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哲學研究》1958年第5期。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由于帝國主義、買辦階級、封建統治階級依靠城市對廣大農村(實質上為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城市和農村的矛盾是對抗性的。這種矛盾得不到解決,中國勞動人民不能翻身,中國社會不能向前發展,更談不到國家的工業化。
毛澤東同志早在1927年,即深深地認識到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于是中國共產黨組織和領導廣大農民用農村包圍城市,奪取城市,解放全中國,建立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政權,實行了土地改革,解決了多年來城市和農村不可調和的矛盾。
由于城鄉、工農之間還有矛盾,黨自覺地采取了“城鄉互助”與鞏固“工農聯盟”的重大政策,不斷地克服矛盾。由于國家主動地通過工農產品的交換、工農互相支援,農村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
但由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小農經濟的發展,城鄉矛盾趨于尖銳,1956年黨在農村領導農民基本上完成農業合作化后,解決了這個矛盾。但由于城鄉之間的基本差別、工農之間的基本差別還存在,它們之間仍然存在著矛盾。根本解決這個矛盾就要根本消滅差別。
城鄉差別何在呢?主要表現為:工業的城市與農業的鄉村,由此產生了現代化工業與落后的農業,及由此產生的在文化、科學、技術上的差別和交通運輸條件上的差別。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于鞏固工農聯盟和執行工農互相支援政策,迅速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鄉村和城市的差別有所縮小。但根本差別仍然存在。這種差別,從整個社會說來,實質上反映了少數先進工業與廣大落后農業的矛盾,是工業與農業分離的矛盾,是廣大鄉村缺乏工業的問題。
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落后的農業本身不能向前發展,并且不能適應工業的發展,而工業和農業都難以很好地發展;尤其由于工業與農業的分離和鄉村缺乏工業,鄉村交通運輸條件,農民生活與居住條件以及文化、科學、技術難以改善。
實現共產主義,要求社會有高度的物質生產力和人們有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但如果不消除這個差別,在上述那樣情況下,不僅社會生產的發展受到限制,廣大農民的覺悟也難以普遍提高,那就說不到根本向共產主義過渡了。因此,為了能根本過渡到共產主義,全面實現“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就必須消滅城鄉差別。
怎樣消除城鄉差別呢?
根本消除城鄉差別,本來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由于我國的歷史條件和黨的英明的領導,這個過程將可以大大地縮短。我國在工業上是個落后的國家,現代化大城市沒有幾個,大部分農村的小城市如同鄉村一樣,也很落后。因之,所謂城鄉差別實質上就是少數大城市與廣大鄉村的差別。
廣大鄉村建設工業,沒有舊城市的束縛和障礙,而有與手工業結合的方便;而少數大城市在國家有計劃地統一安排下,也容易改造。所以我國人民一旦建設了廣大鄉村的工業并改造了現有城市,城鄉差別即基本消除。消除的辦法和過渡是怎樣的呢?
首先,實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全民辦工業。我國城鄉差別的基本問題,在于工業發展水平很低,不僅廣大鄉村缺乏工業,而城市工業發展水平也并不高。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實質在于,高速度地發展工業和發展一切社會主義事業。
為此,總路線規定:“在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條件下,工業與農業同時并舉;在集中領導,全面規劃,分工協作的條件下,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并舉,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同時并舉;”為了多快好省,黨號召“全民辦工業”。
黨的總路線和號召,適合我國實際情況,并符合我國廣大人民的迫切要求。因此,短短幾個月內在我國廣大領土上——城市和鄉村,平原與山地,軍隊和機關,居民和學校……都在舉辦工業了。這樣遍地開花地辦工業,首先使工業和農業密切結合起來,并在廣大鄉村建立了和繼續發展著各種工業。這對縮小城鄉差別起了大作用,并為將來根本消除城鄉差別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其次,是人民公社大辦工業。在“全民辦工業”的號召下,農村工業如雨后春筍很快發展起來了。但由于農業合作范圍小,力量小,舉辦多種工業和較大的工業都大大地受到了限制。人民公社的建立為生產關系的擴大和重大改革,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發生著巨大的作用。
衛星人民公社計劃就地發展工業:“首先是建立開采礦產、冶煉鋼鐵、制造滾珠軸承、加工農產品、制造農具、制造肥料、制造建筑材料、修理機器、水力發電,利用沼氣以及其他工廠和礦場”。(衛星人民公社試行簡章草稿)
各地人民公社也都因地制宜,按需要舉辦各種工業。由此可知,農村辦工業,有的為大、中工業生產服務,加速重工業發展;有的為農業生產服務,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有的為農產品加工和為農民生活服務。其中有輕工業,也有重工業。這些工業不僅是同農業完全融合為一體的工業,而且與國營工業結合,可以盡快地實現農業機械化和農業電氣化,從而根本克服落后的農業。人民公社大辦工業加速農村工業化,而農村工業化正是克服農村落后,使工農業生產密切結合的基本方法。
由于大辦工業和農業機械化與電氣化,農村迫切要求改善交通運輸條件。衛星人民公社提出:興修道路、疏浚河道,改善交通工具,安裝電話,逐步建立現代化交通網。許多公社都這樣做。從發展看,交通運條件的根本改善,必然縮小了城鄉差別。
人民公社大辦工業、工農業同時并舉,迫切要求文化、技術,因而迅速普及教育;促進農村的文化革命和技術革命,培養出“亦農亦工”有文化、有技術的新型勞動者。從此,千百年存在的農業沒有文化、技術的時代,快要成為過去,而城鄉差別從這個方面也必然由縮小到消除。
由于集體生產和集體生活的需要,人民公社“要逐步改善社員的居住條件,對全社居民點的安排和住宅的建設,做出通盤、長期的規劃,并且逐步付諸實施”。(衛星社章第二十條)由于農村工業的發展和交通條件的現代化,改善居住條件,使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完全成為可能。
許多人民公社也都在有計劃地建設現代化村莊,有的簡直叫它“共產主義莊院”。這正如恩格斯論共產主義社會情景時,贊成歐文所提議建造大公寓以代替那些房屋分散的村莊,(恩格斯:“在愛北裴特的演說”)這樣從居住條件上,也就逐漸消除城鄉的差別。
此外,由于以上情況和我國農業生產大發展,現在農村居民在物質生活條件,將很快趕上城市居民水平,從而在生活水平方面亦將縮小城鄉差別。
如上所述,我國城鄉差別的基本問題,在于“農村缺乏工業和工業發展水平低,在于工業生產與農業生產相分離”。解決這個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全民辦工業,農村工業化、現代化;而從農村方面說來,人民公社大辦工業就是消除城鄉差別的具體途徑。
從城市方面說來,應該怎樣消除城鄉差別呢?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三結合”方針,采取以下辦法:
(一)有計劃地改造現有城市工業,主要的是擴建帶有全國性的現代的必要工業,改組或遷移不適應于大城市生產的工業,如為農業服務和為農產品加工的工業;
(二)有計劃地建立新工業,主要的如恩格斯所說:在全國范圍內盡可能更本衡的分布大工業(見“反杜林論”),使之能適合于工業本身的發展,以及工業和農業的密切結合,并為一切生產和生活更好地服務。這叫做工業的合理分布,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有可能做到。
列寧所希望的:“如何合理分布俄國工業,使工業接近原料產地,并使得在從原料加工轉到以后各個程序時即轉到半制成品加工和最后制成成品時,能把勞動力的浪費減少到最低限度”。
在我國新建工業中,正在實現著。我國依據全國經濟區劃,使各大協作區、省、市、專區、縣都“能在一切最主要的原料和工業品上,能自給自足”,并形成各級大、小經濟單元。
建設農村,使農村工業化,現代化;改建城市,工業合理分布,新建立工業,使工業生產合理化,這是恩格斯所說“融合城市和鄉村的方法”(“反杜林論”),而不是把全國各地區劃分為工業區和農業區,以及生產區和消費區。我國全民辦工業的結果,必然導致農村工業與農業密切結合,再也不會存在什么“工業城市與農業鄉村”的畸形現象了。
同時,在改造城市和新建工業時,已注意到建立自己的農業基地,出產蔬菜、油類、家畜、家禽、乳類等,并在某種程度上生產自己的糧食。我國現在建設農村使農村工業化、現代化時,已注意大規模綠化改變自然面貌,而改建城市和新建工業時,也注意到大規模的園林化,以改變城市面貌。從此,城鄉面貌都逐漸基本改變,而差別即根本消除了。
工業和農業的差別是否能消除呢?
如果把工業和農業的差別歸結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這在我國已不成什么問題了。因為,我國全民辦工業,有各級國營企業,已有社營企業,國營農場為全民所有制,而人民公社雖然大都還為集體所有制,但過渡到全民所有制后,我國所有制就都成為單一的全民所有制了。所以從所有制來區別農業和工業的差別,已無任何意義了。
如果從農業和工業的生產條件和勞動條件來說,它們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因為工業生產條件和勞動條件,人們基本可以控制,而農業生產條件和勞動條件,由于更多地依靠自然因素,人們對氣候的條件還基本不能控制。這種差別的存在,從人和自然的關系來講,表現了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還沒有達到足夠的程度。這也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水平還不夠高。
我國廣大農民近一年來在黨的領導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群策群力向大自然展開了巨大的猛烈的斗爭,移山造海,興修水利,使全國耕地基本水利化,因此,已勇敢地喊出“干旱也要保證豐收”的英雄口號,并且實現了。
現在農民正向“農業生產工業化,田間管理工廠化”的方向努力,毫無疑問,今后隨著農村工業化、現代化,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和由此產生的農業生產條件,勞動條件能越來越多地加以控制,農業與工業的差別就可基本趨于消失。
可不可以設想;在寒帶和溫帶的嚴寒冬季也能進行農業生產?我認為是可以的。因為溫室、溫床已給了我們以很大的啟示。如果一畝地能產小麥五萬斤,只要有了條件為什么不可以在巨大的溫室種植小麥呢?
由此可知,消滅農業和工業的差別,實質上是科學、技術水平的問題,是社會生產力的水平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消滅了差別。善于對自然斗爭的中國人民,正在對自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針,向自然奪取勝利,并從勝利走向勝利。
農民與工人的差別,反映了城鄉差別和工業與農業的分離。在城市與鄉村差別消滅和工業與農業密切結合成為一體的趨勢下,農民和工人的差別亦必然趨于消滅。這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但在我國的情況下,這個過程也可以大大地縮短。
我國農民有長期的革命斗爭鍛煉,受過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他們雖然處于落后的農村,但他們的思想意識先進,要求革命迫切,因而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不僅奪得了革命的勝利,還要不斷地奪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
廣大農民現在由于集體生產和大協作的需要,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與生活集體化,已基本克服了數千年遺留下來的散漫、無組織與落后性。
我國工人階級即依靠偉大的農民同盟軍(事實上為中國革命主力軍)奪得了革命勝利,因而在社會主義建設戰線上也充分依靠廣大農民。這是工農聯盟的鞏固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采取以下措施以消滅工人和農民的差別:
(一)一方面農村辦工業,并向工人學習技術,使工業和農業相結合,另一方面工人幫助農村辦工業,并參加農業生產,使工人和農民相互接近;
(二)城市開展“多面手”運動,使工人精一兼多;農村開展“萬能人”運動,使農民樣樣皆通;加上黨的全民辦教育的政策和工農知識化,使工人、農民都能成為有文化的全面發展的勞動者。這個趨勢,不僅使工人能從事各種工業勞動,也可以從事農業勞動;不僅使農民能從事各種農業勞動,也可從事各種工業勞動。
由于以上措施,工人與農民的聯盟將逐漸變成一個完整的一體。正如恩格斯所說:“從事農業和工業勞動的,將是同樣的一些人,而不再是兩個不同的階級。”(見“共產主義原理”)。
城鄉差別,工業與農業的分離和工人與農民的差別,是生產關系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特殊表現;它是人類社會自然發生的結果。發生這種狀況,當時是適合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但這種狀況發展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已充分體現出許多不合理現象,而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解決這種矛盾,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才有可能。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并準備條件向共產主義過渡,即自覺地注意解決這個矛盾。根據社會生產大躍進的形勢和人民的要求,建立人民公社,是生產關系的重大改革。
這個新的生產關系加速社會主義建設,并逐漸消除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最后建成完全共產主義的生產關系。而共產主義的生產關系將推動社會不斷地前進。這是自覺地運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就能使社會飛躍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