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博客之《春風化雨》(本人)貼文
1909年,16歲的毛澤東從偏僻的韶山來到早已心儀的新式學堂——東山小學。東山學堂背山面水,院內小河環繞,草木青蔥,蛙聲不絕。初春的一天清晨,少年毛澤東興致盎然地到來到池塘邊晨讀,忽聞一聲悅耳的蛙鳴,隨之蛙聲四起,彼此唱和,素來熱愛大自然的毛澤東不能不為之砰然心動,觸景生情,詩興大發,少頃,一首理趣兼備、生動傳神的詠志詩從他口中緩緩而有節奏地流出: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該詩托物言志,把自己立志成為英雄豪杰的遠大抱負寄托在小小的青蛙身上,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少年毛澤東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懷和壯懷激烈的宏大抱負,也表現了毛澤東從小就具有的嘯傲寰宇的“霸氣”。讓我們看看這種“霸氣”是如何展開的:開篇突兀而起,一只以靜待動、虎虎有生氣的青蛙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此句不凡之處在于詩人發現了青蛙身上的“虎氣”、“豪氣”、“霸氣”。一個“獨坐池塘”,把青蛙那種萬蟲之王的英雄氣概刻畫得入木三分,接著用“虎踞”來借喻,陡然間將青蛙的形象放大了。此兩句寫的是青蛙的靜態,他孤獨盤踞在池塘邊,頭頂綠蔭修身養性,在這種靜謐中感到的卻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蘊積著,等待著噴薄而發的時刻。再看后兩句,由靜到動,將詩人“萬里江山我為主”的宏大志向表現得淋漓盡致。別看“我”此刻蹲在池塘邊默然無聲,但當春天到來時,“我”的叫聲將震撼天地。這兩句更將詩人天下無敵的英雄氣概推向了高潮,少年毛澤東的這種“試看天下誰能敵”的“霸氣”呼之欲出。同時也抒發了毛澤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毛澤東的這種“霸氣”貫穿其一生,尤其表現在他對貪官和強權的問題上。他對貪官“霸氣”。
劉青山、張子善案件是在建國初期“三反”運動中查出的一起黨的領導干部嚴重貪污盜竊國家資財案件 。劉、張貪污案上報毛澤東后,看著二人一樁樁貪污腐化墮落罪行的材料,毛澤東濃眉緊鎖,非常氣憤,指示中央有關同志“必須把此事當作一場重大斗爭來處理”,并親自批示處決他們。劉青山、張子善將被處決的消息在內部傳開之后,在河北省和天津市的一些干部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尤其是那些當年隨著他們二人出生入死鬧革命的干部,以戰友情誼的關系疾呼:"他是有功之臣,千萬不能殺呀!""可以判個重刑,讓他們勞動改造,從新做人。希望中央能刀下留情!"干部們的這些呼聲,都集中地反映到當時擔任天津市委書記的黃敬同志那里。在處決劉青山、張子善之前,曾在冀中擔任過區黨委書記,看著劉、張成長的黃敬同志找到當時擔任華北局書記的薄一波同志,說劉、張錯誤嚴重,罪有應得,當判重刑,但考慮到他們在戰爭年代出生入死有過功勞,在干部中影響較大,是否可以向毛主席說說,不要槍斃,給他們一個改造的機會。薄一波同志說,中央已經決定了,恐怕不宜再提了。黃敬同志堅持要薄一波同志反映。薄一波同志說:"這樣吧!我帶著你,咱倆一起去見主席。見到主席后,你當面向主席申述理由。"黃敬同志說:"不,不,我說什么也不去,你是大局書記,你可以當面向主席講嘛!"這樣,薄一波同志只好如實地向毛主席傳達了這些意見。毛主席接著說:"正因為他們兩人的地位高,功勞大,影響大,所以才要下決心處決他們。只有處決他們,才可能挽20個,200個,2000個,2萬個犯有各種不同程度錯誤的干部。黃敬同志應該懂得這些道理。"聽了主席的教誨,薄一波同志當即表示說,主席看得很深遠,堅決按主席的意見辦,把這二人立即執行槍決。毛澤東對貪官的這種不奉情面、不論職務高低、不管是否功臣,堅決地毫不妥協地嚴肅處理的“霸氣”,震懾了一切企圖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不法分子。另有一細節,較好地注腳了這種“霸氣”。當時,中央指示,劉青山、張子善被處決之后,新聞要大張旗鼓地進行報道,以警示世人。在宣傳報道的問題上,當時《人民日報》一位負責同志向中央反映說,前不久,劉青山出席了在匈牙利召開的一個國際會議,并且被選為常務理事。為此,《人民日報》已經發表了消息。現在,《人民日報》再發表劉青山處決的消息,恐怕在國際上帶來不好的影響。這位同志建議,在發表劉青山被處決的報道時,可否把劉青山的"青"字加上一個三點水,寫成"劉清山"。這樣,在國際上人們可以理解為,這個劉清山,不是被選為常務理事的"劉青山"。毛主席當時明確表態說,不行!你這個三點水不能加。我們就是要向國內外廣泛宣布,我們槍斃的這個劉青山就是參加國際會議,并且被選為常務理事的那個劉青山。是貨真價實的劉青山,是不加三點水的劉青山,是不要水分的劉青山。毛澤東從來就是認準了的事就會堅定不移地做,決不管他人論短長,即使是國際社會怎樣看,也決不動搖。更何況此事是合乎他一貫倡導的“實事求是”精神。
他對強權“霸氣”。 毛澤東是為中國的獨立、自由、平等而奮斗的堅強斗士,認為平等是對外交往的基本原則。在國際事務中,他不畏強權,奮力抗爭,追求平等。60年代初期與蘇共的論爭發展到兩黨的徹底決裂,就體現了這種對強權的“霸氣”。由于蘇共在對待中共的關系上堅持大國沙文主義,把中蘇關系當成“父子黨”、“父子國”的關系,正是這種不平等的黨際和國家關系,迫使毛澤東和中共起而抗爭。在斯大林時代,毛澤東和中共只是發發牢騷,而在赫魯曉夫時期則不同了。毛澤東與斯大林的關系和毛澤東與赫魯曉夫的關系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因而對赫魯曉夫不平等地對待中國黨和國家的做法,中方開展的是直接的面對面的批評與斗爭。1964年11月,毛澤東在一次會議上講,中蘇分歧就是從蘇聯對中國實行大國沙文主義時開始的。蘇聯領導搞大國沙文主義,這是中蘇關系的核心問題,是要害所在。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跟蘇聯之間的糾紛是一天也不會停止的。中華民族從來就沒有向人屈服過。我們現在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當然更不能向任何外國屈服,即使對最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美國,我們也沒有低過頭。對蘇聯也是一樣,我們決不屈膝稱臣。我們爭的也不是居人之上,而是平等的地位。作為中蘇論戰的親歷者和參與者,鄧小平堅定地執行毛澤東的決策。1960年9月,鄧小平率領的中共代表團在莫斯科與蘇方會談時說:“中國共產黨永遠不會接受父子黨、父子國的關系。你們撤退專家使我們受到損失,給我們造成了困難,影響了我們國家經濟建設的整個計劃和外貿計劃,這些計劃都要重新進行安排。中國人民準備吞下這個損失,決心用自己雙手的勞動來彌補這個損失,建設自己的國家。”1989年,他在會見來訪的戈爾巴喬夫時談到,在中蘇兩國和兩黨關系的問題上,之所以發生爭論,“真正的實質問題是不平等,中國人感到受屈辱”。毛澤東這種對強權“霸氣”的精神深得國際社會一切主持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廣泛好感和支持。
毛澤東,一個對邪惡堅強不屈的英勇戰士,這種“霸氣”緣于他對親人、對人民、對國家、對民族深深的愛。當他別離自己的妻子時,“凄然相向,苦情重訴。”“熱淚欲零還住。”他告知開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更希望:“重比翼,和云翥”。當他目睹苦難深重的人民時,他不顧個人安危,深入虎穴,從心底發出“無法無天是為民”、“無非一念救蒼生”。當祖國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時,他率領英勇的中國共產黨人奮起抗爭,“為國效命”,并表示了“匈奴不滅,何以為家”的堅強決心。
從1976年到現在,這位中國人民真正的好兒子,已經離世32周年了。他飽經生離死別與艱難困苦,他帶領各族人民創造了一段影響深遠的中國歷史,他走過了人與神的奇幻輪回。可以預見在未來的日子里,他的名字仍將和“中國人”緊密相聯。毛澤東,一個中國人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情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