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因真理而存在。
追求真理是科學的出發點與歸宿,自由的獨立思考是科學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是優良科學環境中的常態而不是口號。
為避免“空談誤國”,為踐行“實干興邦”,本書從解答“錢學森之問”開始,突出論述了解放思想的要點在于哲學思考的全民性。
為避免掉入“哲學陷阱”,在浩如煙海的哲學思想中我們必須汲取精髓,這就要有一個合理的鑒別取舍方式。通過常識的綜合,不難看出:能同時具備體系完整、歷史悠久、強群體實踐性、非宗教、無政治傾向的思想體系,唯有中醫哲學思想!
中醫的哲學思想源于“天人合一”的生態系統,經歷了數千年的、數量巨大的群體實踐考驗,至今依然保持著充分的活力,符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醫哲學是東方思維的經典,是中華文明整體觀的“活化石”,遠比京劇這個“國粹”重要得多!
在當今回歸自然觀的潮流中,中醫哲學思想對人類社會發展將具有舉足輕重的指導作用。現階段解放思想的主要目標,已不在于研究“發展”是否“硬道理”,而是要探索一個路徑:即如何運用中醫哲學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用來統籌全局?
作者還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頂層設計,不可脫離馬克思主義的要義,如:生產實踐決定著各種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展。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對應掠奪式的線性經濟基礎,其上層建筑只能是資本主義性質;只有在可持續的循環經濟基礎之上,才有可能構建和諧社會。
歷史告訴我們,自人類有經濟形態以來,線性的、掠奪式的經濟路線與循環的、可持續的經濟路線,一直是在不同的層面上展開著,是在比較中存在、在斗爭中發展的。目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解決這個貫穿人類社會的普遍矛盾必然會產生更為先進的生產力和更為完善的發展模式。這就要求我們把握經濟基礎由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發展的變化,結合國情尋找循環經濟與現實經濟形態的結合點。
為對循環經濟進行再認識,本書結合復雜性科學、復雜性經濟學、中國古典經濟學,運用馬克思的學說對西方經濟學進行了批判;結合錢學森第六次產業革命思想對循環經濟進行了深入探討。在運用中華文明整體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基礎之上,通過對循環經濟的自然屬性、經濟屬性、實踐屬性和社會屬性等四個基本層面的分析,提出循環經濟的兩大特征:
具有生態特征的循環經濟,即以生物資源循環利用或以自然力利用為主的循環經濟,屬于“自然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的基本形態;作為經濟基礎,從竭澤而漁、焚藪而田等掠奪式的原始農業中發展出來的“自然循環經濟”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至今的根本原因。
具有資源化特征的循環經濟,表現為“既循環、又經濟”的“主動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與現實經濟形態的結合點;我國許多比較“土”的循環經濟實踐就像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自組織現象”一樣,是循環經濟的生命力。
上述兩個特征,即“中國特色循環經濟”的特色所在。
本書認為,傳統和現代成功的循環經濟模式體現了“自然循環”或“主動循環”內在的和諧要求,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穩定性,具有自我發展的能動力,是“中國特色循環經濟”的主導形態,也是主動循環-高效生態農業的主要特征。這是對經濟學進行根本性創新的基點,是新時代經濟發展“頂層設計”的基本背景。
運用中華文明整體觀可以看出,生產、生活、生態等“三生共贏”與環境、社會、經濟等“可持續發展三要素”的“共贏區間”,是中庸之道、和諧之路,具體表現是“中國特色循環經濟”。沒有認識或者沒有找到這個“共贏區間”,就不可能實現“三生共贏”或可持續發展。
從政策層面上看,按照“中國特色循環經濟”模式,大力提倡和優化“自然循環經濟”,優先發展“主動循環經濟”,集成運用現代“和諧技術”建設“和諧工程”,具有廣泛的實踐基礎,是實施“中國特色循環經濟”戰略的基本內涵。這是大尺度的本底概念,是統領生態農業、清潔生產、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等眾多次級概念的綱舉目張的基石,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念和落腳點,是實踐“幸福經濟”的路徑。
為落實中央關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就要以“中華哲學觀”和復雜系統現代前沿理論的基本理念,參照循環經濟的實踐過程建立循環經濟的分類和評價體系,創新并完善多學科交叉、跨行業并進的“中國特色循環經濟”理論,對其進行超常規地篩選與有效地組織。這就是可持續的經濟之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