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鄉村振興要眼里有農民/001
總 論 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
第一節 鄉村振興:戰略本質與實踐誤區 /003
一、三個角度:解讀鄉村振興的戰略本質/004
二、三個誤區:審視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011
三、五項工作:實現鄉村振興需要關注的重點/014
結語:鄉村振興不同階段應遵循不同規律/017
第二節 共同富裕:不平衡現狀與現代化未來 /019
一、發展不平衡現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020
二、中國式現代化未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025
結語: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工作切不能用靜態思維/030
第一章 城鄉差距和城鄉差異——調整偏差,推動中國崛起
第一節 城鄉差距:主流意見和建議偏差 /035
一、主流意見:中國城鄉差距的現狀判斷和對策支招/036
二、討論基礎:誰是農民及如何理解農民的收入/037
三、“三農”政策:不理解城鄉差距實質易導致政策建議偏差/041
結語:合理的城鄉差距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動力/045
第二節 城鄉關系變動:從索取型、保護型到一體化 /047
一、中國城鄉:關系階段劃分與二元結構/047
二、小農農業: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與三輪驅動的中國式現代化/052
三、城鄉一體化:前提、核心及不同階段/055
結語:新的城鄉關系將最終建立/057
第三節 城鄉差異:中國可以快速崛起的秘密 /060
一、實現共同富裕必須縮小三大差距/060
二、城鄉差異:反映了中國城鄉的辯證關系/068
三、發展極和穩定器:通過城鄉差異支持農村發展/072
結語:縮小城鄉差距,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076
第二章 全國市場和區域差異——中國鄉村的不同走向
第一節 三大全國性市場:推動農村融入全國體系 /081
一、全國性農產品市場:小農戶是生產主體/082
二、全國性勞動力市場:增加農戶家庭獲利機會/084
三、全國性婚姻市場:性別資源跨省區定向流動/086
四、三大全國性市場的聯系及對鄉村秩序的影響/089
結語:中國原有鄉村秩序面臨挑戰/092
第二節 區域差異:透析中國城市化的未來 /093
一、沿海+中西部:當前中國經濟格局與城市格局 /093
二、一手規劃、一手防范:縣域經濟與中國城市化/098
三、人的現代化:區域差異與共同富裕的根本/101
四、一個討論:關于農村的產業興旺/103
結語:通過不平衡達到高水平的平衡/105
第三節 三大經濟地帶:農戶收入機制的區域差異 /107
一、三大經濟地帶與農民收入區域差異/107
二、半市場中心地帶的農民與農業/111
三、三個例外:經濟帶內的特殊情況/114
結語:農民富裕程度與所處地帶密切相關/116
第四節 核心與邊緣:中國區域差異中的文化 /118
一、文化區域差異的兩個樣本:陜南秦嶺和滇東南農村/118
二、文化核心區與邊緣區:儒家基因與自由基因/120
三、村莊社會結構與社會分層角度的區域差異/125
四、城市化與市場經濟的拉平作用/126
結語:真正理解區域差異才能更精準理解中國鄉村/127
第三章 縣域經濟——戰略支點抑或過渡階段
第一節 中西部縣域:大城市的 “腳”還是鄉村的 “腦” /131
一、中西部縣域經濟,需要服從農業邏輯/132
二、縣域城鎮化:順應農民進城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135
三、縣域治理:以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為核心/139
四、縣鄉村體制:穩健、簡約,消極行政/142
結語:中西部縣域經濟發展和治理本質是農村的/143
第二節 強縣改革:偏離縣域經濟定位的擴權賦能 /145
一、郡縣治、天下安?擴權強縣的依據難以成立/146
二、擴權強縣,不能一刀切/148
三、中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邏輯/152
四、三個層次:未來中國區域經濟的布局/148
結語:未來中國經濟區域格局設想/163
第三節 縣城安居:農民進城與縣域城市化的風險 /166
一、三個原因:戶籍城市化率緣何低于實際城市化率/166
二、買房并非安居,農民進城必須有就業/167
三、返鄉種田——農民進城留下的后手/169
四、農民上樓不等于農民城市化/171
結語:鄉村振興戰略的近期重點在于保底/172
第四節 農村宅基地:是否堪當拉動鄉村振興重任 /174
一、農村宅基地,真的是“沉睡”資本嗎 /174
二、宅基地入市,并沒有創造財富/176
三、三重困境:以宅基地籌措鄉村振興資源難以實現/178
結語: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財富/181
第四章 鄉村養老——如何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
第一節 未富先老——超齡農民工路在何方 /185
一、清退令:保護還是傷害超齡農民工/186
二、農民超齡還打工的三大原因/187
三、誰為超齡農民工養老/188
四、保留農民工自由返鄉的空間/190
結語:從戰略角度解決農民工的養老保障難題/191
第二節 多元福利觀:“低消費、高福利”何以可能 /193
一、留守老年人的多元福利觀/194
二、圍繞多元福利觀,調整鄉村振興戰略重點/199
結語:鄉村振興應為農村留守者服務/201
第三節 實踐與應對:農村養老模式新探索 /202
一、三種機構類型:宜豐縣機構養老探索/204
二、互助養老和家庭養老/208
三、農村養老實踐的幾個辯證關系/210
結語:農村互助養老具有五大優勢/215
第四節 村社互助:積極應對農村老齡化 /218
一、應對農村老齡化的中國思路和智慧/219
二、初級階段的村社互助養老/222
三、高級階段的村社互助養老/235
結語:村社互助養老,為應對老齡化提供戰略性選擇/237
序 言
鄉村振興要眼里有農民
賀雪峰
一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三農”之首為農民,鄉村振興必須要將服務農民放在首位,任何脫離了服務農民的“三農”工作都是要不得的。
之所以說鄉村振興首先要服務于農民,是因為農民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最大的弱勢群體,他們缺少社會資本,正在艱難進城。過去20多年以及未來20年是中國城市化最快的階段,也是市場進一步深化的階段。2000年中國城市化率只有36%,目前中國城市化率已達65%,未來中國城市化率可能要達到80%。城市化也就是農民進城變成城市市民,農民從農業農村進入更加市場化、擁有更多機會也涌動更大風險的城市二、三產業的過程。
農民進城通常不是一家人一次性搬到城市居住,而是家庭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先進城。留守農村的父母務農,年輕子女在城市務工,全家一起努力,最終獲得在城市安居的條件。問題是,農民進城并不總是成功的,在很長一個時期,很可能農戶家庭年輕子女在城市務工,年老父母還得留村務農;經濟繁榮時期進城,經濟下行時返鄉。即使已經在城市安居的農民也可能經不住風險,所以還愿意保留農村的退路。進城農民仍然是脆弱的,他們很清醒和理性,要為自己保留農村退路。
當然,并非所有進城農民都是弱勢群體,也有越來越多進城農民融入城市,在城市有了穩定就業與收入。他們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主體性力量,也成為城市化和市場化的主體。他們積極參與了現代化、城市化與市場化,并從中獲取了各種機會、各種成功。這部分人是農民中的強勢群體,他們從8億戶籍農民中脫穎而出,將命運掌握在了自己手中。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斷推進,有越來越多進城農民可以在城市體面安居,成為新市民。他們逐步讓渡之前在農村的獲利機會,從而緩解了農村緊張的人地關系,留守農村的農民獲得這些機會,就可以擴大經營規模、增加收入。
留守農村的農民主要有兩個群體。一是缺少城市就業機會的老年人,他們有承包地、有宅基地、有住房。村莊集體經濟的特征、村莊熟人社會傳統,以及仍然保留的自然經濟,使具有勞動能力的留守老年人不僅可以解決溫飽問題,而且可以有豐富的生命主體性實踐,這同漂泊流浪在城市不可同日而語。二是不愿或不能進城的青壯年夫妻,他們通過獲取進城農民讓渡出來的獲利機會而增加收入。進城農民越多就可以讓渡出越多獲利機會,也就為留守農村的青壯年夫妻提供了越多擴大經營規模、增加副業收入的可能。留守農村的青壯年甚至可以在保持家庭生活完整的同時,獲得不低于外出務工的收入,成為農村的新“中農”,成為“中堅農民”。從村莊社會結構上講,他們是村莊的中堅力量,從村級治理來看,他們是村組干部的最好來源,是村級治理中的積極分子。正是留守老人和“中堅農民”,耕種了全國90%的耕地。這個結構是一種自生自發出來的極具生命力的穩定結構。
再過20年,絕大多數進城農民都有能力在城市體面安居,讓渡出的農村獲利機會會為仍然留村的農民提供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條件。隨著中國跨過中等收入階段,城市現代化優先取得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跟進,中國將進入現代化的高級階段,“強富美”的新農村終將到來。
二
問題是現階段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農民深度參與市場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財富,打下了扎實基礎。為農民提供無差異的市場機會,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與保護。市場體系機會多風險也大,農民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最大的弱勢群體,進城可能失敗的農民與仍然留守農村的農民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則是農民中的弱勢群體,需要有基本保障和最后退路。因此,當前時期鄉村振興的主要目標應是將有限的國家資源用于為農民提供底線式的保障與服務;當前比較重要的事情,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小農戶社會化服務、互助養老服務等,都是基礎性、底線式的;當前鄉村振興的目標也不是要將農村和農業建設成為比城市更美、機會更多、更能成功的地方。
簡單地說,鄉村振興實踐和“三農”工作重點是要服務于農民,政策設計、財政支持都要向農民傾斜;這種服務更多是底線式的,卻極為重要;這個底線要逐步提高,卻絕對不可能高到比城市更高。
以此來反觀當前鄉村振興實踐和“三農”工作,很多地方值得討論和商榷。例如,某些地區將鄉村振興等同于美麗鄉村建設,投入巨額財政資金打造無法復制的“強富美”示范村;部分地方政府不顧當前小農戶農業的實際,片面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推進現代農業;個別政策研究者不顧實際推崇農村生產要素進一步市場化,推崇農民土地入市,鼓勵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實質則切斷進城農民與農村的血肉聯系;一些地區盲目經營縣城,鼓勵農民耗盡積蓄到縣城買房卻并無就業,等等。
本書從鄉村的視角比較系統地討論了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戰略,指出了目前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偏差,以及在當前階段為何、如何為農民提供服務。希望本書的出版有助于推進對當前“三農”工作的認識,深化鄉村振興實踐。
是為序。
2023年9月5日晚于廬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