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后,隨著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運動相結合日益發展,建立中國共產黨的任務也就日益迫切。
要不要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是按照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黨的榜樣,建立一個無產階級的革命黨,還是步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后塵,建立一個資產階級的改良黨?毛主席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原則,同各種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潮進行了激烈的斗爭。
毛主席在給蔡和森等新民學會會員的信中,明確指出,無產階級要進行革命,就必須建立自己的政黨。因為它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和作戰部。毛主席堅決主張在中國建立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走俄國十月革命道路的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黨。
毛主席指出,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黨的世界觀,黨必須走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道路,并且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原則。毛主席捍衛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原則,代表了建黨的正確方向。
毛主席為了在中國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黨,做了大量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一九二〇年八月,毛主席在湖南創辦了“文化書社”,大量銷行全國各地出版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和進步書刊,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時,以新民學會優秀會員為骨干,組織了“俄羅斯研究會”。從此,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宣傳就進入了更有組織、更有計劃的階段。
毛主席不僅領導會員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還特別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調查研究,深入工農群眾進行社會考察。一九二〇年底,毛主席親自去萍鄉等六個縣進行社會調查,還到湖南紡織廠、火車頭修理廠、面粉廠及其他行業的工人中,開辦夜學,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組織工會,領導工人進行罷工斗爭。一九二〇年秋,毛主席在長沙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著又建立了黨的預備隊伍——社會主義青年團。毛主席早期的建黨思想和建黨活動,說明了毛主席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運動相結合的杰出的代表,是我們黨的偉大締造者。
在此前后,上海、北京、武漢、廣洲、濟南等地以及在法國、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中,也都相繼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至此,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條件已經成熟了。
在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的積極幫助下,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各地共產主義小組選派了十二名代表,代表著七十個黨員,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偉大領袖毛主席出席了大會。到會的還有董必武和何叔衡、陳潭秋、王燼美、鄧恩銘等同志。
大會討論了目前政治形勢、黨的基本任務、黨的組織原則和黨的領導機構等問題。在討論這些問題時,毛主席反對了那種主張把黨建成一個只是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搞合法斗爭的學術團體,和主張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以及拒絕革命知識分子入黨的關門主義等錯誤觀點,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原則,使“我們的黨從它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為基礎的黨”。
大會確定必須以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黨為榜祥來建立中國共產黨。大會通過了黨章,選舉了黨的中央領導機關,莊嚴地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這次大會,選舉陳獨秀為黨的總書記。陳獨秀原為北京大學教授,他不是一個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實際上是一個資產階級激進民主派。陳獨秀并沒有參加這次大會,但由于他在五四時期反對封建文化運動中,編輯《新青年》雜志的聲名,參加過建黨的籌備工作,特別是由于黨在初創時期,還缺乏經驗,因而把他選進了黨中央領導機關。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正如毛主席所說:“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從此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時代。
黨在成立以后,就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建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斗爭。革命斗爭的實踐進一步要求我們黨提出明確、具體的革命綱領,領導人民進行斗爭。
一九二二年七月,黨在上海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提出黨的最高綱領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最低綱領是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黨的二大制定了黨的綱領,批判了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思想,對中國革命有著重大意義。但是大會沒有明確提出中國民主革命應由無產階級來領導,沒有明確解決武裝斗爭和農民土地問題。
黨在二大以后,進一步加強了對工人運動的領導,從一九二二年一月香港海員大罷工起至一九二三年“二七”大罷工,掀起了全國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全國罷工達一百多次,參加的人數達三十萬以上。香港六萬多海員為了反抗英帝國主義的壓迫,一九二二年一月,舉行大罷工,經過五十六天的激烈斗爭,終于取得了勝利。在這次高潮中毛主席親自領導的安源工人運動,成了全國工人運動的一面光輝旗幟。
安源路礦是帝國主義控制下的官僚資本企業,工人在帝國主義、買辦資本家和封建把頭的壓迫下,處境悲慘,孕蓄著無限的革命力量。毛主席于一九二一年秋來到安源,下礦井,進工棚,與工人促膝談心,發動工人鬧革命。
在毛主席親切關懷下,于一九二二年二月成立了安源黨支部,同年五月一日成立了“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安源工人組織起來開始了自覺的革命斗爭。資本家為了撲滅斗爭烈火,采取威脅手段,扣發工人工資,這就更激發了工人的斗志,大罷工有一觸即發之勢。
在此斗爭形勢面前,是堅決領導工人運動還是反對、壓制、破壞工人運動,毛主席革命工運路線與陳獨秀的追隨者劉少奇的右傾投降主義工運路線展開了尖銳激烈的斗爭。
一九二二年九月,毛主席又來到安源,深入調查工人斗爭情況,精辟地分析了革命大好形勢,作出堅決領導大罷工的英明決定,并堅決主張:罷工斗爭的目的不僅是增加工資,縮短工時,重要的是通過有組織的斗爭,提高工人政治覺悟,自覺地以整個階級的徹底解放為根本任務,鼓勵工人團結一致地進行斗爭。
安源工人在“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的戰斗口號下,于九月十四日開始了大罷工。這時劉少奇對抗毛主席的革命工運路線,企圖破壞罷工斗爭。罷工爆發前,他咒罵大罷工是“挺而走險”,反對大罷工;罷工爆發后,他又扯起“文明罷工”的黑旗,三令五申地要工人“比平時更加文明”,“各歸住房,不得擾亂”,壓制大罷工;當他眼看大罷工的烈火無法撲滅時,便向資本家乞求談判,提出以“減少工作時間,改善待遇”作為“唯一的切要企圖”妄圖出賣工人階級利益。
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安源工人既不怕反動派的鎮壓,也不受大工賊的欺騙,他們英勇頑強,堅持斗爭,終于取得了罷工的偉大勝利。
安源罷工斗爭的勝利,是毛主席領導的結果,是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勝利。
在全國工人運動高潮中,一九二三年二月一日京漢鐵路工人在鄭州成立總工會,因遭到軍閥吳佩孚無理禁止,二月四日,京漢鐵路全線工人舉行罷工,七日吳佩孚在帝國主義指使下,對罷工工人進行了血腥鎮壓。結果,有四十多人慘死,三百人受傷,數十人被捕,一千多人被開除。
領導罷工的優秀共產黨員林祥謙、施洋兩同志光榮犧牲。林祥謙被捕后,軍閥威逼他下令復工,他高呼:“頭可斷,工不可復。”寧死不屈,慷慨就義,表現了共產黨員的英雄氣概。隨后各地工運都受到很大摧殘,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
但是,在轟轟烈烈的罷工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和它的先鋒隊,得到了戰斗的鍛煉和考驗,充分顯示出中國無產階級的堅強組織力量和徹底革命精神。
革命的實踐使黨逐步認識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進行革命,要戰勝強大的敵人,無產階級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取得勝利的。無產階級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階級和階層,組織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才能奪取革命的勝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