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推行的是一條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法家的政治路線。他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者韓非,非常崇拜。韓非在總結了早期儒法兩家斗爭的歷史經驗后,寫下了數十篇理論著作,對儒家的復古倒退思想給予了有力的批判和無情的揭露,并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領域里,提出了一系列加強地主階級專政的理論。秦始皇在看到韓非的著作以后,非常贊賞他的理論,感嘆地說道:“我能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共議國家大事,雖死也不感到遺憾”。秦始皇在他執政期間,勇敢地實踐了法家的思想理論。他用武力鎮壓了呂、嫪的奴隸主復辟集團,又采用了“焚書坑儒”的專政措施,強化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摧毀了儒家在思想文化領域中非難地主階級政治,攻擊秦始皇政策的一塊重要陣地“私學”。秦始皇還根據韓非的“刑過不避大夫,嘗善不遺匹夫”的“法治”原則,實行了“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的政策,罷免和處罰了那些破壞統一,損害“法治”的舊貴族和孔孟之徒,大量起用有功于新興地主階級的法家人物。他還根據韓非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權制思想,把有礙于國家統一、文化交流、思想溝通、經濟發展的法律、文字、車軌,度量衡等統一一致,重新頒布。他的這一系列措施,都使得封建的經濟得以發展,思想文化充分交流,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復辟勢力,鞏固和加強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為了保證新興的封建制在全國貫徹執行,防止奴隸主貴族的復辟活動,他曾先后五次巡視全國,特別是到孔丘流毒最深的齊魯地區和新開發的邊遠地方。他到處刻石銘志,批判各國“法先王”,搞割據的反動性,宣傳新興封建制的優越性和統一封建國家的重要意義。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主張革新,反對復古,為新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大喊大叫,制造革命輿論。
秦始皇要推行他“法治”的政治路線,必須要有相應的組織路線去保證它。所以秦始皇在選擇官吏方面,同樣是根據“法治”的原則,“以法擇人”,“因能授官”,執行“任人唯賢”的組織路線。他重用法家李斯,起任兵家尉繚。李斯是楚國上蔡人,是著名法家荀況的學生。他的“結束諸侯分裂割據,建立統一的封建專制”的戰略思想,得到了秦始皇的重視。秦始皇任命他當“長史”,主管秦國官府文書,把他留在身邊,共議國家大事。秦始皇曾根據他的意見,下“焚書令”,坑反動儒生,取締“私學”,根據他的建議,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法律,統一車軌,統一度量衡,部署了統一中國的戰爭。秦始皇還根據他的要求,取消了“逐客令”, 打擊儒家,重用法家。總之,李斯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和重要謀士,他始終和秦始皇站在一邊,頂住了一股又一股的復辟逆流。在秦始皇所建立的豐功偉績中,無處不滲透著法家李斯的鮮血和汗水。
尉繚是魏國人,是李悝一派的法治家,精通兵法,對戰略戰術也頗有研究。他認為“秦國的國力這樣強盛,完全有條件統一全國”。他到咸陽后,向秦始皇提出了統一全國的建議和各個擊破策略。秦始皇贊賞他統一中國的方略,重任他為秦國國尉。讓他統管秦國軍事,部署統一中國的戰爭,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尉繚的法家思想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運用。他用強大的政治攻勢,各個擊破的策略和“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粉碎六國諸侯的“合縱”政策,集中優勢兵力,一個一個的攻破了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戰爭。 李斯和尉繚是秦始皇“任人唯賢”組織路線的典型,當然秦始皇任人唯賢還決不止這些。秦始皇正確的組織路線還表現在他的“論功行賞”政策。他對犯有錯誤的官吏和將領,不是一刀砍死,而是繼續任用他們,給他們以立功補過的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由于秦始皇是執行了正確的“法治”路線和任人唯賢的組織路線,所以在短短十年中就結束了幾百年來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建立了疆域遼闊,各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統治中國近二千年的奴隸制度從此結束了,封建制在全國得到了確立。這是歷史的進步,也是法家思想的勝利。
我們再來看看秦王朝時期的經濟政策,秦國在秦孝公期間,由于商鞅的變法措施,使秦國國力很快就強盛起來。但是,商鞅死后,奴隸主復辟勢力抬頭,秦國的封建經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摧殘。秦始皇繼位后,他繼續了商鞅的“重農抑商”政策,使秦國的經濟力量得到了恢復。 特別是在秦始皇鏟除了呂、嫪復辟集團后,國內的復辟勢力基本上被平息下來了。這時六國貴族極端害怕秦始皇對他們發動戰爭,統一天下。韓國就派了一個水利工程人員鄭國,去秦做間諜工作,慫恿秦國修筑了一條從涇水到洛水的渠道。這條渠道要打通仲山和北山,工程量極為浩大,但渠道修成后對關中一帶的水利灌溉極有利。韓國的統治者妄圖通過這一措施,拖住秦國,使之不能發兵統一六國。這一陰謀敗露后,秦國立即抓住了鄭國,準備處死。鄭國交待了自己的間諜罪行,并表示愿意繼續為秦國效勞。他說:“我到秦國,是韓國派來的。這個計謀只能延長韓國統治者的幾年壽命。但是,如果把這條渠修好了,對秦國世世代代都有好處。”這時正好秦始皇下令取消“逐客令”。秦始皇認為,分別不同情況使用六國的人材辦事,對秦國也是有利的,于是他命令鄭國把這條渠道修筑完工。
鄭國設計的這條渠道,全長三百余里。完工后,引注淤泥濁水灌溉鹽堿地,改良了四萬多頃土地,使關中一帶成為旱澇保收的富饒地區和秦國的大糧倉。由此秦國更加富強,為秦國統一六國提供了有利條件。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就命名這條渠道為“鄭國渠”。 還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軍向嶺南的廣東、廣西地區進伐。由于山高安嶺峻交通不便,運輸困難,統一嶺南的戰爭經過三年之久,尚未結束,進展十分緩慢。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親臨前線視察,他從統一中國和發展水利的大計出發,命令開鑿靈渠,并指示秦軍參加這一工程。靈渠鑿成后,不僅解決了秦軍運兵、運糧的困難,使秦始皇的統一戰爭勝利完成,而且便利了農田的水利灌溉。同時,由于溝通了長江和珠江,還擴大了我國的內河航行,促進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由于原來的齊、楚、韓、趙、魏等各國,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六國的宗族勢力和奴隸主復辟活動也各不相同,面對這些情況,采取什么政策,這是關系著新興的地主階級中央集權國家能否鞏固的大事。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那一年,秦始皇采取果斷的革命措施,將各國的大奴隸主貴族,大商人十二萬戶統統遷到國都咸陽。這就在政治上割斷了他們和當地宗族勢力的聯系,在經濟上剝奪了他們過去的食邑。同時把這些人放在中央政府的直接監視下,防止了他們興風作浪,何機復辟的可能。這對奴隸主復辟勢力是個沉重的打擊。
秦始皇還在這一年向全國頒布了“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命令全國的地主和自耕農向政府登記占有土地的數量,交納賦稅,政府就承認他們的土地所有權。這一重農強本的措施,為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權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秦始皇在重農強本的同時,還堅決地打擊了投機倒把的商人。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把有罪的官吏、商人趕到邊遠的兩廣一帶。這就使他們不能再憑借著他們的經濟上的實力,賤買貴賣,興風作浪,破壞農業生產和國家官稅政策。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還用移民政策開發邊遠地帶,把封建制的生產關系,思想文化輸送到邊區,盡可能的縮小全國各地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方面的差距。促使了邊區封建制經濟的發展,鞏固了邊區地主階級的統治,由于邊區政治經濟的發展,反過來也有利于鞏固了秦王朝的統治地位。
再來看看“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積極開展“遠交近攻”的外交路線,派出姚賈等人出使六國,破壞“合縱”,使秦國在很短的時間里就完成了統一六國的事業。當時六國諸侯,眼見秦國日益強大,擔心遲早要被秦所滅,于是就聯合起來,對付秦國。這就是六國的“合縱”政策。盡管秦國當時在經濟上、軍事上都遠遠超過了六國中的任何一個國家。但是,秦國要對付六國聯合起來的勢力,那還是不行的。于是秦始皇奉行了法家路線,積極開展“遠交近攻”的方針,先把離秦較遠的國家穩定住,使它不能參戰,破壞他們聯合,然后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這一策略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是卓有成效的。
在秦始皇完成統一六國的戰爭之后,為了防止我國北方境內的匈奴族奴隸主貴族的騷擾破壞,秦始皇又令大將蒙恬發兵三十萬于公元前215年、214年兩次擊敗匈奴入侵,又于公元前213年下令動員軍隊和農民開始修筑長城。把原來七國的維護性長城連接起來,成為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長達一萬華里以上的舉世聞名的長城。長城的筑成,有力地防止匈奴貴族的入侵,對保障中原封建經濟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但是,漢代以后的歷代反動統治者,為了維護他們的反動統治,尊儒反法,竟然把戰國時期齊國人杞梁戰死后,其妻哭城一事移花接木,編造了“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反動故事,廣泛流傳,以此來攻擊秦始皇。
由秦始皇開創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隨著秦始皇的死去,也在短短三年中滅亡了。秦王朝到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什么?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人站在不同階級的立場上,懷著不同的政治目的進行了探討,作出了各式各樣的答案。 歷來的尊孔反法派,歷代的反動統治者都拼命攻擊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認為秦二世而亡是由于秦始皇實行“暴政” 的結果,事實果真是如此嗎?不是的。只要我們簡單回顧一下秦朝滅亡的歷史,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用階級斗爭的觀點加以分析,答案是明明白白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專政措施,鎮壓了一批反動儒生,加強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但是,他對奴隸主復辟勢力的專政是不夠徹底的,這是由于秦始皇是地主階級的政治家,他的階級立場和階級利益局限了他,使他不可能有徹底的革命性。在漏網的一批反動儒生中,趙高是最危險的一個。奴隸主貴族的政治代表趙高采用反革命兩面派的政治手腕鉆進了秦王朝的心臟,這就為秦王朝的跨臺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趙高是趙國奴隸主貴族的后代,他的父母都因犯法被秦處以重刑,他本人也差一點因反對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而被處死。這個沒落奴隸主階級的陰謀家、野心家懷著“痛其國為秦所滅,誓欲報。乃自宮以進”。后來秦始皇看他能說會道,又重用了他。從此,陰險毒辣的趙高改變了策略,騙取了秦始皇的信任,以至后來讓他掌管皇帝的印璽和起草機要文件。這樣就有可能使趙高在秦始皇病危,發動反革命政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視到沙丘時,因病重曾令趙高起草命令,要太子扶蘇趕快從前線回來準備后事。但是,命令還沒有發出,秦始皇就死了。趙高憑著他掌管的皇帝的印璽,進行了一系列陰謀活動,策劃了反革命政變。當時,唯一能夠揭露和抵制他的,只有丞相李斯,但這時李斯卻表現了不可原諒的妥脅和動搖,使趙高的篡權成功。
趙高篡權后,立即露出了他復辟奴隸制的兇相。他尊儒反法,從根本上改變了秦始皇所推行的法家路線,實行“收舉余民,賤者貴之,貧者富之”的政策,把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重新扶植起來。他把秦始皇時期的罪犯從監獄里放了出來,把法家人物斬盡殺絕,把曾幫助過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文臣武將一網打盡,無一幸免,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被迫自殺,李斯也遭到了腰斬和“夷三族”的慘禍。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子女也遭殘害。咸陽城內尸骨如山,血流成河。趙高在實行了血腥的反革命報復后,終于達到了“殺秦子孫而亡其天下”的罪惡目的。
我們從趙高的政變可以清楚地看到,秦王朝建立后,奴隸主復辟和地主階級反復辟的斗爭是極其尖銳的,十分激烈的。趙高政變的得逞告訴我們:第一,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不徹底的,以至留下了趙高這個后患。(革命階級對于反革命分子的鎮壓要堅決徹底,絕不能手軟。)地主階級要取得反復辟斗爭的勝利,就必須執行一條法家的路線,堅決反對儒家的路線,否則就有出現復辟和倒退的危險。第二,從秦始皇統一中國,經過趙高的反革命政變的教訓中,還可以認識到:從歷史的全過程來看,新制度終究要代替舊制度,即使反動派復辟的陰謀一時得逞,那也只是短命的,暫時的。趙高政變,不到三年就很快垮臺了。這說明,歷史的車輪是不能倒轉的。新的社會制度必然會在斗爭中取得勝利,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