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他忘記補充一點: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笑劇出現。” 此話出自《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是馬克思將路易·波拿巴同他的伯父拿破侖·波拿巴相比,從而諷刺和揭露路易·波拿巴這個平庸而可笑的小丑,指出他的所作所為不過是一場“笑劇”(我看的是比較早的譯本,后來不知是否譯成“喜劇”,但顯然還是“笑劇”符合馬克思的原意)。 所以,緊接著上面的話,馬克思又說:“科西迪耶爾代替丹東,路易·勃朗代替羅伯斯比爾,1848-1851 年的山岳黨代替1793-1795年的山岳黨,侄子代替伯父。在使霧月十八日事變得以再版的種種情況中,也可以看出一幅同樣的漫畫!” 這里的“侄子代替伯父”,就是指路易·波拿巴代替他的伯父拿破侖·波拿巴。拿破侖·波拿巴在歷史上演出的是悲劇,而路易·波拿巴演出的則是一場笑劇。 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52年版中,總的這一段話甚至是這樣寫的:“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他忘記補充一點:第一次是作為偉大的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卑劣的笑劇出現。科西迪耶爾代替丹東,路易·勃朗代替羅伯斯比爾,1848-1851年的山岳黨代替1793-1795年的山岳黨,倫敦的特別警察和一打債臺高筑的軍官代替小個軍士(按指路易·波拿巴流亡倫敦期間曾自愿充當特別警察。倫敦的警察代替小個軍士,是指路易·波拿巴代替拿破侖第一)及其一桌元帥!白癡的霧月十八日代替天才的霧月十八日!在使霧月十八日事變得以再版的種種情況中,也可以看出一幅同樣的漫畫。” 因此,馬克思說的“作為悲劇出現”和“作為笑劇出現”的人物,不是同一個人,而是兩個人。前者是偉大的悲劇中的英雄,后者則是卑劣的笑劇中的小丑。這種小丑總是盡量把自己打扮成英雄,在行為舉止上刻意模仿前輩的一舉一動,也想能站在高處便使千萬民眾“山呼萬歲”,甚至企圖以貶低英雄來抬高自己的身價,但是,他的低能可笑的言論和倒行逆施的行動,卻使他不能不如同路易·波拿巴一樣,在歷史上扮演白癡的角色。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馬克思在接下來的論述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原理,深刻地揭示了其中的奧秘:“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當人們好像剛好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并創造前所未聞的事物時,恰好在這種革命危機時代,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為他們效勞,借用它們的名字、戰斗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的新的一幕。” 這種“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為他們效勞,借用它們的名字、戰斗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的新的一幕”的人物,人們見得還少嗎?可以說,接二連三,屢見不鮮哪!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恰恰是這種人物,最善于以花言巧語來迷惑民眾,而處于弱勢地位的民眾,也最容易被迷惑。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弱者總是靠相信奇跡求得解救,以為只要他能在自己的想象中驅除了敵人就算打敗了敵人;他總是對自己的未來,以及自己打算建樹,但現在還言之過早的功績信口吹噓,因而失去對現實的一切感覺。” 失去對現實的一切感覺,沉醉于似是而非的借來的語言之中,等來的,就只能是一場真正的悲劇而已!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