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資改派說:“不管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學者,都認為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經濟。把市場和計劃作為區別社、資的主要標志。”(施堅持 2014—12)盡管我們很討厭資改派,但他這一直言不諱的論斷,我們還應給他點“贊”,因為他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直接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合而為一了,我們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因此,他人格比一貫虛偽的原516極左現極右的吳敬璉吳市場要高尚不少。也比我們某些戰友的認識高出一籌。因為某些戰友對筆者發現的“生產關系與市場是對立統一體”論點還感到惶惑!
資改派毫不諱言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是發展自身顛復對方的傳統手段。中國人民必須擦亮眼睛。
幾千年前萌芽的市場,發展到市場經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先產生了簡單商品生產市場,它的生產者生產商品,是以自己占有生產資料和自己勞動為基礎。他們的市場行為是“為買而賣”,即為買入原材料和工具而先賣出商品籌款。接著產生了資本主義商品市場,資本家的市場行為是“為賣而買”,即為了以后能賣出商品。以實現資金回籠,要搶先為榨取剩余價值或利潤而購買所需的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到了資本主義發展到頂峰,市場規模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商品交換關系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市場才演變成“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概念,無非是“市場交換”的歷史和現實,在資產階級思想家觀念上的反映。
資產階級思想家借助政府的權力和社會輿論,把這種觀念上的反映,總結成為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的市場規則,并推廣成為全社會普遍行的規范,市場就進入了它的高級形式——以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并成為資本主義存在和進一步發展的前提條件。
資產階級的這種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政治上相應的成就伴隨著,這是他們的傳統。
顯然,市場經濟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市場規則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的上層建筑。市場經濟體現了資產階級同工農勞動人民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奴役和被奴役關系。這時,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就成為對立統一體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確了起來。一個國家這樣的市場經濟占據統治地位,這個國家就是資本主義國家了,原來的意識形態被摧毀,原來社會制度被顛覆,工農勞動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就此徹底喪失。
這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商品生產的性質和特點就是:
一、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則是建立在生產資料資本家私有制和資本家剝削工農剩余勞動的基礎上的,它反映的是資本家對雇傭勞動的剝削關系以及資本家之間爾虞我詐的競爭關系,甚或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你爭我奪的關系、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戰爭關系。
二、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剩余價值,因此,資本家可以不關心商品的使用價值,不關心商品好不好用。他們即使關心商品的使用價值,也只是為了使商品好賣,為了賺錢。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實質。我們社會土地、空氣、水源遭受嚴重污染,不是他們操心的事。
三、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是盲目無政府狀態的,是通過經濟危機間歇性調整的。一旦經濟危機突發(每隔八至十二年),生產相對過剩,中小企業首先破產,工人職員大批失業,群眾極端貧困化,社會動蕩不安……。
四、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一切都成了商品,包羅萬象,勞動力、婦女、童工成為買賣對象,受資本家剝削。甚至人的良心、貞操、名譽,以至民族和國家的主權都可以當作商品買賣。資產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圣光環。它把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
五、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發展的后果必然導致社會人群貧富不均,向兩極分化,百分之一的有產者富可敵國,百分之九十九的無產階級貧無立錐之地。資本主義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人的神圣情感,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自力掙得的自由。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
筆者按:自199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希望高層也給出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概念和涵義。筆者意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弗里德曼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混淆不清,在人民中常引起誤解。不如改稱“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附件一:學者熊德平認為市場經濟的概念和涵義:
熊德平認為市場經濟是“以維護產權,促進平等和保護自由的市場制度為基礎,以自由選擇、自愿交換、自愿合作為前提,以分散決策、自發形成、自由競爭為特點,以市場機制導向社會資源配置的經濟形態”(《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科)》 2002 年第 1 期,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 2002 年第 7 期)
附件二:弗里德曼的信徒吳敬璉說市場經濟:
吳敬璉稱,不知道從什么年代起,文獻上出現了“我們的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表述。他認為此種“市場制度”是在黨政領導駕馭之下的,以至于出現自相矛盾的詞,比如權力控制的市場經濟。“權力控制的市場經濟還叫市場經濟嗎?它就不叫市場經濟了”,吳敬璉表示。“因為它的價格信號是扭曲的,它又不可能有效的配置資源,也不可能形成一個兼容的激勵機制”他還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三個主要的缺陷,或者叫三個短板,第一是市場沒有完全形成,它有一個基礎性的問題,它的產權基礎是模糊的、不清晰的、不能夠受到法律的保護,像我們的土地產權,就是許多問題的根源,還有就是缺乏競爭。”
吳敬璉稱,“弗里德曼1988年這么一段話是一個非常精采的亮點,‘單單利用市場是不夠的,單有私有化也是不夠的,真正需要的是自由私人市場,這里自由的含義是對國內外的資源進行公開競爭。’我想弗里德曼這樣的大師,他是從一些最基礎的經濟學原理來分析問題的,所以他能夠看得很深,把這個問題看的很深。”
吳敬璉稱,約翰·麥克米蘭說:“什么叫市場?什么叫市場經濟?就是任何在權力之位下發生的交易都將是其他形式的交易而絕不是市場交易,他說不管是買賣雙方一方有行政上的控制權,還是買賣雙方都被一個更高的行政權力所控制,都不叫市場交易。”所以權力支配下失去了競爭性的市場,只是一種貌似市場的假市場,或者張維迎教授在本世紀初期討論中國股市說的那句話,它是一個尋租場,它不是市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