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毛主席在講這番話的文章中使用人民一詞多達400多處。人民是毛澤東思想的軸線,毛澤東思想就是人民思想。所以在建國60周年的閱兵式上聽到久違了的“同志們辛苦了”和“為人民服務”這一官兵平等和官兵一致的互動語言時,老同志們都激動的熱淚盈眶。同時,令人悲嘆不止的是年輕人那疑惑不解的眼神:“‘同志’一詞怎么用到這種威嚴的場合呢?”“人民是什么人啊?”是啊!親愛的人民,誰還記得你們?其中緣由就不多說了,但盡快定義人民則是奠基執政基礎,不得不說。
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定義人民,因為它決定著中國共產黨和各級人民政府、人民執法機關及人民武裝的具體服務對象。由于人民一詞是歷史概念、政治概念和法律概念,所以全國人大有責任優先在法律上定義人民。但現實就是現實,在人民中血淋淋的事件層出不窮,唉!不舉事例也罷。因為無人知道什么人是人民,所以怨不得信訪部門,也怨不得武警和執法機關及相關“幫兇”。
人民到底是什么人?
從書面史料來看,人民一詞最早出自的《詩》(1處)、《周禮》(11處),其中《周禮·地官司徒》:“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凡賣儥者質劑焉。大市以質,小市以劑,掌稽市之書契,同其度量,壹其淳制,巡而考之。犯禁者舉而罰之……。”可見在那個時代,人民和牛馬、兵器等商品一樣,可以自由上市買賣。
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對人民的定義是:“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2]但是,這個定義在討論五星紅旗的時候就沒有共識。“毛澤東主席指出,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3]
1957年6月19日,毛澤東對人民的定義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4]毛澤東對人民的這一定義是建立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會主義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5]
就建國60周年的發展現實而言,毛澤東所說的“四個階級”已成為過去;毛主席的“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的論點以被鄧小平的“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的理論所替代。
從1981年6月27日中央首次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于初級的階段”,[6]到1987年8月29日鄧小平正式確認:“……中國社會主義……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就是不發達的階段。”[7]其中或之后賦予實踐的則是鄧小平贊賞陳云的“摸論”[8]和卓琳解讀鄧小平來自《聊齋志異》的“貓論”[9]及鄧小平自己發明的“不爭論”[10],同歸于“特色論”,在這種特色社會的實踐中,雖然改變了毛主席對人民的有關定義,但沒有提出新的人民定義。
辭典中對人民的定義是:“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顯然這個定義經不起推敲,既不符合人民一詞的歷史性,也不符合人民一詞的政治性和法律性,顯得過于狹隘且蒼白。
史學家黃現璠論證:人民這一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例如:在古羅馬時代,它一般指共和國的“人民、國民”(貴族階級)。在西方政治學辭典中人民(people)一詞被解釋為:廣義上指國家主權的構成主體,與“國民”(nation、Nation),“民族”(nation,Volk)和“國族”(nation,state– nation)同義;狹義上指除國家統治階級外的被統治者——人民。廣義上的人民強調包括國家統治階層在內的國家一體性概念,受到國界約束;狹義上的人民重視被統治者的相互連帶感情而共同謀求解放壓迫的概念,具有超越國界的普遍性。西方政治學辭典的解釋,自然與中國現代學者從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認識角度對人民詞條所作的解釋有所不同。在德國、日本等這類相對單一的民族國家中,無論廣義還是狹義上的人民,大多作“國民”釋義。[11]黃老對人民一詞的研究和論述只證明了人民是一個歷史概念、政治概念和法律概念。
我國憲法中使用“人民”一詞有355處,平均每條有2.57個人民字樣。“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但憲法中沒有定義人民。也就是說,制訂憲法的人和執行憲法的人及保護憲法的人都不知道人民具體包括那些公民。
世界近代歷史和中國社會現實反復證明,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的人民,只能是遵守和維護憲法,嚴禁反對或篡改憲法。根據矛盾多元對立統一原理,[12]人民民主專政的對象是敵人,也可以不是敵人,如:侵占或霸占人民利益的貪腐集團,其中很多人不是敵人,但也不屬于人民范圍。所以能否定義為“人民是指所有愛國的遵守憲法的公民”?
能否盡快定義人民,還涉及到如何貫徹執行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問題。這里的“人”,即人民。若理解為孔子所說的貴族豪門之“人”,或管子所說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中的“官人”(參閱同篇中“夫欲用天下之權者,必先布德諸侯。”顯然屬于造假愚弄人民的儒家治國思想)[13]這就背離了社會主義制度,為此,現行的路線方針和法律政策及思想文化也就失去了原有的邏輯基礎,成了空中樓閣,必然造成思想混亂,后果不言而喻。
總之,要盡快定義人民,不能忘記人民,更不能壓迫和剝削人民。人民民主專政須名符其實。
注釋:
[1]: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論聯合政府》。
[2]: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紀念中國共產黨二十八周年)。
[3]: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05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4]:1957年6月19日,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國務會議第11次(擴大)會議上的講話]。
[5]:《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頁。
[6]:1981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首次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于初級的階段”的論斷。
[7]:1987年8月29日鄧小平《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
[8]:1950年4月7日,陳云同志在政務院第27次政務會議的發言中指出:“物價漲不好,跌亦對生產不好。要‘摸著石頭過河’,穩當點為好”。
[9]:2009年04月16日13: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4月16日電 鄧小平的夫人卓琳介紹說,鄧小平非常喜歡《聊齋志異》,他不僅在北京時經常看《聊齋志異》,外出時還常帶著《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手稿本卷三《驅怪》篇末,有‘異史氏曰:黃貍黑貍,得鼠者雄!’貍者,貓也。翻譯成白話就是:‘不管黃貓黑貓,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10]:2009年04月13日07:11:20 來源:中國青年報 “1992年他在‘南方談話’中說:‘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一爭論就復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農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應如此。’(《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4頁)”
[11]:黃現璠遺稿(甘文杰、甘文豪整理的《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
[12]:“多元對立統一原理”是本作者對哲學的發展。見“博客·解讀物質”。
blog.huanqiu.com/index.php?uid-41747-action-viewspace-itemid-67651
[13]:《管子·霸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