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朝鮮》序二
尊嚴不是無代價的
薩蘇
李峰的《決戰朝鮮》令我感慨萬千。
我們無法計算朝鮮戰爭對中國的意義。
每當談到朝鮮戰爭,現代社會的輿論充滿復雜。我們為何而戰?長眠在朝鮮凍土中的中華兒女,國家的利益和戰略緩沖,進入臺灣海峽的第七艦隊,今天朝鮮對于我們的態度,贏得世界的尊重,鐵幕下的饑餓,軍人的忠誠與勇敢,韓國的繁榮,軍隊轉變為國防的象征,價值觀的轉變,出色的戰術,千變萬化,令人無法評價。
而在那萬花筒般的文字深處,我所看到的只有兩個字——尊嚴。
有人說,尊嚴有什么用?為了尊嚴失去了幾十萬人命呢。尊嚴,不是一種輕飄飄的感受,不是一種帝王的享受。
在日本,我閱讀了大量關于甲午戰爭的史料。出乎意料的是,戰爭爆發之前,日軍不但沒有打到山海關的思想準備,甚至沒有打過鴨綠江的作戰計劃!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日本人雖然知道它的軟弱,幾百年前豐臣秀吉在大明的炮聲中憂病而死留下的恐懼,依然使日本邁不開侵略的步伐。
是誰讓日本軍隊殺進了中國?
日本人的記載有些荒唐——因為在平壤繳獲了葉志超丟棄的大量裝備,日軍士氣大振。清軍陸軍的行營炮和連發槍比日軍的裝備還要先進,卻一觸即潰,令日軍對中國有了“新的認識”。然而,他們還是遵令在鴨綠江停了下來,并沒有敢輕易渡江。
這時,對岸卻來了一支清軍騎兵——這就是所謂的“八旗鐵騎”了。日軍只有三十人的先鋒部隊隔江開槍射擊,并且就地準備掘壕防守。不料清軍幾百人的馬隊立即蜂擁而逃,丟盔棄甲!于是日軍小隊長就自作主張渡江追擊,后續的日軍隨即跟上。
違抗命令如何?勝利者是不受責備的。確切地說,這些違抗命令的日本兵只是發現了一個事實。
從那一刻,中國的尊嚴,在日本人的心中已經蕩然無存了。
從那一刻,九一八和七七事變的種子已經發芽。只要中國稍有反抗,日本就要“膺懲支那”,因為,在日本人眼里,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根本不配有“尊嚴”二字。
不但是日本,在哪怕是盟軍的美國人眼中又是如何?電影《海鷹》里面有一個美國兵用手電筒在國民黨軍官臉上照來照去的情節。那完全真實。在蘭姆迦的軍營里,中國的將軍受的就是這種待遇,包括中國軍隊的統帥蔣介石,史迪威都可以毫不在乎地稱他為“花生米”。臺灣的朋友講,美國人的驕橫跋扈,使民族自尊心很強的蔣介石也無法忍受,乃至派蔣經國砸了美國在臺北的辦事處,然后托詞暴民所為,賠錢了事,為的就是出一口氣。
也只能出一口氣,還是要賠錢的。 蔣老 先生并非不愛國,他沒有辦法,誰叫國民黨的軍隊一個師讓日本人一個營追著跑呢?
那個時候,中國沒有尊嚴。
有人說,尊嚴有什么用?為了這個尊嚴在朝鮮失去了幾十萬人命呢。
沒有正常人喜歡戰爭,特別是中國人,中國人從來不是一個好戰的民族。尊嚴,不是一種輕飄飄的感受,不是一種帝王的享受。尊嚴是用事實宣告,中國,真的不再那樣可以輕易被征服了。
沒有尊嚴的國家,就是在引誘他人入侵、蹂躪的國度。古人云:天與之財,不取不吉。這是歷史上不能改變的事實。抗戰前中國不是沒有軍隊,幾百萬呢。中國也不是沒有愛國者,毛澤東是巨人,孫中山也是,甚至袁世凱,在死去的時候也自負地哀嘆——“為日本去一大敵”。但是,人家還是來了。因為知道你中國好欺負,大好河山,你看不住你的家。
我們尊重為自由而犧牲的勇氣,而我們也知道,平等自由這回事,是有尊嚴的人、有尊嚴的國家之間的事情,所以,在朝鮮這塊土地上,我們宣告的,就是我們有這樣的權利。
美國人在朝鮮戰爭結束之后,立了一座朝鮮戰爭紀念碑,在紀念碑上寫的話是“自由不是無代價的”,它的含義是:在朝鮮戰爭中犧牲的或者是在越南戰爭等各地戰死的美國兵,包括二戰中在歐洲、在太平洋各島戰死的美國兵,他們是為自由而犧牲的,也就是說,美國今天能有一個自由的社會是得益于這些人的。
朝鮮戰爭打完之后,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到中國來侵占一個縣城,跟中國講條件。朝鮮戰爭,為我們贏得了尊嚴,也讓我們擁有了享受和平的權利。從那以后,直到今天,對中國動武,就成了一件令人疑慮重重的事情。
為我們這些普通人贏得了和平的權利,志愿軍的犧牲,得利的不是一家一姓一個政府,而是所有的中國人——甚至包括那些可能因為對中國發動戰爭而死的外國人。志愿軍的血,為我們這些普通人而流。
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犧牲者,與青山同碧。
我們應該感激。
人們常常忽視已經到手的東西,那么,為了不讓我們在得到之后忘記,也許有一天,我們也可以修一座碑,不單紀念朝鮮戰爭的死難者,也紀念抗日戰爭和歷次衛國戰爭中的犧牲者,那碑文或許就應該是:
“尊嚴不是無代價的!”
這部《決戰朝鮮》,我以為,就是為這些犧牲在朝鮮的中國軍人,在我們心底樹立起這樣一座紀念碑。感謝作者的辛勤勞動。
薩蘇
2010年4月7日 于北京
(本文作者系著名軍事評論家,其新浪博客點擊量近億,人稱“文壇外高手”、“會講故事的人”。旅居日本多年,為中國人全方位了解日本人民做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堪稱中國的本尼迪克特。
著有《中國廚子》、《京味九侃》、《夢里關山走遍》、《北京段子》、《與“鬼”為鄰》、《那些中國人》、《尊嚴不是無代價的:從日本史料揭秘中國抗戰》等書,其中《與“鬼”為鄰》被喻為中國版《菊與刀》。)
書名:《決戰朝鮮(白金紀念版)》
作者:李峰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5月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