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本質上是實用型經驗科學,其價值在于對經濟現象提供合理解釋。經濟學家要贏得公眾承認與尊重,最佳方式莫過于批評現行經濟政策,對未來作出預言、提出建議。
有一個奧秘至今未廣為人知,不但公眾對此惘然不知,經濟學界內部知之者也不多,尤其是那些視經濟學學術為神圣的虔誠學人。此奧秘即是:再沒有比批評現行經濟政策,對未來作出預言、提出建議更容易的事了,只需要掌握一點訣竅、了解一點經濟學基本知識,誰都可以做,不必成為經濟學家。
任何經濟政策都只是對癥下藥,而非萬應靈丹;在醫治當前癥狀的同時,必然造成一些負面性。這種負面性的積累,必然導致新的、需要醫治的病癥。因此,任何經濟政策長期實行的后果就是使事物走向反面,政策的負面性成為新病灶,治病的藥方成為需要調理的對象。明乎此,就可以對任何政策提出尖銳批評,預言其負面效應的堆積,提出相應調整建議。只要不加入嚴格的時間參量,上述批評、預言、建議的準確率幾可達百分之百。在公眾看來,批評、預言、建議都是需要大學問、大智慧才能做的事,哪里還會嚴究其時間性?
只要勇于批評、預言、建議,事實總會證明你的正確;今天不兌現明天也會兌現,公眾遲早會視你為先知先覺的圣人。當然,在表述上要盡可能多地運用公眾相對陌生的專業術語與統計數據,以體現專業學術與“科學預言”的相關性,暗示這種預測是有門檻的、這是只有我才能干的活;如果真有圈內人也相信你是從學術角度掌握了預言的奧秘,想要學著按圖索驥,他們注定一輩子不得其門而入。
不僅經濟學、經濟政策如此,其它實用學術、實際政策同樣如此。批評當下、預言未來永遠最省力、最保險,只要不嚴究時間性,人人都可成為神仙。實際上,專家學者絕非超人,即使在其專業領域,他們與其他人相比也只是各有其長。由于更熟悉分析工具,他們往往能夠對那些已經成為過去、相關信息已經搜集完全的事例作出更好解釋,即他們的本領主要在事后自圓其說;對于分析、判斷正在進行的事態或預測將要發生的事實,他們沒有優勢,因為這種分析判斷主要依賴對事實對象的熟悉程度及對信息的敏感程度。在這方面專家學者相對于實踐人士不但沒有優勢,而且還有劣勢--由于他們頭腦中存在過多條條框框,因此他們即使身處第一線對信息變化的反應也相對遲鈍;由于他們慣于從觀念而不是從事實出發,他們即使觀察到了信息變化也易發生誤判。因此,學者專家對客觀情勢的判斷分析及其操作建議往往不是令第一線的實踐人士莫名其妙,就是讓他們啼笑皆非--這些能夠依據抽象邏輯“先知先覺”的“高人”,常常也是黯于事實判斷的“矮子”。
--原載《資本市場》
(歡迎光臨“中間地帶”,這里是各種觀點理性交流的平臺:http://club.cat898.com/newbbs/list.asp?boardid=24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