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社會理論的標準是能夠指導我們預測未來正確地選擇決策方針
(來這個論壇的人們是愿意思考討論問題的。這篇文章是幾年前寫的,主要觀點是企圖討論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現代化社會的實踐(西方美國的現代化社會,以及中國改革開放進入現代化的實踐),激發出來的對于人類社會發展前途和發展規律的新的思考。希望能夠討論)
我原來也是認為“人類社會發展進化的客觀規律一定是與人類社會的整體和長遠利益相一致的”。這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發展怎么也不會走向毀滅自己的結局。但是現在我的看法改變了。是什么原因促使了這個改變呢?根本的原因是固執地追求理論和實踐的同一性:正確的社會理論與社會現實應該是一致的(consistent),是沒有矛盾的。正確的理論能夠對社會的歷史和現實作出合理的解釋,于是更為重要的是,正確的理論能夠預測未來,指導我們采取正確的決策方針,指引我們的行動走向成功。
我們尋找一個好的社會理論,即正確的理論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成功地預測未來,使我們對人類社會的未來有一個正確的估計,從而能夠腳踏實地地制定長遠和近期的各種切實可行的計劃,選取正確的方針政策和策略、程序、方法,以成功地指導我們今天的實踐行動。
所以正確的社會理論是要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的,盡管這些規律很可能不是那么美好與光明。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論,預測了人類社會將走向社會主義,最終進入共產主義大同社會。這是一個遠景非常光明美好的理論,這個理論指導了二十世紀世界范圍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但是到二十世紀末基本失敗了。這個理論成功地指導了蘇聯、中國等落后國家走向獨立和崛起;但是上個世紀末蘇聯解體,資本主義全面復辟,而中國全面實行改革開放。鄧小平稱中國的改革開放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際應該稱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馬克思預言的社會主義革命要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首先實現成為了一句空話,八十年代初期中期我剛來到美國時還可見共產黨領導的一些活動,到了現在竟是一點聲息都沒有了。而且在美國人民中,特別是工人階級中,看不到任何一點他們對于社會主義革命抱有的希望和向往。
有人說: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過了曲折的三四百年,社會主義剛有這么幾十年的歷史,所以不能斷定社會主義就沒有前途。一般老百姓這么想這么說,沒有錯。但是,國家的政策決策者和為決策提供理論根據的理論工作者這樣說,那就是不負責任不科學了(科學:符合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我們在討論與國家命運世界前途相關的問題時,應該盡可能地把自己擺在國家領導者政策決策者的地位,即從全局和整體,以及政策的切實可行性出發來思考中國和世界面臨著的問題,從如何能夠制定出實際可行的照顧平衡社會各個階層的不同利益、帶領中國向前發展的政策方針和實行的程序方法。當然,不能以這樣的標準來要求所有上網來討論問題發表意見的網友們。因為在論壇(比如強國論壇)上發表意見觀點實在是就如貼大字報一樣的群眾暢所欲言有什么說什么,大多數人是從自己個人的遭遇和經驗出發提出各種意見和看法、發牢騷、提建議的。但是,對于少數致力于以唯物辯證法為思想方法,以中國和世界人民的整體和長遠利益為目標,而思考分析討論問題的網友們,就應該提出上述更高標準的要求:站在國家領導人決策者的位置上了思考問題,討論問題。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之所以不能繼續成功地指導人類的社會實踐的原因何在呢?
歷代的哲人智者們相信,馬克思相信,當廣大人民群眾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生活水平進入小康以后,當教育普及提高、各種文化生活大大豐富之后,人民的素質就會大大地提高,人們普遍地能夠跳出個人利益的小圈子,能夠理性地從人類社會整體和長遠的利益出發來看問題決定自己的行動。這種人民群眾的理性,正是大同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理論所依據的根本性的民眾基礎。這是我們以前堅信的人類社會發展之必由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飛躍性地大發展,美國人民逐漸解決了基本生存的溫飽問題,生活水平進入小康或是中康,六十年代全國普及了十二年義務制教育,任何人只要有上大學的愿望,就可以進入大學學習(國家發放學生貸款),老百姓言論自由,廣播電視通訊發達先進,報紙雜志出版物無數,九十年代更是進入了計算機互聯網的信息時代。美國的社會環境從各個方面展示著歷代各國智者哲人們心目中理想的經濟文化人類社會環境。于是美國成為了世界人民羨慕向往的人間天堂,這一點幾乎成為了人們的共識:美國可以說是代表著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方向,于是美國今天的許多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或多或少地預示著改革開放奔向現代化國家明天將要遇到的問題。
我在美國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這二十多年與美國人民打成一片混做一團朝夕相處親身體會的第一手經驗,卻反反復復地顯示著警示出與智者哲人、與馬克思所相信所作出的預料越來越多的不一致與重大矛盾:生活有著各種理想的物質條件和文化條件的美國人民,不是素質更高更為理性了,反而是更為狹隘、膚淺,更自私自利、自以為是了。這些不一致和矛盾攪和得我日夜不得安寧:因為我一直堅信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論是指導人類社會實踐的正確理論,而一個正確的理論無論如何是不應該與社會現實相矛盾相抵觸不一致的。我寫了這個《美國社會與文化》系列正是想總結一下這些矛盾與不一致,分析認識這個理想理論與現實存在的不一致在整體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問題出在哪里;同時試圖尋找一個能夠與現實存在和歷史事實相一致的理論。只有與現實一致的理論才能夠沒有抵觸和矛盾地解釋歷史和現實,才能正確地預測未來,于是正確地指導我們的行動。寫作這個《美國社會與文化》的系列文章,對于我的思考是幫了大忙的。這個系列文章寫到三十多篇時,我頭腦中已經有了較為成型的思想。到了五十篇時,就相當的清楚了。
這里摘錄一段關于整體思維的論述(秦曉):“對事物的認識是否已經建立起整體性的概念,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檢測。一是“說”,二是“寫”。所謂“說”就是用通俗、簡明的語言向不熟悉這門知識的人表述,要求是能把問題講清楚,讓人聽得懂,至少可以知其然。許多人可以聽懂別人的講解,可以看懂文章的內容和結論,但自己卻講不出來或講不清楚。這其實不完全是口才問題,說到底是他還不能從整體上把握這門知識。“寫”則是更高層次的檢測。能把你的理解、認識、體會結合自己的經驗寫成文章或學術性的論文,說明你對這門知識的把握、運用又向前邁了一大步。寫作是一種艱苦的勞動和創造。文字同語言相比更為嚴謹、準確,更注重結構和邏輯。在寫作過程中認識上的模糊點、未知領域全都會暴露出來,迫使你不得不放下筆再去學習、思考,直到真正理解了才能繼續寫下去。”
通過反復觀察、思考和寫作,我得到下面與社會現實相符合的看法。
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是根本性地依賴于代表著社會大多數人意愿的民心所向的。問題是,民心所向不是一貫不變的,民心所向是根據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地改變著的(存在決定意識嗎)。
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整體規律是:隨著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民心由凝聚走向發散。這里整體是說從整個人類社會的角度來看問題(個別、暫時的反例總是有的)。一個社會的民心凝聚收斂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是經濟的、物質的(存在決定意識,是唯物主義的原則)。在人類社會生產不發達的時代,大多數老百姓基本生存的溫飽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這時候的民心是趨向凝聚收斂的:為了基本生存溫飽的解決,人民群眾是可以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奮斗的。這時候的人民經過適當的教育宣傳,是易于成為理性的;這時候的工人階級是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加上大工業互相協作大規模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使得工人階級集體具有著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為優秀的品質:大公無私、紀律嚴明、團結一致、勇于奮斗犧牲。馬克思在無產階級身上寄托了領導人類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的衷心希望。二十世紀中期之前的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這樣民心基本為凝聚收斂的。
但是遺憾的是,馬克思沒有機會看到后來生活水平進入了小康,不再是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之后的工人階級的所思與所作所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科學技術的大發展帶來的工業生產的大躍進,使得美國和其它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大眾先后逐步進入了住有房、吃有魚和肉、出有車的小康生活水平,解決了有史以來的人民大眾的基本生存溫飽問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消滅了無產階級——工人階級不無產了,于是與無產階級相適應的優秀思想品質也就從工人階級身上消失了。美國工人階級為了自己的自身利益,積極支持本國大資本集團剝削掠奪發展中第三世界國家的工人和老百姓,沒有了一點當年無產階級的氣質和風度。美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令人羨慕,但是與之相應的美國人民普遍的自私、狹隘、無知、無理,卻讓世人驚嘆。
這里的原因就是生活水平進入小康之后的人民大眾民心趨向發散:這時候人們追求的目標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一旦當人們看到了感到了摸到了個人利益能夠最大化的可能以后(科學技術和生產的大發展,提供給予了人們這樣的可能),人們的各種欲望就開始逐漸地趨向了無窮大。
中國的先人們早就提醒過:同吃苦同患難容易,共享受困難。所謂兔死狗烹,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沒有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老百姓小康中康的生活物質和生活方式做對比,中國老百姓的民心是知足平靜的,是凝聚的,中國可以走自己社會主義的簡單、樸素、理性的道路。但是有了發達國家老百姓們的魚肉、各種電器用具、洋房、汽車、旅游、度假的對比,中國老百姓不安了起來,不滿足了起來;中國的改革開放正是基于中國老百姓的這個民心所向。
對于人人尋求自己個人利益最大化,于是民心發散的現在中國社會,強照顧他人的調和諧社會和強調國家整體利益第一的國家主義,就是非常必要的了,至少能夠以此來凝聚發散的民心,使中國盡快發展成為世界的經濟強國,于是具有了話語權和游戲規則的制定權,于是能夠為中國人民謀取最大的利益,能夠使人類社會盡可能的長壽健康。
2006-3-18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