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福利社會是我們的根本目標
——兼論中西福利對比
康新貴 廣東平正信誠律師事務所
沒有任何一個問題像“福利國家”那樣使左翼和右翼表現如此出尖銳對立的態度和立場。左翼贊美它,右翼則給予無情的批判。右翼對福利國家的態度,從英國的撒切爾到美國的里根,到亦步亦趨的中國右翼,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中國的現實與英美不同。
撒切爾主義認為福利國家是一切罪惡的源泉,它削弱了個人的進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們這個自由社會的基礎之下醞釀出某種一觸即發的怨恨。認為福利不應當是國家的救濟,而應當是最大化的經濟增長以及由此帶來的總體財富,做到這一切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市場自己去創造奇跡。在撒切爾主義的市場主義影響下,英國的社會福利金額大幅度削減。這也是撒切爾領導的保守黨下臺,布萊爾領導的工黨上臺的一個重要原因。布萊爾政府主張“第三條道路”。“第三條道路”對社會福利的基本主張是:“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在人力資本上投資,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經濟幫助,為了取代‘福利國家’這個概念,我們應當提出‘社會投資國家’這個概念,這一概念適用于一個推行積極福利政策的社會。”①一句話,變“消極福利”為“積極福利”,而不是不要社會福利。“用‘福利社會’取代‘福利國家’已經成為一個約定的基調,……,福利供給的重組應當與積極發展公民社會結合起來。”②與此相應,布萊爾在總結他所領導的政府的“工作重點時,把優先權賦予教育、教育、教育。”③
歐洲的社會民主主義者對“福利國家”的討論“把重點轉向了‘對可能性的再分配’對人類潛能的開發應當在最大程度上取代‘事后’的再分配。”④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英國的撒切爾主義、布萊爾的“第三條道路”對英國福利制度的改變,歐洲的社會民主主義討論的重點轉移,是建立在英國、歐洲已有的較為完備的社會福利制度之上的,是對“從搖籃到墓地”式福利制度的改變。這與我國目前的社會福利現狀有著根本的不同。
2005年我國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收入的12%。在發達國家中,社會保障的支出一般占到財政支出的30%左右。
1996-1997財政年度,在英國中央財政支出總額中,社會保障支出約占32%,衛生及社區服務支出約占17%,教育支出約占12%;⑤2004,我國用于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支出總量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為25%,美國為75%;近年來,我國每年在基本民生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逼近世界倒數第一,除了柬埔寨、津巴布韋等國比我國低之外,絕大部分國家都是高于我們。⑥馬來西亞,1999年養老退休8.2%,社會保障13.3%,社會服務34.5%,⑦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合計為56%。不僅福利投入極低,而且工資收入也極低。目前我國總工資占GDP的比例為15%左右,資本主義國家為50—60%之間,⑧如美國,國民總產值的70%是勞動報酬。瑞典的勞動所得(工資加雇主為其支付的相當工資總額約40%的社會保險金)與資方所得(利潤加折舊費)相比,在二次大戰戰后初期為1比1,六十年代為2比1,七十年代為3比1,八十年代為2比1,有些年頭甚至達到4比1。⑨中國的這一比例恰恰相反,2004年為0.65比1,⑩遠遠低于瑞典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的比例水平。
我國的福利、工資水平,既不能和主張“第三條道路”的英國相比,更不能和以瑞典為代表的北歐比,甚至不能和“新自由主義”的典型代表美國相比。
我們的社會現狀是,中國社會目前已分化為四個階層:國家管理人、資本家、中產階級、勞動者。其中勞動者又分為三個子階層:發展型、溫飽型、貧困型。勞動者階層目前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在四個階層中屬弱勢群體。⑾勞動者階層已淪落為弱勢群體。在收入分配上出現嚴重問題,貧富差距過大,基尼系數已達0.47,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警戒線為0.40),⑿在工資、教育、醫療、住房、下崗、就業、勞動保障等重大社會問題上,勞動者的利益被嚴重剝奪,社會出現嚴重的不公正。
在社會福利方面,農民無任何福利保障,城市中的下崗工人、其他無業人員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只是一少部分人而且水平很低,醫療、住房等方面則無任何保障。即是如此,當英國的布萊爾首相高喊“教育、教育、教育優先”時,我們的所謂右翼精英在高喊受教育是自己的事情,應當由自己投資,所謂教育產業化。
不論是撒切爾主義要削減社會福利,還是布萊爾的“第三條道路”要變“消極福利”為“積極福利”,其前提都是這個國家的社會福利曾經太多,以至于影響了一些人工作的積極性。而我國的現實是福利很少甚至沒有,且工作機會也少。大學生找工作難已成為社會一大難題,年輕的大學生尚且如此,四、五十歲的低文化、低技能的下崗工人和其他無業人員又當如何?
中國的右翼學者面對中國的社會現狀視而不見,跟在“新自由主義”后面瞎嚷嚷。別人是一個大胖子,故而要講饑餓療法、要喝減肥茶,而我們,骨瘦如柴,跟在大胖子后面嚷嚷叫喊要減肥!實在是滑稽。
我們不需要饑餓療法,不需要喝減肥差!我們需要必須的食物的營養!
中國目前正在努力建設和諧社會,而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福利社會。
如何實現和諧社會?只有建立福利社會才能構建起和諧社會。只有全體公民都平等享有了能夠維持生活的最基本的教育、醫療、養老、生活等社會福利,社會才能和諧。在中國的四個階層中,勞動者階層占人口的80%左右,建設福利社會,符合勞動者階層的利益,政府就能得到勞動者階層的支持,80%的人口穩定了,社會就能獲得平穩發展的機會。相反,當一個社會生活在低層次需求的人數較多時,這個社會就會動蕩不安;當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的人數占人口的多數時,大規模的武裝斗爭就會必然發生。歷史上的無數事實已證明了這一點。對大面積的生活在貧困線上的人們,理性的社會應當幫助他們解決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盡可能的使他們的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培養高層次需要,這是一個社會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因此,建設和諧福利社會應當是我們的基本目標,是立國的根本。
參考文獻:
1.2.3.4、[英]安東尼·吉登斯著 鄭戈 渠敬東 黃平 譯《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
5、齊志宏,《多級政府間事權劃分與財政支出職能結構的國際比較分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06年3月24;
6、中國經濟周刊,《專家建議:每年3000億建立初級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人民網》2006年8月7日;
7、《馬來西亞財政制度——財政支出結構與發展趨勢》,《中華稅網》,2005年2月18日;
8、陳伯君,《勞動力成為商品后政府的責任是什么?》,網絡,《學說連線》,2006年5月7日;
9、高鋒,《瑞典社民黨的理論、政策創新與瑞典歷史變遷 》 網絡《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2005年5月22日發布;
10、《中國統計年鑒》,2005年;
11、康新貴,《當代中國社會分層與勞動者階層分析》 網絡 《學說連線》 2005年12月18日;
12、李全興,《綜述如何認識我國的基尼系數》,網絡《學說連線》,2006年7月19日發布;
作者:康新貴 廣東平正信誠律師事務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