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個有性格、有特點,武藝高超的大將,一生懷才不遇。先保劉表,只看他在劉表處連入廳議事的資格都沒有,可見是個未入流的干部。其實他對劉備也算忠心,從那時起就想投入劉備麾下。劉備率兵到荊州,魏延冒著危險開城迎接,卻被文聘截住斯殺,劉備說是不忍看劉表自相殘殺,領兵他去,魏延殺退文聘,一看已空無一人,只好暫時去投韓玄,一投劉備以失望告終。
到了韓玄處仍然不重用魏延。到劉備打長沙時,韓玄要殺老將黃忠,又是魏延挺身而出,奮不顧身地率眾殺掉韓玄救了黃忠,打開城門迎入劉備。興沖沖以為要立功受獎的魏延,誰想到諸葛亮見到他即一聲斷喝:把魏延綁了,推出斬首。還是劉備覺得魏延有功無過,才保住了一條小命,還要被呵斥一番,說他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只許你老老實實,不許你亂說亂動,如其不然,定要取爾狗命。二投劉備又鬧了個灰頭土臉。其實這才是冤乎枉哉,所謂相面用現在科學的方法來衡量,純屬子虛烏有,諸葛亮不過是看他一反劉表,二反韓玄就認定他有反骨,一輩子都不信任他,直到入川成了頭號大將仍然是只利用不重用。
魏延其實是可以和關、張、趙、馬、黃并列的大將軍,但評定五虎上將卻把他排除在外。入川時黃、魏爭功,雖然有點意氣用事,但總是說明魏延的工作積極性是很高的,在那種受壓抑的環境中,能煥發出這樣的積極性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筆者認為,魏延其實是智勇雙全的,如果充分發揮他的積極性、創造性,也許三國的歷史會改寫。白帝城劉備敗亡后,五虎凋零,魏延成了頭號大將,諸葛亮本應改變看法,重用魏延,有事相商,互為倚靠,而恰恰相反,諸葛亮仍一如既往的壓制他,對他提出的建議,對了也不聽。一出祁山時,諸葛亮先施反間計,讓曹魏罷了善于用兵的大將司馬懿的兵權,正處于人員調整的內亂時期。魏延建議抄近路出斜谷,直取長安,現在看來,這個建議是非常正確的,但諸葛亮一向不聽人言,只相信自己,何況是他一直另眼相看的魏延,不但不采納其意見,還把魏延好一頓呵斥,弄得魏延好生沒趣,以后再沒有提出過任何建議。每一次打仗時,遇到硬仗、危險較大的戰斗,諸葛亮總是派魏延出馬;碰到能得功勞的戰斗,卻只派魏延去誘敵等輔助角色。難怪有一次需要勇將出馬,諸葛亮目視魏延,魏延低頭不語,實在是太傷魏延的自尊心了。
即使如此,魏延既沒有考慮跳槽,也沒有想過謀反,其人品也就算是不錯了,如果是現代人,恐怕早就跳槽多次了。諸葛亮死后與其說是魏延造反,還不如說是逼反了魏延更確切一些。諸葛亮死后把兵權交給楊儀,是不是利用楊儀和魏延死不對眼,默許他伺機收拾魏延?魏延豈能不怕楊儀利用職權,找茬收拾他?諸葛亮早應想到魏延必定是不甘心束手就擒,與其讓人收拾還不如拼個魚死網破,到頭來還是被諸葛亮定計害死,諸葛亮對魏延可謂用心良苦,郁郁一生的魏延可說是三國中第一大悲劇人物。
諸葛亮要對魏延用而不信呢?《三國演義》中給出的最權威的理由就是魏延“天生有反骨”,就是說魏延天生的要造反,要謀全篡位的。
但事實是,《三國演義》也清清楚楚的表述的是,魏延從來沒有謀全篡位、買主求榮的行動或言論,直到被馬岱所殺之時,還在為劉阿斗賣命。
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個受到領導誣陷的人,仍任勞任怨的為領導工作,最后還被是被領導迫害至死。
悲哀呼!可嘆呼!
至于,諸葛亮為什么對魏延用而不信,最后殺之呢。
用一個字可概括,“嫉”。
證據:“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好在上天是公正的,所謂離地三尺有神明,種種事實證明,無論是諸葛先生如何先入為主地斷定魏延腦有反骨日后必反,還是楊儀這些平庸之輩如何絞盡腦汁網羅罪證編織罪名,畢竟還是證據不足,底氣有虧,無法服人。嗚呼!一代名將,未倒在九死一生的戰場上,卻亡在了自己人背后揮起的刀下,這種不公的結局,足令天下有志之人哀之惜之慟之惋之。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倒是那個被諸葛亮委以重任的楊儀,在權力欲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曾經言到:早知若此,當初丞相死時,吾若以全軍投魏,何至有今日耶?這一番話倒是真正地告訴了九泉之下的諸葛先生,到底是誰的腦后真的有反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hijia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