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劉永佶教授新著——《勞動哲學》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中主要內容將于近期在劉永佶人民網博客和烏有之鄉網站同步首發,請廣大網友相互轉告。歡迎廣大網友登陸留言、拓展閱讀并積極參與《勞動哲學》新思想討論。
勞動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哲學觀念
社會主義是工業文明和公民社會勞動者利益和意志的集中概括。從時間上說,社會主義晚于資本主義;從邏輯上說,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否定。但二者又要在對立中共處相當長一個時期,相互斗爭而又統一。社會主義的哲學觀念與資本主義的哲學觀念是有本質區別的,不可能、也不應該是作為資本主義哲學觀念的唯物主義,而是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形成并否定和取代唯物主義主導人類發展的勞動主義。馬克思開創了對社會主義哲學觀念的探討,雖然他沒有使用“勞動主義”這一術語,但他從無產階級立場出發,以勞動為根據所論證的“共產主義”、“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為勞動主義哲學的形成創造了必要前提。一百多年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資本統治下的現代世界矛盾的激化,是勞動主義形成的必要條件。勞動主義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和必然。
一、社會主義是工業文明和公民社會勞動者利益意志的集中概括
二、不能以資本主義的哲學觀念唯物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的哲學觀念
三、社會主義的哲學觀念是勞動主義
一種哲學觀念的性質,取決于其提出者和信從者所代表的社會群體,哲學觀念只是作為主體的某一社會群體利益和意志的集中概括。已有的成體系的哲學觀念,從諸神論到上帝主義,再到天命主義和近代自然神論,以致唯物主義和質疑它的唯心主義(不過是上帝主義的回光返照),都是特定時代特定社會階級主體利益和意志的概括。工業文明和公民社會中的勞動者,從總體上說是一個階級,雖然其中還有不同時期的不同階層的區別,但基本利益是一致的,從發展角度說,其意志也是共同的,社會主義就是以他們為主體,是他們利益和意志的概括。這種概括必然要集中體現于哲學觀念上,即與以往的各種哲學觀念,特別是唯物主義有本質區別的新哲學觀念。馬克思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層,他以“新唯物主義”來表示與唯物主義的區別,以“完成了的人道主義”、“共產主義”來表達自己哲學觀念的本質與內容。雖然尚不精確,但其中的基本原則和思路卻是確立社會主義哲學觀念的必要前提。
依據對馬克思思想的探討,從對一百多年來社會主義運動及其制度化的經驗教訓的總結反思中,從對現代世界經濟政治矛盾的分析中,我得出結論:社會主義的哲學觀念就是,也只能是勞動主義。
馬克思實際上已經認識到了社會主義哲學觀念與資本主義哲學觀念唯物主義的本質區別。他對“完成了的人道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規定,包含著勞動主義的發端。馬克思的哲學觀念,是以勞動者為主體,以勞動為核心的,他對人的社會存在和社會關系的規定,都是依據勞動?!肮伯a主義”就是所有人共同勞動的主義。他認為哲學的基本問題不是“解釋世界”,而是“改變世界”,要探討以實踐來變革社會,變革人生。實踐的核心是勞動,實踐的主體是勞動者。令人不解的是,20世紀下半葉努力與“蘇聯模式”保持距離的鐵托及南斯拉夫哲學家們,以“實踐唯物主義”來命名“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樣做,雖然有別于蘇聯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但依然未能擺脫唯物主義基本觀念,沒有明確勞動的核心,沒有突出勞動者的主體地位。至于蘇聯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還將哲學基本觀念定位于物質,其錯誤與危害,上一節我們已做了分析。
諸神、上帝、天命、物質,作為歷史上出現的哲學觀念的核心范疇,是與特定歷史階段相應的階級,即奴隸主、封建領主和高等僧侶、官僚地主、資本家的利益一致的,是他們意識和意志的集中體現。這四個核心范疇及其展開所構成的哲學觀念,雖然各有特殊性,但有一個共同點,即精英至上,精英為主,區別在于精英的確定和作用方式。奴隸主之所以要選擇某一個神為其部落的崇拜對象,是要樹立自己及其子孫的權威,而這個權威就來自其信奉的神——它或是本部落的創造者,或是本部落的護佑者,本部落的存在和延續,全靠對這個神的崇拜忠誠程度。奴隸主及其子孫就是神的化身或代表,他們是本部落最強、最智慧的精英,理所當然地應當代表神來統治本部落。至于奴隸,則是本部落的俘獲物及其后代,他們并沒有在本部落作為正式成員的資格,只是奴隸主的財物或生產資料。而他們之所以淪為奴隸,就在于其本來部落的神敵不過俘獲他們的部落的神,更在于自己不具有精英的神勇和智能。上帝主義最初是要以一神取代諸神,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各部落融合及奴隸要求平等的意愿。但由于承認上帝創世造人,因此很快就被部落聯盟的盟主(在歐洲是天主教教皇及其教廷)和部落首領所利用,他們自稱是上帝的代表,是上帝所造的第一個人亞當的長子長孫或者體現上帝意志的人,因此是人類中的精英,是理所當然的掌權者。天命主義否認人格化的神,但將天神化,把統治者的意志說成“天命”。進而把自然現象作為例證,說明人生和社會關系,編織出一套禮制法度。依從天命主義所建立的集權官僚制將皇帝任命為“天子”,是代表天來統治普天下人類及萬物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又對天命有先驗的領會和表達權,是天生的“圣人”。而輔助“天子”行使“天命”的官僚,則既有先驗的聰慧,又有后天的自覺努力,智勇雙全,當然是精英和領導者,也是“天命”的代言人。唯物主義將物質作為世界的本原,既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進步,又是論證“以物為本”和財產所有權的邏輯前提,誰能擁有財產所有權,誰就在社會居主導地位。財產所有者是財產所有權的人格化,財產所有權又是財產的社會形式,財產則是物質世界在人類社會的表現。財產的生產和所有是物質世界“自然規律”,人的社會地位按財產界定,只有財產的所有者才有社會地位,作為財產的人格化,他們的地位要以所有財產的數量來計算并劃分等級,那些巨額財產的所有者,即大的資本家自然是大精英,中小資本家是中小精英,而他們所雇用的職工不過是資本積累財產的“資源”或“要素”。
哲學史的演化是有階段性的,這里根本不存在什么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蘇聯及中國的哲學史家從歷史上的哲學著作尋章摘句,牽強附會地貼標簽的作法,完全破壞了哲學史的邏輯。人類已有的哲學史,是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利益和意志的集中體現,是精英主導人類的意識的階段性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對思想史作過這樣的論述:
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因而,這就是那些使某一個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因而這也就是這個階級的統治的思想。此外,構成統治階級的各個人也都具有意識,因而他們也會思維;既然他們作為一個階級進行統治,并且決定著某一歷史時代的整個面貌,那么不言而喻,他們在這個歷史時代的一切領域中也會這樣做,就是說,他們還作為思維著的人,作為思想的生產者進行統治,他們調節著自己時代的思想的生產和分配;而這就意味著他們的思想是一個時代的占統治地位的思想。[①]
哲學是思想的最高層次,也是思想的基礎和核心,既然每一個時代統治階級的思想都是這個時代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那么,就不可能在統治階級的思想中分裂出對立的兩個哲學“陣營”。而從諸神崇拜到上帝主義到天命主義到唯物主義的演進,不僅表現了統治階級思想的更替,也反映著社會的進步。這種進步的根據,就是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提高了素質技能的勞動者勢必要求提高其社會地位,從奴隸到農奴到農民到雇傭勞動者的演變,標志著勞動者在人身權和經濟、政治權利上的逐步提升。雖然這種提升還未使勞動者成為社會主體,但素質技能提高了的勞動者依據他們所爭得的社會地位,已經能夠形成自己的階級意識,而哲學觀念就是工業文明和公民社會勞動者階級意識的核心和基礎。它在本質上是與唯物主義對立的,并將取代唯物主義成為哲學史新的階段。因此,它的根據不可能是資產階級以所有權所掌控的物質財富及其物質一般,而是勞動者的勞動。勞動也就是社會主義哲學觀念的基礎和核心,勞動主義由此而命名并建立其體系。
勞動主義與唯物主義及天命主義、上帝主義、諸神崇拜等舊的統治階級哲學觀念的本質區別,一是從人自身的本質,而非人之外的神或物來確定基礎和核心;二是集合了大多數人,即勞動者的利益和意志,是群眾的主義,而非“精英主義”;三是將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目的,而將物質財富的生產作為手段;四是以變革人的社會關系為人性升華的途徑。
從人之外尋找世界本原,探求決定人存在的原因,規定人的本質及其生存與社會關系,是以前各種哲學觀念的共同點,雖然對象和內容都有所差異,分別將諸神、上帝、天命、物質作為各自體系的基礎和核心,但它們都是將人作為被動的、被決定了的存在,是外在的“神”或物所決定、所支配、所派生的。統治者只是這些外在于人的“神”或物的代表,他們是克服了自身的人性具有了神性或物性的動物,是在行使神或物(資本)的統治職能。只有克服了人性才能行使這種職能,但他們又是人,因此在其意識和行為中包含著不可回避的矛盾,而這也說明為什么在統治階級中會形成沖突,甚至會出現變革的勢力。諸神崇拜、上帝主義、天命主義、唯物主義作為這依次出現的統治階級的哲學觀念,或是將人意識幻化出來的神作為世界和人類社會的主體,或是將自然物和人勞動生產的物質財富作為世界本體與社會主體,而人成了被支配物,只能小心翼翼地按照少數神和上帝在人間的代表或依從物質運動規律并占有巨額物質財富者的指揮行事。
勞動主義是對唯物主義和所有舊哲學觀念的革命。它徹底擯斥了從人之外去尋找哲學觀念的基礎和核心的作法,以哲學探討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哲學的主體是人,而人的本質活動是勞動,哲學的主體更確切地說就是勞動的人。哲學的核心和基本范疇是勞動,勞動體現著人的本質,勞動是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根據。只有從勞動出發,才能認識人生,變革社會關系。人的哲學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發展人,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探尋適當的途徑。勞動離不開物質資源,人生離不開自然環境,勞動主義當然也要研究自然物質,但是從以人為主體的角度進行研究,是以勞動基礎上的實踐為根據的研究。不是要將人物化,而是將物人化,在認識自然規律的同時,改造自然物質,使之適應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也要適應自然規律。
勞動主義是勞動者的主義,而勞動者歷來占人口的絕大多數。勞動者是“草根”,是群眾,勞動主義是群眾主義。首先是大多數人的主義,進而是全體人類的主義。階級統治之下,勞動群眾雖然占多數,但他們只是勞動的主體、生產的主體,并不是社會主體。社會主體和主導是“精英”,他們是少數,但控制著生產資料所有權,甚至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還控制著勞動者的人身權。這種控制不僅以龐大嚴密的國家機器為手段,更以其哲學觀念為基礎和核心構造的思想體系制約人們的意識,通過教育和輿論等各種方式,限制人們的意識,甚至“制造”人們的意識。奴隸、農奴、農民對人生的社會關系的意識,受統治階級的控制,從一開始就不得不接受其思想體系的影響。這里最突出的就是歐洲天主教的全面統治,使每個農奴都成為教徒,并在頭腦中種植下上帝造人創世觀念,以及等級嚴明意識,從而滿足于自身地位,服從封建領主和僧侶的統治。而中國集權官僚制下的小農意識,則是在官文化影響下對集權統治的消極適應。只有到工業文明條件下,雇傭勞動者的素質技能提高,并在協作中集合,才有可能形成階級意識,形成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哲學觀念,延續了幾千年的“精英主義”至此有了理論上的對立面,群眾主義在與“精英主義”的對立斗爭中演進發展。
勞動主義作為勞動群眾的哲學觀念,不應該也不可能從人之外尋找、規定哲學目的,而應將人,將勞動者的生存和發展作為目的。統治階級的“精英主義”哲學都是將階級統治作為根本目的的,雖然會將其目的包含于“神授”、“天意”、“自然規律”、“發展生產力”等各種觀念之中,但其實質卻是維護少數人的利益和對大多數人的控制。這里最突出,也最有欺騙性的就是唯物主義的“唯生產力論”。世界是物質的,人是物質的一部分,按照物質運動規律的要求,人應當不斷地去改造自然物質,創造并占有物質財富。這是作為物質的人的物質性決定的,而能夠占有大量物質財富,并能支配、指揮更多的人去勞作的“精英”,理應成為人類的“先進代表”,他們理解并掌握了人的物質規律,也是最有理性的,只有由他們領導人類,才是符合物質規律的。這真有點“絕對真理”的味道了。二三百年來,人類就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努力地開發自然資源,拼命地使用自己的勞動力,幾乎把地球表面全部翻騰過,只要可用的,無論種植、畜牧、采礦、捕撈,統統都要變為財富。以致天氣變暖、環境污染,而人類自身也貧富懸殊,利益沖突,戰亂不斷。勞動主義不是不要改造物質世界,但不是順從什么“自然規律”的要求,而是為了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不僅要發展技術以節約勞動,更要審察、規范需求,克服因少數人所有大量財富而引發的奢侈浪費,將生產的目的放在提高勞動者素質技能上,由此而有計劃地使用勞動力和資源,在保證人類必要的、合理的生活需要的同時,努力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并更新環境,使人與自然相協調。
勞動主義是哲學史上的革命。這個革命是全方位的,從主體到對象到目的到方法到觀念到全部體系,都是對唯物主義及所有舊哲學的革命,而其根本,還在于哲學主體的轉移,在于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在于勞動者爭取成為社會主體并保證主體地位的實現與完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及集權官僚主義、封建主義、奴隸主主義的根本區別,就在以勞動者為主體還是以非勞動的統治者為主體。勞動者利益和意志的基本點,也在是否社會主體上。社會主義是勞動者為主體的主義,它的哲學觀念必然也必須集中于這個基本點。勞動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唯一哲學觀念選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