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這個東西,在一般人看來,無非是站得高,能看清全貌。在毛主席看來,眼光則是智慧的外化,它體現在處世辦事時的先后、緩急、高低,是一個人不得不培養和掌握的“道”。
井岡山時期,有一次,毛主席帶領紅軍戰士們挑糧上山,在黃洋界一塊草坪上休息。他問戰士,站在樹下能看多遠。有的戰士回答說:“站在這里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說:“還可以看到湖南。”毛澤東接著大家的話說:“對,我們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站在井岡山,不僅要看到江西、湖南,還要看到全中國、全世界。”
毛主席認為:如果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只有當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高明。
毛主席的雄才大略,來自于他擁有先人一步、把握全局的眼光,能夠發現并利用國際大氣候,造成并控制國內小氣候,實現了干一件成一件的奇跡。
楊尚昆在《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中寫道:“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是什么?中國革命用什么方法才能取得勝利?長期以來,我們黨包括中央大多數政治局委員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毛主席首先回答了這個問題。因此,與其說是歷史選擇了毛澤東,不如說是他以深邃高明的歷史眼光把握住了歷史趨勢。
比如說抗日戰爭,從感情上、愿望上、條件上,多數中國人傾向于早點趕跑鬼子,實現和平與民族獨立,因此要速勝,越快越好。
但愿望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毛主席認為日本侵略者看似威風八面,實際上就是個膨脹的螞蟻,不用打就能被中國拖死,抗戰急不得。
毛主席反復考察、分析、比較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持久戰”的思想,描繪出抗日戰爭戰略由防御到相持最后到反攻三個階段的藍圖,告訴中國人民急不得,要有信心,要堅持到底。
事實也是這樣,日本的200多萬兵力,陷入9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地,如同泥牛入海,好比把廣東省普寧縣的人分散到全國各地,連個影子都難找,一旦被切斷交通補給線,就注定歇菜。因此,鬼子們只能控制鐵路公路等交通主干道、占領具有交通節點功能的大城市,妄圖發揮其機械化部隊的優勢,最快速度地輸送兵力,實現“三個月滅亡”。
因中國和日本相比實力相差過于懸殊,“快不得”逐漸成為有識之士的普遍共識,大家采取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策略,不斷打擊消耗日本的有生力量,最終達到了拖垮日軍的目的。
其中,毛主席對“快不得”理念貫徹最深入,1940年的百團大戰打出了中國人的志氣,卻也過早暴露了八路軍的實力,負責指揮的彭德懷就受到他不少的批評。
等趕走了日本鬼子,面臨著國民黨這個強大的對手,毛主席的眼光再次放到國內外形勢上,認為盡快解決內戰“拖不得”。
當時,蔣介石占據著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優勢和美國的持續援助,執意發動內戰。
毛主席看得更遠,盡量避免內戰的同時,又站在自衛立場對各種挑釁堅決反擊。他科學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揭露了美蔣集團的虛弱本質。他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這樣的背景下,毛主席做的第一個重大決定,就是搶占東北。毛他說說,只要我們黨的干部和部隊到了東北,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開展斗爭,就能站穩腳跟,逐步把根據地建立起來。為了爭取時間,方便趕路,甚至可以丟下武器,只要人到了東北,就會有武器的。
同時,他還詳盡指示了部隊11萬人、干部2萬人的具體路線、行動方針等,要求以最快的速度爭取和控制東北。在毛澤東的部署下,各類人員日夜兼程,或乘船渡海、或輕裝徒步,順利完成任務。
事后證明,黨在東北的勝利,形成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格局,是贏得解放戰爭最關鍵的一著妙棋。
后來陸續進行的各大戰役,也是毫不含糊,一點也不拖時間。1949年5月,美蘇法英等帝國主義還在柏林爭地盤,等解放軍已經如同天兵降臨南京城,才回過神來,如夢方醒。
1950年,美帝國主義再次發揮不要臉的特長,派第七艦隊進入臺海,而此時中國已實現了解放、完成了統一,也只好干瞪眼。
試想,如果解放戰爭稍有遲疑,拖一拖時間,等美帝國主義進入長江,那么中國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種局面了。時間不等人,中國人民要感謝蔣公跑得快,更要感謝毛主席的眼光。
鄧小平說:“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其實,沒有毛主席的眼光和智慧,中國人民可能會一直在黑暗的河流里摸,并且,不知道摸什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