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遼河下游、渤海之濱的營口縣水源人民公社,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指引下,堅定地沿著社會主義大道闊步前進,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多災貧瘠的土地上繪出了最新最美的畫圖,把一個“九河下梢,十年九澇”的鹽堿洼建設成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的魚米之鄉,成為遼寧省農業學大寨的一面紅旗。
全社水稻平均畝產已連續四年過“長江”。產量最高的一九七一年,平均畝產達到九百七十斤,比人民公社成立第一年增長兩倍多。有十一個生產大隊創造了北方水稻一季畝產超千斤的高產紀錄。
盛夏,我們來到這個被譽為“東北的江南”、“水鄉大寨”訪問,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大地平展如畫,綠油油的稻田,畦畦相連,無邊無際。一排排高壓輸電線路在田野上凌空而過,伸向遠方。排灌溝渠縱橫交錯,大小涵閘星羅棋布,機電排灌站不時發出隆隆的響聲。渠旁路旁,樹木郁郁蔥蔥,形成縱橫交織的護田林帶。
由于批林整風的深入開展,群眾的干勁足,今年的水稻長勢好于以往任何一年。男女社員們喜氣洋洋地在田野上加強管理,為奪取最好的收成做出努力。
看了這番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壯麗圖景,誰會想到二十五年前這里卻是瘡痍滿目、一片凄涼的景象呢?那時候的水源大地,在反動統治下,春天海潮頂托,咸水倒灌,夏季遼河泛濫,遍地行船。
“春天澇洼塘,夏天似海洋,秋天不打糧,冬天去逃荒,窮人賣掉兒和女,活活餓死爹和娘。”就是當年水源的自然面貌和人民苦難生活的寫照。一九四二年爆發一次大洪水,僅西長趟子一個村子,八十六戶居民就有四十多戶外出逃荒,被賣掉和當童養媳的有四十九人,被地主逼死和凍餓而死的有六十九人。
解放后,水源人民在黨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走上了農業互助合作的道路,組織起來向大自然宣戰,為征服外洪、內澇、鹽堿“三害”展開了英勇的斗爭。但是,在互助合作時期,由于小集體經營,無法統一規劃大規模的水利建設,生產條件的變化不快。一九五八年,水源人民響應毛主席關于“人民公社好”的偉大號召,在高級社的基礎上聯合辦起了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建立后,大大解放了生產力,為根治“三害”,加速水利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水源公社依靠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優越性,為征服洪水展開了英勇的斗爭,幾次組織全社的力量維修加固遼河防洪大堤,把解放初期興修的遼河大堤在原來的基礎上加高了一倍,全線增高到五米以上。從此,歷史上兇猛的遼河洪水任意肆虐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一九七一年汛期,遼河流域集中降雨,水源地區的遼河水位超過了歷史上的最高水位。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公社黨委一聲令下,立刻調集了四千多名抗洪搶險大軍上堤,大干五晝夜,把水源段長達六十六華里的防洪大堤全線加高了一米,使滾滾洪水在大堤腳下馴服地流向大海,安全地渡過了汛期。這一年遼河水位比一九四二年的洪水高出零點八六米,但是水源公社卻在空前未有的特大洪水年,奪得了空前未有的特大豐收。
水源人民在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指引下,充分發揮人民公社的優越性,在改天換地的斗爭中,并不滿足于制服“三害”,他們決心變水害為水利,千方百計地加速建設社會主義農業的發展步伐。
人民公社成立第一年,在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公社社長劉盛田的帶動下,對水源大地全面勘察之后,提出了大搞水利建設,實現河網化,建設能排能灌的綜合水利體系的宏偉規劃。這年冬天,劉盛田帶領兩千多名水利建設大軍,冒著凜冽的寒風,首先在利民河岸擺開了戰場,開始了大修利民河的戰斗。
利民河,是水源公社一條以灌為主、灌排兼用的骨干河流,橫貫半個公社。修好這條河,不僅可以保證沿岸已有的水田,得到充足的灌溉用水,而且可使東部一萬八千畝荒地變成良田,把一萬二千畝旱田改成水田。
公社化前,這條河又窄又淺,隨著兩岸水田的擴大,水越來越不夠用,上下游常常發生爭水的矛盾;遇到積水內澇時,又往往形成上游排水下游遭殃。沿岸社員迫切要求整修好這條河,解決上下游的統一排灌問題。
人民公社成立后,根據自愿互利、合理負擔的原則,由公社統一組織二十多個隊共同出工,開展社會主義大協作,上下游同心協力投入了修河戰斗。在施工的日子里,劉盛田帶頭搶錘破凍土,擔土挖泥,處處走在群眾的前頭。他一邊勞動,一邊指揮,眼睛熬紅了,身體累瘦了。大家勸他休息,他卻說:“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流點汗,脫幾層皮,掉幾斤肉,算個啥!”
人稱“大躍進隊長”的史殿鵬,干勁沖天,刨出的凍土塊,塊塊賽過小磨盤,別人兩人抬一塊,他一人扛一塊,別人肩挑兩個土籃,他挑四個,越干越有勁。在他們的帶動下,參加施工的社員個個意氣風發,斗志昂揚,白天身上一身汗,早晚身上一層霜,大干一個冬春,把長達十八華里的利民河比原來加寬了五倍,挖深了兩米,大大提高了排灌能力。接著,公社又集中優勢兵力挖修加寬加深了勞動河、老虎頭河等骨干河流,在全公社境內基本上組成了骨干河網。
河網逐步形成以后,迫切要求解決電力提水問題,以適應在低洼鹽堿地上大規模改種水田的需要。公社根據“以蓄為主,小型為主,群眾自辦為主”的方針,首先在利民河上自力更生興建小房身電力排灌站。在籌備施工的過程中,公社集中了能工巧匠、革命干部和農民技術員組成了“三結合”的水利建設隊伍,依靠集體的智慧,群策群力,進行設計和施工。在施工中,遇到技術難題,他們就召開“諸葛亮會”,大家獻計獻策,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經過二十多天的艱苦奮戰,終于把小房身排灌站建成了,八臺水泵一齊開動,使沿岸的近萬畝稻田得到了灌溉,解除了干旱的威脅。
小房身排灌站的勝利建成,大大鼓舞了全社干部和群眾自力更生建設小型電力排灌站的信心。全社掀起了群眾辦電的熱潮,依靠集體力量自力更生架設輸配電線路三百華里,達到隊隊通電。在這個基礎上,一些生產大隊也開始依靠集體力量自力更生建設小型電力排站。電力排灌的發展,大大促進了生產面貌的改變。
俗稱白草洼的紅星大隊,是全社有名的澇洼塘,過去種旱田年年受澇減產,糧食畝產只有二百來斤。一九五九和一九六〇兩年,這個大隊自力更生建設了五座小型電力排灌站!不論高地和洼地都能灌上水,不僅把原來種的二千一百畝旱田全部改種了水田,還新開荒擴種水田一千一百多畝,旱能灌,澇能排,年年高產豐收,糧食畝產比公社化前種旱田提高四倍多。
水源公社遵照毛主席關于“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教導,依靠集體經濟的力量,發展農業機械,共購買各種型號的拖拉機九十八臺,各種機引農具一百七十五臺(件),電動機三百二十五臺,變壓器二百一十二臺,水泵六十臺,載重汽車十輛,實現了翻地、耙地、抽水、脫谷、運輸機械化,為促進生產的迅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水源公社的干部和社員,鼓足干勁爭上游,自力更生創大業。他們艱苦奮斗,連續作戰,共用六百萬個工日,挖動土方三千三百萬立方米,挖修了總長八十九華里的七條骨干河流,和總長一千四百四十華里的,七百二十六條排灌干渠,建成四十八座小型電力排灌站,在全社建成了河河相通、溝渠相連、排灌自如的完整的水利體系。
依靠這些水利電力設施,根治了內澇,發展了灌溉。經過六、七年的努力,把旱田全部改成了水田,把大片荒地開成了良田,耕地面積由人民公社成立前的四萬七千多畝擴大到七萬六千多畝。糧食畝產量比人民公社成立第一年增長一倍以上。從此,水源人民實現了以水洗堿、旱澇保豐收的夙愿,再也不用為水旱、鹽堿災害發愁了。
水源人民胸懷建設社會主義的堅強信念,遵照毛主席關于“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教導,在大搞水利建設,實現旱澇保收之后,繼續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向建設高產穩產農田邁進。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發出“農業學大寨”的號召以后,擔任公社黨委書記的劉盛田,朝思暮想怎樣能把水源變大寨。這年秋天,他帶領大隊干部到和水源自然條件差不多的盤錦地區榮興農場中央屯大隊,學習修條田畝產達到八百多斤的高產經驗,受到很大啟發。
他想:大寨貧下中農大干苦干,把七溝八梁一面坡,修成水平梯田,造成海綿田,實現了高產穩產。根據水源的情況,要把高低不平、不利機耕的小塊水田建成平展展的大條田,深耕細作,徹底洗堿,準能高產穩產。
回來以后,他先在水源大隊第四隊進行試點,帶領社員修了二百多畝條田。到第二年,條田的土地一樣平,水都一樣深,苗都一樣齊,長勢特別喜人。到秋后每畝比一般稻田增產七、八十斤。公社組織社隊干部和社員在四隊召開了現場會。大家看到修條田能夠徹底洗堿提高產量,都同意把現有的水田修成條田。
于是,公社黨委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向全社提出了認真落實農業“八字憲法”,狠抓“土”字,把全社七萬多畝高洼不平的水田建成平整如鏡,每隔三十米修一條排灌溝渠,形成筆直方正的大條田,徹底根治鹽堿的規劃。
一九六五年秋天開始,一個大規模平整土地、修建條田的群眾運動在全社展開了。水源大隊一馬當先,大干一秋,平整了四千四百多畝土地,修成了兩千八百多畝地平如鏡、溝渠等距、排灌暢通的標準條田。為全社樹立了榜樣。在水源大隊的帶動下,全社這一年共修條田一萬畝。
修條田土地要徹底平整,農田、溝渠要重新安排。斗爭的實踐,使水源的干部和社員深刻認識到,學大寨,平整土地,搞條田建設,不僅是一場改天換地的偉大斗爭,也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偉大斗爭。
在深入開展農業學大寨,大搞條田建設的過程中,他們以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為綱,深入批判資產階級,批判修正主義路線,批判懦夫懶漢的世界觀,認真落實黨的各項社會主義政策,大大提高了廣大群眾大干苦干,加速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
革命高潮促進了生產高潮。一九七〇年秋到一九七一年冬,一年多的時間,全社就新修條田五萬畝,等于前幾年所修條田的兩倍,使全社七萬六千多畝耕地基本上實現了條田化。這個公社的新光大隊,是全社土地鹽堿化最重的一個大隊,過去水稻畝產只有二、三百斤。
他們在多年的生產實踐中,除以水洗堿、修條田深溝滲堿外,還總結推廣了以肥改堿,以土壓堿,以品種抗堿等一整套綜合性的增產措施,每年在鹽堿地上大量增施農家肥,墊黑土,實行稻草還田,增加土壤肥沃土層,選用抗堿的水稻優良品種等,使水稻畝產提高到一千多斤。
他們治堿改土的科學種田經驗,推動了全社科學種田的發展。全社的養豬積肥有了很大發展,今年全社有百分之五十的耕地,每畝施農家肥達到七千多斤,并全面推廣了水稻優良品種。由于條田化和科學種田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實現農業高產穩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水源公社在社會主義大道上飛躍前進,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糧食平均畝產從一九六二年以來,連年超《綱要》、過“黃河”、跨“長江”,已由解放初期二百多斤提高到九百七十斤。公社化后,集體植樹造林三千五百畝,集體養魚水面達到一千畝,集體和社員養豬發展到二萬八千頭。公共積累達到一千二百萬元,集體儲備糧達到一千多萬斤。這個公社的集體經濟不斷鞏固壯大,為國家提供的商品糧越來越多。十五年來,共為國家提供商品糧三億四千多萬斤。去年向國家交售的商品糧,比人民公社成立前的一九五七年糧食總產量還多一千九百多萬斤。
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社員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思想不斷增長,精神面貌發生了越來越深刻的變化。水源公社的干部和社員常說:“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他們不僅努力搞好本社本隊的生產,而且把積極幫助兄弟社隊搞好生產,看作是自己應盡的義務。
全社每年都派出四、五十名技術人員到全省各地新水稻區去幫助生產,每年都拿出二百多萬斤優良稻種支援外地提高水稻生產,力爭對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一九七二年春天,毗鄰的旗口公社新立東大隊計劃把旱田改種水田,但他們不懂種水稻的技術。水源公社知道后,特意派擅長種水稻的朝鮮族公社黨委委員金尚坤帶領五名社員去具體幫助。
春耕階段,新立東大隊的建站修渠任務正進入緊張階段,騰不出勞力來翻地、耙地,眼看有耽誤插秧的危險。水源公社聞訊又派去二百名社員,帶上四臺拖拉機,幫助翻、耙和平整土地,插完秧才回來。這一年,新立東大隊改種的二千五百畝水田獲得了好收成,畝產比原來種旱田提高了一倍。
新華社通訊員
新華社記者
(一九七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新華社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