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6月24日“評論”版刊載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超越資本邏輯》(作者郭靜)一文,讀來愛不釋手,受益頗多。我完全贊同該文的觀點,也常向人“推銷”文中觀點,但那些對資本青睞有加的人士仍“癡迷”于資本帶來的利益,不愿超越資本邏輯。為此,響應貴報征稿啟事中“好者闡揚之”精神,我從反面,即論證“資本主義生態文明”是一種矛盾修辭,繼續“闡揚”生態文明建設需超越資本邏輯的問題。
為什么有些人不愿或認為無需超越資本邏輯呢?那是因為存在著迷惑韻味十足的一種表象: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態環境狀況似乎遠遠優于現存的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到過這些國家的人士更是驚嘆于其所擁有的大片生態保護區,這樣一種表象使人們似乎看到了“資本主義生態文明”的存在。但是,“資本主義生態文明”真的存在嗎?資本主義國家環境的改善真的證實了“資本主義生態文明”的可能性嗎?在我看來,恰恰相反,資本主義造就不了真正的生態文明,“資本主義生態文明”是一種矛盾修辭。
“資本主義是什么”和“生態文明是什么”決定了兩個術語的耦合是存在邏輯矛盾的。“資本主義是什么”要從“資本是什么”說起。“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創造剩余價值”,馬克思的這句話道出了資本的本性——增殖性或擴張性,而增殖和擴張的目的就是實現利潤最大化,為此,資本就會不惜一切代價沖破阻礙其擴張的一切障礙。資本主義,顧名思義就是一切以“資本”為“主義”的思想體系和行為方式。
“生態文明是什么”在學界并沒有統一的說法,但我認為,它所表征的至少是,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必須基于自然資源有限性這一客觀事實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并保護自然。如果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所表現出來的是無視自然資源有限性而做出蔑視自然、違背自然并破壞自然的行為,那就不是且不可能是生態文明。
顯然,資本主義的擴張性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是矛盾的。為了存活下去,資本主義必須無止境地使用自然資源,直至耗盡地球上的最后一點資源;為了剩余價值的實現,資本主義又通過制造“虛假需求”誘使消費者購買商品,并將廢棄物拋向自然,這與自然界有限的生態承載能力產生了矛盾。所以,資本主義與生態文明是不相融的,資本主義的本性是反生態的。
那如何解釋上述所說的資本主義國家環境的改善呢?在這里,我們應將資本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本身區分開來。資本主義國家是以資本主義為主體的國家,但由于資本主義自身的一些改良性的有限性的調節,當代資本主義已具有了某些社會主義特征。由此,就資本主義國家的環境改善而言,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歐美少數發達國家生態文明程度較高,并不是資本主義造成的,反而是對資本主義的反生態性進行限制(環境立法、環境行政監管、大眾環境意識的覺醒和行動)和轉移(近代以來的生態帝國主義)造成的(郭文中有詳細闡述)。可見,上述表象不是“證實”而是“證偽”了“資本主義生態文明”的可能性。
此外,我們還應清醒地認識到兩個問題:一是絕大多數處于第三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的生態環境并沒有像歐美少數發達國家那樣優美,因此對資本主義國家生態的肯定不能一概而論;二是我們必須看到,現存社會主義國家生態文明的落后是暫時的,隨著這些國家逐步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逐步以社會主義的力量規制并超越資本主義的破壞作用后,社會主義國家必將走向生態文明的新時代。
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相比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十八大報告新增的“社會主義”前綴,絕不是一種無意的、可有可無的修飾,而恰恰體現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意識形態指向,是我們的道路自覺、理論自覺和制度自覺的重要表現。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節約觀研究”(13CKS020)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附文:
生態文明建設需超越資本邏輯
郭靜
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生態問題,政治是不可或缺的途徑和機制;關涉人類文明根本和前景的生態問題,給政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著政治的發展和進步。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新階段。實現生態文明,人類社會形成新的倫理價值觀、生產和生活方式,需要超越當前資本主導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形態。
人類真正面臨的生態危機,是近現代資本主導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導致的,雖然在近現代之前的人類歷史上,人類的不適當活動也曾經造成部分地方生態嚴重衰退。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制造著不適當的消費需求,致使自然環境和資源廣泛遭到毀滅性消耗、破壞。解決生態危機,根本之道是改造資本主導的經濟制度。
在資本主義的發源地歐美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一些有志之士深悟和痛感資本主導的工業化生產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毀滅性破壞,發起綠色社會運動,試圖改變這一狀況。環?;顒诱邚V泛傳播和強化人類的生態意識,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同和支持,在阻止一些嚴重損害自然環境和資源的工程項目和經濟行為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些社會變化,使他們從民間社會進入國家政治和國際政治空間,推進國家和國際政治議程的“政治生態化”,實現“生態政治化”的目標。有些國家的環保人士成立了自己的政治組織,政治權力機構中的一些成員成為環保倡議者和推行者,環保組織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積極活動。
以資本主義經濟為基礎和根本利益的資本主義政治,可以容忍的“生態化改造”是有限的,改造和限制資本的措施不可能在資本主義政治中合力推行,更不會成為資本主義的政治主流。這是發達國家的綠色政治組織始終強調基層、強調社群的背景條件。
相比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政治可以成為實現生態文明的制度動力和保障。社會主義政治的本質,決定了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協調性。
一百六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實踐,就是要探索建立克服資本主義弊病的公平、公正,實現人類解放的新社會形態,即資本主義的替代方案。成熟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再以資本的邏輯為基礎組織社會,因而能夠極大地遵循人、社會、自然之間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使人類進入生態文明階段。
社會主義政治的本質使社會主義政治具有超越資本邏輯的潛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掌握著政治權力的政治組織,不是任何一個利益集團的代表,而是全體人民的代表;不是要維護既有的利益格局,而是要實現富裕、公正、文明的社會主義目標。社會主義政治具有超越具體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功能和作用,能夠正確把握并自覺按照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方向和要求,團結、引導、帶領最廣泛的社會群體,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的美好愿景。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的根本利益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符合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政治將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上充分表現其優越性,并將在這一進程中,獲得自我發展和完善,形成人類政治文明的新形態。
就全球生態治理來看,保護生態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但是圍繞保護的措施和責任的討論,則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相互競爭博弈的政治空間。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主張似乎是激進的生態保護措施,實質上具有維護現有資本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功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積極要求提高產品的生態標準,降低有害物質的排放量等。當前,自然資源和工業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實現了國際化,發達國家不再是世界工廠而成為巨額利潤回流地和主要消費市場,這樣的保護生態措施,實際作用是提高作為世界工廠的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成本,保持和提高發展中國家的依賴性,提高他們趕超發達國家的難度,保持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優勢剝奪發展中國家的地位。這些措施是維護而不是危及已經全球化了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秩序。
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堅持維護經濟發展權利,不是生態保護的落后派。生態文明不是人類中心主義,也不是生態中心主義,而是人類生存與生態之間的良性促進關系。人類首先要解決基本生存問題,為此而利用和改造生態環境是無可厚非的。當基本生存問題尚未解決的時候,能夠帶來就業的資本是無法抗拒的。經濟發展使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人類行為才受到更高層次需要的支配。因此,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解決發展問題,最終將有利于擺脫資本的控制,實現全球生態文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生態治理中的首要任務是在避免生態惡化的前提下實現發展。
就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而言,生態文明建設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融入到國家建設的全過程之中。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是調整現有利益關系。能否在不引起社會劇烈矛盾沖突的前提下,完成利益調整,形成更為合理的利益關系,是所有國家解決生態問題面臨的政治難題。解決這一政治難題,如果沒有超越各種利益的政治領導力,生態文明建設將難以實現本質上的突破。
當前,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具有清醒的責任意識,強大的政治領導力,清晰的思路和有效措施。各地政府積極將生態文明目標融入本地發展改革的各項工作中,協調經濟目標、社會目標、生態目標之間的矛盾,因地制宜引導經濟發展的綠色轉型,創立微觀和宏觀管理與服務制度,提供優化生態環境的公共服務,開創并奠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起點和基礎。
擺脫被資本利益引導的消費和生活方式,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敗的關鍵,也是最為艱巨的任務?;鶎狱h組織協同政府,調動、激發、協調各種社會資源,開展全方位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倡導活動,使與自然和諧共存、適度消費的觀念,成為強大的社會公共輿論,引領全社會探索和推廣新的生活方式。
新的利益關系、新的社會觀念、新的生活方式,將為新的政治文明奠定經濟和社會基礎。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