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派不僅無知,而且無恥
趙 磊
(西南財經大學《財經科學》編輯部 )
讀了“學與思”的《精英們對經濟的無知真的很令人吃驚》(見《烏有之鄉》),文中引用右派的一句話的確很令我吃驚:“毛澤東培養出來的人,是種什么素質的人呢?現在大批的五十歲左右的下崗工人就是見證!”
古今中外都有鄙視窮人的理論,越是上溯歷史,越是很難見到為窮人辯護的理論,人們看到和聽到的都是“窮人如何懶惰,富人如何勤奮”的說教。不過,自18世紀以來,隨著資產階級人權理論的張揚,至少在理論上,生存權和發展權成了“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自然權利”。如果引申下去,那么“免除貧窮的權利”,當然也是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題中之義了。
到了19世紀,無產階級的思想家馬克思把這個權利升華為“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在馬克思看來,個人的主觀意愿并不是貧窮的根本原因,外部條件(地理環境、生產力水平、社會制度)才是貧窮的根源所在。在我看來,這個見識不僅是迄今為止最深刻、最本質的人權理論,而且也是為窮人辯護(不是為貧窮辯護)的最有說服力的理論。至于后來眾所周知的討伐“平均主義”的大批判運動,把這個“為窮人辯護”的理論污蔑成了“為貧窮辯護”的理論,其用心之陰暗,離馬克思的真義已相去甚遠,且也非本文所要追究的問題,不多說。
問題在于,倡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是否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撿起“鄙視窮人的理論”呢?且不說當今社會“笑貧不笑娼”的現實,只要看看現代經濟學中流行的理論,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右派一見到窮人總是要呲牙嚎叫了。“貧窮源于懶惰”如今已是主流經濟學貧困理論的主要結論之一,與此相似的高論還有“素質低下”、“不努力”等等。在你追我趕的市場競爭中,或許是害怕被別人當作“懶蟲”、“弱者”,“貧窮源于懶惰”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p>
任何一個社會總有懶惰者,也確有因此而導致的貧窮者。對于因懶惰而貧窮的人而言,人們除了“活該”兩個字外,當然無話可說。但是,我們能因某人懶惰而貧窮,就可以推導出“貧窮源于懶惰”的結論嗎?我看不能。今天的先富者和暴富者中,有不少人在改革開放前居于社會的底層,其身份和地位的戲劇性變化是因為他們過去懶惰而現在勤奮了嗎?國企工人從80年代前的“主人公”到90年代以來的“下崗失業”,是因為他們過去勤奮而現在懶惰了嗎?如果勤奮與懶惰的關系是如此輕率,那么“貧窮源于懶惰”的內在邏輯也就很難讓人信服了?!耙徊恍⌒木统闪舜罂睢?,“一不小心就成了下崗工人”,正是對這種邏輯的諷刺?! ?/p>
個人的天賦如何、素質高低、勤奮與否,當然與貧窮有關,但這并不是一個人貧窮的唯一原因,尤其是從宏觀來看,這并不是一個階級、階層、群體陷于貧窮的根源。馬克思早就證明,“懶惰”不足以解釋某個階級、階層、群體何以會陷入貧窮,貧窮的根源只能從既定的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制度”中去尋找,所謂“形勢比人強”,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否則,我國現在還有那么多尚未脫貧的農民,難道他們都是一群好吃懶做的“懶蟲”?看看他們的生存狀態,再看看他們的艱辛付出,那些忝列“中產”以上的右派居然還說他們懶惰,真是厚顏無恥、沒心沒肺到了極點?! ?/p>
其實,貧窮總是一個比較的、發展的概念。盡管我們可以用某一個指標(比如收入水平)來界定貧窮,但是:(1)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貧窮標準(即貧困線),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將不斷改變并提高貧窮標準;(2)不論經濟如何發展,只要存在貧富差距,那么與富人相比,其他人就總是“貧窮”的——馬克思用“高樓大廈與小茅屋的比較”來說明“相對貧困”,就是這個道理。
在你追我趕的競爭社會,市場中的幸運者只能是少部分人,不少人多半會被淘汰出局,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換句話說,市場法則(優勝劣汰)與競爭結果(兩極分化)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贏家通吃”即是其生動寫照?! ?/p>
競爭中的“優”與“劣”,固然與個人因素有關(天賦、素質、知識結構、努力程度),但是在更深的層次上,個人的“優”與“劣”是由制度規定的,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難以改變的——由于人的生命總是有限的,因而個人“優”與“劣”的改變空間總是有限的。承認這一點,并不是要否認個人的勤奮和努力,更不是要為懶惰張目,而是要說明:窮人作為一個群體集合的存在,不僅不是自愿選擇,也絕不是懶惰的結果。正如2006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說:“窮人不是貧窮的創造者”?! ?/p>
某個階級、階層、群體乃至某個人,其貧窮與否,在不同的制度下結果恐怕大不一樣。對于貧窮現象,我們當然不能用道德的義憤來代替理性的批判。但是,面對貧窮的存在,是不是忌諱到連“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都不敢承認了呢?以至于“剝削”和“階級”也成了敏感的關鍵詞。如果“敏感”到還要給窮人尋一個“懶惰”的罪名,就未免欺人太甚了?! ?/p>
馬克思說:“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無獨有偶,成都昭覺寺大雄寶殿前樹了一塊碑,上刻清定大師手書云:“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馬克思主義與佛教的世界觀、政治訴求迥然不同,為什么在面對與己無關的苦難時卻如此在乎,不能釋懷呢?我想,除了悲天憫人的高尚情懷之外,在他們看來,如果這世界還有一個人在受苦受難,那么下一個受難者就可能是你和我?! ?/p>
市場經濟“用看不見的手分配人間的幸福和災難”,在殘酷的競爭中,如果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優勝劣汰的受難者,那么右派幸災樂禍地將貧窮歸咎于“懶惰”,不僅再次證明他們的很無知,而且相當無恥。
(注:本文的基本觀點曾作為《經濟學謬誤三題》的一部分,在《江漢論壇》2003年第4期上發表。因見“貧窮源于懶惰”的說法越來越囂張,故將其略作修改重新貼出來,以正視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