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份財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懂得重視自己的歷史,善待自己的歷史積淀。這不僅僅關系到一個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而且會給后世的人提供做事、做人的經驗。那么,為什么會出現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特點、表現、本質及其危害是什么呢?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泛起的歷史背景
一般來說,歷史虛無主義指的是對自己的歷史、民族的文化、乃至于自己的民族,采取輕蔑的、否定的態度,把自己的歷史說的一無是處。
在近代中國,歷史虛無主義是和全盤西化論同時出現的一個思潮,可以說二者如影隨形。中國最早提出全盤西化主張的人,是20世紀30年代的陳序經。他說,西洋文化無論在思想上、文藝上、政治上、教育上、宗教上、哲學上、文學上,不管是哪一個方面都比中國的好。就是衣食住行,我們也沒有西洋人講究。所以,中國文化唯一的出路就是努力走西方的道路。另外一個主張西化的就是胡適。胡適西化的主張,基本上就是美國模式。
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特別是人民革命的勝利,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受到了抑制。改革開放以后,這種思潮又出來了。特別是當我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一貫的時候,當我們思想理論工作薄弱的時候,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就會以尖銳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是否定一切。那么,為什么改革開放以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我國又重新抬頭呢?我想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一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在低潮形勢下的一種歷史現象。
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垮臺以后,我到俄國和東歐走了一圈,跟幾個國家大使館的同志談了談,實實在在地感覺到社會主義處在低潮,并且這個低潮是歷史上所沒有過的。那么,這個低潮給了我們什么教訓?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呢?就是在蘇聯演變解體的過程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起了先導作用。
關于蘇聯解體的原因,在我國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家。一家認為蘇聯解體最主要的原因是指導思想錯了。我傾向于這個觀點。另外一家把蘇聯解體歸為斯大林模式,歸為體制原因。對此,我很奇怪。斯大林時期搞斯大林體制,沒有亡國。此后,否定這個體制,一次一次地改,結果卻亡國了。這何以解釋?斯大林的確是有問題的,但是,斯大林提出了包含著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毛澤東同志沒有看到蘇聯的最終結果,但是,毛澤東同志的看法具有了不起的歷史預見性。他看到了,蘇聯對斯大林的評價不是對一個人評價的問題,而是關系到斯大林領導期間近30年的歷史。如果斯大林像赫魯曉夫所說的是一個暴君、一個劊子手、一個在地球儀上指揮戰爭的人,那么,這段歷史還能肯定嗎?所以,毛澤東同志當時就預料到,斯大林被全盤否定,可能導致蘇聯現實制度的顛覆。
赫魯曉夫時期,否定了斯大林。到了戈爾巴喬夫的時候,否定了列寧,說列寧奠定了暴政和專制制度的基礎。到今天,中國還有些人幫西方散布謠言說,列寧是德國的間諜,“十月革命”是德國皇帝派這個間諜搞起來的。戈爾巴喬夫就說,我們要否定過去的一切,要炸毀過去的一切,并自稱是蘇共二十大的產兒,就是繼承赫魯曉夫這一套。可見,在蘇聯解體過程中,歷史虛無主義起了先導作用。就是歷史被否定了,人們無所適從。
現在前蘇聯一些人醒悟了。一個前蘇聯作家,過去在國外寫文章,把斯大林罵得狗血噴頭。現在這個作家變成了在俄國極力頌揚斯大林的人。因為他回俄國看到,斯大林時期建立的世界第二強國變得經濟衰退,人民生活困難。他說,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毀滅一個人,結果是毀滅了一個民族。
時下,在中國出現這么多的思潮,我覺得都可以和社會主義處在低潮這個現象相聯系,這是一種低潮綜合癥。對革命者來說,低潮并不可怕。革命不是坦途,哪有不失敗的,哪有沒有遇到挫折的;但對另外一些人,這卻成了問題了。遇到失敗,總是有一些人要悲觀失望,要另謀出路,他們用否定我們黨、國家、民族一切優秀的文化、一切驕人的歷史,來抹黑我們的黨和國家,鼓吹走美國化的道路。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幾次出現過低潮。蔣介石叛變革命的時候,我們黨沒有動搖,因為我們黨的失敗是在東南地區,武漢的革命還是熱火朝天。到了汪精衛叛變的時候,我們黨許多人動搖了,第一個退黨的就是當時的共青團書記,整版整版的退黨啟事,近6萬黨員只剩下了1萬。我們講“八七會議”挽救了黨,是什么意思?用一句通俗的話講,如果“八七會議”晚傳達幾天,我們這個黨應該就散了。重新建黨,要難得多。再有,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我們今天講,紅軍長征是偉大的革命史詩,那是不錯的。可是,當時有幾個人能認識到呢?長征同樣是有逃兵的,太困難了。這就是低潮現象。低潮對革命者來說是大有作為的,但是對懦弱者來說就要另找出路。
二是對西方反共勢力企圖“和平演變”社會主義中國的一種響應。“和平演變”與“西化”、“分化”,同屬一個意思。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把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作為一個戰略提了出來。原來“和平演變”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主要是采取軍事包圍的手段。但是,在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政治孤立、軍事包圍、經濟封鎖均失敗以后,西方一些反共勢力考慮通過人員交往和商業往來,輸出其思想、理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以使得社會主義國家從內部發生演變。事實上,美國歷屆政要從來都不回避這個問題,對于“和平演變”的策略近乎是赤裸裸的、公開的,甚至是卑鄙的。比如說,美國中央情報局在1947年講要抑制蘇聯,后來出臺了主要對付中國的《十條戒令》,這些都就是公開講的。《十條戒令》公然講到,怎么樣讓中國青年墮落,制造令中國青年對色情奔放的興趣和機會,進而鼓勵他們進行性的濫交,使中國官員變得無恥,等等。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社會主義國家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紛紛要求改革,特別是蘇聯解體,令美國欣喜若狂,并一次又一次地宣布共產主義死亡,馬克思主義過時。最具有典型代表的一本書是,里根時代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撰寫的《大失敗》,其中指的是社會主義大失敗。另外一本書是美國學者福山寫的《歷史的終結》,認為歷史到資本主義是最好的了,不可能再往前了,資本主義一直永世發展。
就像布熱津斯基所說,蘇聯所以垮臺,是它在跳一種歷史的脫衣舞,就是把自己的理論,把自己好的地方一層一層地脫掉。蘇聯垮臺以后,美國的戰略重點就轉移到了中國。美國原本以為中國會很快垮掉,結果中國沒有垮,中國堅持了社會主義,并且發展很快。現在,美國對中國不但在意識形態,而且在軍事上,已經形成了全包圍。美國甚至在我們黨內,在我們的官員、學者當中,通過許許多多的非政府組織,各種基金會的推進,力圖形成美國在中國的“第五縱隊”。我國的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論、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的出現,都和我國處在美國“和平演變”的重點攻勢下有著直接關系。
三是反映了新時期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中逆向發展的追求。
我國改革開放是在我們黨遭到了重大挫折的情況下拉開帷幕的。在一段時期里面,我們有“左”的錯誤,有“文化大革命”錯誤,我們是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來實行一些新的轉變。有一些改革像經濟體制改革,就是一種根本性的轉變,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作為戰略家的小平同志,對于改革是很慎重的。在改革開放初期一再警告,要防止改革開放當中的逆向發展,就是向相反方向發展。他曾經設想,什么情況下可能影響我們的發展。比如讓資產階級自由化得逞了,那我們可能就走向了資本主義,所以有很大的風險。他還設想,改革開放在幾種情況下,就會走邪路,失敗。比如說,如果改革的結果出現了兩極分化,改革就失敗了;如果改革的結果出了一個新資產階級,我們就真的走了邪路了;如果經濟發展了,我們的社會風氣壞下去了,經濟發展是沒有意義的。他設想了各種各樣的情況,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各種錯誤思潮誤導我們的改革。
最近,我花兩個多小時讀完一本名叫《重啟改革議程--中國經濟改革二十講》的書。我覺得書中體現的基本上就是在改革開放當中的市場原教旨主義,即是盲目崇拜市場。市場原教旨主義必然走向私有化。書中非但不提我國取得的成就,反而提出了我國改革的一個前提,就是前30年我國已經到了老百姓、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一起受難,國將不國的地步;另一個前提是說,鄧小平的南方講話徹底打破了姓“社”、姓“資”的意識形態框框,為進一步改革鋪平了道路。這簡直是信口開河。這本書還進一步提出,國有企業作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是蘇聯教科書的束縛,已經成為進一步改革的主要障礙。現在我們國有企業已經不到經營性資產的四分之一了。北大一個明星經濟學家在去年年底的高端論壇上就提到,今后幾年我們要做三件事情:第一,國有企業私有化,全部私有化;第二,土地私有化;第三,銀行自由化。按照他們這一套,我們還有社會主義嗎?我們所有的革命成果就要全部喪失。
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若干特點
過去特別是在舊中國,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比較直觀,諸如:罵中國落后,不講禮貌,吃飯時候大聲喊叫,隨地吐痰、挖鼻孔,不文明。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亮、比中國的圓。在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呈現出若干新的特點。
一是“告別革命”論。“告別革命”本是一本書的名字。在《告別革命》里講到,革命容易使人發狂,失掉理性,革命具有殘忍、黑暗、骯臟的一面。革命是一種能量的消耗,改良才是一種能量的滋潤,改良是最好的。改良可以成功,革命一定失敗。革命引來的是百年的瘋狂和嘆息。簡而言之,在新的歷史時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集中表現就是咒罵革命,認為激進害了中國。諸如說,譚嗣同干嘛要去死,干嘛要搞變法?林則徐抗英也激進,還是琦善比較實事求是,打不過,就妥協。由此演繹推出:一切近代的革命和進步運動都是錯的。這簡直是荒謬!
二是以“學術研究”的名義出現。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以“學術研究”的名義出現,就是在重評歷史、重寫歷史的名義下,設置一個又一個理論陷阱。諸如,將舊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改成舊中國是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指的是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過程中,還保留著封建制度,由于資本主義因素的產生,所以,封建社會就變成了半封建社會。外國的強盜和中國的封建勢力,互相勾結在一起,成為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由此,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成為了中國革命的一個起碼前提。那么,將其改成舊中國是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這意味著什么呢?半資本主義是中國的進步,這是不錯的。但是,由此卻推出一個謬論,就是不需要用中國的革命去解決半封建問題,而要用發展資本主義來吃掉半封建,因此革命就完全沒有必要。這樣輕輕的轉換,就把帝國主義的侵略隱瞞掉了。看起來這是一個學術問題,但從根本上講,它成為了動搖我們革命的依據。以此否定革命。
這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僅主要表現在歷史研究的領域里面,還表現在影視、小說、網絡,以致美術。有的轉換成所謂的戲說歷史、泡沫電視劇等。也有嚴肅的,就是轉化成一種所謂新的歷史觀的影視作品。最典型的就是前幾年放映的《走向共和》的電視劇。在這部電視劇里面,西太后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杰出的政治家;李鴻章成了維護國家利益的化身;袁世凱是有能力的人物,甚至是與孫中山、黃興等人一樣,都是為了給中國尋找出路。用他們的話講,都是悲劇英雄。倘若如此,承擔近代中國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人民遭受無窮災難這一歷史責任的法人代表,都找不到了。所以,以“學術研究”名義出現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搞亂人們的思想,危害是非常大的,值得我們注意。
三是有著明確的政治訴求。1998年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出了一本名叫《近代北大與歷史傳統》的書,這本書是蔡元培、陳獨秀等一些文章的匯編。書中一篇序言是由中國社科院原來一個副院長作的。他說,北大百年精神最重要的是自由主義傳統。一直以來,北大沒有校訓,也沒有概括什么叫“北大精神”,因為當時都在提“五四精神”。時至今日,我們覺得應該對“北大精神”給以概括。我們將“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八個字概括為了“北大精神”,并得到了北大校友的贊同。而這位老師提出,北大的傳統不是什么愛國主義,不是什么馬克思主義,而是自由主義,這是北大最主要的,也是近代中國最主要的傳統。并且這位老師明確地說,這個自由主義不是傳播小道消息的自由主義,而是政治學說、經濟思想、政治制度意義上的自由主義,其實質就是要求發展資本主義。
那么,在五四時期有沒有自由主義呢?有。就是以胡適為代表提出的自由主義思想和要求。胡適在五四運動期間是我們的朋友,是五四統一戰線內部的一個朋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后,就逐漸地分道揚鑣了。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以后,自由主義從來不是北大,更不是五四時期主要的精神傳統。而這位老師認為,這個自由主義已經被300年近代世界歷史發展證明是最好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可是,到1949年被全部地、徹底地、完全地肅清了。由此,打斷了中國向現代化方面發展的歷史進步。所以,我們今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恢復這個所謂的自由主義的傳統。如此這般,中國才能夠走向國際化、全球化、現代化。
今年《炎黃春秋》第四期登了南京大學一位教授寫的一篇《李慎之逝世十周年祭》的文章。文章對我們黨領導的革命統統進行了攻擊,包括抗日戰爭,認為抗日戰爭打斷了中國進步的進程,使得中國走向了獨裁專制。這位教授鼓吹要走所謂的全球化、國際化、民主化道路。這里的全球化就是美國化,中國唯一的前途就是美國化,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夠真正實現現代化。這種歷史虛無主義有著明確的、毫不含糊的西化傾向,也就是美國化的政治訴求,很值得我們警惕。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表現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表現的方面很多。可以說,凡是我們應該肯定的歷史,它幾乎統統顛覆掉。具體地講,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頌揚改良,否定包括近代以來所有的進步運動。有人說,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語文教科書,就是“殺人”兩個字,教年輕人殺人,認為我們這是在用狼人的奶來喂年輕人。這些人認為,最好的是改良,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是沒有必要的。甚至認為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也沒有必要,如果保留一個清王朝,慢慢地讓它走上現代化道路,那中國要穩當得多。還比如,說西太后本來可以通過立憲,走上現代化。可是,中國一次又一次的改良都被革命打斷了。所以說,革命帶來了災難,改良才能解決問題。這些話聽起來,好像是笑話。可是,這些在很嚴肅的出版社出版的書籍和文章中都有所見。
二是輕蔑黃土文明,頌揚海洋文明的普世價值。由糾正我們黨過去“左”的錯誤,到糾正社會主義,糾正一切進步運動,進而糾正中華民族的文明,認為中華民族沒有文明。最典型的就是80年代出的一部電視劇《河殤》,說中華文明已經走向死路,沒有生機了,帶給中華民族的只能是死亡,沒有創造性。而藍色文明充滿了生機、充滿了活力,是世界上領先的文明。這是自毀中華文明。毛澤東說過,你可以輕視一切,但是不能輕視黃河,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在世界歷史上做出了重大貢獻,是足以令人驕傲的。因此,對于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不能夠全盤否定掉的。
當然,對于我們的傳統文化也不能夠全盤肯定,特別是對于儒家思想。原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曾擔任了三任教育部長,即孫中山時代的教育部長,袁世凱時期的教育部長,蔣介石時期也當了一屆教育部長。不管當哪一屆教育部長,蔡元培都反對尊孔讀經,反對拜孔,把孔子抬到嚇人的地步。但是,我們今天連幾歲的小孩都想著要留小辮、戴瓜皮帽。有的中學生、大學生甚至要組織拜孔廟,拜文昌星。我家門口一個過街天橋上有一個大標語,寫著“不學禮無以立”。其實,這句話反映了孔子落后、保守的政治理念,其中的“禮”指的是周禮,是封建制度或者是奴隸制度,并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講禮貌的“禮”。我們有些人根本就沒有理解儒家思想,就不加分析,輕易宣傳了孔子最消極、最落后的一些文化思想。
因此,對于中華傳統文化要辯證分析,才不會有失偏頗。誠然,人類社會有共同的文明,諸如不要隨地吐痰,要尊重老人,要愛護小孩,等等。而有些人講的普世價值講的不是這個,講的是把西方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價值觀念作為普世價值。其實質是要求我國搞議會制度、“三權分立”,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我們要堅決反對的。 三是頌揚侵略有功,否定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救亡斗爭。 如果把今天歷史虛無主義的有些言論拿到新中國建立之前,也定會把它當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因為那是亡國奴的一套東西。有人寫1840年開始了中國現代化進程,可是卻從來不提外國的侵略。歷史是這樣的嗎?現代化是近代中國的一個歷史要求,但是在嚴重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下,不解決經濟制度,不革命,現代化是沒有辦法實現的,這是最起碼的常識。
誠然,西方也帶來了現代的科學技術,在客觀上促進了我國某些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并沒有因此把中國帶上現代化的道路。這是一個歷史悖論。就是西方列強來到中國,在當時代表著先進的生產關系和先進的生產力。可是,他們來到中國,并不是扶持中國的資本主義勢力,而是扶持中國最反動、最落后、最保守的封建勢力和封建土地制度。為什么歷史會發生這種悖論呢?道理太簡單了。在他們看來,倘若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就會成為他們強大的競爭對手。所以要壓制中國的民族獨立和獨立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由此,中國原來是可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卻沒有走上,這是一種歷史的遺憾。但是,這種歷史遺憾是中國封建勢力過于頑固,又有了帝國主義靠山所造成的。現在有些人鼓吹,侵略有功,甚至說在近代中國,如果我們執行一條“孫子路線”,注意這里說的“孫子”不是《孫子兵法》的“孫子”,而是爺爺孫子的“孫子”,就是中國要當孫子,隨便搭上一條順風船,比如美國這搜船,那么,中國今天就會像日本那樣發達。甚至有學者說,中國人民抵抗的鴉片戰爭、八國聯軍、英法聯軍,這都是以落后、保守、情緒化的東西來抗拒世界文明的發展。即便是對于關系到國家尊嚴問題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認為我們也要尊重。由此提出近代中國犯下“救亡壓倒了啟蒙”的錯誤。這里的救亡指的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反對本國的反動統治,挽救國家危亡的運動。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啟蒙是指通過灌輸一種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啟發國人覺醒。而在這里,啟蒙指的是帝國主義侵略帶來的現代化。
近代中國有兩大歷史要求:一是民族獨立;二是國家富強,就是實現現代化。如果沒有民族獨立,我們是不能實現國家富強的,這是起碼的常識。我們有多少仁人志士實業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結果都沒有成功,為此而抱終天之恨。只有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民族獨立,為國家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怎么能夠說救亡壓倒了啟蒙呢?
四是頌揚舊中國,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所謂否定革命,主要是否定我們黨,更主要的是否定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的成就。好像一切都是過去的好,新中國什么都不行,這毫無道理。甚至有教授寫文章說,袁世凱時期是最好的時期。袁世凱政治上開明、經濟上還農、文化上寬容。說李大釗、毛澤東、蔡元培都是袁世凱培養出來的。再有,一說起抗戰,好像就是國民黨在抗戰,國民黨丟失土地到那種嚴重的地步,都不講。就是完全不顧歷史事實。
五是集中攻擊、誣蔑、抹黑毛澤東。在世界歷史上沒有一個開國領袖,特別是像毛澤東這樣的民族英雄,遭到如此空前的謾罵、侮辱、抹黑。我在1991年第一次到美國,與幾個華裔美國教授聊天,他們就說,我們很不理解,中國怎么沒完沒了地批評毛澤東?哪一個美國總統沒有問題?可是,退下來以后,在國會大廈上掛著的美國總統的肖像,都是慈眉善目的。人民大學的一個教授說,毛澤東沒有可比性,唯一可比的就是德國的希特勒。甚至有人說,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時期不僅有錯,而且有罪;不僅有罪,而且是罪惡滔天。還有人污蔑毛澤東說,在《毛澤東文選》中僅有12篇文章是毛澤東自己寫的,其他都是別人寫的。說毛澤東的詩詞都是胡喬木給改的。現在胡喬木的女兒有機會就要做聲明,說我爸爸怎么能寫出毛澤東那樣的詩詞,相反的,我爸爸的詩詞是請毛澤東改的。那些人為什么要如此攻擊、污蔑、甚至抹黑毛澤東呢?因為毛澤東是他們實現私有化、美國化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唯心史觀本質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典型的唯心史觀。它根本違背了歷史研究所應該堅持的原則和方法。歸納起來講,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主要是違背了“實事求是”的歷史研究的根本原則;違背了全面、客觀的歷史研究的方法;否認和反對階級分析的歷史研究方法。唯物史觀的第一個原則,就是要從歷史事實出發,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剛才說到,一些人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否定新中國頭30年的成就。他們有沒有材料根據呢?當然有。我們有過“大躍進”的錯誤,有過“文化大革命”的失誤。但是,由此并不能得出,新中國的建設,特別是毛澤東領導時期的建設,帶給人民的只有災難而沒有福利,帶給國家的都是落后而不是進步。我們并不否認我們有錯誤,但是不能把錯誤夸大到這種程度。那么,究竟如何判斷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效果呢?應該堅持一個統一的標準。不能說,評價毛澤東時期是一個標準,評價改革開放是又一個標準;不能說評價封建社會一個標準,評價社會主義社會又一個標準。那是不行的,應該是一個標準。而且,這個評判標準應該是具體的,就是得有事實做依據,一看能不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二看能不能促進社會進步;三看能不能給人民帶來幸福安康。
以此為標準,我們比較一下新舊中國。當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中國不能造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汽車,一臺拖拉機。全國解放的時候,這么大的國家,鋼產量不到16萬噸。1964年,我們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候,時任國民黨政府代總統的李宗仁在美國跟他的朋友說,我們不能不服氣,我們搞了20多年,連一輛像樣的單車都造不出來。這就是舊中國的現實。在毛澤東時期,從經濟建設來看,如陳云所說,我們的3年超過了國民黨的22年。而且在很短的時間,我們就掃蕩了舊社會的污泥濁水,包括黃賭毒,封建迷信。那個年代,中國人民的的確確是揚眉吐氣!
再一個比較,如果把改革開放這一套政策放在1949年,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毛澤東時期的建設,為我國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堅實基礎,建立了完整的、比較系統的、成體系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當時世界上工業門類有500種,我們除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等少數幾個以外,其它門類都有了。毛澤東時期的“兩彈一星”奠定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參加兩彈研究的一個科學家說,毛主席要求1964年原子彈爆炸。當時蘇聯撤掉圖紙、撤掉專家,我們白手起家。他說,當時不理解,毛主席為什么要求這么急。到了原子彈爆炸那一刻,理解了。沒有這個,就沒有新中國的國際地位。當時,外國人不理解,中國怎么能夠把2萬公尺以上的U2飛機打下來。陳毅回答說,我們是用竹竿捅下來的。在他們看來,中國僅有竹竿,什么都搞不了,都不行。如果沒有毛澤東時期穩定了我們的穿衣吃飯問題,我們后來的改革要困難得多。毛澤東時期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已有110個。而且我國進入了聯合國,打開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如果沒有這樣的國際環境,我們的開放要困難得多。
誠然,如果沒有“大躍進”,沒有“文化大革命”,我們會搞得更好一點,發展更快一點。但即在“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時期,國家仍然有發展,有可肯定的東西。當時10個月建成的人民大會堂,今天依然巋然不動。當時建立的武漢長江大橋,專家鑒定還可以使用100年。而我們這幾年建的,已經大修了多少次了。“文化大革命”的確損失很大,但是從經濟上來說,并不是像有些人說的,已經到了經濟崩潰的邊緣。文革十年真正對經濟影響最大的是1967年、1968年以及批鄧的1976年。“文革”十年,我國完成了兩個半五年計劃。所以說“文革”十年我國經濟仍然有所發展,發展速度年均7%左右,這也不低了。從1953年到1978年,近30年時間,我國工農業年平均增長是8.4%,工業增長年平均是11.2%,農業增長年平均是2.7%,這都是不低的。怎么能夠說,頭30年我們就是破壞經濟、一無成就呢?期間,我們的群眾生活的確提高不快,我就當了18年助教。這是事實。但錢到哪里去了?錢都搞了建設。臺灣一個學者寫文章說,大陸人說一輩子吃了兩輩子的苦,既是痛苦的話、辛酸的話,也是令人肅然起敬的話。如果沒有一輩子吃兩輩子的苦,怎么能夠有一輩子獲得三輩子的成就呢?我的一個臺灣朋友在寫新中國的核工業史話時,跟我說,我寫這個書的時候,常常老淚縱橫,特別是1966年氫彈爆炸的時候,鄧稼先、于敏這些“兩彈一星”的功勛們為此舉行了一個慶功宴會。就是到小飯館,每人一碗2毛錢的肉絲面。他寫到這里了,失聲痛哭。愛國之心人皆有之。怎么能這樣來誣蔑、摧毀我們的歷史呢?!我們是有嚴重失誤,但這是總結經驗的問題。所以說,新中國成立60多年,從總體上來說,帶給人民的是福利,而不是災難。
另外,唯心史觀常常用人性論來代替階級論,用客觀主義來掩蓋其為舊事物辯護的錯誤立場。階級社會的歷史研究,必須遵循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的觀點。這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的一條紅線。但是,階級斗爭不是馬克思發明的,資產階級歷史學家早就提出了。馬克思說過,我對階級斗爭新的貢獻就是在三點上:第一,階級斗爭是同生產發展一定的階段相聯系,不是所有的社會都有階級斗爭,原始社會就沒有階級,未來的共產主義也沒有階級。人類社會的一段有階級,當然這一段很長。第二,階級斗爭必然發展到無產階級專政。第三,無產階級專政是由有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的過渡,最后走向沒有階級。
對于階級社會的歷史研究,就像列寧所說,你說一種意見,他說一種意見,亂哄哄、亂糟糟的,但是要用階級觀點一分析,全部就清楚了。一件事情發生了,廣東的地主說的話和黑龍江地主說的話,幾乎是一樣的。對一件事情的看法,福建工人說的話和武漢工人說的話,幾乎是一樣的。為什么?這就是經濟利益決定政治態度。我介紹同志們看一本書,就是美國駐蘇聯最后一任大使馬特洛克,他看了蘇聯解體的全過程,寫了一本叫做《蘇聯解體親歷記》的書。我覺得這個資產階級政治家很有眼光。他說,只要蘇聯領導人還喋喋不休地講他的理論,堅持階級斗爭理論,美蘇關系的任何改善都是虛幻的,沒有意義的;只要他們不講階級斗爭,他們還是喋喋不休地講馬克思主義,這個馬克思主義對我們是無害的,可以認同的。
我們在歷史研究當中,有些人基本上就是拋棄了這個觀點。最典型的就是中國社科院一個學部委員,他在美國看了蔣介石的日記,看完以后,寫了很多文章。他說,看了蔣介石的日記,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蔣介石。就是說,我們過去人民群眾所認識的蔣介石,史書上的蔣介石,都是不真實的,只有蔣介石日記中的蔣介石才是真實的。事實上,恰恰就是這個蔣介石,在“中山艦事件”的時候,人家攻他,沒有辦法,他就說,你們20年后看我的日記好了,這表示他的日記是給人家看的。而這個學者依據蔣介石的這個日記得出結論,認為把蔣介石說成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是內戰思維,由此去推翻整個近代中國的歷史,這嚴肅嗎?作為一個學者,越出了起碼的學術底線。
善待歷史積淀,堅守理想信念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說,要滅一個國家,先要滅掉它的歷史,令其忘掉歷史記憶。對此,我們要充分重視。我們應該學習唯物史觀,學習馬克思主義,敢于堅持我們應該堅持的東西,勇于改正我們犯過的錯誤。共產黨人是敢于堅持真理,勇于修正錯誤的。我們黨在取得重大成就的情況下,也出現了一些嚴重的問題,今天我們不僅僅是肌體,而且靈魂也受到了很大的侵蝕。對我們黨來說,不管是金融危機,還是什么矛盾,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理想信念的失落。
(報告人系北京大學原副校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