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巖專稿:中華民族又到了危急關頭
在一強獨大的后冷戰時代,美國不再有堪與抗衡的敵人,但它不可能沒有"潛在對手"。小布什政府在2000年上任之初,曾將中國界定為"頭號潛在戰略競爭對手",并著手進行圍堵。9.11打亂了小布什的戰略布署,迫使他不得不暫時將重點放在對美國安全構成迫在眉睫威脅的恐怖活動上。但是,恐怖組織始終只是蘚疥之疾,無論從實力、影響和生存空間來看,都不可能成為對美國具有競爭性威脅的心腹大患。隨著小布什在上一任期對阿富汗、伊拉克的系列戰爭行動,恐怖組織在其根本重地已經喪失了立足之地,不再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恐怖活動對美國安全不再構成嚴重威脅,此時,種種跡象顯示,小布什在本屆任期之初,即已將戰略重心重新對準中國;或者可以說,小布什政府從未放棄過此一目標,只不過當形勢變化時,他們采取了靈活務實的態度。
美國的這一輪"中國攻勢",不再象以往那樣遮遮掩掩、含含糊糊,而是目標明確,那就是要"搞垮中國",至少使其徹底喪失未來與美國競爭對抗的能力。在手段上,美國多線出擊。首先,小布什在履任之初即發表了著名的"自由演講",向"專制國家"宣戰。如果說,在小布什發表就職演講時人們還對其意圖抱有懷疑、認為其發言空泛不著邊際的話,那么在僅僅個多月后的今天,人們已經可以再無疑義:小布什的就職演講,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對"頭號潛在競爭對手"中國的宣戰書。小布什揮舞起"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大棒,目的就是要用"軟刀子"削弱中國的抵抗意志和抵抗能力,同時為自己將要進行的"搞垮中國"正名,爭取國際支持。
宣誓過后,美國就展開了緊鑼密鼓的行動。在外交上,通過拉攏日本、印度,圍堵中國,同時向歐盟施加壓力。美國不但破天荒默許了日本對釣魚島的主權,而且還積極謀劃將"臺海沖突"納入美日安保體系的范疇,徹底拋棄了建立在"二戰共識"基礎上的國際合作準則。美國自己在當代戰事最頻繁的中東、印巴等地區大賣軍火、雙向操縱,卻堅決阻止歐盟對已經幾十年未參與戰事的中國解除"軍售禁令";并運用"自由民主"、"人權"等意識形態武器,疏離中歐。美國還運用冷戰手法,試圖扶植印度成為遏制中國的工具。
在輿論上,最近美國國內的"中國威脅論"又開始甚囂塵上,甚至還出現諸如"中國每年偷竊美國知識產權二千億美元"之類的荒唐說法,妖魔化中國層出不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在選舉期間,這類無稽之談還可以歸結為選戰需要,現在競選的塵埃已定,如此妖魔化中國,其用心不問可知。 (
在軍事上,不但"導彈攔截"計劃直接針對中俄,就連小布什政府在2000年提出的,明言針對中國、后來又因忙于應付"反恐"而中止的發展小型航母和戰術型核子武器計劃也已經被重新激活,正式開始操作,達摩克利斯之劍即將高懸在中國人的頭上。 (chinesenewsnet.com)
黑云壓城城欲摧,但是,這還不是局勢的最嚴重部份。美國最得意的手段應屬在臺灣問題上的出爾反爾。原來美國雖然一直在臺灣問題上態度曖昧、首鼠兩端,但其基本的支持"不獨不武、不武不獨"立場還是脈絡清晰的。現在,借中國《反分裂法》出臺之際,美國朝野紛紛呼應臺獨勢力,對宣示"不獨不武"立場的《反分裂法》大加撻伐,這不僅是表明美國已經實際改變了對臺海問題的立場,而且是表明美國已經準備好了要對中國出手,于是開始找借口挑起爭端了。
縱觀美國的系列"中國攻勢",頗具明顯的冷戰特徵。自1990年代冷戰終結后,國際輿論曾經普遍認為,人類社會從此進入了和平發展的嶄新時代。按照經典政治學的理論,民主國家一般不會主動發起戰爭,它們只會以武裝力量自衛。因此,由民主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將是憑經濟競爭來解決強弱勝負的和平社會。中國領導人關于"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主流"的判斷,以及由此制訂的內政外交方略,也是以此作為依據的。但是,冷戰以來的國際關系史表明,善良的愿意替代不了冷酷的現實,所謂經典理論更只是漏洞百出的荒唐之言。事實證明,國際霸權為了保持和強化自己的霸主地位,可以不擇手段。中國希望"和平崛起",奈何別人不給你這樣的機會。當中國的經濟增長似乎已經不可抑制時,將競爭引入"不和平"的軌道,就成了美國的既定謀略,因為只有這樣,它才可以"以己之長,克敵之短"。
這一次美國發牌很多,但是真正致命的煞手只有兩招。一是揮舞"自由民主"的大棒。在美國精心哄托的"普世價值"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思想主流,甚至號稱"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文化背景下,意識形態確實已成為與西方價值具有異質性的中國的軟肋。美國在此處著力,不費一兵一彈,就可以削弱甚至瓦解"潛在對手"的抵抗意志和抵抗力量,而且為自己贏得冠冕堂皇的招牌和國際社會的支持,變強盜行徑惡霸嘴臉為替天行道的濟世情懷。
美國的第二大煞手是臺灣問題。臺灣是套在中國脖子上的絞索,美國早已抓住了繩子的一端,一直不肯放手;另一端自有臺獨勢力操控。因此,美國只需要輕輕一拉,中國就會疼痛難忍。現在,美國又要讓日本參入這一拉繩游戲,中國的痛苦將更加頻繁、深重。圍繞著臺灣問題的四方博弈,將最終決定中國的命運。這樣一場實力懸殊的競賽,勝負其實早已經沒有疑問;唯一的懸念是:中國是否具有與敵偕亡的能力與勇氣,是否能夠迫使對手因此而收斂?
美國集中力量對付"頭號潛在競爭對手"中國,這對于美國的其它"潛在競爭對手"如俄羅斯、歐盟、日本來說,似乎是個好消息。至少,它們已不用再擔心美國的槍口現在會對準自己;而且它們還有理由期待,為了"搞垮中國",美國需要它們的某種配合,也必然要支付一定代價。中美相爭還為其它國家提供了"漁翁得利"的機會,至少它們在此段時間內可擁有更大的擴展空間。
但是,與前蘇聯不同,中國并非是與美國勢均力敵的對手。"搞垮中國"并不會消耗美國太多力量,也不能令其無心旁顧。為了防止新的"頭號潛在戰略競爭對手"誕生,美國會密切關注其它"潛在對手"的動向;一旦美國對付完中國,下一個目標就會出現在美國的槍口下--這就是戰國時秦國遠交近攻、遞滅六國的歷史軌跡。
中美具有截然不同的戰略目標。美國的目標是建立世界單極秩序,一切服從于美國利益,由美國說了算,它容不得任何具有潛在挑戰能力的勢力生長。在1980年代末冷戰終結初見曙光時,美國即一反其在冷戰期間一貫扶持日本的常態,開始打壓日本,致使日本經濟連續十多年萎靡不振。今天的美國已經一強獨大,更加容不得任何"潛在對手"。所以,不管昔日冷戰后期時的另一重要夥伴中國如何的委曲求全,美國"搞垮中國"的意志絕不動搖。
中國的目標則不同,它甚至不同于前蘇聯。中國不是想要成為兩極世界中的一極,而只是希望能成為多極世界中的一極。中國自知沒有可能超越俄羅斯、歐盟而獨力與美國抗衡,因此,多極世界是中國的努力方面。中國設想的是與俄羅斯、歐洲、日本、印度這些"有潛力"的國家共同成長,共同抑制美國的單邊主義。因此,中國在根本利益和戰略構思上與上述其它各國并不矛盾。對于美國的所有"潛在對手"來說,攜手合作才有可能抑制美國的單極化擴張;如果其中之一倒在美國的槍口下,無疑只會使另一個又成為美國的目標。美國實現單極化所必須的唯一前提是:能夠瓦解"潛在對手"的聯手合作,一個一個地解決目標。
因此,隔岸觀火只是短視行為,唯有積極協調才是世界各大勢力的根本利益所在。但是,對于中國來說,外援是不可指望的;可以希望它有,但不能期望它必定會有。同樣,對于美國的亡我之心也不可存有僥幸,可以希望它適可而止,但更應該對它的步步進逼做好充份準備。
中華民族很可能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不同于七十年前的那一場腥風血雨,這一次的危機到現在似乎還無聲無息。但是,山雨未來,風已滿樓。如果中國人沒有足夠的遠見和決斷,危機就會變成危險,中國就會被驟然而來的洪流沖垮。
危機中的中國需要億眾一心、眾志成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