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網友連續發帖,批判“大國空巢論”,如: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0910/110179.html,和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0/200910/110276.html。雖然是個系列,雖然目前只有兩篇,但是看完之后我覺得已經可以下個初步的結論:批判的網友可能并沒有搞清楚“大國空巢”到底在說什么。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所謂的“批判”,還搞連載,只能是浪費時間。
既然那位網友點名提到“大國空巢”、“易富賢”,那可以認為就是直接針對易富賢先生的《大國空巢》一書所提出的觀點的。事實上,在批駁計劃生育這一點上,易富賢先生以及他的《大國空巢》是個非常突出的代表,“大國空巢”一詞在易富賢先生這里也算有“知識產權”。那么,既然點名《大國空巢》,那這本書到底說了些什么?就是非常關鍵了。
我手里有一本《大國空巢》,大風出版社2007年9月版,厚厚的600多頁。實事求是的說,從一本書,或者從一本非文學類的書的角度來看,《大國空巢》的結構非常松散,缺乏合理的體系安排,這跟書中的文字多數都是網絡先發表過的有關,整本書更類似一個blog的合集而不是嚴謹的學術書籍。但是,單純就書中提到的許多具體觀點來看,我給一個評價:“論證有力、思路獨到”。接下來具體談談。
先說一下,該網友一開頭就指責易富賢的“大國空巢”是“自由主義人口論”,這個帽子百分之兩百扣錯了對象!如果說,尊重人的生命,重視人的持續發展,保護人的生育選擇權,屬于“自由主義人口論”,則自馬克思以降,共產人士無人不是“自由主義”。該網友連續兩貼的開頭,都轉引毛澤東的談話,似乎是想給“控制人口、計劃生育”找到好的靠山,而事實上毛澤東在談到“計劃生育”的時候,多次強調“適當、試點、逐步、大辯論”等原則,對照毛澤東的想法,如今的“計劃生育”在具體執行中有哪一點體現了前述原則?!那么,毛澤東也是“自由主義”么?
易富賢在“大國空巢”中對毛澤東以及毛澤東時代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建議該網友認真研讀。這要也是“自由主義”,我愿意帶頭跳到自由主義營壘中去。有趣的是,恰恰是主張強制計劃生育的馬寅初,被當今大小“自由主義”粉絲們奉為圣人。
鑒于《大國空巢》一書結構上的問題(前面已說),我將其中最具殺傷力的幾個觀點單個列出而不詳細闡述這部書,一方面,可以搞清楚其書究竟說了些什么。另一方面,建議該網友直接針對這些觀點批駁:
1、馬寅初的“新人口論”是錯誤的。錯誤的核心在于,馬寅初用建國初期低人均壽命為前提,追求人口的零增長。既沒有前瞻眼光看清建國后壽命延長的趨勢,又缺乏人口結構必須合理的基本常識。
2、要滿足世代更替的最低水平(人口既不增加也不減少),出生率必須達到2.1,而中國目前的出生率只有1.3,從現在開始保持這個水平只需要兩百年,中國人口將下降到千萬級別水平,而且是老頭子滿地的千萬級別水平。
3、生育率一旦大幅度降低(非戰亂、疾病等原因),例如降到1.3這樣的水平,再要提高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世界各國的例子都可印證。聯系前一點可見,現實情況之嚴峻。
4、人口計生委承認的出生率是1.8,這個數字含有非常大的水分,與人口普查數據嚴重不符。而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其研究結論被計生委高度評價)認為:“全國平均總和生育率在未來30年應保持在1.8左右,過高或者過低都不利于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而實際情況是,現實的生育率連1.3都很勉強,這難道有利于“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計生委在有意無意的抽自己嘴巴。
5、按人口計生委的說法,中國能承擔的人口上限是18億,然而即便中國三十年來從未實行計劃生育,2005年最多也只能達到15億,最終的極限不超過17億(詳細數據計算略)。
6、出生率與HDI(人類發展指數)高度負相關。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生率會出現顯著下降,并不需要專門的計劃生育,計算可知,即便從來沒有計劃生育,1990--2005年的中國生育率也會降到2.1左右,人口無法再大幅度增加,而此時中國人口離所謂的“上限”還有相當的距離;反過來,硬性降低出生率并不能提高HDI(人類發展指數),也就是說,不可能靠把人口數量強行減下來而提高人類發展水平,這里沒有“反作用力”。實踐已經證明,三十年計劃生育給中國社會發展沒有任何貢獻,這在與印度的比較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具體論證略)。
7、如果按照人口計生委權威專家的說法(人民網的專題策劃),中國人口要降到七億最合適,這是遠期的目標。那么即便現在(2005年)開始一個孩子都不生,最快也要到2046年才實現這個目的,同時,最年輕的育齡婦女也有41歲,中華民族已經徹底崩潰。
8、人口的數量是個問題,人口的結構更是個問題;人口平均壽命重要,人口中位年齡更加重要。中國目前的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顯現不合理,再堅持計劃生育下去,40年后是2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一個65歲以上老人,現在的養老金已經有巨大的缺口,等到勞動人口繼續減少,未來用什么辦法填平缺口?沒有人,一切都是空談。假如設想未來科技發展了可以不再依賴人工作,那么同樣的“科技發展”標準一樣可以用來衡量資源短缺上,反正未來科技會發展的,所謂“資源不足限制人口”不是一樣被推翻?
.......................................
很麻煩,是不是?沒辦法,早就說了,《大國空巢》實在不像一本結構嚴密的學術著作,更像若干帖子的合集。不過,還是建議該網友直接針對上述這些觀點逐一展開反駁,不需要現在這樣,搞N多的鋪墊,說了半天也沒進入正題。
要是覺得上述太繁雜,那我再簡化。個人覺得,這么兩個《大國空巢》的觀點可以算作核心中的核心:
其一:2.1的出生率是世代更替水平,是硬杠杠,一旦不能達到這個水平,意味著人口凈減少,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就是自殺。現在中國的出生率,官方宣稱1.8,實際只有1.3,這是讓國家、民族滅亡的數據,不只是自殺,還是急性自殺(1.8是慢性自殺)。有關部門在這個問題上涉嫌誤導甚至撒謊,沒有把真實的數字告訴國人。
其二,三十年計劃生育的貢獻被嚴重夸大,從世界各國的經驗看,當HDI(人類發展指數)達到一定程度,生育率會隨著急劇下降,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不是原因。中國于1970年代進入中等人類水平發展國家,即便從來沒有計劃生育,其生育率也會迅速下降,不可能繼續保持1950、1960年代的水平,計劃生育并沒有大幅度減少人口;相比印度同期的發展,計劃生育不但沒有相對提高我們原先的HDI優勢,甚至在幫助印度縮小差距。
這兩個,是非常關鍵的!如果你直接駁倒了它們,則《大國空巢》自然成了謬論,否則,只要這兩點不倒,你在細枝末節找再多論點,都撼動不了《大國空巢》。
怎么反駁呢?
首先,建議該網友看原著,找到《大國空巢》一書仔細研讀上述觀點,書不好弄,找網絡版也行,但最好是完整全面的版本,不能只找點只言片語就滿足。
其次,上述兩論點都是直接批駁了所謂的“權威說法”,有數據有推導,要反駁,自然是針對其論證過程,從數據、計算辦法、邏輯思維等方面入手,而不是再把“權威說法”搬出來。比如,關于當前的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大國空巢》有非常詳細的論證,指證1.8的說法荒謬,詳見第15章。要駁斥,就要根據易富賢的論述來,而不是找些已經被他在書中駁倒的“權威說法”,再轉帖一遍。或者,你認為低于2.1的水平,未來國家人口不會凈減少?
再比如,關于HDI(人類發展指數)的問題-------HDI提高了,出生率就會下降;出生率的單純下降,卻不能提高HDI。1970年代中國進入HDI中等水平,參照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出生率本身就開始大幅度下降,即便沒有計劃生育,中國人口也不可能達到所謂上限,三十年來計劃生育減少的人口,對提高當前生活水平的影響極其有限,對今后的持續發展卻是影響巨大-----這是《大國空巢》的論證過程,我認為非常合理,因此也想看看到底怎么來駁斥他。
我始終那句話,駁不倒上述兩點,《大國空巢》你就打不到。不需要連載,能反駁的話,一篇就夠。
仔細看原著,了解第一手觀點,恐怕是緊要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