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煤礦工人是中國共產黨所堅定依靠的重要力量。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許多革命先烈及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都曾與煤礦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積淀形成煤礦的紅色傳統和紅色記憶。
為此,煤炭史志專家吳曉煜先生認真搜集整理資料,嚴謹訂正史實,精心寫成系列文章。讓我們銘記歷史!致敬先烈!讓先輩的精神在百里煤海發揚光大!
在黨的創始人和一大代表中,對煤礦工人談論最多、最深刻的,當屬毛澤東。
毛澤東1943年在延安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
現從有關文獻資料中,將毛澤東關于煤礦工人的論述摘錄于此,不予評論,謹供參考。
★煤礦工人“受壓迫太深”。1921年,毛澤東對他的弟弟毛澤民說:“這里(按,安源煤礦)的工人受壓迫太深。三十個人通常要挖五十個人的煤。累死累活不說,井下還沒有安全保證。巷道坍塌和瓦斯爆炸時有發生,礦工受盡奴役,……”。
——見《毛澤民傳》(華齡出版社,1994年7月)
★“他們特別能戰斗”。在1925年12月1日,毛澤東寫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這篇著名文章中,在分析工業無產階級狀況時,他指出:“工業無產階級……是中國新的生產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做了革命運動的領導力量。”“我們看四年以來的罷工運動,如……開灤和焦作罷工……所表現的力量,就可知工業無產階級在中國革命中所處地位的重要。”
毛澤東進一步分析了“他們所以能如此”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集中”“第二個原因是經濟地位低下。他們失了生產手段,剩下兩手,絕了發財的望,又受著帝國主義、軍閥、資產階級的極殘酷的待遇,所以他們特別能戰斗。”
——見《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毛澤東1924年在上海
★“亟盼”“安源工人來此”。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之后,紅軍急需補充兵員,以提高紅軍的戰斗力。1928年11月,毛澤東在代表中共紅四軍前委起草的給中共中央的報告,即《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寫道:“湖南省委答應送安源工人來此,亟盼實行。”這是毛澤東對煤礦工人特別能戰斗精神的又一次肯定。
——見《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安源工人“階級覺悟很高”。 1930年10月,紅軍成立了特務隊,以加強警衛工作。安源工人出身的吳烈,開始任排長,不久任隊長。毛澤東總書記、朱德總司令等領導對這支警衛隊十分重視。一天,毛澤東與朱德到特務隊駐地看望大家。毛澤東問隊長吳烈叫什么名字,多大了?毛澤東又說“聽口音好像是江西人吧!參加革命前在家做什么?”當毛澤東得知吳烈是安源煤礦工人,就說“萍鄉、安源路礦我去過多次,那里的工人生活苦得很哪。可階級覺悟很高,罷工運動對全國的工人影響是很大的!”最后,毛澤東對大家說:“我們既然參加了革命,就要和國民黨反動派斗爭到底,直到革命勝利,打出一個窮人當家做主的新中國來!”
——見《崢嶸歲月》(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應該向煤炭工人學習!”1936年8月,組織上決定調在紅軍大學學習的童小鵬(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到中央二局工作。他有些想不通,要求留在學校學習。于是毛澤東找童談話。毛澤東耐心地對他講:“組織分配了一項工作,不能隨便不做。如果大家都這樣,那不是連仗也打不成了嗎”。毛澤東又說:“我們不是在瓦窯堡住過嗎?瓦窯堡的煤炭都是煤炭工人從那黑乎乎的坑道里,一鎬一鎬地挖,又一筐一筐地背出來的。如果煤炭工人都怕苦怕累,不去挖煤,那么陜北老鄉煮飯、燒炕就很困難了;若是全國煤炭工人不挖煤,那么輪船、火車、工廠都開不起來呦!……應該懂得這些道理嘛!”毛澤東又加重了語氣說:“應該向煤炭工人學習”!
——見《毛主席教導我“應該向煤炭工人學習”》(《工人日報》,1981年6月27日)。
★“一去煤礦,和工人打交道,……才有些明白”。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會議召開后不久,毛澤東請剛當選為國防委員會委員的鄭洞國(原國民黨東北“剿總”副司令)等人吃飯。毛澤東對他說,“我們還是老鄉啊。”又問:“你知道安源嗎?”。鄭答:“安源,安源煤礦?知道呀,但我從來沒去過。”毛澤東對他說:“我是民國十年到的安源。當時我已接受了馬列主義,總認為自己已經是個革命者了。可哪知道一去煤礦,和工人打交道,工人不買賬。因為我還是那一副學生腔、先生樣,工人不買你的賬。我們也不知道怎樣做工作,現在想起來真有意思,那時我成天在鐵道上轉來轉去。”“后來想了很長時間才明白過來,思想立場還沒轉變過來嘛!”“立場轉變了,才意識到我們要自覺放下架子,拜工人為師。也真是靈哩,后來我們和工人一起聊天談心,工人同志才慢慢和我們接近起來,心里的話才愿意和我們講,……”。
——見《我的戎馬生涯——鄭洞國回憶錄》(團結出版社,1992年1月)。
★“可惜他們英年早逝啊”。1968年10月,肖勁光在參加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期間,去看望毛澤東主席。在了解了肖勁光的工作生活情況后,毛澤東問道:“勁光,你哪年去的安源?”肖答:“我到安源的時候,大約是1924年的秋末或初冬。”“我們在蘇聯東方大學學習的同志陸續響應中央的召喚,提前回國,黨組織分配我到湖南工作。不久……我到了安源路礦工會工作,……到安源從事工人運動。”
毛澤東又問:“你認不認識朱少連、黃靜源他們?”肖答“認識呀,我去安源的時候,他們都在呀。”
這時,毛澤東面帶憂傷地說:“多好的同志,可惜他們英年早逝啊!”
——見《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在安源的故事》(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6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