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能夠被稱之為經典的著作,都不僅屬于生產它的那個國家,也必然還屬于世界各個國家;都不僅屬于生產它的那個時代,也必然還屬于它之后的新的時代。馬克思、恩格斯1848年寫就的《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無疑是真正的經典,它解釋了世界,也改變了世界,它激活了時代,也跨越了時代。
時空轉換,物轉星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讀者,該如何直面、走進、融入這部真正的經典?我們應該從這部經典中讀出什么來、能讀出什么來、如何讀出來?這并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它涉及到我們如何與偉大的思想家對話,涉及到我們如何讓經典文本回應新的時代?
一
要讀多少遍才能讀懂《宣言》?
在看到毛澤東讀《宣言》讀了不下一百遍時,說實在的,我心里的第一反應是“不至于吧”。原因之一是我對寫作者本人的懷疑,當時30歲和28歲的兩個小伙子能寫出多么偉大的巨著?能值得中國的偉大人物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原因之二是總覺得相對于兩人其他的作品,比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等,《宣言》算是通俗讀物了,讀懂并不難。
隨著閱讀書目的增多和人生閱歷的豐富,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遠遠低估了這本不算多厚的著作。《宣言》就像永遠挖不完的思想的寶藏,你隨時可以挖出一些,努力會挖得更多,當你自己感覺挖得差不多的時候,又會發現更深的地方還有很多可以去挖。當我以為《宣言》只有階級問題的時候,我又發現了等級、階層的問題,當我以為只有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時候,我又發現了中產階級的問題,當我以為只有階級斗爭、革命的問題,我又發現了還有自由、民主的問題……
我以為已經了如指掌了,任何解讀也難出乎我左右了,但當我看到一些學習者、思考者、解讀者提供的新的視角、新的觀點、新的暢想時,我又不得不感嘆下“自愧不如”。《宣言》似乎有種神奇的魔力,讓你越走近它,越覺得它是神秘的;它總是給我們留下一串鑰匙,讓我們打開一重、兩重門,卻發現里面還有千重門;它總是給我們打開一扇、兩扇窗,讓我們自己去發現、去打開更多的窗。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那得要看什么書?在讀《宣言》百遍后,我們還會自我懷疑,我真讀懂它了嗎?完全把握其真意了嗎?會不會又漏掉了什么?我們離思想家是有差距的,我們總喜歡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早就已經讀懂了他們,但這種自以為是、這種已經讀懂往往會經過一次又一次。真心勸一下那些讀了幾句、幾遍就放棄的人,就認為《宣言》沒有多少見解、沒有多少新意、已經過時的讀者重新拾起來,再一次挖出思想的寶藏,感受理論的神奇。
二
是政治文本而不是學術著作?
《宣言》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的黨綱,是共產黨人公開說明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圖的文獻,它首先是政治宣言、革命宣言,具有鮮明的政治性、革命性色彩。
馬克思、恩格斯把“宣言體”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邏輯架構清晰,論斷鏗鏘有力,語言簡潔明快,加上很多膾炙人口、戰斗力十足的名句——“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宣言》確實容易激發受到剝削壓迫、受到不公平對待的人們的斗志,讓他們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革命中,為爭取自身權益而斗爭。這也是它能從理論變成實踐、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原因之所在。
但也正因為此,今天的讀者難免產生的困惑是,讀《宣言》難道就是要重溫一下革命的激情,懷念下歷史的激情,提醒這個時代的人們不能忘記它的神奇嗎?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低估了《宣言》的思想厚重性、理論嚴謹性,我們也就低估了作為思想家的馬克思、恩格斯。
革命家的馬克思、恩格斯與思想家的馬克思、恩格斯是統一的。作為思想家的馬克思、恩格斯看清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堅信人類社會發展的走向,確定推動社會變革的積極力量,才會成為那個時代的革命家,才會寫出經久不衰的《宣言》——作為政治宣言又作為學術作品的《宣言》,既有革命激情又有思想厚重的《宣言》。
真正有說服力的、最優秀的政治宣言,必然是邏輯嚴密、值得反復推敲的學術佳作,它必須能夠用邏輯的論證和理論的演繹使人信服。簡單地說,它不能只有口號沒有理,不能只有激情沒有理性。而《宣言》既有口號又有理,既有激情又有理性。它是講理的,講人類社會發展大道理的,講歷史進程大邏輯的,這個大道理、大邏輯才是這個時代的我們更需要的,也是各個歷史階段的人們都需要的。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今天讀《宣言》,我們不能停留在一些看似激進的“消滅私有制”“消滅家庭”“工人沒有祖國”的口號上,而應把握其中的學理邏輯、深邃思想,把握住它所揭示的規律性的東西。沒有細讀,沒有深思,人云亦云地在那兒說“‘消滅私有制’太搞笑了,完全不可能實現”這樣的話,不僅是對偉大思想家的侮辱,而且也是對自己無知的絕佳展示。
三
是歷史文本而不是時代作品?
經典離不開生成它的那個時代,但一旦將其固定在那個時代,它就會讓我們產生無法親近的距離感。《宣言》產生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當時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穩固確立,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激化,工人階級受到普遍剝削、生活條件惡劣,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日趨尖銳。
在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寫道:“《宣言》是一個歷史文件,我們已沒有權利來加以修改。”面對他們都沒有權利加以修改的“歷史文件”,我們也必須承認它的歷史性,必須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理解和評價它,不能將其作為脫離時代、橫空出世的文本隨意解讀。
但反過來說,既然是新時代的我們來讀《宣言》,我們就絕不能僅僅把它當作歷史文件。如果它只是一個歷史文件,實際上就意味著是將其作為“歷史的記憶”塵封在歷史的博物館之中,只是在我們去參觀時,回憶一下,懷念一下、感嘆一下,而回憶、懷念、感嘆完后,我們就再回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與之劃清界限。
讀一本經典,其實就是讀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宣言》必須既是歷史文件,又是時代作品。沒有發現《宣言》的時代性,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宣言》的恒久魅力。問題在于:我們能否讀出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宣言》本身是否可以作為這個時代的作品?我們是否還處在《宣言》所揭示的歷史時代?
我們生活在21世紀的中國,生活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無論再怎么強調《宣言》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這個時間和空間的距離都是客觀存在的、無法人為抹除的。我們所處的時代同《宣言》所處的時代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無產階級的悲慘處境、暴力革命、階級斗爭確實不再存在或很少存在了。
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宣言》所分析的歷史時代,從本質上而言是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從自然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從權力邏輯(特權和等級)走向資本邏輯(市場和自由)、從各民族國家相對封閉走向全球化、從人們生活相對穩定走向充滿劇烈變革的歷史時代。這個時代的關鍵詞包括:工業文明、現代化、全球化、市場經濟、自由貿易、資本運作、民主、社會轉型,等等。
這個歷史時代是在資本邏輯的主導和推動下進行的,這個過程充滿著進步和解放,但也同時伴隨著代價和困境。《宣言》的對手——也是馬克思、恩格斯一輩子的對手——是資本,它所致力于探討的問題正是人類社會進入到資本邏輯所主導的歷史階段,我們該何去何從?我們該如何把握這個時代特征,如何走出這個歷史階段,如何迎接未來美好社會?
如果我們認識到,當今社會并沒有走出資本主導的歷史階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的困境并沒有解決,不公平、不合理的生產關系還沒有得到理順,沒有階級和階級對立的新社會依然是值得追求的目標,那我們就應該確認,我們所處的新時代還處在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的大的歷史時代中。
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馬克思、恩格斯是我們的同時代人,《宣言》正是我們所生活于其中的這個歷史時代的作品,我們生活的時代與《宣言》的時代是同一個大的歷史時代,而只是有著發展程度的差異。馬克思、恩格斯站在時代的起點處,預見性地指明了這個時代的問題,揭示了這個時代的規律,給我們提供了思考這個時代的工具。
四
什么才是《宣言》的正確打開方式?
面對《宣言》,我們會有不同的“打開方式”,最習以為常的莫過于這個“套路”:先講《宣言》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理論基礎,它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完成,馬克思、恩格斯借鑒了哪些人的理論,經過了怎么樣的理論轉變;
接著講它的段落分布、主要內容、核心觀點,它的7篇序言和四個部分的正文各寫了什么,得出了哪些結論,有哪些觀點值得好好把握,指出的哪些問題值得仔細思考;
最后講它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強調它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標志著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空想到科學的飛躍。結論是,雖然時代發生了變化,但其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依然是對的。我們既要堅持又要發展,要根據時代的變化來發展馬克思主義。
這種打開方式不能說是不正確的。這是我們整體上把握《宣言》必須做的工作,也是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人們理解《宣言》必須做的事情。但以這種方式即使完全把握了它,《宣言》還只是客觀的對象,還不可能真正走進我們的時代,它似乎總與我們隔著一層膜。單純的學習、梳理、總結不足以顯示經典著作本身的魅力,反倒會更加強化經典著作是歷史產物的印象。
在今天,像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文本一樣,我們缺的不是闡述它的邏輯框架和重大意義,也不是講清楚這些文本本身的思想、文風、情懷有多好。我們缺的是,讓這些著作中的理論、觀點來回答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我們思想觀念深處的困惑,讓人們感受到這些理論、觀點的說服力。
經典必須走進時代。不能一讀《宣言》,就讓這個時代的人回到歷史中去,我們應該讓《宣言》回到這個時代中來。我們急需要做的是:以問題激活文本,讓理論回應現實。我們要在新的語境下重解相關的概念、范疇、命題,給出合理的、有說服力的解釋,并用這些范疇來剖析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
我們要回答:今天到底該如何理解階級?階級分析法的價值和限度在哪里?在今天誰是資產階級,如何看待它的善與惡、它的革命性與反動性?在今天還存在無產階級嗎?如何正確審視中產階級問題?今天該如何理解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消滅國家、甚至消滅家庭?今天該如何看待革命、階級斗爭?該如何理解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該如何理解共產主義的基本主張?
面對這些問題,有時候我們不愿深究,也怕深究,我們沒有勇氣深入思考,更沒有能力進行創造性解釋。結果只能是,時代本身早就發生了變化,我們對這些概念、范疇、命題本身的理解卻還停留在以前的層次上。我們只是在意識形態層面上講它們的好和對,卻無法讓它們落地,落到分析時代問題之中,落到人們的思想觀念深處。不直面問題,不解決難題,就永遠進入不了思想的深處,就永遠感受不到思想的力量。
相關文章
- 郝貴生:《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對列寧和列寧主義的影響——論《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在全書和馬克思主義整個體系中的理論地位(四)
- 郝貴生:論《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在全書和馬克思主義整個體系中的理論地位(一)
- 全球生產體系與當代資本主義階級結構——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
- 岳青山:高舉《宣言》旗幟,“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
- 郝貴生:談談《共產黨宣言》中的階級斗爭思想
- 尹漢寧:《共產黨宣言》的科學歷史觀
- 《共產黨宣言》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特點
- 重讀《共產黨宣言》,我們需要弄清楚的幾個問題
- 郝貴生:論《共產黨宣言》的現實意義(一)——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
- 《共產黨宣言》穿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
- 《共產黨宣言》:指導工人階級開創新世界的綱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