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民主思想的當代啟示
房寧
【內容提要】毛澤東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創立者。毛澤東民主思想的基本價值取向值得肯定,這就是他的群眾路線的思想。群眾路線是人民主權的中國化表達。此外,毛澤東為新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作出的貢獻是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的。為了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更好地推向前進,我們應當對毛澤東的民主思想與實踐進行認真的反思。毛澤東的民主思想中至少存在兩個傾向性的問題:第一,輕視法制的傾向。第二,忽視黨的領導的傾向。透視毛澤東的民主思想與實踐,兩點思考是:一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民主政治建設的關鍵是尋找民主的適當方法和適當形式。二是民主的功能有限,不能對民主政治抱不切實際的期待。
毛澤東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創立者。毛澤東一生的思想和事業表明,他是一位人民民主的熱切的追求者,而他的民主思想與實踐對中國的歷史,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的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另一方面,關于毛澤東以及毛澤東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也是爭議最多的問題,特別是他晚年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更成為爭議的焦點。這些爭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毛澤東民主思想的復雜與變動,而毛澤東民主思想的復雜與變動又透視出中國民主問題的復雜與矛盾。毛澤東是新中國的一位“始作俑者”。他的民主思想與實踐,在一定意義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形成和發展的一個縮影。因此,毛澤東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是認識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一個不能回避的論題。
一、群眾路線:毛澤東的早期民主思想
大約在1925年末,毛澤東在為《政治周報》撰寫的發刊詞中寫道,革命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边@是目前所見毛澤東關于民主問題較早的論述。毛澤東的民主思想來源于他的群眾路線的思想。應當說,毛澤東早期的民主思想就是他的群眾路線思想。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拉開了中國大革命的序幕。從一定意義上說,共產黨與國民黨結合走的是精英路線。第一次國共合作使共產黨迅速走到了中國政治舞臺的中心,從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為主的小黨,一躍成為具有全國性影響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國共合作也是毛澤東的新起點,他一度主持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工作,從而進入了當時中國革命的中樞機關。但毛澤東很快就表現出了他的與眾不同。1926年1月,毛澤東寫出《國民黨右派分離的原因及其對于革命前途的影響》一文。毛澤東敏銳而深刻地指出,國民黨右派的出現是革命發展與國民黨階級屬性之間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支持過辛亥革命的地主、大資產階級分子不能接受“民權”與“民生”。因此,他們不是革命的力量,中國革命的“真正動力”是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聯合戰線。此后,毛澤東轉去湖南考察農民運動,更堅定了他對中國革命的看法?!八囊欢币院?,毛澤東率先舉起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旗幟。毛澤東沒有沉溺于黨的精英路線最初的成功而迅速地轉向了平民路線,被后來的歷史證明是正確的。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依據的就是:依靠和發動工農群眾的思想,并在以后的革命實踐中逐漸發展成為群眾路線的思想。
群眾路線這個術語是周恩來等人最早使用的,但群眾路線無疑是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一系列戰略策略思想的核心。毛澤東之所以是那個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中最能夠從實際出發、最實事求是的人,是與他內心里堅定地相信、依靠和發動中國人民的信念分不開的。毛澤東的群眾路線的思想包括了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本體論意義上的,即人民是革命的動力,是歷史的創造者;二是方法論意義上的,即要在一切工作中依靠群眾、集中群眾智慧、見之于群眾行動。這個方法論意義上的群眾路線思想更接近于民主政治的制度設計了。1943年,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明確地歸納和概括了作為方法論意義上的“群眾路線”。他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BR> 在革命戰爭年代,尚未奪取政權,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設自然提不上日程。但毛澤東也明確地宣布民主政治是未來新中國的目標。1939年,毛澤東首次使用了“人民民主”這個概念,他在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的講話中指出:中國革命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人民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在毛澤東的思想里,民主與社會主義是聯系在一起的。1944年毛澤東在給博古的信中寫道:“有人說我們忽視或壓抑個性,這是不對的。被束縛的個性如不得解放,就沒有民主主義,也就沒有社會主義?!痹谶@一時期,毛澤東在同黃炎培的談話中還提出了著名的跳出“周期率”的理論,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政治是“人人起來負責”的政治。這一論述,體現了當年毛澤東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中民主制度的原則性的設想。
二、民主集中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成為現實任務。怎樣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面對的首要問題。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最初幾年間,我國相繼建立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形成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1954年,毛澤東親自主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毛澤東在對憲法草案進行說明時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既徹底民主而又不互相掣肘的制度,是任何資本主義國家所沒有和不能有的。這種制度反映我國廣大人民的政治上的統一”。這一歷史時期的國內外形勢、現實的國情和任務,使草創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并非如毛澤東在延安時暢想的那種“人人負責”的“直接民主”,而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政治制度。
在不少人看來,民主集中制是一個有些費解的民主原則。特別是在西方的民主語境里,民主集中制簡直就是匪夷所思。在西方人看來,民主與集中是相互矛盾的。而在偉大思想家毛澤東的眼里,這是個再自然不過的東西。按照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的分類,專政是針對敵人的,而民主是針對人民,也就是說要在人民群眾中實行民主。但人民并非“鐵板一塊”,人民群眾的利益有差別、意見有分歧,“任何有群眾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較積極的、中間狀態的和比較落后的三部分人?!比嗣褚敿易髦鳎皇且粋€自發的過程,而是一個把人民群眾中正確的意見集中起來,變成人民群眾的統一的意志,再由人民群眾付諸實踐的循環往復的過程。民主,或者說民主集中制,就是要解決集中民力、民智,付諸行動的問題,也就是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毛澤東曾經用一段十分生動的話描述民主集中制:“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BR> 值得注意的是,從1949年到1956年,在民主與集中的關系上,毛澤東相對地更加強調集中。1956年初,毛澤東在著名的《論十大關系》中提出:“為了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有中央的強有力的統一領導,必須有全國的統一計劃和統一紀律,破壞這種必要的統一,是不允許的?!倍?956年以后,毛澤東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發生了重大轉變。
三、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向“民主”的偏移
1956年,被毛澤東稱為“多事之秋”。這一年蘇聯和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接連出現重大事態。上半年蘇共二十大召開,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下半年波蘭波茲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相繼發生。蘇聯、東歐的一系列事態引起了中共黨的高度關注,毛澤東沒有就事論事地看待蘇東事態,而是在認真觀察思考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理論性的解釋。他認為:“東歐一些國家的基本問題就是階級斗爭沒有搞好,那么多反革命沒有搞掉,沒有在階級斗爭中訓練無產階級,分清敵我,分清是非,分清唯心論和唯物論。”對于匈牙利事件的原因,毛澤東總結說:“官僚主義、脫離群眾,工業方針錯誤,工人減薪,資本家簡單地被打倒,知識分子未被改造,反革命分子沒有鎮壓。”1956年下半年,國內經濟波動,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社會風潮。毛澤東認為,這是由于干部官僚主義、脫離群眾造成的,并認為群眾有理由把官僚主義的干部“革掉”。
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這篇重要講話是對1956年以來國內外一系列事件的一個理論總結,提出了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以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學說。從這時開始,在民主問題上毛澤東從比較強調“集中”向更加強調“民主”轉化。毛澤東的基本思路是:要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這一時期,他提出了“小民主”和“大民主”問題?!靶∶裰鳌奔凑L,也就是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式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所謂“大民主”即超越正常秩序的利益表達活動,如罷工罷課、游行示威等。對于“大民主”,毛澤東采取了肯定和寬容的態度。他提出,“大民主”是克服人民內部矛盾,調整社會秩序的一種補充方法。對1957年出現的所謂“四大自由”——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毛澤東也給予了熱情的肯定,稱之為:群眾創造的一種革命形式、群眾斗爭的形式,并認為這些形式充分發揚了社會主義民主。
四、反修防修:走向“大民主”
從1957年以后,毛澤東的民主思想從民主集中制中“民主”與“集中”的相對平衡,逐漸偏向“民主”,最終走向了“大民主”。1962年1月,毛澤東在“七千人大會”上專門談到“民主集中制”問題,進一步反映出他的民主思想變化的動向。毛澤東首先繼續強調,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毛澤東在“民主的方法”后面加上一句“讓群眾講話的方法”。這個并列句實際上是他對“民主的方法”的一個注解。毛澤東提出:“無論黨內黨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就是說,都要認真實行民主集中制。”而更為關鍵的問題是,毛澤東對于民主集中制的解釋已經與20世紀50年代有了很大的區別——這時“民主”已經成為基礎和重點。他指出:“沒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確的集中,因為大家意見分歧,沒有統一的認識,集中制就建立不起來。”“在我們國家,如果不充分發揚人民民主和黨內民主,不充分實行無產階級的民主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無產階級的集中制”。
毛澤東日益傾向于“民主”,是與他的社會主義理論不斷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早在1957年的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斷言:“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毫無疑問,這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碧K共二十大以后,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以及中蘇關系的破裂,使毛澤東日益相信修正主義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主要威脅,而修正主義的主要危險又主要是中央出修正主義。反修防修就成為黨和人民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而反修防修的關鍵是要防止中央出修正主義。辦法是什么呢?當然還是民主,走群眾路線。但是,過去民主集中制的那一套辦法對于“中央出修正主義”已經無能為力了。
到20世紀60年代初,經過“大躍進”和“三年困難”的挫折,毛澤東威信實際上受到影響,他的社會主義理論,尤其是他的反修防修的階級斗爭理論,越來越得不到黨的領導集體的認同。毛澤東同他身邊工作人員的一次談話,十分準確地反映出當時黨內高層的態勢和毛澤東思想和行為發展的軌跡。毛澤東談道:“我多次提出主要問題,他們接受不了,阻力很大。我的話他們可以不聽,這不是為我個人,是為將來這個國家、這個黨,將來改變不改變顏色、走不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我很擔心,這個班交給誰我能放心。我現在還活著呢,他們就這樣!要是按照他們的作法,我以及許多先烈們畢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諸東流了。”“我沒有私心,我想到中國的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們是想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眾,不能讓他們再走回頭路?!?BR>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毛澤東的思想里反修防修的任務日益緊迫。他終于拿起了“大民主”的武器,發動了那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民主”,是一種民粹主義的民主政治。它體現出這樣幾個特征:一是,民粹價值,即以最基層群眾利益為最高的、甚至是唯一的價值。毛澤東認為,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因此,“文化大革命”中打倒的是“閻王”,解放的是“小鬼”。二是,打破規則,“文化大革命”中最響亮的口號之一是“造反有理”。造反有何道理?各式各樣的清規戒律束縛了人民群眾,保護了“資產階級”和“修正主義分子”,因此必須徹底“砸爛”!三是,情緒激進,民粹主義政治的社會心理表現是政治運動為最激進的社會情緒所帶動,越是激進的主張、越是極端的口號,越能吸引群眾、引領潮流。“文化大革命”打先鋒的紅衛兵小將“敢想、敢于、敢革命、敢造反”,最后連毛主席的話都不聽了。
“文化大革命”的“大民主”以徹底破壞社會秩序為結局,終于走向了失敗。不少人說,民主政治并非是最好的,但卻可以避免最壞的結果。其實,這是不對的。這樣的判斷經不起歷史的檢驗?!拔幕蟾锩钡摹按竺裰鳌本驮斐闪俗顕乐氐慕Y果,走向了反面,否定了自己。民主政治導致這樣“最壞的結果”,在歷史上遠不止“文化大革命”這一次。
五、毛澤東民主思想的得與失
毛澤東將他領導中國革命勝利和發動“文化大革命”,視為平生所做兩件大事。他本人認為,第一件大事取得了成功,且爭議不多;但第二件大事則更為重要,卻爭議很多。在后人看來,毛澤東平生的事業與思想無論成功失敗都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包括“文化大革命”中“大民主”都是值得認真研究,總結經驗教訓的。毛澤東民主思想的基本價值取向值得肯定,這就是他的群眾路線的思想。群眾路線思想是人民主權思想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具體體現,群眾路線思想把人民主權思想貫穿于中國政治運行的整個過程之中,成為一種在中國影響深遠的政治價值和社會意識。可以說,群眾路線是人民主權的中國化表達。此外,在毛澤東領導下建立起來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毛澤東為新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作出的貢獻是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的。但是,毛澤東的民主思想也存在片面性與缺陷。毛澤東民主思想中至少存在兩個傾向性的問題。
第一,輕視法制的傾向。“文化大革命”中社會主義法制受到嚴重破壞是不爭的事實,而法制的破壞與毛澤東的思想中對法制的輕視有一定的關系。1958年8月的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在討論歷史上的法家與儒家有關法治與人治的分歧時說,不能靠法律治多數人,多數人要靠養成習慣。我們每個決議案都是法,開會也是法。治安條例也靠成了習慣才能遵守……我們各種規章制度,大多數,百分之九十是司局搞的,我們基本不靠那些,主要靠決議。在馬克思主義的視野里,法是階級意志的體現,法是階級斗爭、政治斗爭結果的體現。在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中,法制是重要的社會治理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法制不能獨立的發揮作用,而要與德治相結合,即所謂“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里,業已形成的法律和法制畢竟是黨和人民社會實踐的產物,是規范社會行為的尺度,應當得到遵守。法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其發展變化不是隨時隨意的?!拔幕蟾锩敝行欧睢安黄撇涣ⅰ钡恼軐W,認為“破字當頭,立也就在其中了”。而實際上,離開了法制的前提與規范,“破”是無休止的,有“破”而無“立”,社會自然要動蕩不安了。
第二,忽視黨的領導的傾向。黨的領導本來是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毛澤東歷來是重視和堅持黨的領導的。但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這個一貫的思想卻在強烈的反修防修意識影響下發生了重大改變。在我看來,有兩方面的因素推動了這樣的改變:一方面,毛澤東對黨的干部腐化蛻化問題看得過于嚴重了。早在1964年發表的著名的“九評”中,就已透露出了毛澤東的這種看法:假如我們的干部被“地、富、反、壞、牛鬼蛇神”腐蝕侵襲、分化瓦解,拉出去、打進來,“不要很多時間……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現全國性的反革命復辟,馬列主義的黨就一定會變成修正主義的黨,變成法西斯黨,整個中國就要改變顏色了”。這里特意強調了“不要很多時間”。因此,兩年后“文化大革命”便來改造黨和國家以防止其“變修”、“變色”了。另一方面,毛澤東對群眾和“大民主”的信任卻在急劇上升?!拔幕蟾锩背跗鸬臅r候,毛澤東支持紅衛兵運動以摧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但實際上他對紅衛兵,尤其是群眾運動中涌現出來的群眾領袖,是有所警惕和保留的。毛澤東曾當面警告紅衛兵的領袖們要謹慎小心,對他們說:你們不懂得工農兵,也比不上工農兵。但1967年的“一月風暴”以后,毛澤東的看法在很短時間里就發生了變化。盡管他有所保留,但還是支持用“革命委員會”取代了原來的黨政機構,似乎認為這是一種制度創新。
毛澤東是辯證法的大師。在一生大部分時間里,毛澤東能夠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凡事都要一分為二。他能夠在自己的思想里比較自覺地保持客觀性與能動性之間的張力,保持多種對立面之間的平衡。然而,到了晚年這些平衡被打破了,對立物之間的張力不復存在了,代之以非此即彼的簡單、明了的關系——黨與群眾關系中,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民主與集中關系中,過分地強調“民主”。于是,毛澤東的實踐和理論走向了片面。
六、毛澤東民主思想的啟示
其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民主政治建設的關鍵是尋找民主的適當方法和適當形式。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已經30多年后,從道德上質疑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動機的人少了。人們甚至越來越多地稱道毛澤東堅決與官僚主義作斗爭,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的精神遺產。毛澤東的悲劇在于他沒有找到合適的民主形式來實現他所希望的民主政治。他被自己的方法拆了臺。民主政治的自身缺陷常常會使其陷入矛盾,導致失序和混亂,進而自我否定。要達到人民當家作主的彼岸,不能僅靠想象的翅膀,而要有堅實的橋梁。毛澤東的民主思想有足夠豐富的想象力,但卻沒有真正找到實現理想的現實方法和適應國情與需要的形式,遭受挫折是難以避免的。毛澤東總是擔心出修正主義,總是認為人民的權利沒有真正落實,甚至認為當時的制度實行的是“資產階級法權”,與舊社會“差不多”。但他并沒有找到合適的形式解決他所擔心的問題,貿然破除原來的制度,結果適得其反。可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民主政治建設的關鍵問題與其說是確定目標,不如說是尋找手段。
其二,民主的功能是有限的,不能對民主政治抱不切實際的期待。民主政治是一種重要的、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政權組織和權力運行的方式。但民主不是萬能的。當年,毛澤東對人民群眾的直接政治參與抱有過高的期望,對民主政治抱有過高的期望。他認為找到了跳出“周期律”的辦法,那就是“人人起來負責”。現在看,其實不見得。且不說“人人起來負責”不易實施,即使是人人負責也不必然帶來社會公平正義。因為人民群眾也生活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人民群眾也是同樣具有局限性的,況且人民內部還存在矛盾。相信群眾而不能“迷信”群眾,群眾不是“上帝”。相信民主但也不能“迷信”民主,民主在帶來益處的同時也會產生問題,民主制度同樣具有不確定性。
今天,我們已經能夠更加全面和更加清晰地認識和了解民主政治的長處與短處、優點與缺點。而當年對民主政治的另一面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認識,對民主政治可能帶來的問題缺乏必要的準備?!拔幕蟾锩钡慕逃柺刮覀儗γ裰饔辛烁钊氲牧私馀c認識:民主政治設定的是社會活動的規則。盡管規則對人們的社會活動以及人們的行為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規則畢竟不是活動和行為本身。民主政治是政治建設、思想建設和社會建設的一部分,卻不能代替它們。民主不是“電梯”,“電梯”能夠把人自動送上樓;民主是“樓梯”,有了“樓梯”,人還是要自己走上去的。
(《環球視野》第352期,摘自2010年第9期《馬克思主義研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