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換帥事件凸現中國知識人的丑惡心態
都說知識分子是一個社會的良心,但是據我近年來的觀察,中國所謂的“知識分子”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我寧愿稱他們為知識人(需要說明的,我與余英時先生所說的知識人并不相同),諸如“郎咸平風波”、“股市如賭場論斷”、“經濟學家論房地產”、“善待企業家”之論……,無一不將主流知識人的嘴臉暴露清楚。近期《讀書》換帥事件再次驗證了我的判斷。
一本雜志更換主編,原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哪怕其間有再多的政府干預,我個人覺得都應該屬于正常。看世界諸國,哪個國家不對輿論進行干預?但此次《讀書》事件,未必見得政府如何干預,倒是一幫所謂“知識人”先是在報紙提前作勢,制造有所預謀的“假新聞”,繼而在各大媒體抨擊《讀書》的銷量下滑、普通讀者讀不懂、格調不如以前、不容別派聲音、變成新左派的陣地等等。這些手段,在我等草民看來,真是覺得無聊。本來在我看來,這事也就是所謂的“知識人”的話語壟斷權之爭,但看看那幫所謂主流精英們再次表演一次衣冠楚楚的不要臉之相、貪婪之相、流氓之相,倒也有趣。
看著這幫“精英”們表演,也覺得真是可憐:說他們有良心,那是連弱智都不會相信的論斷;說他們有斂財聚富之心,連白癡都知道該知足了;說他們有政治野心,主流輿論不是正沿著他們的思路前進嗎?說他們想害人,這些年害的還少嗎(數千萬下崗職工、日益貧窮的農民、畢業后就失業的學生等等)?他們究竟想干什么?為什么要把本來很小的事情鬧的那么大?
《讀書》十年來,無非是發表了幾篇關注民生、關注草民生存狀態的文章,還多從學術理路上進行討論,對于忙于生計的我等草民,閱讀都未必有時間,何況思考?但主流知識人們有些坐不住了,畢竟改革初期“共同富裕”、“市場萬能”、“市場平等”、“市場自由”、“市場民主”的神話在一個個破滅,而一不留神的偶爾作秀、哪天得意忘形的表演,又會把這些廝們的真實嘴臉徹底表露,更哪里容得知識人中另類的認真討論?
奉勸主流知識人,在我等草民看來,幸福生活本來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需要我們自己來創造,你們在媒體上愛怎么喧囂,我們是看明白了:要指望你們這幫書念到驢肚子里的家伙,那我們真是瘋了。民間有句話:別看你現在跳的歡。我想不需要我舉出歷史上的例子。國際歌里有句詞: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也勸勸汪暉、黃平和支持汪黃的知識人:為這事跟這群廝們較勁,有點犯不著。有那功夫,不如真正拿出點有份量的學術作品。這一點,勸你們學學何新,整個九十年代,似乎知識界努力想把他給淡忘,可人家十幾本專著出來,真的是在為歷史立此存照。學術良心、社會責任感也許不僅僅在于同別人的辯論上——再說,同混蛋還有什么好辯論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