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從學校回到農村參加勞動,已一年多了。我覺得知識青年在農村應該充分發揮作用,將自己學到的一點文化科學知識用在生產上。我對農業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很想搞一些農作物的試驗活動,應該怎樣去做呢?我缺乏經驗和辦法,很希望你們能和我談談這個問題。
湖南 桂東 李慧生
慧生同志:
看了你的來信,知道你想在農村鉆研農業科學技術,進行一些科學實驗活動,我覺得,你這個愿望是好的。這里,我談談自己在農村進行科學實驗的一些體會,供你參考。
我是一九五二年小學畢業,參加農業生產的。在農村十三年,我深深體會到,農村非常需要我們青年人去搞科學研究。拿我們廣東的情況來說,這里常有臺風暴雨侵襲,水稻經常發生倒伏現象,倒伏嚴重的畝產只有二百多斤,但是,如果有了好的稻種,畝產最高的一造就可達一千斤。在一般情況下,同樣好的生產條件,采用了優良品種,單位面積產量可增產百分之十到三十。
因此光改良種子就是一項很重要的增產措施。其他如土壤、水利、肥料、氣候、田間管理,都需要我們很好地研究,找出增產的辦法。在這些方面,我們回鄉知識青年是可以大大發揮作用的。
根據我這十三年的實踐,回鄉青年要想做好農業科學試驗工作,首先要學習好傳統的農業勞動技術。這是農業生產的“基本功”。我剛到農村時,不少農活都不會干,要去搞科學實驗活動,是有很多困難的。當時,村里的老貧農對我說:“功夫要靠苦練,耕田就要識泥巴。”于是,我下決心同泥巴打交道。
下鄉頭幾年,我主要下苦功學犁田、播種、插秧、施肥、田間管理等基本農活,在勞動中逐漸學會了一些種田的本領,為我以后進行科學實驗打下了基礎。比如,我后來能夠進行良種的培育和雜交試驗,就是因為頭幾年在勞動過程中熟悉了各個稻種的特性,所以能夠加以對比、選擇,并自己進行培育。的確,如果我們連怎么種田、怎么識別各種農作物都不知道,要想進一步去搞農業科學實驗,那豈不是笑話嗎?
在農村搞科學實驗活動,有一個思想必須明確,那就是試驗活動必須為當前大田生產和群眾的需要服務;在步驟上,應從現有條件出發,從少到多,從淺到深,循序漸進。當我下鄉一年多,初步學會了種田以后,就開始結合隊里生產上的需要,搞一點科學實驗活動,先搞比較簡易的,如拌種、施肥試驗,以后進一步搞改良土壤,推廣外地先進經驗,如小棵密植、防治病蟲害,等等,對當時生產曾起了很好的作用。一九五四年,我們種出了畝產千斤稻;以后,還兩次創造了全縣的豐產紀錄。
但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八年期間,我卻走了一些彎路。那段期間,我為了改良稻種,進行了很多的雜交試驗。我用高粱、玉米、谷子、稗草、狗尾草作父本,分別同水稻進行遠緣雜交,育出了幾十個雜交稻種,眞是奇花異草,五花八門:穗子大的,長得象狼尾巴一般,一穗結了七百多粒;稈子粗的,有指頭那樣粗。但是,穗子大的,稻稈支持不住,倒伏了;稻稈粗的,卻脆而不實,狂風一吹,便斷了半截。雖然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材料,但是,由于這種研究需要時間很長,而且受一些條件的限制,無法推廣到大田中去。
當時,一些老農看了我的試驗以后,有的說:“好看不好吃,不能實用!”有的說:“這高燈遠照哩!”這看起來是“風涼話”,但卻是很中肯的批評。可是,開始我沒有接受老農的意見,仍繼續搞我的遠緣雜交試驗,結果費時不少,收效不大。
一直到后來縣委負責同志下鄉,告訴我:“縣以下的農業科學實驗,一定要為大田服務,針對當前生產中急待解決的問題,來確定研究課題!”我才改變原來的研究方向,使培育良種的研究面向大田生產。這樣,很快地取得了成果,并推動了村里糧食的增產。
在農村中搞科學實驗,還必須堅持向老農學習、向書本學習和參加生產實踐三結合。我們回鄉青年因為有些文化知識,在進行科學實驗中,常常重視書本知識,輕視生產知識和向老農學習。書本知識當然是很重要的,應該學習的,但是書本知識是死的知識,不一定都能切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而老農們積累了多年的生產經驗,最熟悉本地情況,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在科學實驗中,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常得到老農的指點和幫助。
例如,我初期研究水稻增產措施,只知道從土壤、肥料和田間管理等方面想辦法,沒有想到改良種子問題。有的稻子多施了一些肥料倒伏了。那時,我不顧炎日,天天在田里擺弄著那倒伏的稻子,想不出辦法來。后來,我去請教老農何老伯。他說:“依我看,要有好種,才有好禾!”何老伯的話,點出了我工作中的關鍵問題,使我確定了以后進行科學實驗的新方向——培育良種。
后來,我到處參觀,看到一種叫“矮仔粘”的稻種:稈矮,不倒伏,也經得起風吹,是較理想的稻種。但是,有些地區的群眾卻不大采用它。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到二十公里遠的地方去請教老農蘇安祿,他告訴我:這是由于這些地區沙田土壤結實、粘性大、不大通空氣,使這種稻種容易得胡麻葉斑病,影響產量的提高。
這樣,才使我下決心培育一種既抗倒伏,早熟,又抗病蟲害的穩產矮稈的品種來。平時我身邊常帶個小本子,勞動中聽到老農說什么,發現什么問題,就隨時記下,逐漸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資料,大大便利了我以后的研究工作。
在科學實驗三結合中,最重要的是積極參加生產實踐。也就是說,要干,邊干邊學,從干中學。因為有很多知識書本上是沒有的,老農也不一定知道。必須靠我們自己實踐才能得到。
例如,為了采集花粉進行雜交試驗,就必須摸清各種作物的揚花期。可是,各種作物什么時候揚花,問別人,都說不知道;查書本,也沒有記載。怎么辦?我就自己來觀察。我花了三年時間觀察,才摸到谷子的揚花期。
頭一年,我一連二十天用勞動的空隙時間,到田里觀察,沒發現什么,揚花期過去了。第二年,照例到田里觀察了一個月,同樣沒有結果。后來,我想到公園里的夜合花是晚上開的,谷子或許也是晚上開的。第三年的夏夜,我輪番到田里放了三十個“夜哨”。在一天的午夜,谷子的淺黃色的花苞終于在我的眼前開放了。我多么高興啊!
就這樣,實踐,失敗;再實踐,再失敗;再實踐,終于成功。我的很多科學研究工作都是過這樣一個曲折過程,才逐漸取得成果的。
幾年來,我還深深體會到,要搞好科學實驗活動,除了學習農業知識、參加生產實踐以外,最根本的一條,是思想革命化。首先要有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心,一切從群眾的需要出發,不是從個人興趣或名利出發;在工作中,還要有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要依靠群眾,特別是要依靠廣大的貧農下中農群眾;工作有成績時,不驕傲自滿;有困難或挫折時,不灰心喪氣,而是克服困難,不斷前進。只有具有這些革命的思想和作風,才可能在科學實驗中作出成績。
十三年來,我深深體會到:回鄉知識青年,的確應該有建設家鄉、為祖國農業做出貢獻的遠大理想。這理想,就像種子一樣,只有扎根在群眾的土壤中,才能開花結果。你的文化基礎比我高,只要依靠黨和群眾,刻苦鉆研,不怕困難和失敗,堅持下去,我相信你在農業科學實驗活動中一定可以做出成績的。
廣東新會縣環城公社農業科學研究站 鄧炎棠
1965年x月x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