種“不完全的實踐”為前提,就只能構成不完全歸納推理,從而只能歸納出宇宙空間或許無限或許有限的結論。也就是說,如果將探空實踐作為唯一標準,排除真理指導標準——真理理性和辯證邏輯推理的統率指導作用,就永遠也不可能檢驗出“空間是無限的”理論的是非對錯。
所以,僅此一個“檢驗‘空間是無限的’理論,實踐不是唯一標準”的真的特稱否定判斷,就足以駁倒“所有的檢驗真理,實踐都是唯一標準”的全稱肯定判斷。
更何況,上述這類真的特稱否定判斷,何止成千上萬?簡直可以說是無限的。
例如(下面例子中的“實踐”,指的都是且只能是——“不完全的實踐”):檢驗——“宇宙是唯物辯證的”;“時間、空間、物質都是無限的”;“一切具體事物(天體、生物、社會等)都處于發生、發展、滅亡的過程之中”;“物質不滅,能量守恒”;“萬有引力”;無神論和有神論等等等等的理論,實踐都只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標準,而不是唯一標準。
注釋:
[1]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第六章中的腳注。
[2]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第二章第六節《認識論中的實踐標準》。
[3]列寧:《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列寧選集》第一卷第30頁。
[4]毛澤東:《實踐論》,《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一卷第284頁。
2023年2月24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