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銳同志編輯手記
國
第一條
一年前拿到這本書稿,經初步審讀,我們對該書的價值給予充分肯定,建議作者抓緊時間寫作,進行一些必要的技術性調整盡快出版。作者從善如流大刪大改連續統稿三遍,一遍比一遍改得好。至讀最后一遍成稿時,嚴肅的正論,鮮活的創造,新鮮的提法撲面而來,許多論述堪稱精彩,整個結構渾然一體。
本書的諸項立論建立在民主問題知識論的基礎上,古今中外眾多思想家、政治家、學問家的觀點密密麻麻地摻入其間,從孔夫子到黃遵憲,從亞里士多德到亨廷頓,從馬克思到胡錦濤,從哈耶克到喬姆斯基,入作者法眼的對民主問題有創建的主要發言者一個都不少。讀這樣一本書,是否具有相應的知識儲備,閱讀的感受、效果肯定大不相同,但該書巧妙地整合了“看熱鬧”與“看門道”的關系,做到了內行外行通吃雅俗共賞,將一部豐富歷史人文知識含量的學術專著,別出心裁地用生動的北京胡同語言展開敘事議論,將復雜、敏感、頗多歧義的民主政治問題如此生動地與公眾作交流,不能不佩服作者縱橫捭闔的學術功力和語言駕馭能力。
第二條
本書將枯燥的理論思辨化作生動的現場意識流,50幾萬字的大部頭引領我們游走于民主胡同,書稿讀來毫不枯燥,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但見辯論現場針尖麥芒唇槍舌劍,拼殺得難解難分。讀者會看到,作者也并非時時揮灑自如,很多情況下未及答完,即被臺下聽眾所打斷,課堂上原生態的、對抗性的、不設限的自由辯論造成鮮見的爭鳴氣氛。
書中的辯論不是因為編輯體例上需要做做樣子的,你來我往均是真實的辯駁,尖銳的質疑有力的回答讓讀者生出一種駕駛的極速感,攀登的巔峰感。作者坦言,年輕時侯,對民主的認識曾經懵懂,也曾被西方民主花花綠綠的口號所迷惑。經過20年的讀書思考人生體驗,尤其是擔任獨立人大代表的政治實踐,其認識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急于把自己作為過來人的北京胡同大爺的見解告訴那些與自己20年前同樣觀點的朋友。
作者的真實坦誠,提問者的針鋒相對,直接帶來了本書不可替代的思辨力說服力。一位年輕的編輯讀罷書稿說,書中的許多觀點與政治教科書上的結論并無不同,但是其論述過程有一種無法抵御的吸引力,僅僅從智力測驗的角度和邏輯思維角度,該書也值得一讀,就像前不久播出的電視劇《潛伏》注重推理細節一樣,本書的思辨對讀者的政治情商構成了一種撞擊。
第三條
拷問一個作者的學術功力,三種能力很重要:其一,看其對所分析的事物是否具有一語道破本質的能力;其二,看其有否有在洞悉本質的基礎上,結構新概念的能力;其三,看其是否有運用新概念,形成新語境,說服讀者的能力。我們高興地看到,《民主胡同40條》的作者在這方面顯示出了驚人的天賦。
該書結構很特別,洋洋灑灑,鴻篇巨制,好似40個主題200幾十部集的電視系列劇,民主主題首尾貫穿,但是論述角度各自獨立。所以,即使沒看全書,只抽讀部分章節,或者前后顛倒地閱讀,也不會影響對全書的理解。
借助大量形象化語言來講解民主問題也為本書一大特色,若干比喻異彩紛呈,常令人豁然開朗,或忍俊不止。
西方的軍隊國家化,被形容成“使喚丫頭拿鑰匙”;
美國建國的精英共和政體,被形容成“兩面防的碉堡”;
兩個候選人的全國總統直選秀,被形容成“兩瓶可樂挑一瓶”;
美國聯邦憲法防范民主唯恐不嚴的特性,被形容為“莊園主幫規”;
某些在中國職業推銷西方所謂“普世價值”的人,被比喻為“政治神棍”;
生吞活剝西方民主患消化不良的人,被調侃成“西皮二黃派”;
不問條件不計歷史盲目向西方看齊的人,被調侃成“右派幼稚病”;
某些宣傳者神話民主將解決一切問題的調調,被調侃成 “西方江湖大力丸”;
奧巴馬按照民主黨的利益原則行事,被調侃成“奧巴馬的黨性原則”;
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被比喻為中華民族利益“總承包”;
試圖從根本上動搖國家政治體制的行為,被比喻為“積木底下挪木塊”;
“三位一體”的中國的民主政治模式,被比喻為“夸克民主模式”;
中國民主政治存在問題要解決與擁有美好的未來,被比喻為“14歲的姚明”。
作者甚至提出,既然“西方的政黨都叫PARTY,中國共產黨對外翻譯應該叫WHOLETY”
……
第四條
作者并非僅僅追求辭藻出新,最能打動讀者的還是其堅定的立場、堅守的價值、飽滿的熱情,以及獨到的分析和研判功夫。
本書用足量篇幅對“一黨執政”、“黨指揮槍”、“人民代表制”、“民主集中制”等概念的歷史與現狀作了分析,從建黨之文化基因與西方黨的不同,從立黨之本與西方黨的不同,詳盡地闡述了中國民主“三位一體”的政治原理,指出“民主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屬性”,指出“中國的民主自治,須通過黨的動員力組織力來體現”,指出“西方致力于政黨輪換的所謂黨爭理論,沒有證偽中國共產黨的資格”,因為“西方的政治慣例,不是判斷中國執政黨合法性的標準”,因為“我們不能對黃瓜實行茄子標準”。
今年,中國共產黨恰好迎來90周年華誕,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樣一本個性鮮明的理論書籍,對于澄清民主問題的迷霧,堅持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推動中國社會的持續進步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認為,這部書從屬于當代學者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做出的努力,從屬于為生動活潑地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綱領路線而做出的努力,從屬于堅守社會主義理想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行動。實踐證明,本書所講的道理,很容易在青年學生和基層群眾中引發共鳴產生情感聯系。
第五條
本書大量文字致力于驅除近些年來某些勢力在民主問題上所故意散布的迷霧,指名道姓地批評某些人,由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我們在了編輯上做了相應的技術處理,盡管如此,其毫不含糊的具體針對性、批判性、進攻性仍然很強。作者坦言“這是責任使然”,“因為繞不開也撇不掉”。
作者并未止于點名道姓,對高喊民主的諸力量派別的觀點他一一做出具體分析,例如什么“基督教自由主義”,例如什么“憲政派民主”,例如什么“維權為核心的民運”等等。在不客氣的批評中,理所當然地夾雜著作者永遠不缺乏的戲謔調侃,很多西方政治哲學的、極端民主派的、買辦文人的觀點也在作者批評辛辣諷刺之列。
對這些派別觀點的分析,作者秉承最重要的識別品評標準,那就是全書貫穿始終的“中國文化自信”和“中國體制自信”。作者說,改革開放發展的成就本身帶來諸多理論困惑,結構該書,他不得不重新檢視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的政治設想,檢視的結果,他有返過頭來學習鄧小平。“我很晚才讀懂鄧小平先生關于民主的兩個重要觀點:其一,民主就是調動積極性;其二,怎樣判斷和衡量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好不好。一俟讀懂,豁然開朗,神清氣爽”。
他坦言,自己非左派,非右派,而是中國最大的一派——“國派”(國家利益派)。
第六條
本書揚言,中國民主是中國人民“實踐理性”的產物,他拒絕承認并在多處批判所謂“普世價值”。作者認為,中國民主的兩組基因一為中國文化傳統,二為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下展開民主問題討論,使該書承風采絢認祖歸宗的傾向明顯,但與動輒落入地方知識地方經驗的主張不同,該書沒有落入固步自封僵化保守的窠臼,相反頗具“天下主義”情懷,始終在“地球村”的背景下展開關于民主問題的全方位叩問,尤以對中美、中歐、中印、中俄、中新的比較研究而發人深省。以民主為投射目標論述中美關系,作者大膽設問:“必須服從美國命令的民主是什么民主?民主果真是中美關系的基石嗎?為什么要向美國麥凱恩參議員學習?言論自由的界限在哪里?世界上有沒有損害國家根本利益的新聞和言論自由?
作為公眾人物,司馬南工作極為繁忙,我常常找不到他人,但是,作為獨立學者,他治學又很嚴謹,寫作本書,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他不是尋章摘句的循規蹈矩之徒,不屑于生吞活剝各種教條,不迷信洋人古人,他獨辟蹊徑,致力于從解決中國當下實際問題出發,精心梳理幾代學人對民主問題的心路軌跡,致力于恢復民主的歷史真面目,致力于正視當代民主問題的社會亂象,致力于戳穿民主為幌子的西方意識形態的虛偽,他細心探求民主本意、引申義、背后的“共同善”以及“民主所服務的價值”,力求“讓民主的結果變成對人民有利的事實”,其所作出的努力十分難能可貴。
有意思的事情是,在本書寫作期間,美國使館文化處、新聞處、政治處的官員集體到作者書房探討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方向問題,雙方就幾乎所有敏感的政治問題、民主的理論問題都開誠布公地交換了意見。司馬南事后說,美國官員對于中中國民主政治原理一竅不通,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沒有到位。
(作者為經濟科學出版社高級編審,本書責任編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