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探索 199806
【作者簡介】李春放 作者單位:北京西斜街36號,中共中央編譯局世界所;郵編:100032
一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無產階級革命的使命是消除一切階級差別,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無產階級自身。這意味著無產階級革命就其本質內容而言是涉及全人類命運的全世界范圍的革命。
“由于人類沿著橫向線劃分為階級,沿著縱向線劃分為民族”,(注:伊恩·卡明斯:《馬克思恩格斯與民族運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譯本,第30頁。)因此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就必須解決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這兩個問題,雖然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不能截然分開。
總的來說,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是先西方后東方,先解決階級壓迫問題后解決民族問題。換言之,也就是優先重點解決西方特別是西歐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戰略思想在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以前特別明顯。這種戰略思想是基于這樣的信念:在資本主義時代,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相比,正日益失去其重要性;一旦階級壓迫問題獲得徹底解決,民族壓迫問題就會自然消失。這個信念在《共產黨宣言》中是顯而易見和眾所周知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273、291頁。)
1847年11月29日,馬克思在倫敦舉行的紀念波蘭起義17周年的國際大會上發表演說,更具體地表述了他關于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的思想:“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勝利也是對民族沖突和工業沖突的勝利……。在所有國家里,英國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對立最為尖銳。因此,英國無產者對英國資產階級的勝利對于一切被壓迫者戰勝他們的壓迫者具有決定意義。因此,不應該在波蘭解放波蘭,而應該在英國解放波蘭。”(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309頁。)按照馬克思的上述應該在英國解放波蘭的思路,符合邏輯的結論是:不應該在東方解放東方,而應該在西方解放東方;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特別是英國無產階級革命,是解放全人類的決定性戰役。
盡管馬克思、恩格斯均對英國無產階級革命寄予厚望,然而,在他們看來,無產階級革命,即共產主義革命,不能單獨在一個國家發生,“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241頁。)在這場革命與反革命的國際斗爭中,“各國的資產者……總是聯合起來并且建立兄弟聯盟以反對各國的無產者。”(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241頁。)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強調各國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認為“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308頁。)在《共產黨宣言》中,他們發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著名號召,這個號召立即成為國際共運的口號。
1848年歐洲革命的浪潮消退后,馬克思、恩格斯開始系統研究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事態發展和歐洲民族解放在整個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們關于民放殖民地問題的理論也隨之多少發生了一些變化。
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最關注的兩個東方國家是印度和中國。馬克思揭示出,英國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基礎。”(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291頁。)這意味著西方殖民主義者正在東方播下未來無產階級革命的種子。在馬克思看來,東方的重要性不僅在于東方社會光明的遠景,而且在于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起義對西方局勢的影響。馬克思認為,東方的起義會加速歐洲的革命危機。他對中國太平天國革命特別寄予厚望,預言“中國革命將把火星拋到現今工業體系這個火藥裝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醞釀已久的普遍危機引爆,這個危機一擴展到國外,緊接而來的將是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768頁。)至于印度的反英起義,馬克思的觀點是:“印度使英國不斷消耗人力和物力,現在是我們的最好的同盟軍。”(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29頁,第250頁。)指出東方社會進步的遠景,將東方民族解放運動和起義視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引爆器和同盟軍,并不意味著先西方后東方的世界革命戰略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對于馬克思來說,東方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仍然有賴于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然而,19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馬克思關于歐洲無產階級革命的戰略卻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最典型的事例是對英國革命與愛爾蘭民族獨立的關系的看法。他于1869年底坦誠地寫道:“我長期以來就認為可能借英國工人階級運動的高漲來推翻統治愛爾蘭的制度:……但是我更深入地研究了這個問題以后,現在又得出了相反的信念。只要英國工人階級沒有擺脫愛爾蘭,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32卷,第398頁。)翌年4月,馬克思“不是在英國,而是在愛爾蘭才能給英國統治階級以決定性的打擊”。(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310頁;第4卷,第589、591-592頁。)
馬克思通過使英國殖民地愛爾蘭獨立來加速英國乃至全歐的無產階級革命的戰略思想雖然未能奏效,卻給后來國際共運的革命戰略家以啟迪,預示著未來國際共運的世界革命戰略的變化。
二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與此前的“自由”資本主義不同的特殊階段。列寧敏感地把握住時代脈搏的變化,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提出了關于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理論。列寧認為,資本主義的這個新階段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列寧論證了帝國主義是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從而將無產階級革命問題提上了國際共運的議事日程。
列寧經過仔細的研究,認為“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不久,他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而其余的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或資產階級以前的國家。”(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2卷,第554、722頁。)
事態的發展證實了列寧的論斷。1917年,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利用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在俄國造成的革命形勢,成功地發動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俄國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蘇俄成為世界資本主義汪洋大海中的一個社會主義孤島。一國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勝利,不僅必然引起摩擦,而且必然引起其他各國資產階級力圖打跨勝利的無產階級的直接行動。”(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2卷,第722頁。)在這種形勢下,列寧清醒地認識到,俄國革命“最大的歷史課題就是:必須解決國際任務,必須喚起國際革命,必須從我們僅僅一國的革命轉變成世界革命”(注:《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34卷,第6頁。)鑒于列寧和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在國際共運中的聲望和地位,列寧所說的從俄國狹隘的民族革命轉向世界革命就不僅涉及蘇俄的國際戰略問題,而且事關國際共運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問題。
十月革命初期,列寧所遵循的仍然是國際共運傳統的側重于西方尤其是歐洲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列寧這樣做的原因之一是,他認為,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是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其他國家立刻爆發或至少很快爆發革命,要么是我們滅亡。”(注:《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42卷,第40頁。)1918年底至1919年中,德國和匈牙利等地的革命浪潮使列寧對歐洲乃至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前景抱毫不掩飾和樂觀態度。(注:《列寧全集》,第36卷,第252頁、255頁、283-284頁、287頁、306頁、307頁、310頁、315頁;第37卷,第103頁。)但隨后的事態發展卻多少出乎他的預料,蘇俄粉碎了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一度高漲的中歐無產階級革命轉入低潮,蘇俄與資本主義世界之間出現了“某種均勢”,而東方各國反帝民族革命運動卻方興未艾。國際戰略形勢的變化成為形成新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的契機。
1920年7、8月間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和同年9月在巴庫召開的東方各民族第一次代表大會是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新戰略最后形成的標志。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列寧為大會起草的《民族與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這一綱領性文件獲得通過。東方各民族第一次代表大會有東方許多國家和蘇俄中亞地區的37個民族代表共1000多人參加。這次大會同意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并根據決議的精神制定和通過了《東方蘇維埃提綱》、《土地問題提綱》、《告東方各民族書》和《告歐洲、美國和日本勞動者書》。東方各民族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是東方各族人民宣傳和行動委員會。這個機構直屬于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負責協調各國民族革命組織的活動。(注:參見彭樹智:《列寧晚年的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第12-19頁。)從此,共產國際有了指導和直接參與東方民族革命的綱領,并設立了旨在實施該綱領的機構,不再僅限于道義上和物質上援助東方民族革命。
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新戰略的理論基礎是他的“關于帝國主義時代民族殖民地革命學說的嚴整體系。”(注:《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0卷,第90頁。)這個體系是在1920年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期間完成的。列寧為這次代表大會起草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是集中體現這個體系的綱領性文件。
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新戰略的基本出發點是關于帝國主義時代全世界已經分裂成為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兩大對立營壘的著名論斷。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列寧特別強調:《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就是被壓迫民族和壓迫民族的區別”;“帝國主義的特點就是在全世界已經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為數眾多的被壓迫民族,另一部分是少數幾個擁有巨量財富和強大軍事實力的壓迫民族。”(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4卷,第275頁。)根據他的估算,為數只有2.5億人口的帝國主義國家和占世界人口70%左右的12.5億被壓迫民族構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兩大對立營壘。列寧提醒與會代表注意世界的這樣一幅圖景,“因為所有導致革命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帝國主義基本矛盾,所有引起對第二國際作極其激烈的斗爭的工人運動中的基本矛盾……,都是同世界人口的這種劃分聯系著的。”(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4卷,第258-260、275-276頁。)
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新戰略是基于對帝國主義時代被壓迫民族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重要性和巨大的革命潛力的重新認識。過去,東方被壓迫民族長期被認為處于歷史發展進程所達不到的“半野蠻狀態”,是國際政治舞臺上無足輕重的“歷史客體”。然而,在列寧看來,隨著帝國主義時代的來臨,這種情況正在迅速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將東方被壓迫民族“卷入了世界歷史”,“最終卷入了全世界革命運動的總漩渦。”(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4卷,第273、795頁。)他們紛紛要求“參與決定全人類命運”。(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4卷,第78頁。)列寧據此斷定,在國際舞臺上,東方億萬被壓迫勞動群眾“現在已經成為獨立的、積極的革命因素”。(注:《列寧全集》,第42卷,第41頁。)他還認為,先進國家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沒有各被壓迫殖民地民族的勞動群眾的援助,首先是東方各民族的勞動群眾的援助,……是不能取得勝利的。”(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4卷,第79-80頁。)關于東方被壓迫民族的革命潛力,列寧不但充分肯定十月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是反帝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而且斷言他們“一定會在世界革命的以后各個階段中起非常巨大的革命作用”,并提出落后國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而過渡到蘇維埃制度,然后經過一定的發展階段過渡到共產主義”。(注:《列寧全集》,第42卷,第42頁;《列寧選集》,第4卷,第279頁。)
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的核心內容是把民族殖民地問題和國際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總問題緊密地聯系起來,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戰略方針。在歷史上,爭取民族自決向來都是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聯系在一起的。但是列寧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當把爭取社會主義的革命斗爭同民族問題的革命綱領聯系起來”,因此早在1916年就提出了被壓迫民族要求自決的斗爭開始成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一部分的著名論斷。(注:《列寧全集》,第27卷,第78頁;第28卷,第38頁。)在1920年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中,列寧更加明確地提出:“共產國際在民族和殖民地問題上的全部政策,主要應該是使各民族和各國的無產者和勞動群眾為共同進行革命斗爭、打倒地主和資產階級而彼此接近起來。”(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4卷,第77頁,第217頁,第796頁。)“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是簡明確切地表達列寧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新戰略的口號。它最先出現在東方各族人民宣傳及行動委員會的機關刊物《東方民族》上,曾一度引起不少疑問,因為共產國際過去一直沿用《共產黨宣言》的口號:“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注:《列寧全集》,第40卷,第74頁。)可是列寧肯定了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提出的新口號,并解釋說:“當然,從《共產黨宣言》的觀點來看,這是不正確的,但是,《共產黨宣言》完全是在另一種條件下寫成的,而從現在的政策來看,這是正確的。”(注:《列寧全集》,第40卷,參見彭樹智:《列寧晚年的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第15頁。)
三
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戰略中的一些基本思想。
盡管馬克思、恩格斯把西方作為其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的重點,但他們不止一次地指出國際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與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不可分離的聯系,將東方被壓迫民族的革命和起義視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引爆器和同盟軍。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中明顯地包含了這樣的思想。
馬克思在19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關于英國革命與愛爾蘭獨立的關系問題的論述不僅構成了一種國際共運的歐洲革命新戰略,而且提出了一個在國際共運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思想:“資本主義先進宗主國本土缺乏革命形勢,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擁有殖民地和肆行殖民掠奪所造成;在這種情況下,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革命斗爭便成為打擊宗主國反動統治者和促進無產階級革命的決定性力量。”(注:陳安:《列寧對民族殖民地革命學說的重大發展》,三聯書店1981年版,第43頁。)這種戰略思想為列寧所繼承。正如馬克思在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后強調通過英國殖民地愛爾蘭的民族解放運動來促進英國乃至全歐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一樣,列寧在1918-1919年中歐無產階級革命失敗后強調通過國際共運與東方民族解放運動結盟來使蘇俄擺脫孤立、打擊國際帝國主義,從而促進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
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思想的重大發展。
總的說來,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是一種西方諸文明國家的無產階級即將同時進行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革命決戰的戰略。對于無產階級取得革命決戰勝利的前景,馬克思、恩格斯持非常樂觀的態度,正如恩格斯在談到關鍵性的英國革命時所言,由于大工業使社會日益分裂為激烈斗爭的兩大階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由于無產階級相對于資產階級的巨大數量優勢,(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 ,第690、695頁。)斗爭便簡單化了,因此只要一次重大的打擊就能解決這種斗爭。相比之下,列寧對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有更深刻的認識。他預見到“社會主義不是一次行動,不是一條戰線上的一次會戰,而是充滿著激烈的階級沖突的整整一個時代,是在一切戰線上……進行的一系列的會戰……”。(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2卷,第562頁。)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是一國首先勝利的戰略和艱巨的持久戰的戰略。
如前所述,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的重點在西方特別是在歐洲,這種戰略傾向于先解決西方的階級壓迫問題,然后解決東方的民族壓迫問題,最終實現解放全人類的目標。馬克思、恩格斯多次敦促國際工人運動聲援波蘭和愛爾蘭民族運動主要是基于歐洲無產階級革命的總利益,其主要目的并非純粹為了解決歐洲民族問題,而是為了加速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風暴的來臨。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革命戰略是自由資本主義時代,東方普遍不具備社會革命條件和東方被壓迫民族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扮演次要角色的客觀歷史狀況的反映。第一國際甚至第二國際基本上是歐洲人的國際,馬克思、恩格斯所關注的主要是西方各民族工人階級在反對西方資產階級的斗爭中聯合起來。
在列寧所處的帝國主義時代,全球范圍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與帝國主義和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空前尖銳并交織在一起,年輕的東方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開始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形成了西方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東方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洶涌澎湃、互相呼應、沖擊著帝國主義全球統治的局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列寧對國際共運的傳統世界革命戰略進行了較大的調整,把民族殖民地問題和國際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總問題緊密聯系起來,強調東、西方革命互相促進、互相支援的關系,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新戰略。由于東方無產階級的參加,共產國際具有“實際上的全世界性”;(注:《列寧全集》,第39卷,第449頁。)由于共產國際遵循其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綱領不僅致力于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而且致力于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共產國際“不僅是全世界無產者的代表,而且是被壓迫民族的代表”。(注:《列寧全集》第40卷,第74頁。)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是同時進行東西方革命的戰略,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同時解決階級壓迫問題和民族壓迫問題的戰略。
在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的指導下,國際共運逐漸步入它的黃金時代,并在二戰后建立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東方國家的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這表明列寧的戰略思想有其歷史合理性和成功的一面。然而,毋庸諱言,列寧低估了民族民主革命相對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獨立性及東方國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難度。二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徹底摧毀了西方資產階級在東方的殖民體系,但包括印度在內的絕大多數新興國家并未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而是繼續留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
【作者簡介】李春放 作者單位:北京西斜街36號,中共中央編譯局世界所;郵編:100032
一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無產階級革命的使命是消除一切階級差別,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無產階級自身。這意味著無產階級革命就其本質內容而言是涉及全人類命運的全世界范圍的革命。
“由于人類沿著橫向線劃分為階級,沿著縱向線劃分為民族”,(注:伊恩·卡明斯:《馬克思恩格斯與民族運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譯本,第30頁。)因此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就必須解決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這兩個問題,雖然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不能截然分開。
總的來說,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是先西方后東方,先解決階級壓迫問題后解決民族問題。換言之,也就是優先重點解決西方特別是西歐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戰略思想在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以前特別明顯。這種戰略思想是基于這樣的信念:在資本主義時代,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相比,正日益失去其重要性;一旦階級壓迫問題獲得徹底解決,民族壓迫問題就會自然消失。這個信念在《共產黨宣言》中是顯而易見和眾所周知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273、291頁。)
1847年11月29日,馬克思在倫敦舉行的紀念波蘭起義17周年的國際大會上發表演說,更具體地表述了他關于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的思想:“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勝利也是對民族沖突和工業沖突的勝利……。在所有國家里,英國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對立最為尖銳。因此,英國無產者對英國資產階級的勝利對于一切被壓迫者戰勝他們的壓迫者具有決定意義。因此,不應該在波蘭解放波蘭,而應該在英國解放波蘭。”(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309頁。)按照馬克思的上述應該在英國解放波蘭的思路,符合邏輯的結論是:不應該在東方解放東方,而應該在西方解放東方;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特別是英國無產階級革命,是解放全人類的決定性戰役。
盡管馬克思、恩格斯均對英國無產階級革命寄予厚望,然而,在他們看來,無產階級革命,即共產主義革命,不能單獨在一個國家發生,“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241頁。)在這場革命與反革命的國際斗爭中,“各國的資產者……總是聯合起來并且建立兄弟聯盟以反對各國的無產者。”(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241頁。)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強調各國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認為“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308頁。)在《共產黨宣言》中,他們發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著名號召,這個號召立即成為國際共運的口號。
1848年歐洲革命的浪潮消退后,馬克思、恩格斯開始系統研究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事態發展和歐洲民族解放在整個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們關于民放殖民地問題的理論也隨之多少發生了一些變化。
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最關注的兩個東方國家是印度和中國。馬克思揭示出,英國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基礎。”(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291頁。)這意味著西方殖民主義者正在東方播下未來無產階級革命的種子。在馬克思看來,東方的重要性不僅在于東方社會光明的遠景,而且在于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起義對西方局勢的影響。馬克思認為,東方的起義會加速歐洲的革命危機。他對中國太平天國革命特別寄予厚望,預言“中國革命將把火星拋到現今工業體系這個火藥裝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醞釀已久的普遍危機引爆,這個危機一擴展到國外,緊接而來的將是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768頁。)至于印度的反英起義,馬克思的觀點是:“印度使英國不斷消耗人力和物力,現在是我們的最好的同盟軍。”(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29頁,第250頁。)指出東方社會進步的遠景,將東方民族解放運動和起義視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引爆器和同盟軍,并不意味著先西方后東方的世界革命戰略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對于馬克思來說,東方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仍然有賴于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然而,19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馬克思關于歐洲無產階級革命的戰略卻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最典型的事例是對英國革命與愛爾蘭民族獨立的關系的看法。他于1869年底坦誠地寫道:“我長期以來就認為可能借英國工人階級運動的高漲來推翻統治愛爾蘭的制度:……但是我更深入地研究了這個問題以后,現在又得出了相反的信念。只要英國工人階級沒有擺脫愛爾蘭,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32卷,第398頁。)翌年4月,馬克思“不是在英國,而是在愛爾蘭才能給英國統治階級以決定性的打擊”。(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第310頁;第4卷,第589、591-592頁。)
馬克思通過使英國殖民地愛爾蘭獨立來加速英國乃至全歐的無產階級革命的戰略思想雖然未能奏效,卻給后來國際共運的革命戰略家以啟迪,預示著未來國際共運的世界革命戰略的變化。
二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與此前的“自由”資本主義不同的特殊階段。列寧敏感地把握住時代脈搏的變化,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提出了關于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理論。列寧認為,資本主義的這個新階段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列寧論證了帝國主義是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從而將無產階級革命問題提上了國際共運的議事日程。
列寧經過仔細的研究,認為“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不久,他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而其余的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或資產階級以前的國家。”(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2卷,第554、722頁。)
事態的發展證實了列寧的論斷。1917年,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利用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在俄國造成的革命形勢,成功地發動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俄國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蘇俄成為世界資本主義汪洋大海中的一個社會主義孤島。一國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勝利,不僅必然引起摩擦,而且必然引起其他各國資產階級力圖打跨勝利的無產階級的直接行動。”(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2卷,第722頁。)在這種形勢下,列寧清醒地認識到,俄國革命“最大的歷史課題就是:必須解決國際任務,必須喚起國際革命,必須從我們僅僅一國的革命轉變成世界革命”(注:《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34卷,第6頁。)鑒于列寧和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在國際共運中的聲望和地位,列寧所說的從俄國狹隘的民族革命轉向世界革命就不僅涉及蘇俄的國際戰略問題,而且事關國際共運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問題。
十月革命初期,列寧所遵循的仍然是國際共運傳統的側重于西方尤其是歐洲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列寧這樣做的原因之一是,他認為,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是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其他國家立刻爆發或至少很快爆發革命,要么是我們滅亡。”(注:《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42卷,第40頁。)1918年底至1919年中,德國和匈牙利等地的革命浪潮使列寧對歐洲乃至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前景抱毫不掩飾和樂觀態度。(注:《列寧全集》,第36卷,第252頁、255頁、283-284頁、287頁、306頁、307頁、310頁、315頁;第37卷,第103頁。)但隨后的事態發展卻多少出乎他的預料,蘇俄粉碎了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一度高漲的中歐無產階級革命轉入低潮,蘇俄與資本主義世界之間出現了“某種均勢”,而東方各國反帝民族革命運動卻方興未艾。國際戰略形勢的變化成為形成新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的契機。
1920年7、8月間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和同年9月在巴庫召開的東方各民族第一次代表大會是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新戰略最后形成的標志。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列寧為大會起草的《民族與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這一綱領性文件獲得通過。東方各民族第一次代表大會有東方許多國家和蘇俄中亞地區的37個民族代表共1000多人參加。這次大會同意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并根據決議的精神制定和通過了《東方蘇維埃提綱》、《土地問題提綱》、《告東方各民族書》和《告歐洲、美國和日本勞動者書》。東方各民族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是東方各族人民宣傳和行動委員會。這個機構直屬于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負責協調各國民族革命組織的活動。(注:參見彭樹智:《列寧晚年的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第12-19頁。)從此,共產國際有了指導和直接參與東方民族革命的綱領,并設立了旨在實施該綱領的機構,不再僅限于道義上和物質上援助東方民族革命。
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新戰略的理論基礎是他的“關于帝國主義時代民族殖民地革命學說的嚴整體系。”(注:《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0卷,第90頁。)這個體系是在1920年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期間完成的。列寧為這次代表大會起草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是集中體現這個體系的綱領性文件。
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新戰略的基本出發點是關于帝國主義時代全世界已經分裂成為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兩大對立營壘的著名論斷。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列寧特別強調:《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就是被壓迫民族和壓迫民族的區別”;“帝國主義的特點就是在全世界已經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為數眾多的被壓迫民族,另一部分是少數幾個擁有巨量財富和強大軍事實力的壓迫民族。”(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4卷,第275頁。)根據他的估算,為數只有2.5億人口的帝國主義國家和占世界人口70%左右的12.5億被壓迫民族構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兩大對立營壘。列寧提醒與會代表注意世界的這樣一幅圖景,“因為所有導致革命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帝國主義基本矛盾,所有引起對第二國際作極其激烈的斗爭的工人運動中的基本矛盾……,都是同世界人口的這種劃分聯系著的。”(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4卷,第258-260、275-276頁。)
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新戰略是基于對帝國主義時代被壓迫民族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重要性和巨大的革命潛力的重新認識。過去,東方被壓迫民族長期被認為處于歷史發展進程所達不到的“半野蠻狀態”,是國際政治舞臺上無足輕重的“歷史客體”。然而,在列寧看來,隨著帝國主義時代的來臨,這種情況正在迅速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將東方被壓迫民族“卷入了世界歷史”,“最終卷入了全世界革命運動的總漩渦。”(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4卷,第273、795頁。)他們紛紛要求“參與決定全人類命運”。(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4卷,第78頁。)列寧據此斷定,在國際舞臺上,東方億萬被壓迫勞動群眾“現在已經成為獨立的、積極的革命因素”。(注:《列寧全集》,第42卷,第41頁。)他還認為,先進國家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沒有各被壓迫殖民地民族的勞動群眾的援助,首先是東方各民族的勞動群眾的援助,……是不能取得勝利的。”(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4卷,第79-80頁。)關于東方被壓迫民族的革命潛力,列寧不但充分肯定十月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是反帝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而且斷言他們“一定會在世界革命的以后各個階段中起非常巨大的革命作用”,并提出落后國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而過渡到蘇維埃制度,然后經過一定的發展階段過渡到共產主義”。(注:《列寧全集》,第42卷,第42頁;《列寧選集》,第4卷,第279頁。)
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的核心內容是把民族殖民地問題和國際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總問題緊密地聯系起來,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戰略方針。在歷史上,爭取民族自決向來都是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聯系在一起的。但是列寧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當把爭取社會主義的革命斗爭同民族問題的革命綱領聯系起來”,因此早在1916年就提出了被壓迫民族要求自決的斗爭開始成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一部分的著名論斷。(注:《列寧全集》,第27卷,第78頁;第28卷,第38頁。)在1920年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中,列寧更加明確地提出:“共產國際在民族和殖民地問題上的全部政策,主要應該是使各民族和各國的無產者和勞動群眾為共同進行革命斗爭、打倒地主和資產階級而彼此接近起來。”(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4卷,第77頁,第217頁,第796頁。)“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是簡明確切地表達列寧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新戰略的口號。它最先出現在東方各族人民宣傳及行動委員會的機關刊物《東方民族》上,曾一度引起不少疑問,因為共產國際過去一直沿用《共產黨宣言》的口號:“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注:《列寧全集》,第40卷,第74頁。)可是列寧肯定了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提出的新口號,并解釋說:“當然,從《共產黨宣言》的觀點來看,這是不正確的,但是,《共產黨宣言》完全是在另一種條件下寫成的,而從現在的政策來看,這是正確的。”(注:《列寧全集》,第40卷,參見彭樹智:《列寧晚年的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第15頁。)
三
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戰略中的一些基本思想。
盡管馬克思、恩格斯把西方作為其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的重點,但他們不止一次地指出國際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與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不可分離的聯系,將東方被壓迫民族的革命和起義視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引爆器和同盟軍。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中明顯地包含了這樣的思想。
馬克思在19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關于英國革命與愛爾蘭獨立的關系問題的論述不僅構成了一種國際共運的歐洲革命新戰略,而且提出了一個在國際共運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思想:“資本主義先進宗主國本土缺乏革命形勢,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擁有殖民地和肆行殖民掠奪所造成;在這種情況下,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革命斗爭便成為打擊宗主國反動統治者和促進無產階級革命的決定性力量。”(注:陳安:《列寧對民族殖民地革命學說的重大發展》,三聯書店1981年版,第43頁。)這種戰略思想為列寧所繼承。正如馬克思在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后強調通過英國殖民地愛爾蘭的民族解放運動來促進英國乃至全歐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一樣,列寧在1918-1919年中歐無產階級革命失敗后強調通過國際共運與東方民族解放運動結盟來使蘇俄擺脫孤立、打擊國際帝國主義,從而促進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
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思想的重大發展。
總的說來,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是一種西方諸文明國家的無產階級即將同時進行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革命決戰的戰略。對于無產階級取得革命決戰勝利的前景,馬克思、恩格斯持非常樂觀的態度,正如恩格斯在談到關鍵性的英國革命時所言,由于大工業使社會日益分裂為激烈斗爭的兩大階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由于無產階級相對于資產階級的巨大數量優勢,(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卷 ,第690、695頁。)斗爭便簡單化了,因此只要一次重大的打擊就能解決這種斗爭。相比之下,列寧對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有更深刻的認識。他預見到“社會主義不是一次行動,不是一條戰線上的一次會戰,而是充滿著激烈的階級沖突的整整一個時代,是在一切戰線上……進行的一系列的會戰……”。(注:《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版,第2卷,第562頁。)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是一國首先勝利的戰略和艱巨的持久戰的戰略。
如前所述,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的重點在西方特別是在歐洲,這種戰略傾向于先解決西方的階級壓迫問題,然后解決東方的民族壓迫問題,最終實現解放全人類的目標。馬克思、恩格斯多次敦促國際工人運動聲援波蘭和愛爾蘭民族運動主要是基于歐洲無產階級革命的總利益,其主要目的并非純粹為了解決歐洲民族問題,而是為了加速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風暴的來臨。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革命戰略是自由資本主義時代,東方普遍不具備社會革命條件和東方被壓迫民族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扮演次要角色的客觀歷史狀況的反映。第一國際甚至第二國際基本上是歐洲人的國際,馬克思、恩格斯所關注的主要是西方各民族工人階級在反對西方資產階級的斗爭中聯合起來。
在列寧所處的帝國主義時代,全球范圍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與帝國主義和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空前尖銳并交織在一起,年輕的東方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開始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形成了西方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東方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洶涌澎湃、互相呼應、沖擊著帝國主義全球統治的局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列寧對國際共運的傳統世界革命戰略進行了較大的調整,把民族殖民地問題和國際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總問題緊密聯系起來,強調東、西方革命互相促進、互相支援的關系,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新戰略。由于東方無產階級的參加,共產國際具有“實際上的全世界性”;(注:《列寧全集》,第39卷,第449頁。)由于共產國際遵循其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綱領不僅致力于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而且致力于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共產國際“不僅是全世界無產者的代表,而且是被壓迫民族的代表”。(注:《列寧全集》第40卷,第74頁。)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是同時進行東西方革命的戰略,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同時解決階級壓迫問題和民族壓迫問題的戰略。
在列寧的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的指導下,國際共運逐漸步入它的黃金時代,并在二戰后建立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東方國家的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這表明列寧的戰略思想有其歷史合理性和成功的一面。然而,毋庸諱言,列寧低估了民族民主革命相對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獨立性及東方國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難度。二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徹底摧毀了西方資產階級在東方的殖民體系,但包括印度在內的絕大多數新興國家并未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而是繼續留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