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享經濟學》——通向共同富裕的途徑
定 價:¥60.00
作 者:李炳炎 主筆
出 版 社:山西經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5-1
頁 數:476
字 數:570000
印刷時間:2009-5-1
聯系客服:010-51627564
《利益分享經濟學》http://book.wyzxsx.com/goods.php?id=5540
自 序
本書是由筆者負責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也是從1980年起迄今28年間筆者不間斷地探索的思想成果。下面擬就四個問題談談看法。第一個問題是: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說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構建共同富裕實現機制是我國改革與發展現實生活中提出的迫切需要?第三個問題是:為什么說實行利益分享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則?第四個問題是關于本書的結構、主線和邏輯思路等。這些問題是不少同志所關心的。現借本書出版之機作一簡要的闡述。
一、什么是分享經濟?什么是中國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
“分享經濟”這一概念的含義,是指一種工資制度,即“分享工資制”。美國經濟學家馬丁·L·威茨曼(Weitzman Martin,1942—)在其1984年出版的《分享經濟》一書中首先提出的一種工資制度。他將員工工資報酬分為工資制度和利潤分享制度,后者稱為“分享經濟”。研究員工參與利潤分享及其對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產生的影響的理論,就稱之為“分享經濟理論”。隨著利潤分享制度在資本主義國家推行,逐步擴展到企業所有權分享(員工持股計劃)、企業管理權分享(參與制)。這些可統稱為分享經濟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的思想,最早是由筆者于1981年率先提出的。1990年通過答辯的筆者的博士學位論文的題目就是:《社會主義分享經濟探索》。在筆者的專著《新成本論》一書的書名下面標有一個副標題:“一種新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及其實踐形式”。因為,當時筆者雖然發現了這一新的經濟理論與實踐形式,但不知道應該怎樣命名它,故暫且籠統地稱之為“一種新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及其實踐形式”。后來,隨著研究的進展和認識的深化,筆者明確認識到以下幾點:第一點,這種新的經濟形式,就是“分享經濟”。它的最初的實踐形式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初期,上個世紀50、60年代就存在于城鎮集體經濟、合作經濟中的“拆賬分成制”。到上世紀80年代初,由成都市西城區一批集體企業職工在“拆賬分成制”的基礎上自發地創造了“除本分成制”。所謂“除本分成制”的含義,本是指成本,成本只是C,即成本只包括生產資料成本,不包括工資成本,當時流行的說法叫做“工資不進入成本”。企業的銷售收入扣除成本C以后就是凈產值或凈收入。凈收入按事先確定的比率,在國家、企業、職工個人三者之間分配,形成國家分成收入,企業分成收入和職工個人分成收入總額三個部分。再將職工個人收入總額分解到每個職工,形成職工個人勞動收入,叫做“二級按勞分配”。所以,“除本分成”的含義,歸納起來就是:“除C分配凈收入”。“成本C”和“凈產值”以及“二級分配”是除本分成制的特有概念,富有中國特色。因為它是工人群眾的創造。
“分成制”的歷史十分久遠。“分成制”又稱“分成租制”和“分成經營”。最早是指我國封建社會存在的地租形式,是一種租地農民與地主按預定的比例分享土地總收獲(實物或貨幣形式)的租制。也曾盛行于封建社會后期歐洲大陸的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及美國南部各州的種植園及俄國。在分成租制下,地租的多少與農業生產經營業績的好壞有直接聯系。這種分成租制由實物地租逐漸轉化為貨幣地租。
到封建社會末期,在出現了工場手工業作坊但還未形成近代工廠制度之前的一個時期,分成制演變為一種支付雇工報酬的工資制度。手工業作坊的收益在業主與雇工之間按預定比例分享,稱為“分成工資制”,它是完全以貨幣形式出現的。我國的“拆賬分成制”,也是這種分成制工資形式的沿用。它與現代企業規范的工資制度是大為不同的。可見,“分成制”歷史悠久,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
“分成”與“分享”的含義是相通的,只不過在語言形式上,前者古老些,后者現代些,但無本質區別。威茨曼也指出了這點,他寫道:分享制度并非源自日本,早在前工業化的農業中,分成制已經是世界上流行的勞動報酬支付形式,是酬報雇傭勞動的普遍形式。分成制反映著分享制度最初的分配機能。“今天,在世界上許多地方,自然收獲物的采集和農業活動中的分享制度,還保持著它最初的分配機能。”[1]可見,分享制就是分成制,分享經濟就是分成經濟。兩者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這種新的經濟理論,是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但它在理論邏輯和范疇體系上與流行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有很大區別。流行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承認工資、利潤、成本、生產價格、雇傭勞動、資本等一系列舊范疇,而這種新的經濟理論否認傳統概念上的雇傭勞動、資本、剩余價值、工資、成本、利潤、生產價格等范疇,而另立了一套新的經濟范疇,主要有:自主聯合勞動、社本、需要價值、凈收入、國家收入、企業收入、個人收入、新成本價格、新生產價格、除本分成制、凈產值分成制、凈收入分成制、合作股份制、工人所有制股份公司、凈產值考核承包責任制、凈收入經營目標責任制、凈收入分成稅制等。
因此,筆者將這種經濟理論稱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分支。它自立門戶,自成體系。但是,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主義經濟,受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約束并為其鞏固發展服務。該理論的目標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通過利益分享走向共同富裕。
第三點,這種新理論來源于中國經濟改革實踐,來源于廣大勞動群眾的理論創新,帶有濃厚的中國本土特色和民族的、大眾的用語和思維方式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產品、土產品,絕不是舶來貨。所以,它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嶄新的經濟理論。
綜上所述三點認識,筆者將其歸納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用以取代原來的提法,即“一種新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2001年起,筆者在發表的論文中曾將這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稱為“公有制分享經濟理論”,以便與西方私有制基礎上的分享經濟理論相區別。這一提法也已被不少研究者引用。但是,筆者現在認識到,我國將長期實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長期的戰略任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已確立。在這種大背景下,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的發展,必然要適應和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單用“公有制分享經濟理論”的提法,概念的外延已經不夠使用,也應將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研究對象,即應同時研究非公經濟的分享制問題,以及混合所有制的分享經濟問題。為此,筆者決定將這種新的經濟理論體系重新命名,命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筆者在2005年申報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使用了這個新提法。當然,并不排斥在此之前筆者已使用過這個新提法,因為這是經過較長時間的深思熟慮后的選擇。
現在看來,可以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獨特的理論分支,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的研究,也是致力于為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做貢獻。從這個大局看問題,就可以深刻理解我們從事的這項研究工作的重大意義。
二、研究中國特色分享經濟理論,構建共同富裕實現機制是我國改革與發展現實生活中提出的迫切需要
大凡一種新的理論的產生,都是為了解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某種重大的難題,是為解決問題而提出的。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產生,是由于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經濟大危機,為尋找克服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應運而生。上世紀80年代的西方分享經濟的產生,是為了解決“凱恩斯革命”留下的“滯漲”難題而應運而生。上世紀80年代初產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理論,也是針對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出現的“滯漲”現象,以及計劃產品經濟體制下的經濟動力不足、活力不足;經濟運行時而短缺、時而過剩,出現宏觀失衡;按勞分配難以實現等等難題,企圖尋找出路而另辟蹊徑,進行理論創新、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所形成的理論成果。
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目標。鄧小平同志早已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又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3]只要講到社會主義,鄧小平幾乎言必講共同富裕。1992年10月,鄧小平提出的這個重要理論原則正式寫進黨的“十四大”報告,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
但是,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生活中出現了明顯的收入差距過大,貧富懸殊擴大現象。據財政部科研所和中國社科院有關專家公布的數據表明,我國的基尼系數2004年已高達0.458,2005年高達0.465,2006年高達0.47。已大大超過國際警戒線,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形勢嚴峻。不僅收入分配不公,而且財富分配嚴重不公,極少數人占有大部分財富,而且這種貧富分化的趨勢難以有效地遏制。多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收入差距過大已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首要問題。事實說明,經濟增長不等于共同富裕,只有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經濟機制,消除可能出現的兩極分化,才能達到共同富裕。如何建立有效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經濟機制,是當前的迫切需要。
針對上述現實需要,本課題研究目的,是探索共同富裕的實現機制,它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上的分析和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分支,它具有獨立性并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它產生于我國經濟改革實踐并處于完善之中。20世紀80年代,我國企業改革實踐中大面積地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的各種具體形式,包括:除本分成制、企業凈產值分成承包責任制、企業凈收入分成制等,是城市集體經濟改革中對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經驗的移植和創新。
除本分成制1980年起首先在成都市89戶集體企業試行成功,迅速推行到湖北廣濟縣、河北石家莊、四川沐川縣、雅安市和安徽等多個省市的211戶企業。進一步發展為凈產值分成制,于1984年在南京市汽車工業公司七個廠推行;又進一步發展為“凈收入分配制”于1985年起在重慶永川縣6個國有企業推行。隨后,凈收入分成制開始走向國有大中型企業,例如上海高橋化工廠的“凈產值考核承包責任制”;安徽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凈收入分成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近幾年來,凈收入分成制在不少企業中繼續發揮著功效。例如,1989年起江蘇省海安縣將“企業效益拆成制”作為凈收入分成制的一種比較完善的實踐形式,多年在全縣工業企業普遍推廣。無錫市新紡合纖廠1996年有職工21350人,多年實行凈收入分成制,企業效益和職工收入增長連年翻番。中國華晶電子集團公司硅材料工廠,從1995年起實行類似凈收入分成制的功效掛鉤;招商局蛇口工業區直屬公司1991年起實行的“剩余收益制”;新鄉市1995年試行的“工資加勞動分紅制”,均取得顯著效果。1999年起南京發動機配件廠實行一種國企改革新模式,即:“期股買斷,工人自治”,建立工人所有制股份公司,走向產權分享。進入21世紀新階段以來,各種農村和城鎮的股份合作制經濟蓬勃發展起來。
可見,凈收入分成制的多種模式是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群眾性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并展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它的成長經歷了如下幾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拆賬分成制到除本分成制;第二階段,是從除本分成制到凈產值分成制;第三階段,是從凈產值分成制到凈收入分成制;第四階段,是從凈收入分成制到工人所有制股份公司和合作股份制,即職工股份制;第五階段,是從職工股份制到職工參與制。這是我國從工資制經濟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制經濟的重大改革實踐活動,具有內在必然性。其中有特殊意義的,是本書已研究了的并有待進一步完善的特殊的經濟運行機制,就是共同富裕的實現機制。
關于提出和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筆者已作了持續28年的艱辛努力。關于這一思想,筆者于1981年發表了第一篇論文,于1982年第2期《經濟研究》發表了第二篇論文;在專著方面代表性的有:《新成本論》(1987年);《需要價值理論》(1990年);《社本論》(2000年);《公有制分享經濟理論》(2004年)。本書是關于這種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
西方分享經濟理論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建立體系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在堅持理論自主創新前提下,也要借鑒西方分享經濟理論的合理成份。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馬丁·L·威茨曼于1984年出版了《分享經濟》一書,獨辟蹊徑提出了分享經濟新思路,用分享制取代工資制,認為可以同時解決通脹、失業和低效率三個問題,可以使資本主義世界走出滯漲,取得繁榮。這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反響,甚至被譽為“自凱恩斯之后最卓越的經濟思想”。(《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1985年8月26日)20多年來,關于分享經濟的研究論文不斷涌現,至今仍是研究熱點。分享制通過利益共享緩和了勞資之間的對抗性矛盾,通過重塑企業內在機制矯正結構失衡,改善宏觀經濟運行,自動抵制滯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米德在他1986年出版的《經濟組織和工人報酬的可供選擇的體系》中,依據威茨曼的分享經濟理論以及西方各國經濟實踐,總結出了分享經濟的不同形式。西方研究者在分享經濟理論中融進了人力資本理論和生產要素報酬論。經不同形式實踐的驗證,西方對分享經濟是肯定的,它還處于日益完善之中,其發展趨勢是職工股份制。西方分享經濟的主要形式有:利潤分享制、員工持股計劃、勞力管理合作制、工人自治、有差別的勞動與資本合伙制。事實上,在威茨曼提出分享經濟理論之前,西方不少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德國都早已存在分享制的不同程度的實踐形式。
可見,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第一,這一新經濟理論產生于中國改革實踐群眾性的自主制度創新活動,在已有成果基礎上吸收西方分享經濟理論合理成份,加以擴展完善,已形成一種新的原創性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為理論創新作出了貢獻。
第二,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實現共同富裕是其前提和基礎,研究共同富裕實現機制是完成這一戰略任務的迫切需要。
第三,近年來我國出現了愈來愈嚴重的失業問題和通脹問題,并可能出現經濟滑坡問題,已經出現“滯漲”跡象,需要用分享經濟機制作為適用武器加以研究,提出解決方案;又可在初次分配中同時一攬子解決好兼顧公平與效率問題。
第五,中國分享經濟理論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主義經濟,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有利于理順國民收入分配關系,改善宏觀經濟運行,從而達到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目的。
第六,中國分享經濟制度是通過分享機制正確處理和協調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經營者和工人,職工與職工之間;不同地區與部門之間的利益關系,建立達到共同富裕的理論、機制與制度,能夠達到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大力發展生產力,通過利益分享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
總之,本書在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的理論和機制創新與制度創新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走出了堅實的一步。當然,對于這種新的經濟理論仍具有繼續開拓研究的必要。
三、實行利益分享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則
建設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是保證社會的安定團結,讓整個社會各個群體和社會成員的利益能夠得到充分的實現和協調,最大限度地消除社會矛盾。全社會的各個成員,能夠密切合作,同心同德共謀發展,奮力建設小康社會。“利益分享”的新理念,承認社會各個經濟主體的經濟權利,承認他們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利益分享”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實現形式,它突破了“利益獨占”的傳統思維的束縛,主張把建立全社會的利益分享機制,作為克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內部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手段。
(一)利益獨占觀念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持續過度擴大
利益分享和利益獨占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經濟觀。利益獨占否認經濟個體的差異性,否認經濟個體的自主性和特殊經濟利益要求,從而否認利益分享的必要性。在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產品經濟經濟模式下,把公有制的大一統作為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并進一步將其絕對化,片面地強調整體利益的必要性,否定個體利益存在的必要性。由于片面地認為整體利益高于一切,個體利益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統一的經濟組織方式和單向的個體服從整體的利益結構模式。這種傳統的“否定個體,保證整體”的利益追求方式,由于抑制了經濟個體的活力和利益沖動,窒息了經濟個體的生機和活力,致使整個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平均主義“大鍋飯”是這種傳統經濟觀的典型的表現形式。不僅如此,這種一元性的利益獨占經濟觀還反映到經濟領域以外的社會生活領域中,“一言堂”是這種經濟觀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表現之一。它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和后果是顯而易見的。
近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高速發展,但是,同時也出現了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經濟現象,導致社會不和諧。我國基尼系數達0.47,早已超過警戒線。據2005年6月一項有關調查,占中國人口10%的最貧困人口擁有的財富份額僅占1.4%,而占人口10%的最富有人口擁有的財富占45%。解決這個問題已成為我國政府當前和長期的一個戰略任務。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專門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問題。會議強調,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構建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到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地充分發揮,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必須高度重視并切實抓好。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為此,要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分配關系,完善分配制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造成收入差距偏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改革的過程中,受利益獨享觀念的影響,一種新的資本權威建立了起來,無視分享利益所應發揮的作用,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初期實行過的古典的企業產權制度所決定的分配方式。古典的產權制度是所有權至上的制度,其特點是由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決定其他所有的經濟權利,即由生產資料所有權唯一地決定企業的一切重大決策。這種產權制度下的決策機制單一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在勞動力市場上就表現為需求方盡其可能地壓低工人的工資。同時,在我國勞動力供給相對過剩的客觀條件下,勞動力市場供求的均衡點就被限定在勞動力價值線上,這決定了勞動者的工資被壓到低于勞動力價值的水平。此外,由于我國勞動力市場上勞資雙方的談判力量嚴重不對稱,一方面,不僅分散的勞動者個體處于弱勢狀態,而且勞動者整體也處于弱勢地位;而另一方面,雇主則處于優勢狀態,具有壟斷者的特點。這種勞動力市場談判力量不對稱的狀況,致使工資率甚至低于勞動力價值。
在古典產權制度的決策機制下,當企業利潤不斷高速增長時,勞動者的實際工資水平卻長期位于勞動力價值甚至低于勞動力價值。這就形成了我國目前收入差距偏大和并且不斷擴大的奇特現象。同時,這些廠商提供的市場供給與由工資形成的市場需求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最終形成總消費需求不足,導致宏觀經濟失衡。 目前歐盟和美國屢屢針對我國出口商品征收反傾銷稅,就是因為我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所形成的低廉的產品,從而使我國廣大的勞動者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
(二)利益分享的新經濟觀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與利益獨占的傳統經濟觀相反,利益分享的新經濟觀是以社會主義經濟主體和經濟利益的多元性為其認識基礎的。它強調經濟個體的差異性,承認各經濟個體有其獨立的經濟利益,并進一步肯定它們追求這種特殊經濟利益的權利。在企業中,利益分享制本質上應是一種產權分布于非人力資本所有者和人力資本所有者的制度安排。產權是人們(主體)圍繞或通過財產(客體)而形成的權、責、利關系。其形式上是人對物的關系,本質是產權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一般而言,產權權能包括所有權、占有權、使用權、支配權、收益權、經營權、繼承權等一系列權利。現代意義上的企業產權制度應該是在這些權利之間建立起相互制衡的機制,共同為了實現社會價值而努力工作。
企業應主動將自身發展置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自覺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為此,應遵循社會倫理準則和道德規范,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公平交易、誠信經營,認真處理好與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其次應積極參與社會事業。通過支持和贊助社會公益事業,扶危濟困,減輕社會負擔,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為實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作出貢獻。重視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從尊重自然、關愛民生的道德責任感出發,著力開發和應用新技術和新工藝,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利益分享的新經濟觀要求建立一種新的協調的利益分配機制。在這個新機制中,使經濟個體與整體的利益分配與每一單位新增利益之間建立起新的比例變動關系。然后,通過鼓勵每一個經濟個體去努力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從而保證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的不斷增長。它以“鼓勵個體,增強整體”的新的利益追求方式取代了傳統的“否定個體,保證整體”的利益追求方式。這種利益分享的新經濟觀,由于充分尊重了經濟個體的經濟利益要求,肯定了對自身經濟利益的追求是經濟個體的最主要的經濟動機,也就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形成了一種各經濟主體“各就各位,各得其所”的新的利益格局。這種新格局有利于調動全社會每一個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因為它賦予了每一經濟個體以必要的權利和義務。它們不再是國家行政管理鏈條上的一個環節,而是有著自身特殊經濟利益的獨立的經濟主體。這樣,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極大地激發了經濟個體的活力,并使整個社會經濟充滿了蓬勃生機。這種利益分享的新經濟觀,還有助于建立起一種新的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經濟管理體制,“各就各位,各得其所”是這個新體制的主要特征。在這樣一個新體制中,每一經濟個體都將找到適合于自己的位置,從而使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納入一種新的均衡與和諧之中。
利益分享的新經濟觀,不僅強調各經濟個體有其特殊的經濟利益,還致力于在在各個主體的經濟利益之間建立起一種新的協調的利益分配關系。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建立這樣一種利益分享制度,使個體利益的實現與整體利益的實現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它們之間建立起一種共同消長而不是此消彼長的新關系。這種利益分享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由各種經濟主體按照一定的比率去分享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果。每一個體所獲利益的絕對量將取決于成果總量的增長和分享比率這兩個因素。在這個過程中,各經濟主體的任務是如何擴大總量,而政府的責任則是事先公平地確定這個分享的比率。由于這種分享不是對總量的一次性分享,而是對每一邊際增量的逐次分享,它能夠使經濟個體在增量上看到自己的利益,從而極大地刺激其增產節約的積極性。這種分享也不只是在整體層次上的分享,它是多層次的。在社會經濟活動的每一層次上,各利益主體均可實行利益分享。這種利益分享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使每一個經濟主體都能與代表國家整體利益的政府和代表局部利益的企業分享利益、共擔風險。它使每一經濟主體都有了自己的權利、責任和利益。在追求利益的動力和回避風險的壓力下,每個主體的活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利益分享機制通過肯定利益的多元性和對利益追求的協同,促進經濟決策和經濟生活的民主化,為社會主義經濟和諧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總之,建立利益分享的新機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的、迫切的要求。同時,構建和諧社會也是解決類似收入和財富分配差距過大問題的社會基礎。理順收入分配關系,建立科學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可能奢望畢其功于一役。要從我國實際出發,要繼續加快發展經濟,增加社會財富,同時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不斷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利益分享制度。應當把利益分享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一項基本原則,以此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理想。
四、本著作的結構、主線和邏輯思路
本著作共26章,分為上、中、下三篇。在開篇之前,有序言、自序和導論。序言由筆者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先生所撰。張老師是筆者這一重大系列理論創新的最早最有力的支持者。1981年,在卓炯導師指導下,筆者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社會主義成本范疇新探》,率先提出了社會主義新成本理論。1982年《經濟研究》第二期發表了筆者的《勞動報酬不構成產品成本的內容》一文。該文是碩士學位論文的濃縮,在經濟學界首次提出了新成本理論,即成本只是C的觀點,同時提出了本書的核心思想和理論公式。該文提出了w=v+(v+m),v+m=n, n=n1+n2+n3,w=c+n。這一組價值構成新公式,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的總綱。其中:商品價值w由成本c加新創價值n兩部分構成;工資v和利潤m兩個范疇取消,其價值實體合二為一,稱為n,即“需要價值”,其表現形式是凈收入。凈收入按預定比例劃分為國家收入(n1)、企業收入(n2)和職工收入(n3)。因此可以得出:w=c+(n1+n2+n3)這一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的總公式。
這篇文章在《經濟研究》編輯部內引起爭論。當時任編輯部主任的張卓元老師力排眾議,堅持發表。文章發表后,產生強烈反響,引起軒然大波。不乏有人稱之為“異端邪說”,個別思想僵化者對筆者進行惡意刁難。在學位論文答辯通過后,某高校學位委負責人甚至三年多時間不授予筆者碩士學位證書。面對責難,筆者毫不動搖。當時,筆者從推向全國的蓬勃發展的“除本分成制”改革實踐找到了有力支持。因為“除本分成制”就是“除c分配凈產值”,c是成本,工資不進入成本。用威茨曼的話講,就是用分享制取代工資制。新成本論就是除本分成制的理論概括和理論基礎。一段時間,“除本分成”成了新成本論的代名詞。以至云南人民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在筆者的《新成本論》一書的封面上印了2個大大的彩色c。在成都召開的除本分成制理論研討會上,代表們與筆者一起幾十人排成一個大大的c字形照相留念。一度時間,“成本是c”成了理論界爭論焦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改革實踐如此成功,筆者還怕什么刁難?張老師支持筆者在《經濟研究》上發表了文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觀點被許多報刊、著作反復引用、介紹。其影響遠遠超過威茨曼在1983年發表的關于分享經濟的首篇論文。
張卓元老師的最早支持是筆者成功的關鍵,因為《經濟研究》雜志在我國經濟學界有著權威性地位,在該刊發表文章,就意味著筆者提出的新觀點已得到社會承認,從而一下子打開了筆者繼續研究下去的局面。這就是為什么以后出版的《新成本論》的姐妹篇《需要價值理論》一書的序言是請張老師寫的;筆者的博士學位論文《社會主義分享經濟探索》是由張老師指導的。博士論文擴大為專著,即2004年出版的《公有制分享經濟理論》一書的序,也是請張老師寫的。這次形成的這部新著的序,當然應由張老師寫,而且只有他才有資格為充滿理論創新觀點和蘊含巨大理論發展前景的本著來作序。
本書的“導論”,從比較經濟學的視角,將西方分享經濟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作了多方面的比較分析,從比較中可以看到中西方分享經濟理論的共同點和區別點所在,并指出我國對于分享經濟理論研究總體上重視不足,進展不快,提出進一步深化研究的任務。
本書上篇,包括第一、二、三章共三章。第一章綜述了西方分享經濟實踐形式的發展;第二、三章簡述了西方分享經濟理論的形成和演進。通過這三章,對西方分享經濟實踐與理論的脈絡做了簡要的歷史回顧。這是我們對之進行借鑒所必須做的工作。
本書中篇,包括第四章至第十四章的內容,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包括理論邏輯、運行機制和制度創新等方面。從而可以對這一新的理論有立體化的感覺,也就是說,它是有血有肉,有骨架有經絡的不斷發展的生命體一樣的新理論體系。本篇的主題是經濟觀的變革,即從舊的與計劃產品經濟相適應的利益獨占的經濟觀,轉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利益分享的新經濟觀的重大轉折。
本書下篇,包括第十五章至第二十六章的內容,是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來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思考。針對現階段我國收入分配嚴重不公,貧富分化難以抑制的現實狀況,作了其產生原因與治理對策分析,針對性地樹立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思想和社會公平觀,在理論界首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實現機制的命題。最后,提出了通過利益分享機制全方位地推進共同富裕實現進程的對策大思路。本篇的主題思想是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的理論、機制、制度來逐個解決現實經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和共同富裕的實現,并將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結合起來作了研究。
本書的主線和邏輯思路,是以利益分享這一新的理念貫穿全書,以利益獨占轉到利益分享、通過利益分享走向社會和諧和共同富裕作為全書的邏輯主線。上篇是國外理論借鑒,中篇是中國的自主創新理論體系的闡述,下篇是運用這種新理論及其機制針對性地破解當前嚴重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難題。
本著作企圖建立和完善這樣一個從各方面都區別于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新理論及其體系,并試圖運用這種新經濟理論作為武器,用來解決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多種難題,重點是“滯漲”這一難題。研究任務是相當艱巨的,值得本人和本人的后繼學者們傾注畢生精力于其中。所謂“滯漲”現象,就是“停滯膨脹”,就是經濟停滯、失業嚴重、通貨膨脹嚴重三種情況的結合,即“三結合”。它是一種特別難醫治的經濟疾病,好比經濟得了癌癥。分享經濟,是對付“滯漲”的天敵,是一把帶有三面利刃的鋒利的大刀。這一刀砍向“滯漲”,便可一舉消除通脹、失業和經濟下跌,實現無通脹、無失業、無經濟下滑的“三無經濟發展”或“無滯漲的發展”。這正是筆者奮斗之目標,希望夢想成真。容筆者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話來結束自序。恩格斯說道:“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著這門科學的術語革命。”正是在這種持續的術語革命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與實踐取得了新發展。為此,筆者以本書的核心思想“利益分享”點題,將本書命名為《利益分享經濟學》。
李炳炎
2008年8月1日
目 錄
序言......................................................................(1)
自序......................................................................(2)
導論: 中西方分享經濟理論代表性觀點比較評析.......................... (10)
一、 西方分享經濟理論:對“滯脹”現象的解讀與矯治..............................(10)
二、 社會主義分享經濟觀:從利益獨占轉到利益分享,走向共同富裕................(13)
三、 中西方分享經濟理論簡要比較.............................................(16)
四、 值得進一步探索的問題及政策建議.........................................(20)
上篇 揚棄與借鑒:西方分享經濟實踐與理論考察
第一章 西方分享經濟實踐形式的發展及其啟示................................(24)
一、 西方分享經濟實踐形式的發展情況.........................................(24)
(一) 利潤分享制..........................................................(24)
(二) 企業所有權分享制....................................................(26)
(三) 企業管理權分享制....................................................(27)
二、 西方分享經濟實踐對我國的啟示...........................................(30)
(一) 西方分享經濟在繼續發展的啟示........................................(30)
(二) 利潤分享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31)
(三) 職工持股計劃對我國的啟示............................................(31)
(四) “職工參與制”對我國的啟示..........................................(33)
第二章 西方分享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形成......................................(35)
一、 魏茨曼的主要著作和主要觀點.............................................(35)
(一) 分享經濟的簡單描述..................................................(36)
(二) 分享經濟的理論分析..................................................(38)
二、 分享經濟產生的反響.....................................................(41)
三、 對魏茨曼理論的相關評論.................................................(43)
第三章 西方分享經濟理論的發展與啟示......................................(51)
一、 納什談判解.............................................................(51)
二、 后進學者的研究.........................................................(54)
(一) 不存在從工資經濟自然轉向分享經濟的途徑..............................(54)
(二) 員工持股可以有效解決利潤分享面臨的難題..............................(58)
三、 趨勢與借鑒.............................................................(62)
(一) 健全員工持股制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62)
(二) 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維護勞動者權益..............................(63)
中篇 經濟觀變革:從利益獨占轉到利益分享
第四章 中國特色分享經濟實踐形式的產生與發展..............................(66)
一、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改革實踐是分享經濟產生的沃土.........................(66)
二、 除本分成制與凈產值分成制改革的歷史回顧.................................(67)
三、 海安縣施行的“企業效益拆成制”..........................................(69)
四、 深圳蛇口試行的“剩余收益制”...........................................(71)
五、 我國農村股份合作社.....................................................(73)
六、 國企改革新模式:期股買斷,工人自治,建立工人所有制股份公司...............(75)
七、 中國特色職工參與制的典范:“鞍鋼憲法” ..................................(78)
第五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的形成及其本質特征....................(81)
一、 從利益獨占到利益分享...................................................(81)
二、 利益分享經濟觀的第一個來源.............................................(85)
三、 利益分享經濟觀的第二個來源.............................................(87)
四、 社會主義分享經濟運行機制論.............................................(92)
五、 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型經濟在理論上的復歸...................................(93)
第六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的內在邏輯與理論公式..................(96)
一、 新經濟理論演進的內在邏輯...............................................(96)
二、 關于新經濟理論總綱的進一步考察........................................(101)
三、 關于建立新經濟理論體系的探索..........................................(105)
第七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的范疇體系...........................(110)
一、 研究對象的變革:由所有制轉到生產方式...................................(110)
二、 “需要一般”:新理論體系的始點范疇......................................(111)
三、 自主勞動:新理論體系的基本范疇.........................................(112)
四、 社會主義商品價值構成的特點............................................(114)
五、 “需要價值”:新理論體系的中心范疇......................................(116)
六、 “社本”的分類與結構...................................................(119)
第八章 中國特色分享經濟制度的典型形式...................................(122)
一、 典型形式Ⅰ:企業凈收入分成制..........................................(122)
(一) 企業凈收入和凈收入分成制的概念.....................................(122)
(二) 凈收入分成制的基本原理及特點.......................................(122)
(三) 凈收入分成制是按勞分配的實現形式...................................(124)
(四) 凈收入分成制的具體操作方案.........................................(125)
(五) 現行財務體制下凈收入分成制操作方法舉例.............................(127)
二、 典型形式Ⅱ:工人所有制股份公司........................................(129)
(一) 工人所有制股份公司的基本概念.......................................(129)
(二) 改革試點的基本情況.................................................(130)
(三) 邁向自主聯合勞動經濟制度的企業新模式...............................(132)
第九章 分享制能夠在初次分配中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運用凈收入分成制于初次分配的案例分析....................... (135)
一、 兩個層次的利益分享....................................................(135)
(一) 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利益分享......................................(135)
(二) 集體內部個人之間的利益分享.........................................(135)
二、 凈收入分成制典型案例:內蒙古黃河鉻鹽股份有限公司的實證分析............(136)
三、 實現利益分享的運行機制................................................(142)
四、 對幾種分配理論觀點的理性思考..........................................(144)
第十章 確立勞動者對勞動的所有權制度 實現勞動權益主導下的利益分享.......(146)
一、 勞動者對勞動的所有權制度及其重要性....................................(146)
二、 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利益分配不協調現象..........................(150)
三、 實現勞動權益主導下的利益分享和協調....................................(154)
第十一章 股份合作制經濟的兩種發展趨勢與利益分享..........................(158)
一、股份合作制經濟的思想淵源.............................................. (158)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關觀點............................................ (158)
(二)西方合作經濟的理論、實踐與發展趨勢.................................. (160)
二、中國股份合作制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165)
三、中國股份合作制經濟未來發展的導向原則:勞動權益主導下的利益分享........ (168)
第十二章 中國特色分享經濟的特殊功能與現實社會制度基礎................... (174)
一、 中國特色分享經濟的特殊功能分析........................................(174)
(一) 促進宏觀經濟均衡運行的功能.........................................(174)
(二) 抵御“滯漲”的功能..................................................(175)
(三) 優化經濟發展方式的功能.............................................(177)
(四) 提高自主企業的經營效率的功能.......................................(177)
(五) 創新自主企業經營機制的功能.........................................(178)
(六) 優化我國工資和稅收制度改革思路.....................................(178)
二、 我國現階段實施分享制的現實社會制度基礎................................(179)
(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179)
(二) 構建中的新型聯合產權制度...........................................(180)
(三) 統籌兼顧: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181)
第十三章 中國特色分享經濟的宏觀經濟效應探析.............................(183)
一、 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出路..............................(183)
(一) 經濟失衡嚴重....................................................(183)
(二) “滯漲”現象日益顯現............................................(183)
(三) 消費動力不足....................................................(185)
(四) 需要以全新的思路解決上述問題....................................(186)
二、 中國特色分享經濟微觀組織的內生機制....................................(186)
(一) 動力機制........................................................(186)
(二) 調整機制........................................................(187)
(三) 約束機制........................................................(188)
(四) 協調機制........................................................(188)
(五) 冗員排斥機制....................................................(188)
(六) 競爭力提升機制..................................................(188)
三、 通過利益分享機制有效抵御“滯漲”、矯治宏觀失衡.........................(189)
(一) 我國解決宏觀經濟失衡問題的經驗教訓及啟示........................(189)
(二) 運用分享經濟機制抵御“滯脹”的機理分析...........................(190)
四、 通過刺激和擴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發展....................................(191)
(一) 正確理解消費的含義..............................................(191)
(二) 有效消費需求是更為強勁的經濟發展推進器..........................(191)
(三) 有效消費需求不足的癥結在于消費者的積極性尚未充分調動............(192)
(四) 分享經濟機制調動消費者積極性、刺激有效消費需求的內在機理分析....(193)
第十四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制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價值............... (195)
一、 對工資制經濟的反思與分享制經濟的機制創新..............................(195)
二、 中國特色分享經濟制度的理論意義和制度創新..............................(201)
三、 中國特色分享經濟制度的實踐價值........................................(202)
下篇 新路徑開拓:通過利益分享實現共同富裕
第十五章 我國現階段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現狀分析........................... (209)
一、 我國居民收入的內涵....................................................(209)
二、 我國現階段居民收入分配的特點..........................................(209)
三、 我國現階段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現狀......................................(212)
(一) 城鄉之間收入分配差距...............................................(212)
(二) 城鄉內部收入分配差距...............................................(215)
(三) 地區之間收入分配差距...............................................(216)
(四) 行業之間收入分配差距...............................................(217)
(五) 不同所有制之間職工收入分配差距.....................................(218)
四、 我國現階段居民收入分配已出現差距過大,但還未達到兩極分化..............(220)
五、 準確理解兩極分化問題..................................................(221)
第十六章 我國現階段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成因分析與治理對策研究............. (225)
一、 收入分配不公平的一般性成因分析........................................(225)
二、 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特殊性成因分析........................................(227)
(一) 二元經濟結構與城鄉收入分配差距.....................................(227)
(二) 地區發展水平與地區收入分配差距.....................................(229)
(三) 級差收益與行業收入分配差距.........................................(229)
(四) 所有制結構變動與不同所有制職工收入差距............................(230)
三、 治理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對策措施........................................(230)
(一) 樹立正確的公平分配觀...............................................(230)
(二)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調整政策指導思想...............................(231)
(三) 鞏固和加強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232)
(四) 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規范收入分配秩序...............................(233)
(五) 加快體制改革,完善制度建設.........................................(234)
(六) 把分享經濟運行機制引入初次分配.....................................(234)
(七) 加大再次分配的力度.................................................(235)
(八) 大力提倡和引導三次分配.............................................(235)
第十七章 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思想來源與本質內涵........................... (237)
一、 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內涵............................................(237)
(一) 空想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思想.........................................(237)
(二)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237)
(三) 列寧的共同富裕思想.................................................(238)
(四) 斯大林的共同富裕思想...............................................(238)
二、 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239)
三、 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內涵............................................(241)
第十八章 社會公平、社會和諧與利益分享.................................... (245)
一、 樹立科學的社會主義公平觀..............................................(245)
二、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和諧社會觀............................................(249)
三、 經濟利益的本質和利益分享的必要性......................................(254)
第十九章 以利益分享為主線 構建共同富裕的實現機制....................... (256)
一、 經濟機制的涵義........................................................(256)
二、 經濟社會發展機制......................................................(257)
三、 制度保障機制..........................................................(258)
四、 分享經濟運行機制......................................................(260)
五、 宏觀調節機制..........................................................(262)
六、 倫理道德機制..........................................................(263)
第二十章 加快二元經濟體制改革 推進城鄉共同富裕進程..................... (265)
一、 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與二元經濟體制......................................(265)
(一) 計劃產品經濟體制與城鄉二元體制..................................(265)
(二) 深化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266)
(三) 二元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取向:統籌城鄉發展........................(267)
二、 我國城鄉發展差距擴大的表現及原因......................................(268)
(一) 城鄉發展差距擴大的表現..........................................(268)
(二)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原因剖析..................................(270)
三、 走向城鄉共同富裕的路向對策............................................(273)
(一) 走向城鄉共同富裕的近期對策......................................(273)
(二) 走向城鄉共同富裕的長期對策......................................(278)
第二十一章 探索工人階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新途徑......................... (280)
一、 重視維護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280)
二、 國企改制全過程中必須保護工人階級權益..................................(282)
三、 將工人階級的主體培育成中等收入階層....................................(288)
(一) 什么是中等收入階層和橄欖型社會.....................................(288)
(二) 怎樣使工人階級的主體變成中等收入階層...............................(290)
(三) 建立勞動力產權制度,維護和保障工人的勞動力產權收益..................(292)
第二十二章 構建以利益分享為軸心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295)
一、 農民增收面臨的分配問題................................................(295)
(一) 農業經營收入中的分配問題........................................(295)
(二) 工資性收入中的分配問題..........................................(297)
(三) 土地權益收入中的分配問題........................................(297)
二、 以分享經濟理念應對農民面臨的分配問題..................................(298)
(一) 農業經營收入分配機制的理性選擇..................................(299)
(二) 工資性收入分配機制的理性選擇....................................(300)
(三) 土地權益收入分配機制的理性選擇..................................(300)
三、 以利益分享為軸心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對策............................(301)
(一) 利益分享是農民獲取公平收入的前提.................................(301)
(二) 公有制為主的所有制結構是實現利益分享的關鍵.......................(302)
(三) 振興集體經濟,確保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303)
第二十三章 中國特色企業制度創新與利益分享............................... (305)
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制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依據..........................(305)
二、 借鑒西方現代企業的制度創新成果與傳承我國企業改革的成功經驗............(308)
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企業制度基本框架構想..............................(311)
第二十四章 開拓從利益分享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319)
一、 利益獨占與利益分享:兩種對立的經濟觀及其轉換的緊迫性...................(319)
二、 我國現階段實現利益分享可操作的多種具體形式............................(320)
三、 清除制度創新的障礙,開拓由利益分享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徑................(326)
第二十五章 通過利益分享推進共同富裕實現進程的對策大思路................. (329)
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329)
二、 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夯實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330)
三、 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富裕........................................(332)
四、 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各地區共同富裕......................................(334)
五、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全民共同富裕....................................(335)
六、 調整財稅政策,調節過大收入差距.........................................(337)
七、 促進教育公平,縮小全民收入差距........................................(338)
主要參考文獻...........................................................(340)
后記..................................................................... (34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