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平等思想的內在邏輯及其對西方平等觀的超越
劉乃源
馬克思對發源于英國和法國思想之中的自由、平等觀念進行了徹底的顛覆,并通過具有哲學革命意義的理論闡釋,開辟了理解平等思想的新視角。劉乃源在近期的《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發表文章指出,馬克思以實踐的思維方式作為理論前提,批判了資產階級平等原則的虛偽性和欺騙性,探討了普遍平等對于個人以及社會的重要影響,進而提出了實現全人類解放的最終平等理想。
一、馬克思對自由與平等的認識
1.馬克思對自由的理解
在自由主義的理論當中,自由與權利是分不開的。如果不對這些取得更大利益的權利加以限制,人們就不能夠有效地利用自由。于是自由就為自身設置了一個困境。
與自由主義不同的是,馬克思把自由理解為“通過勞動活動的自我實現”。馬克思的自我實現的勞動是一種具有“科學性”和“社會性”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可以是“支配一切,自然力的活動”,也是個人的自我實現形式。所以,馬克思的自由可以是一種積極意義上的自由,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同時也可以是一種消極意義上的自由,是一種主體的對象化活動。
2.馬克思對平等的認識
馬克思以實踐的思維方式來闡釋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在于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生產的關系,因此,人的本質就是其在社會實踐中的關系。平等原則是一種理論,而理論是一種理性觀念的內在活動,所以不具有直接現實性;如果把平等看成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平等關系,那么就是一種感性的實踐活動,是一般與個別的統一,也是內在與外在活動的統一。
二,馬克思對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思想的超越
資產階級思想家所理解的人是無差別的人、身份上平等的人,在自然狀態之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人。在這一點上馬克思與資產階級思想家的目標是完全相同的,但與資產階級所設想的現狀卻是完全不同的。
在資產階級思想家那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大程度上是競爭性的,人與動物在生物學意義上是相同的,趨利避害也是一致的。面對不平等,盧梭所給出的對策是建立社會契約理論。馬克思則指出,人與動物的區別不在于理性,而在于人的活動方式是勞動,人的本質體現于實踐和勞動,人在群體之中形成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就是勞動,而勞動便會產生勞動關系。
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認為人與人沒有必然的聯系,人與人的關系是對自然狀態的破壞;而馬克思認為人與人之間具有生產關系。
馬克思的平等思想與西方資產階級平等思想的本質區別在于,西方資產階級平等僅僅把人作為無差別的人去追求的平等,事實上導致的是肯定人的現實差異。馬克思所尋求的平等是人在生產關系當中關系的平等和地位的平等。
三、馬克思對合乎現實與理性的未來的展望
馬克思認為人類追求自由與平等的過程,就是人類自身得到發展的過程。馬克思對合乎現實與理性的未來的構想,基本上都集中在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理解和批判的基礎之上,他不愿意預言未來社會的詳細情形。馬克思在有關共產主義的構建當中,他把社會主義看作是現實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通向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馬克思不希望共產主義的構想,如同資本主義的自由平等一樣,是一種道德上的理想,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構想也不是基于公平、正義或平等的社會道德原則之上的。馬克思需要社會主義階段的過渡,他把社會主義看作是一種真實的社會形態,看作是要超越資本主義的具體的歷史階段,所以也是一種矛盾的、不完善的社會形態,它將經歷自身的發展變化過程,然后各種條件將逐漸成熟,而走向一個更高級的“完善的共產主義”階段。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08期,摘自2011年9月7日《黨史信息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