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爾文:胡錦濤所說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只能是“生產方式的轉變”
今年2月,胡錦濤在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上講話,連用了50多個“加快”,來表達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方式進行“轉變”的迫切要求。對中央提出的這一要求,目前主流媒體正在討論??梢韵氲?,在馬上召開的“兩會”上,“加快轉變”,也一定會成為重要議題之一?! ?/p>
從各方面來看,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確實面臨著必須“加快轉變”的局面。
但是,中國如何轉變,應當向何處轉變,各家各派有不同的說法和解釋。有修正主義的說法,也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有唯心主義的解釋,也有唯物主義的論證。我們當然只能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來理解和解釋胡錦濤所說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的根本含義,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才不至于被誤國誤民的主流媒體輿論“導向”。否則,胡錦濤代表中央提出的這種要求對中國人民就毫無意義?! ?/p>
首先要搞清的是,什么是中國經濟發展方式?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方式,歸根結底決定于社會的生產方式。
從中國目前情況來看,迫切需要轉變的,也正是三十年來“改革開放”形成的生產方式?! ?/p>
因此,對胡錦濤所說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只能理解成中國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 ?/p>
下面先簡單回顧一下歷史唯物主義有關生產方式的基本原理,以便進一步討論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問題:
我們知道,社會的生產方式,是指社會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獲得方式——社會的面貌由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基本制度、階級結構以及政治、法律,道德等觀點,也決定于生產方式。它包含著兩個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 ?/p>
其中,社會生產力所表示的,是人們在生產中對自然界的關系。但是,在生產過程中,人們彼此之間也發生一定的關系,這就是生產關系。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構成生產方式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二者之間,具有辯證的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合的時候,它會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于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時候,它就嚴重地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p>
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p>
因此,抓住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這對矛盾,就是抓住了社會生產方式的根本矛盾,也就抓住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矛盾?! ?/p>
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目前中國的社會生產力有了極大的發展。從生產的品種和總量上看,中國已經具有了可以滿足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物質需求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因此,中國目前的問題沒有強烈地反映在物質財富生產能力不足方面。生產力強烈要求發展,但在經濟領域的許多行業,卻出現了生產目地不是為了滿足社會大多數人口的物質需求,而是嚴重背離這種需求,一方面物質財富高度集中到少數人手里,另一方面大多數人處于極度貧窮狀態,與此同時,出現了生產能力的嚴重過剩,出現了產品的過剩,這種狀態已經發生在至少十個行業——鋼鐵,水泥,汽車,紡織品,等等,幾乎包容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全部物質生產領域?! ?/p>
這就說明,中國目前的問題,并不主要發生在要解決人與自然界關系的生產力方面。這方面問題當然也存在,但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生產力的繼續發展受到嚴重阻礙的原因,很明顯,是由于目前中國社會生產方式中的生產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存在著不適合中國社會生產力繼續發展的因素——現存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繼續發展,迫切要求改變。這是造成目前兩極分化、分配不公、影響并阻礙中國社會生產力繼續發展的根本原因。并且已經影響到上層建筑許多領域,影響到全社會各個方面。
因此,胡錦濤所說的“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理論和實際上,全都歸結到必須加快改變中國目前社會生產方式中不適應并且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這個集中點上——這是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結合中國的現實作出的符合邏輯的推論。
我們再回顧一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什么是社會的生產關系,以便從理論上進一步理解與“加快轉變”有關的生產關系轉變問題?! ?/p>
馬克思說:“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边@就是說,在生產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就是社會生產關系?! ?/p>
按照這種觀點,生產關系包含著三個方面:(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所處的地位和它們相互間的關系;(3)由前面兩種情況所決定的產品分配形式?! ?/p>
上述的三個方面,組成生產關系的整體,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但這種作用和影響并不是平均的,不分主次的——其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決定的方面,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它決定了生產關系的本質?! ?/p>
這也就是說,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著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不同的地位和相互關系;而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人們不同的地位、相互關系,又決定著產品在人們之間的分配形式?! ?/p>
例如,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他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他一定會盡可能少地支付工資給雇傭工人;而在市場經濟這樣一種交換關系下,勞動力成為商品,且總是大于市場需求,這就使資本家可以利用工人對工作的競爭,將工資壓到最低,形成血汗工資制度?! ?/p>
很明顯,如果不改變資本家對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限制市場經濟,要根本解決血汗工資制度是完全不可能的?! ?/p>
這也就是說,不可能脫離所有制關系和由所有制關系決定的人們在社會中的地位來解決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之一?! ?/p>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胡錦濤在講話中重點提出的“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按照優化需求結構、供給結構、要素投入結構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其前提條件是:目前中國經濟結構中的所有制關系必須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只有滿足了這個前提,才談得上“優化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才有可能做到“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 ?/p>
如果中國經濟結構中的所有制關系不符合中國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提出“加快調整”,首要的就是調整目前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所有制形式,這是調整一切收入分配問題,解決兩極分化、分配不公的先決條件。沒有這個條件,調整收入分配問題,解決兩極分化、分配不公,是完全不可能的——這是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結合中國的現實作出的第二個符合邏輯的推論?! ?/p>
這樣,胡錦濤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出的“加快轉變”中,最重要的核心問題就集中到了要轉變目前中國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成分方面,而首先需要解決的則是所有制關系?! ?/p>
這就是:必須首先解決中國三十年來在各行各業形成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問題,使之向社會主義的公有制轉變。不進行這種轉變,其他所有的轉變全都是虛假的、騙人的、不可能有最終結果的轉變。不進行這種轉變,消除兩極分化,改變收入結構,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對社會財富進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全都是虛假的、騙人的鬼話?! ?/p>
這是我們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胡錦濤提出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的核心思想作出的理解和解釋?! ?/p>
2010年3月4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