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科學概念
迎春
早就有人提出要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理論與實踐,現在是時候了。這里僅準備從理論探討的角度,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進行一些分析,供大家討論。
我國從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命題以來,人們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著述,真可謂是汗牛充棟。對于這些論述我們不可能一一探討,首先從所謂“市場經濟”概念的源頭論起。
一,所謂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市場經濟并不是我國人們的什么“理論創新”,作為一種經濟制度,西方經濟學早就有市場經濟的概念。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等在《經濟學》(第12版 高鴻業等譯 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 以下引用《經濟學》的,都出自該書)一書,對“經濟組織”分類說:“最后一種方式是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經濟或市場經濟。”(第40頁)有時他們也把市場經濟叫做“市場機制”。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魏塤等著)介紹,西方經濟學把經濟制度分為:自給自足;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和混合經濟等。而所謂的市場經濟,“一般是特指生產資源私有,經濟決策高度分散的自由私人企業制度”,(第21頁)實際上就是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可見,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制度的概念,在西方經濟學中早就存在,而且就是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在西方經濟學中,市場經濟是與計劃經濟對立的,實際上是作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對立。《經濟學》說,蘇聯經濟制度與所謂“市場經濟”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同市場經濟的關鍵區別是經濟活動的方向是由國家,而不是由具有統治權的消費者決定。”(第1299頁)《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也把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區別開來,說計劃經濟的主要特征是:“生產資源如資本品和土地歸國家所有,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基本上上由中央計劃當局的指令性計劃決定的。”(第19頁)而市場經濟“是特指生產資源私有,經濟決策高度分散的自由私人企業制度。”可見,在西方經濟學中,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實際上就是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不過是用一種錯誤的概念表達吧了!
二,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概念的錯誤
市場經濟、計劃經濟都是錯誤的概念。
市場經濟概念的錯誤很多,主要是劃分標準錯誤;把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說成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等。
1,劃分標準的錯誤
人類社會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經歷了各種不同的經濟制度,正確區分經濟制度,是建立科學社會學的重要內容。而科學地確定劃分社會經濟形態的標準,是正確劃分經濟制度的前提。什么是科學劃分經濟制度的標準呢?
馬克思主義對經濟制度的分類方法,是依據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根據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占有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經濟制度的客觀現象和本質的不同加以區分。如把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奴隸本身的經濟制度稱為奴隸制度;把封建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勞動者依附于地主的農奴制度稱為封建制度;把勞動者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制度,稱為資本主義制度等等。總之,是依據生產關系的不同,劃分為不同的經濟制度。正如列寧說所說:“在此以前,社會學家總是難于分清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的主要現象與次要現象(這就是社會學中的主觀主義的根源),不能找到這種劃分的客觀標準。唯物主義提供了一個完全客觀的標準,它把‘生產關系’劃為社會結構,使我們有可能把主觀主義認為不能應用到社會學上來的一般科學的重復律應用到這些關系上來。當他們還局限于思想的社會關系(即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關系)時,始終不能發現各國社會現象中的重復性和常規性--------一分析物質的社會關系(即不通過人們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復性和常規性,就有可能把各國制度概括為一個基本概念,即社會形態。只有這種概括才使我們有可能從記載社會現象-----進而極科學地分析社會現象,譬如說,劃分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和另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東西,研究出一切資本主義國家所共有的東西。”(《列寧選集》第一卷 第8頁)
馬克思主義根據生產關系劃分經濟制度,把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區分為兩種不同性質的經濟。在商品經濟中,人們是通過市場交換發生社會聯系,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把商品經濟稱為市場經濟。但是,當勞動力成為商品,形成雇傭勞動制度時,生產關系就發生了性質的變化,就不再是一般的商品經濟,而是資本主義經濟了。把資本主義經濟與商品經濟統稱為市場經濟,就是混淆兩種不同本質的經濟制度。
西方經濟學以歷史唯心主義為其哲學基礎,認為社會制度是人們主觀選擇的結果,因此,他們對經濟制度的分類,也是按照什么人決定“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作為標準。依據這種標準,他們把經濟制度劃分為:自給自足經濟;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和混合經濟等。(參看《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第19—22頁)。“基本上是由中央計劃當局的指令性計劃決定的”,就是計劃經濟;按照“消費者”意愿決定的(或者說由“價格機制決定”),就是“市場經濟”。西方經濟學者根本就不承認經濟制度的發展,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而且最終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所以,他們根據人們的意志,以由什么人決定“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 誰生產”,作為劃分經濟制度的標準是錯誤的,因此,把一般的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混同,認為兩種經濟生產什么,都“取決于消費者的貨幣選票”,所以統統屬于市場經濟。這種劃分經濟制度的標準,是一系列錯誤的根源。
西方經濟學者把歷史上的經濟制度,劃分為自給自足、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但是,他們既不能說明人們為什么會選擇不同的經濟制度:自給自足經濟、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也不能解釋這些經濟制度之間的聯系、發展變化,更不用說對自給自足經濟制度中,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劃分了。
2,把資本主義的兩個階段,劃分為兩種經濟制度
西方經濟學把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統稱為市場經濟;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兩個階段說成是市場經濟和混合經濟兩種經濟制度,目的是掩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真實面貌。
a,一方面把不同性質的兩種商品經濟統稱為市場經濟,另一方面又把符合同一標準的經濟,區分為兩類經濟制度
西方經濟學劃分經濟制度的標準,是看由誰決定“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按照他們的說法,市場經濟與混合經濟都由或者主要是由“消費者”決定,可是又劃分成為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這不是與它的劃分標準相矛盾嗎?
按薩謬爾森等的說法,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經濟或市場經濟,“最終是被兩個主宰所控制的:即消費者和技術。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先天的或后天的愛好,用他們的貨幣選票指明社會資源的最終用途------消費者是統治者。”“生產什么東西取決于消費者的貨幣選票”等。(參看《經濟學》第74、72頁),可是他們也承認:“在今天的美國,大部分決策是通過價格和市場作出的。”(同上書 第41頁)按照他們的說法,今天的美國是混合經濟,那么市場經濟與混合經濟還有什么區別呢?怎么能說前者是市場經濟,后者是混合經濟呢?
b,把具有同樣經濟問題的制度,說成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
自由資本主義經濟與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兩個階段,存在著共同的經濟問題:失業、通貨膨脹和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等,所以說它們是同一經濟制度的兩個階段,而西方經濟學卻說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顯然是錯誤的。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存在著失業、通貨膨脹和不斷發生經濟危機等不可克服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所謂的市場經濟存在,被稱為混合經濟的國家也存在。薩謬爾森等說:“我們現在來看一看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有如此之多的工作可做時,800萬或1000萬人怎么會失業的?是現代混合經濟的什么缺點來迫使如此之多的想要工作和需要工作的人無所事事呢?”他們承認:“美國經濟在我們的整個現代史上一直受著經濟周期的折磨。”(《經濟學》上冊335、313頁)通貨膨脹是“困擾資本主義”的問題之一,說“通貨膨脹像市場經濟一樣古老”等等。(參看第1306、370頁)總之,所謂的市場經濟存在著的經濟問題,混合經濟也都存在,怎么能把存在同樣經濟問題的經濟制度,說成不同的經濟制度呢?
c,把具有同樣本質的經濟,說成是兩種經濟制度
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制度,一切活動都為著資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所謂的市場經濟是這樣,混合經濟也是如此。怎么能把具有同一本質的經濟制度說成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經濟制度呢?
商品經濟發展到勞動力也成為商品,就成為雇傭勞動制度,不再是一般的商品經濟,而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了。馬克思揭示了它的本質,就是無償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列寧又根據資本主義發展,把資本主義經濟劃分為自由資本主義與壟斷資本主義(包括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認為兩者都是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其本質都是生產剩余價值。
馬克思主義正是按照生產關系劃分經濟制度,才能象所列寧所說的那樣,把重復律運用到社會科學中來。所謂的市場經濟與混合經濟的概念,根本就不科學,目的是掩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剝削工人剩余價值的本質。所以說,市場經濟是錯誤的概念,根本不能運用。
總之,西方經濟學混淆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本質的區別,把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混為一談,統稱為市場經濟;反過來又把雇傭勞動制度的壟斷資本主義,稱為“混合經濟”,與“市場經濟”區別開來,這種分類方法顯然不科學,所謂“市場經濟”的概念是錯誤的概念,目的就是掩蓋資本主義占有工人剩余價值經濟制度的本質。
計劃經濟的概念也不科學,既不能反映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也不能全面反映社會主義經濟的現象。
1,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是與雇傭勞動制度對立的公有制
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是與雇傭勞動制度對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公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主人,不存在顧主與“打工仔”的對立,勞動者不存在“下崗”、失業等現象。社會主義公有制還有一些現象特征,如沒有兩極分化的現象;勞動者的生、老、病、死都有保障;產品、商品總是供不應求;整個社會經濟呈現出計劃性等等。有人曾把社會主義經濟稱為“短缺經濟”,也有人把社會主義經濟說成是“平均主義”,顯然都不是科學的概念。同樣,正如不能把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稱為“短缺經濟”一樣,也不能把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稱為“計劃經濟”。因為它不能反映社會主義制度中人與人的經濟關系,不能反映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只是從經濟現象的方面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某些特征。因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用計劃經濟的概念概括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認為這個概念模糊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不是科學的概念。
2,社會主義的經濟現象既有經過市場交換的商品,也有通過計劃調撥的產品,把社會主義經濟概括為計劃經濟,顯然不符合實際。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決定著它的經濟活動具有一些特點,如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具有計劃性,這是公有制經濟本質的表現,是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的競爭無政府狀態對立的。但是,不能把社會主義經濟概括為計劃經濟,因為,一方面社會主義經濟中有按計劃活動的產品,同時還存在競爭無政府狀態的商品經濟運動,雖然這種商品經濟的運動,要受有計劃的產品經濟的影響,但是,社會主義經濟仍然存在著競爭與無政府狀態的一面。用計劃經濟的概念,也不能反映社會主義經濟的全貌。
可見,計劃經濟也不是科學的概念。
三,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據說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改革的目標,是馬克思主義的又一發展。其核心“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等等。
這種理論也來源于西方經濟學。所謂的市場機制“配置資源”,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配置資源等,就是薩謬爾森等所謂的“消費者的貨幣選票”決定“資源配置”;“消費者-----用他們的貨幣選票指明社會資源的最終用途”;“價格制度是給社會提供訊號的器具”等等。(參看《經濟學》上冊 第72、74、73頁)這哪里是什么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完全是跟著西方經濟學在“爬行”。至于在“市場經濟”前面加上“社會主義”,更是不倫不類的東西。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實踐的結果。我國經過“市場配置”以后,和一切資本主義社會一樣,“配置”出大量的失業工人和農民工;“配置”出兩極分化;“配置”出“內需不足”;“配置”出“結構性物價上漲”;“配置”出“經濟過熱”等等,總之,“配置”出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所存在的全部問題。事實足以說明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純粹是一個騙局,實際上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代名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