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列寧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張曉忠 · 2009-10-17 · 來源:烏有之鄉(xiāng)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列寧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年第1期 作者:張曉忠

  

  列寧全球化思想有其賴以產生的理論基礎、時代特點和實踐依據。列寧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全球化思想之所以能夠最終形成,從根本上講取決于他本人能夠準確把握世界歷史發(fā)展的理論訴求,并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積極展開科學研究。


 

  一、列寧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全球化思想的三大理論淵源 

 
  列寧對前人全球化思想的繼承主要是通過三個渠道完成的:一是研讀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論著,二是研讀黑格爾《歷史哲學講演錄》等世界歷史理論的有關著作,三是來自于俄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即俄國革命民主主義,尤其是對民粹派的世界歷史理論的批判性吸收和借鑒。而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是列寧全球化思想的主要理論來源。
  第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理論是列寧全球化思想的理論源頭。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為列寧全球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列寧與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雖然沒有明確使用全球化的概念,但他們思考和寫作有關問題時,總是把視野放在全球的層次和高度。這種寬廣的眼界在他們的著作中是一貫的。不管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還是后來一脈相承并根據時代特點發(fā)展了的列寧主義,都是放眼全球,從各民族經濟交往擴大所形成的世界體系來考察和論述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問題。他們有關這方面的思想,承前啟后,相互銜接,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全球化思想體系。首先,經典作家所處的時代正是世界范圍的聯(lián)系和交往已經開始并且日益緊密的時期,也是后人所說的全球化發(fā)展過程的重要階段,他們敏銳地認識到新的歷史時代的到來。其次,對人類共同解放命運的關注決定了經典作家從來都是從人類整體的角度來研究社會經濟諸問題的。這種世界觀使得經典作家總是超越了民族、地域、國家等局部利益來思考理論的使命和革命斗爭的最終目的。第三,唯物辯證法為經典作家提供了從矛盾、普遍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角度準確地把握全球化這個社會歷史現(xiàn)象的方法論工具。另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理論是列寧全球化思想的直接理論依據。列寧關于世界歷史理論即全球化思想的大量論述都是以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理論為理論前提展開的,他的全球化思想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理論即世界歷史理論的繼承。例如,列寧早期關于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有關論述根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成因論;列寧關于俄國社會發(fā)展道路的思想與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跨越”思想緊密相聯(lián),是對它的繼承和發(fā)展;列寧關于世界歷史時代的性質、結構及其發(fā)展趨勢的思想依據的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劃分世界歷史時代及其階段的標準和方法;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是對馬克思《資本論》整個理論、體系和方法的系統(tǒng)繼承和發(fā)展;列寧關于俄國革命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序幕的思想體現(xiàn)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是世界歷史性事業(yè)的基本主張;體現(xiàn)列寧全球化思想新認識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遵循的無疑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思想路線;他關于通過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交往改善蘇維埃政權的國際生存環(huán)境的全球兩制聯(lián)系的思想不僅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全球化思想,也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哲學觀點等。總之,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構成了列寧建構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全球化思想的基本指導原則和主要思想資源。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帝國主義論》是列寧世界歷史理論即全球化思想的代表作,而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列寧的“帝國主義論”的重要思想淵源。
  第二,黑格爾的“世界歷史理論”也是列寧全球化思想的重要理論淵源。我們研讀列寧1915年《黑格爾〈歷史哲學講演錄〉摘要》可以發(fā)現(xiàn),他對黑格爾歷史哲學中蘊涵的世界歷史理論極為重視。在摘錄的同時,列寧還對黑格爾世界歷史理論作了精彩的發(fā)揮,明確指出:“世界歷史是個整體,而各個民族是它的‘器官’”①。寥寥數語,簡明概括了作為總體的世界歷史與各個民族和國家間的辯證關系--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這說明,只有各個國家互相連成一個有機整體,才能形成世界歷史。列寧的某些全球化思想的觀點和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吸收和借鑒了黑格爾的世界歷史理論。例如,列寧在世界歷史動力善惡觀方面有很多的論述,應該是受到黑格爾這方面的啟發(fā)。他說:“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但同中世紀制度、同小生產、同小生產者渙散性引起的官僚主義比較,資本主義則是幸福。”②他還說:“你妄想避免的資本主義的惡,卻是歷史上的善,因為它將驚人地加速社會的發(fā)展,使共產主義運動新的高級形態(tài)更早地到來。”③再比如,黑格爾的世界歷史過程和目的論對列寧總結世界歷史發(fā)展的普遍性和俄國革命特殊性的關系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俄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是列寧全球化思想不可忽視的來源之一。雖然列寧否認自己繼承了民粹派的任何東西,但是文化的發(fā)展是一個傳承的過程,任何人都不可能與自己的文化完全割裂。如,列寧的哥哥作為俄國著名的民粹主義者,不能不對年輕的列寧產生影響。列寧的妻子克魯普斯卡婭在《他哥哥的命運》一文中這樣寫道:勿庸置疑,他深深地影響了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在普列漢諾夫看來,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理論的核心是主張依靠暴力革命在俄國越過資本主義階段,直接建設社會主義,這就是典型地繼承了民粹派的觀點。列寧自己也把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義者--民粹主義的思想家看成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先驅,承認民粹主義同社會民主主義、布爾什維主義之間存在著歷史聯(lián)系,并且承認車爾尼雪夫斯基對他影響最大,但為了和民粹主義劃清界限,列寧把車爾尼雪夫斯基從民粹主義中分離,僅僅把他當成啟蒙主義者。雖然列寧出于俄國革命的考慮,早期對民粹主義進行了批判,但這并不是純粹學理性的批判,而且從1905年開始列寧對民粹派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認為村社社會主義雖然是烏托邦,但“在世界歷史上,卻可以是正確的”。列寧的“一國勝利論”與民粹派的“跨越論”也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只不過列寧跨越的不是整個資本主義制度,而是資本主義的充分發(fā)展階段。這都說明,列寧無法拒絕民粹主義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民粹派的世界歷史理論對于列寧的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全球化思想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總之,對俄國民粹派世界歷史理論的批判性繼承構成了列寧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全球化思想的第三大理論來源。

  
  二、列寧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全球化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理論是對自由資本主義競爭階段即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理論回應,那么,列寧獨特的世界歷史理論即全球化思想則主要是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理論回應。列寧的一生正處在兩個時代(自由競爭時代和壟斷時代)、兩個世紀(19世紀和20世紀)的交錯點上。
  第一,19世紀70-90年代全球化第二次浪潮的興起與列寧早期的全球化思想。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被視為一種經濟潮流。它在1850年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也就是進入了向全球化第二階段轉變的過渡時期。戴維·赫爾德認為,從此時開始世界進入“密集全球化時期”④。如果說英國在19世紀前半期能夠在全球化進程中獨樹一幟、稱王稱霸,那么,在1850年以后形勢則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其他歐洲國家相繼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而且,美國和俄羅斯也受到這種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影響,陸續(xù)開始了工業(yè)化進程。1861年俄國沙皇的自上而下的農奴制改革就是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發(fā)展的大趨勢下實行的。農奴制改革雖然很不徹底,但是卻對俄國的資本主義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不僅工業(yè),而且農業(yè)的發(fā)展也受到了這種影響。農民經濟的一切變動也是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發(fā)展的大趨勢,即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全球化的總背景下發(fā)生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導致了俄國農民村社的解體。19世紀80年代末的俄國已經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城鄉(xiāng)經濟生活都已納入資本主義的軌道,雖然經濟發(fā)展水平還落后于歐洲其他許多國家,但是,資本主義全球化已把全球經濟聯(lián)結成為統(tǒng)一的整體,俄國已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按照列寧對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的理解和劃分,自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到19世紀末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即資本主義在自由競爭環(huán)境下大發(fā)展的時期。列寧生活的時代,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有了新的發(fā)展,從70年代開始進入到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期。列寧正是在這一過渡時期即將結束的90年代登上政治舞臺的,他初步地親身感受到了這股全球化浪潮的深刻影響,由此形成了早期關于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全球化思想。
  第二,世紀之交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全球化第二次高潮與帝國主義時代全球化思想的形成。19世紀70-90年代興起的全球化第二次浪潮,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即新舊世紀之交,達到了高潮,全球化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它是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階段,列寧把這一時代稱為“最新資本主義時代”⑤,即帝國主義時代。這一時期,社會經濟關系發(fā)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一方面,歐美個別資本主義國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新飛躍,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特征的第二次產業(yè)革命,對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生產的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在世界范圍內最終得以形成,這時世界范圍內各個領域、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lián)系更加密切,人們之間的世界性社會交往也日益頻繁,這使得人類永遠告別了以前那種彼此相互隔離的社會狀態(tài),宣告了一個全球性社會的初步形成。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尤其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迅速發(fā)展,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fā)展成為壟斷資本主義,亦即資本帝國主義階段。布哈林認為,在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出現(xiàn)的“世界經濟”,就是“國際資本主義”,它在廣度上和深度上都不斷發(fā)展,把所有的國家都納入資本主義交換分工體系之中。世界經濟的形成,一方面使更多的國家步入現(xiàn)代化的行列并參與競爭,特別是落后國家也卷入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但這種卷入是以極大的痛苦為代價的。由于發(fā)展不平等,發(fā)達國家成為“城市”,落后國家成為“農村”,世界被分成為一邊是資產階級,一邊是無產階級的世界。另一方面,如同布哈林所說的,同“國民經濟”相比,“世界經濟”是沒有秩序的、混亂的競爭,因此它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這“必然導致以火和劍來解決爭議問題”,“這些矛盾將在社會有機體的另一種生產結構中,通過社會主義有計劃地組織經濟活動,得到真正的解決”。⑥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趨勢具有雙重性,在起到巨大歷史進步作用的同時,也使資本主義的矛盾擴展到全世界,并引發(fā)周期性經濟危機,導致戰(zhàn)爭與革命。列寧正是站在時代發(fā)展的高度上,在第二輪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形成了特有的“帝國主義論”,形成了列寧關于帝國主義時代的全球化思想。所以說,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有著深刻的全球化時代背景。
  第三,20世紀20年代初“兩制共存”的世界格局與列寧融入全球化的全新思考。十月革命勝利后不久,俄國就遭到了14國干涉軍和國內反革命叛亂的聯(lián)合進攻。三年國內戰(zhàn)爭結束后,由于戰(zhàn)爭的破壞,也由于軍事共產主義政策的消極影響,蘇俄國民經濟遭到徹底破壞,俄國的生產力總體水平倒退了幾十年,但畢竟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敵我力量對比的“均勢”下存在下來,蘇維埃國家一國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共存共處局面已經形成。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把世界歷史時代主要劃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歷史時代的話,那么,列寧則明確提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制共存”的世界歷史時代的現(xiàn)實性和長期性。在這種新的世界格局下,列寧立足于全球化進程中對俄國這個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和整個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fā)展規(guī)律的分析,探討了在俄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率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情況下,如何利用世界歷史和經濟國際化、全球化提供的有利條件,借鑒、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科學技術和資金,以建設社會主義,實現(xiàn)工農業(yè)現(xiàn)代化和電氣化,鞏固無產階級專政。晚年,列寧以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為開端和核心,在20世紀20年代初形成了一整套有關俄國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融入全球化的全新思考,即“列寧思路”。1921年春,隨著在國內中止執(zhí)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對外與波蘭簽署里加和約,列寧也開始放棄立即進行世界革命的思想。于是,列寧以及俄共(布)所關心的就不再是如何推動世界革命、實現(xiàn)全球共產主義的問題,而是如何在資本主義世界的敵對包圍中保存自己;也就是必須“更多地考慮在列強敵視我們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繼續(xù)生存下去”⑦。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了完全不同于1921年春天以前路線的“列寧思路”,實行了不同于“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新經濟政策”,這體現(xiàn)了列寧的全球化認識。

    
  三、列寧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現(xiàn)實依據

  
  列寧全球化思想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實踐依據,是正確認識全球化條件下俄國資本主義歷史命運、科學分析全球化時代特征和指導俄國革命以及全球化條件下“兩制共存”時代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現(xiàn)實需要。
  第一,正確認識全球化條件下俄國資本主義命運問題的現(xiàn)實需要。首先,是深刻剖析俄國被西方經濟全球化潮流卷入世界經濟漩渦這一世界歷史現(xiàn)象的迫切需要。歷史發(fā)展到19世紀后期,隨著資本主義向東方的侵略與擴張,以亞細亞生產方式為特征的印度、中國與俄國等東方民族也開始走向世界歷史。在西歐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相對和平發(fā)展時期之后,東方的非資本主義國家究竟怎樣發(fā)展?是走西方的道路,還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走出“另外的道路”?這是一個擺在俄國人面前的十分現(xiàn)實的問題。正如列寧所說,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俄國的歷史條件下是進步的還是退步的,如何對待這一現(xiàn)象,這在當時“成了俄國社會主義者的主要理論問題,最熱烈的爭論都集中在這個問題上,最重要的綱領性原理的解決都以這個問題為轉移”⑧。列寧早期的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世界聯(lián)系的思想即全球化思想就是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其次,是新形勢下創(chuàng)造性地解答馬克思、恩格斯東方社會理論這一設想的迫切需要。馬克思對俄國公社的研究并非始于晚年,實際上從19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但在70年代前基本上把俄國公社同其他國家的農村公社同等看待,認為俄國公社沒有什么特殊性,指出,在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非西方社會農村公社的解體是不可避免的,其他公社的命運也就是俄國公社的命運。列寧的全球化思想正是循著馬克思、恩格斯早年的這一全球化思想繼續(xù)研究的。雖然后來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如前所述的“跨越論”,甚至在俄國有很大影響,但由于當時的俄國尚處在從前資本主義向資本主義的緩慢發(fā)展時期,因而只是預測了俄國農村公社發(fā)展的種種可能性,這就造成了人們對他們理論的種種不同解釋。列寧的全球化思想就是依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狀況,對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俄國農民村社是否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和“俄國無產階級與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關系”等有關俄國問題分別作了經驗的和理論的解答。最后,是對民粹派關于村社和國外市場等錯誤理論進行批判的迫切需要。如果說80年代以前民粹主義理論還有一定的合理之處,那么到了90年代,形勢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最新的壟斷和落后的農奴制并存,俄國近代工業(yè)體系已經初具規(guī)模。這個時候再來談論利用公社直接到達社會主義已經沒有了現(xiàn)實意義。“農民社會主義革命”理想的幻滅,震動了俄國先進知識分子,也使得俄國思想文化界一度陷入迷茫的境地。俄羅斯向何處去?是繼續(xù)發(fā)動革命,還是與政權和解?這一系列問題是擺在俄國先進知識分子面前的重要問題,也是導致19世紀末俄國知識分子再次進行政治分野的關鍵問題。因此,早年的列寧為了革命的需要批判了民粹派的理論,從而闡述了關于村社和世界市場等全球化思想。
  第二,科學分析全球化時代的特征和指導俄國革命的現(xiàn)實需要。首先,是對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時代特征進行科學分析的現(xiàn)實需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在全球范圍內最終得以形成,并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特征。如何認識資本主義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和時代特征,成為必須面對和回答的時代課題。這一時期既是兩個世紀的轉折點,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全球化歷史發(fā)展的一個轉折點--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的轉折點。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是全球化發(fā)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一時代變遷的必然產物,是應對時代挑戰(zhàn)而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其次,全球化時代的新變化對馬克思主義提出的新課題成為列寧帝國主義時代全球化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契機。全球化時代的新變化使馬克思主義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如壟斷組織的新發(fā)展、議會斗爭與革命等問題,而對時代課題如何回答就成為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任務,這一時代的新課題,歷史地落在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的身上。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站在全球化時代的高度,從帝國主義的全球視野出發(fā),對《資本論》發(fā)表以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情況、新現(xiàn)象、新特點進行了全面總結,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而獨特的“帝國主義理論”,集中表達了他的全球化思想,把馬克思主義的全球化理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最后,列寧深入研究帝國主義問題,闡述全球化思想,完全是出于革命斗爭的需要。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就是在俄國乃至整個歐洲社會主義事業(yè)這種危急關頭形成和提出的。無產階級社會革命是世界歷史的最高產物,它得益于帝國主義全球化造成世界更為緊密的內在關聯(lián)。正如列寧自己所說,通過“理解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這個基本經濟問題”,“懂得如何去認識現(xiàn)在的戰(zhàn)爭和現(xiàn)在的政治”。⑨列寧論述了當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表現(xiàn)與實質,闡述了壟斷資本主義腐朽與迅速發(fā)展的兩種趨勢以及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趨勢,揭示了帝國主義與戰(zhàn)爭、帝國主義與革命的關系,提出了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平衡和革命可以首先在少數國家或某一國家進行的理論。
  第三,在全球化條件下“兩制共存”時代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現(xiàn)實需要。首先,是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國家間關系的現(xiàn)實需要。新生的蘇維埃俄國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開始了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能否及時把握形勢變化制定正確的策略是對列寧及布爾什維克黨的巨大考驗。如何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成為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面對的新問題。列寧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的認識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熱切期盼世界革命,實現(xiàn)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勝利;謀求和平共處,保證蘇維埃俄國的生存;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無論是期盼世界革命、謀求和平共處還是利用資本主義都并非是列寧的主觀臆想,而是對全球化新形勢現(xiàn)實發(fā)展的敏銳把握和深入思考。其次,是恢復和加強俄國與世界資本主義中斷了的世界經濟貿易聯(lián)系的現(xiàn)實需要。隨著經濟建設的展開,列寧認識到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利用資本主義。經過艱難的戰(zhàn)爭,蘇維埃俄國大大穩(wěn)固,國際威望日益提高。在資產階級國家統(tǒng)治集團中主張同蘇俄建立正常外交和經濟關系的力量漸漸占了上風。資本主義世界對蘇俄的政策改變是列寧實現(xiàn)思想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外部因素。恢復和加強俄國與世界資本主義中斷了的世界經濟貿易聯(lián)系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列寧從經濟生活國際化的客觀趨勢角度指出了蘇俄同資本主義發(fā)展經濟關系的可能性,因為“有一種力量勝過任何一個跟我們敵對的政府或階級的愿望、意志和決心,這種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經濟關系。正是這種關系迫使它們走上這條同我們往來的道路”⑩。全世界共同的經濟關系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不可避免地要走上“往來的道路”。最后,是落后國家借鑒發(fā)達國家經驗、充分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現(xiàn)實需要。蘇維埃俄國的現(xiàn)實狀況決定了必須利用資本主義。蘇俄的力量還十分薄弱,要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就需要有機器、設備、資金和技術,蘇維埃俄國百廢待興,這一切單靠自身是難以解決的。在一個小農經濟占優(yōu)勢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就要善于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一切有用的東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作為兩種社會制度,從本質上講是對立的。但從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從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看,社會主義不是對資本主義的簡單否定,而是對資本主義的揚棄。社會主義作為更高級的社會形態(tài),應該而且必須利用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這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列寧主義是列寧從1893年到1923年這30年間把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和國際工人運動、群眾革命運動相結合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思想體系。在以上三個不同階段的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和蘇維埃俄國的現(xiàn)實情況下,列寧相應地提出了三個階段既相互區(qū)別又密切聯(lián)系的全球化思想。列寧的全球化思想散見于各個時期的論著當中,根據不同時期的全球化時代發(fā)展背景,較為集中的闡述主要反映在早年資本主義發(fā)展時期(1893-1914年)、帝國主義時期(1915-1917年)和十月革命勝利后(1918-1923年)三個不同階段,或者說,列寧全球化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俄國資本主義產生和發(fā)展階段、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階段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這些階段分別蘊含著全球化及其應對的諸多思想。這些全球化思想主要集中于《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和《論我國革命》三個不同時期各自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或論文中,而最突出的典型代表應該是《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的全球化思想主要是對這些經典著作的解讀,包括關于俄國被卷入世界經濟、世界交往與世界革命的漩渦的思想,即資本主義發(fā)展論;關于帝國主義形成了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思想,即帝國主義論;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世界歷史性的事業(yè)的思想,即世界革命序幕論;關于社會主義生存在資本主義國家的世界體系中的思想,即兩制全球聯(lián)系論等。
  
  注釋:
    ①《列寧全集》第2版第55卷第273頁。
    ②《列寧全集》第2版第41卷第217頁。
    ③《列寧全集》第2版第10卷第55頁。
    ④[英]戴維·赫爾德等《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頁。
    ⑤⑨《列寧選集》第3版第2卷第639頁,第576頁。
    ⑥布哈林《世界經濟和帝國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3頁。
    ⑦⑩《列寧全集》第2版第42卷第328頁,第332頁。
    ⑧《列寧全集》第2版第1卷第232頁。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列寧全球化思想有其賴以產生的理論基礎、時代特點和實踐依據。列寧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全球化思想之所以能夠最終形成,從根本上講取決于他本人能夠準確把握世界歷史發(fā)展的理論訴求,并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積極展開科學研究。


 

  一、列寧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全球化思想的三大理論淵源 

 
  列寧對前人全球化思想的繼承主要是通過三個渠道完成的:一是研讀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論著,二是研讀黑格爾《歷史哲學講演錄》等世界歷史理論的有關著作,三是來自于俄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即俄國革命民主主義,尤其是對民粹派的世界歷史理論的批判性吸收和借鑒。而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是列寧全球化思想的主要理論來源。
  第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理論是列寧全球化思想的理論源頭。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為列寧全球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列寧與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雖然沒有明確使用全球化的概念,但他們思考和寫作有關問題時,總是把視野放在全球的層次和高度。這種寬廣的眼界在他們的著作中是一貫的。不管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還是后來一脈相承并根據時代特點發(fā)展了的列寧主義,都是放眼全球,從各民族經濟交往擴大所形成的世界體系來考察和論述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問題。他們有關這方面的思想,承前啟后,相互銜接,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全球化思想體系。首先,經典作家所處的時代正是世界范圍的聯(lián)系和交往已經開始并且日益緊密的時期,也是后人所說的全球化發(fā)展過程的重要階段,他們敏銳地認識到新的歷史時代的到來。其次,對人類共同解放命運的關注決定了經典作家從來都是從人類整體的角度來研究社會經濟諸問題的。這種世界觀使得經典作家總是超越了民族、地域、國家等局部利益來思考理論的使命和革命斗爭的最終目的。第三,唯物辯證法為經典作家提供了從矛盾、普遍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角度準確地把握全球化這個社會歷史現(xiàn)象的方法論工具。另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理論是列寧全球化思想的直接理論依據。列寧關于世界歷史理論即全球化思想的大量論述都是以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理論為理論前提展開的,他的全球化思想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理論即世界歷史理論的繼承。例如,列寧早期關于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有關論述根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成因論;列寧關于俄國社會發(fā)展道路的思想與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跨越”思想緊密相聯(lián),是對它的繼承和發(fā)展;列寧關于世界歷史時代的性質、結構及其發(fā)展趨勢的思想依據的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劃分世界歷史時代及其階段的標準和方法;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是對馬克思《資本論》整個理論、體系和方法的系統(tǒng)繼承和發(fā)展;列寧關于俄國革命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序幕的思想體現(xiàn)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是世界歷史性事業(yè)的基本主張;體現(xiàn)列寧全球化思想新認識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遵循的無疑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思想路線;他關于通過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交往改善蘇維埃政權的國際生存環(huán)境的全球兩制聯(lián)系的思想不僅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全球化思想,也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哲學觀點等。總之,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構成了列寧建構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全球化思想的基本指導原則和主要思想資源。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帝國主義論》是列寧世界歷史理論即全球化思想的代表作,而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列寧的“帝國主義論”的重要思想淵源。
  第二,黑格爾的“世界歷史理論”也是列寧全球化思想的重要理論淵源。我們研讀列寧1915年《黑格爾〈歷史哲學講演錄〉摘要》可以發(fā)現(xiàn),他對黑格爾歷史哲學中蘊涵的世界歷史理論極為重視。在摘錄的同時,列寧還對黑格爾世界歷史理論作了精彩的發(fā)揮,明確指出:“世界歷史是個整體,而各個民族是它的‘器官’”①。寥寥數語,簡明概括了作為總體的世界歷史與各個民族和國家間的辯證關系--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這說明,只有各個國家互相連成一個有機整體,才能形成世界歷史。列寧的某些全球化思想的觀點和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吸收和借鑒了黑格爾的世界歷史理論。例如,列寧在世界歷史動力善惡觀方面有很多的論述,應該是受到黑格爾這方面的啟發(fā)。他說:“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但同中世紀制度、同小生產、同小生產者渙散性引起的官僚主義比較,資本主義則是幸福。”②他還說:“你妄想避免的資本主義的惡,卻是歷史上的善,因為它將驚人地加速社會的發(fā)展,使共產主義運動新的高級形態(tài)更早地到來。”③再比如,黑格爾的世界歷史過程和目的論對列寧總結世界歷史發(fā)展的普遍性和俄國革命特殊性的關系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俄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是列寧全球化思想不可忽視的來源之一。雖然列寧否認自己繼承了民粹派的任何東西,但是文化的發(fā)展是一個傳承的過程,任何人都不可能與自己的文化完全割裂。如,列寧的哥哥作為俄國著名的民粹主義者,不能不對年輕的列寧產生影響。列寧的妻子克魯普斯卡婭在《他哥哥的命運》一文中這樣寫道:勿庸置疑,他深深地影響了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在普列漢諾夫看來,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理論的核心是主張依靠暴力革命在俄國越過資本主義階段,直接建設社會主義,這就是典型地繼承了民粹派的觀點。列寧自己也把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義者--民粹主義的思想家看成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先驅,承認民粹主義同社會民主主義、布爾什維主義之間存在著歷史聯(lián)系,并且承認車爾尼雪夫斯基對他影響最大,但為了和民粹主義劃清界限,列寧把車爾尼雪夫斯基從民粹主義中分離,僅僅把他當成啟蒙主義者。雖然列寧出于俄國革命的考慮,早期對民粹主義進行了批判,但這并不是純粹學理性的批判,而且從1905年開始列寧對民粹派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認為村社社會主義雖然是烏托邦,但“在世界歷史上,卻可以是正確的”。列寧的“一國勝利論”與民粹派的“跨越論”也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只不過列寧跨越的不是整個資本主義制度,而是資本主義的充分發(fā)展階段。這都說明,列寧無法拒絕民粹主義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民粹派的世界歷史理論對于列寧的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全球化思想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總之,對俄國民粹派世界歷史理論的批判性繼承構成了列寧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全球化思想的第三大理論來源。

  
  二、列寧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全球化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理論是對自由資本主義競爭階段即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理論回應,那么,列寧獨特的世界歷史理論即全球化思想則主要是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理論回應。列寧的一生正處在兩個時代(自由競爭時代和壟斷時代)、兩個世紀(19世紀和20世紀)的交錯點上。
  第一,19世紀70-90年代全球化第二次浪潮的興起與列寧早期的全球化思想。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被視為一種經濟潮流。它在1850年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也就是進入了向全球化第二階段轉變的過渡時期。戴維·赫爾德認為,從此時開始世界進入“密集全球化時期”④。如果說英國在19世紀前半期能夠在全球化進程中獨樹一幟、稱王稱霸,那么,在1850年以后形勢則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其他歐洲國家相繼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而且,美國和俄羅斯也受到這種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影響,陸續(xù)開始了工業(yè)化進程。1861年俄國沙皇的自上而下的農奴制改革就是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發(fā)展的大趨勢下實行的。農奴制改革雖然很不徹底,但是卻對俄國的資本主義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不僅工業(yè),而且農業(yè)的發(fā)展也受到了這種影響。農民經濟的一切變動也是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發(fā)展的大趨勢,即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全球化的總背景下發(fā)生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導致了俄國農民村社的解體。19世紀80年代末的俄國已經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城鄉(xiāng)經濟生活都已納入資本主義的軌道,雖然經濟發(fā)展水平還落后于歐洲其他許多國家,但是,資本主義全球化已把全球經濟聯(lián)結成為統(tǒng)一的整體,俄國已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按照列寧對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的理解和劃分,自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到19世紀末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即資本主義在自由競爭環(huán)境下大發(fā)展的時期。列寧生活的時代,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有了新的發(fā)展,從70年代開始進入到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期。列寧正是在這一過渡時期即將結束的90年代登上政治舞臺的,他初步地親身感受到了這股全球化浪潮的深刻影響,由此形成了早期關于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全球化思想。
  第二,世紀之交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全球化第二次高潮與帝國主義時代全球化思想的形成。19世紀70-90年代興起的全球化第二次浪潮,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即新舊世紀之交,達到了高潮,全球化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它是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階段,列寧把這一時代稱為“最新資本主義時代”⑤,即帝國主義時代。這一時期,社會經濟關系發(fā)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一方面,歐美個別資本主義國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新飛躍,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特征的第二次產業(yè)革命,對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生產的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在世界范圍內最終得以形成,這時世界范圍內各個領域、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lián)系更加密切,人們之間的世界性社會交往也日益頻繁,這使得人類永遠告別了以前那種彼此相互隔離的社會狀態(tài),宣告了一個全球性社會的初步形成。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尤其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迅速發(fā)展,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fā)展成為壟斷資本主義,亦即資本帝國主義階段。布哈林認為,在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出現(xiàn)的“世界經濟”,就是“國際資本主義”,它在廣度上和深度上都不斷發(fā)展,把所有的國家都納入資本主義交換分工體系之中。世界經濟的形成,一方面使更多的國家步入現(xiàn)代化的行列并參與競爭,特別是落后國家也卷入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但這種卷入是以極大的痛苦為代價的。由于發(fā)展不平等,發(fā)達國家成為“城市”,落后國家成為“農村”,世界被分成為一邊是資產階級,一邊是無產階級的世界。另一方面,如同布哈林所說的,同“國民經濟”相比,“世界經濟”是沒有秩序的、混亂的競爭,因此它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這“必然導致以火和劍來解決爭議問題”,“這些矛盾將在社會有機體的另一種生產結構中,通過社會主義有計劃地組織經濟活動,得到真正的解決”。⑥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趨勢具有雙重性,在起到巨大歷史進步作用的同時,也使資本主義的矛盾擴展到全世界,并引發(fā)周期性經濟危機,導致戰(zhàn)爭與革命。列寧正是站在時代發(fā)展的高度上,在第二輪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形成了特有的“帝國主義論”,形成了列寧關于帝國主義時代的全球化思想。所以說,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有著深刻的全球化時代背景。
  第三,20世紀20年代初“兩制共存”的世界格局與列寧融入全球化的全新思考。十月革命勝利后不久,俄國就遭到了14國干涉軍和國內反革命叛亂的聯(lián)合進攻。三年國內戰(zhàn)爭結束后,由于戰(zhàn)爭的破壞,也由于軍事共產主義政策的消極影響,蘇俄國民經濟遭到徹底破壞,俄國的生產力總體水平倒退了幾十年,但畢竟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敵我力量對比的“均勢”下存在下來,蘇維埃國家一國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共存共處局面已經形成。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把世界歷史時代主要劃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歷史時代的話,那么,列寧則明確提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制共存”的世界歷史時代的現(xiàn)實性和長期性。在這種新的世界格局下,列寧立足于全球化進程中對俄國這個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和整個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fā)展規(guī)律的分析,探討了在俄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率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情況下,如何利用世界歷史和經濟國際化、全球化提供的有利條件,借鑒、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科學技術和資金,以建設社會主義,實現(xiàn)工農業(yè)現(xiàn)代化和電氣化,鞏固無產階級專政。晚年,列寧以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為開端和核心,在20世紀20年代初形成了一整套有關俄國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融入全球化的全新思考,即“列寧思路”。1921年春,隨著在國內中止執(zhí)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對外與波蘭簽署里加和約,列寧也開始放棄立即進行世界革命的思想。于是,列寧以及俄共(布)所關心的就不再是如何推動世界革命、實現(xiàn)全球共產主義的問題,而是如何在資本主義世界的敵對包圍中保存自己;也就是必須“更多地考慮在列強敵視我們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繼續(xù)生存下去”⑦。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了完全不同于1921年春天以前路線的“列寧思路”,實行了不同于“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新經濟政策”,這體現(xiàn)了列寧的全球化認識。

    
  三、列寧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現(xiàn)實依據

  
  列寧全球化思想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實踐依據,是正確認識全球化條件下俄國資本主義歷史命運、科學分析全球化時代特征和指導俄國革命以及全球化條件下“兩制共存”時代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現(xiàn)實需要。
  第一,正確認識全球化條件下俄國資本主義命運問題的現(xiàn)實需要。首先,是深刻剖析俄國被西方經濟全球化潮流卷入世界經濟漩渦這一世界歷史現(xiàn)象的迫切需要。歷史發(fā)展到19世紀后期,隨著資本主義向東方的侵略與擴張,以亞細亞生產方式為特征的印度、中國與俄國等東方民族也開始走向世界歷史。在西歐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相對和平發(fā)展時期之后,東方的非資本主義國家究竟怎樣發(fā)展?是走西方的道路,還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走出“另外的道路”?這是一個擺在俄國人面前的十分現(xiàn)實的問題。正如列寧所說,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俄國的歷史條件下是進步的還是退步的,如何對待這一現(xiàn)象,這在當時“成了俄國社會主義者的主要理論問題,最熱烈的爭論都集中在這個問題上,最重要的綱領性原理的解決都以這個問題為轉移”⑧。列寧早期的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世界聯(lián)系的思想即全球化思想就是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其次,是新形勢下創(chuàng)造性地解答馬克思、恩格斯東方社會理論這一設想的迫切需要。馬克思對俄國公社的研究并非始于晚年,實際上從19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但在70年代前基本上把俄國公社同其他國家的農村公社同等看待,認為俄國公社沒有什么特殊性,指出,在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非西方社會農村公社的解體是不可避免的,其他公社的命運也就是俄國公社的命運。列寧的全球化思想正是循著馬克思、恩格斯早年的這一全球化思想繼續(xù)研究的。雖然后來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如前所述的“跨越論”,甚至在俄國有很大影響,但由于當時的俄國尚處在從前資本主義向資本主義的緩慢發(fā)展時期,因而只是預測了俄國農村公社發(fā)展的種種可能性,這就造成了人們對他們理論的種種不同解釋。列寧的全球化思想就是依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狀況,對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俄國農民村社是否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和“俄國無產階級與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關系”等有關俄國問題分別作了經驗的和理論的解答。最后,是對民粹派關于村社和國外市場等錯誤理論進行批判的迫切需要。如果說80年代以前民粹主義理論還有一定的合理之處,那么到了90年代,形勢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最新的壟斷和落后的農奴制并存,俄國近代工業(yè)體系已經初具規(guī)模。這個時候再來談論利用公社直接到達社會主義已經沒有了現(xiàn)實意義。“農民社會主義革命”理想的幻滅,震動了俄國先進知識分子,也使得俄國思想文化界一度陷入迷茫的境地。俄羅斯向何處去?是繼續(xù)發(fā)動革命,還是與政權和解?這一系列問題是擺在俄國先進知識分子面前的重要問題,也是導致19世紀末俄國知識分子再次進行政治分野的關鍵問題。因此,早年的列寧為了革命的需要批判了民粹派的理論,從而闡述了關于村社和世界市場等全球化思想。
  第二,科學分析全球化時代的特征和指導俄國革命的現(xiàn)實需要。首先,是對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時代特征進行科學分析的現(xiàn)實需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在全球范圍內最終得以形成,并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特征。如何認識資本主義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和時代特征,成為必須面對和回答的時代課題。這一時期既是兩個世紀的轉折點,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全球化歷史發(fā)展的一個轉折點--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的轉折點。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是全球化發(fā)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一時代變遷的必然產物,是應對時代挑戰(zhàn)而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其次,全球化時代的新變化對馬克思主義提出的新課題成為列寧帝國主義時代全球化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契機。全球化時代的新變化使馬克思主義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如壟斷組織的新發(fā)展、議會斗爭與革命等問題,而對時代課題如何回答就成為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任務,這一時代的新課題,歷史地落在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的身上。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站在全球化時代的高度,從帝國主義的全球視野出發(fā),對《資本論》發(fā)表以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情況、新現(xiàn)象、新特點進行了全面總結,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而獨特的“帝國主義理論”,集中表達了他的全球化思想,把馬克思主義的全球化理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最后,列寧深入研究帝國主義問題,闡述全球化思想,完全是出于革命斗爭的需要。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就是在俄國乃至整個歐洲社會主義事業(yè)這種危急關頭形成和提出的。無產階級社會革命是世界歷史的最高產物,它得益于帝國主義全球化造成世界更為緊密的內在關聯(lián)。正如列寧自己所說,通過“理解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這個基本經濟問題”,“懂得如何去認識現(xiàn)在的戰(zhàn)爭和現(xiàn)在的政治”。⑨列寧論述了當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表現(xiàn)與實質,闡述了壟斷資本主義腐朽與迅速發(fā)展的兩種趨勢以及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趨勢,揭示了帝國主義與戰(zhàn)爭、帝國主義與革命的關系,提出了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平衡和革命可以首先在少數國家或某一國家進行的理論。
  第三,在全球化條件下“兩制共存”時代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現(xiàn)實需要。首先,是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國家間關系的現(xiàn)實需要。新生的蘇維埃俄國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開始了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能否及時把握形勢變化制定正確的策略是對列寧及布爾什維克黨的巨大考驗。如何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成為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面對的新問題。列寧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的認識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熱切期盼世界革命,實現(xiàn)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勝利;謀求和平共處,保證蘇維埃俄國的生存;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無論是期盼世界革命、謀求和平共處還是利用資本主義都并非是列寧的主觀臆想,而是對全球化新形勢現(xiàn)實發(fā)展的敏銳把握和深入思考。其次,是恢復和加強俄國與世界資本主義中斷了的世界經濟貿易聯(lián)系的現(xiàn)實需要。隨著經濟建設的展開,列寧認識到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利用資本主義。經過艱難的戰(zhàn)爭,蘇維埃俄國大大穩(wěn)固,國際威望日益提高。在資產階級國家統(tǒng)治集團中主張同蘇俄建立正常外交和經濟關系的力量漸漸占了上風。資本主義世界對蘇俄的政策改變是列寧實現(xiàn)思想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外部因素。恢復和加強俄國與世界資本主義中斷了的世界經濟貿易聯(lián)系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列寧從經濟生活國際化的客觀趨勢角度指出了蘇俄同資本主義發(fā)展經濟關系的可能性,因為“有一種力量勝過任何一個跟我們敵對的政府或階級的愿望、意志和決心,這種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經濟關系。正是這種關系迫使它們走上這條同我們往來的道路”⑩。全世界共同的經濟關系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不可避免地要走上“往來的道路”。最后,是落后國家借鑒發(fā)達國家經驗、充分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現(xiàn)實需要。蘇維埃俄國的現(xiàn)實狀況決定了必須利用資本主義。蘇俄的力量還十分薄弱,要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就需要有機器、設備、資金和技術,蘇維埃俄國百廢待興,這一切單靠自身是難以解決的。在一個小農經濟占優(yōu)勢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就要善于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一切有用的東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作為兩種社會制度,從本質上講是對立的。但從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從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看,社會主義不是對資本主義的簡單否定,而是對資本主義的揚棄。社會主義作為更高級的社會形態(tài),應該而且必須利用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這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列寧主義是列寧從1893年到1923年這30年間把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和國際工人運動、群眾革命運動相結合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思想體系。在以上三個不同階段的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和蘇維埃俄國的現(xiàn)實情況下,列寧相應地提出了三個階段既相互區(qū)別又密切聯(lián)系的全球化思想。列寧的全球化思想散見于各個時期的論著當中,根據不同時期的全球化時代發(fā)展背景,較為集中的闡述主要反映在早年資本主義發(fā)展時期(1893-1914年)、帝國主義時期(1915-1917年)和十月革命勝利后(1918-1923年)三個不同階段,或者說,列寧全球化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俄國資本主義產生和發(fā)展階段、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階段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這些階段分別蘊含著全球化及其應對的諸多思想。這些全球化思想主要集中于《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和《論我國革命》三個不同時期各自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或論文中,而最突出的典型代表應該是《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的全球化思想主要是對這些經典著作的解讀,包括關于俄國被卷入世界經濟、世界交往與世界革命的漩渦的思想,即資本主義發(fā)展論;關于帝國主義形成了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思想,即帝國主義論;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世界歷史性的事業(yè)的思想,即世界革命序幕論;關于社會主義生存在資本主義國家的世界體系中的思想,即兩制全球聯(lián)系論等。
  
  注釋:
    ①《列寧全集》第2版第55卷第273頁。
    ②《列寧全集》第2版第41卷第217頁。
    ③《列寧全集》第2版第10卷第55頁。
    ④[英]戴維·赫爾德等《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頁。
    ⑤⑨《列寧選集》第3版第2卷第639頁,第576頁。
    ⑥布哈林《世界經濟和帝國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3頁。
    ⑦⑩《列寧全集》第2版第42卷第328頁,第332頁。
    ⑧《列寧全集》第2版第1卷第232頁。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tài)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3.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4.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5.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tǒng)治著富人和窮人
  6.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7.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8.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9. 劉繼明|隨想錄(20)
  10. 東南亞的宿命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qū)”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fā)現(xiàn)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fā)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fā)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一 | 亚洲高清在线Aⅴ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国产a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公厕 | 久久国内精品综合 | 最新免费Av网址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