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特集:發展模式、制度模式與環境政治
沿著發展路徑節能減排
——建立節能減排的中國標準
李稻葵(作者: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摘要:氣候變化以及如何防止氣候變化,已經上升為世界性的、超越意識形態爭論、超越文明價值沖突的最重要的話題。中國在這一問題上應該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在國內堅決推行節能減排,制定并公布能源價格調整時間表,使能源需求在可預見的時間里趨于理性;同時以我為主開展國際研究,提出節能減排的中國理念和標準——按照發展路徑減排,從而代表發展中國家,主導二氧化碳排放國際談判。
——生態價值觀與生產、生活的漸進革命
盧 風(作者: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哲學系教授)
摘要:今日之中國,“資本的邏輯”已成為約束制度建設的最有力的“邏輯”。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資本的邏輯”所支配的社會是極度畸形發展的社會,是物質文明如腫瘤般膨脹而精神文明極度萎縮的文明。走出生態危機的惟一出路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必須限制“資本的邏輯”。這既需要越來越多的普通人獨立地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去創造發明真正適合自我的生活方式,又需要國家制定鼓勵適度消費的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
“增長經濟”及其對中國的生態影響
——紅綠生態社會主義選擇的可能
郇慶治(作者: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哲學系教授)
摘要:中國的發展,正日益呈現出一種“增長經濟”而不是“增長中經濟”的特征。中國所面臨的真正生態威脅,是經濟與社會對經濟增長本身的不斷增加的依賴。中國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紅綠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也許可以成為更有效地抑制與逆轉增長經濟化的趨勢,盡管并沒有任何中國肯定會這樣做的保證,而且即使選擇這樣做也未必能成功,但生態社會主義的選擇極可能把中國帶向十分不同的未來——一個更加綠色的中國。
“反增長計劃”能否超越增長經濟
【希】塔基斯·福托鮑洛斯(作者:希臘籍英國自由政論作家,《包容性民主國際學報》主編)
摘要:“反增長計劃”的目標是用一種非增長的社會來代替目前的增長社會,其策略是一種價值觀和思想的變革。而目前包括生態危機在內的多重危機的根源,是經濟和政治權利的集中。立足文化變革的反增長,無法撼動現行生產資料所有權和資源市場配置的制度安排。可行的路徑是建構全新的經濟組織體系——不再受制于市場經濟原則,而是滿足所有公民的基本需要,以及由全體公民決定要實現的非基本需要,最終取代跨國公司和市場經濟體制。
地區共同體:生態政治學的典型處方及其問題
李義天(作者:中央編譯局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所)
摘要:生態破壞的癥結在于人類社會政治結構本身——階層制。誰為當代經濟增長、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政策付費,而又是誰從中受益,這是環境正義運動的核心問題。地區共同體——讓民眾和社群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態命運和社會命運,也讓民眾有權探尋一種對環境和社會負責任的生活方式——這一生態政治學的典型處方,難以克服生態系統連貫性與人類政治結構分割性的矛盾。生態社會主義倡導消除資本主義,消除由逐利而來的排他性緊張關系,提供了一種全球主義的生態拯救的可行路徑。
——可持續社會的路徑選擇
【印】薩拉·薩卡(作者:生態社會主義權威學者)
摘要:資本主義框架下,增長的沖動永無止境。社會要可持續,應當阻止進一步的經濟增長,而這只有在政府控制整個經濟的前提下才能發生。未來社會將是一個社會主義的世界社會——生態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計劃的,主體部分是國有化的;工人被給予工作保證,病人、老人和幼兒得到社會機構的關照,否則,社會的大多數將不會接受一種退縮政策;更大程度上的經濟平等是必要的,以便使人們接受必要的犧牲和較低的生活標準。
社會民主主義的“綠化”與生態社會主義
李 宏(作者: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摘要:傳統社會民主主義所關注的重點是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中人與人的關系,關注資本如何使人異化并致力于人性的恢復和社會的平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民主主義吸納借鑒綠色運動與生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其傳統的對人與社會的關注擴展到對人、社會和自然,環境保護成為其與自由、公正、團結等基本價值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新奮斗目標。如果說生態社會主義是改革派,則社會民主主義就是改良派,“紅中有綠”是其現時段的特點:生態問題只是被添加到原有的意識形態中,是補充而不是替代。
中國發展道路的一種選擇:生態社會主義
肖顯靜(作者: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教授)
摘要:中國的現代化,是在不完整的西方現代性觀念指導下進行的,是工具理性的現代化而非價值理性的現代化,是表層的物質現代化而非深層的精神現代化。這種不完整的現代化制造了包括環境問題在內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中國目前以及以后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追趕,而是超越。超越不可能以原來的觀念、傳統的道路——資本主義、傳統社會主義——為基礎。把維護全球性的生態平衡和實現社會主義結合起來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給未來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提供了一個新的思想支點和視角。
社會主義與技術:一種部門性觀點
【美】維克多·沃利斯(作者:美國柏克利音樂學院政治系教授,《資本主義、自然、社會主義》雜志編輯)
摘要:生態保護所需的框架與資本主義特征對立。在資本主義下,農林漁業、工業交通、信息通訊、軍事、醫療保健等部門盡管技術成就巨大,但無法克服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市場無序、追逐利潤、受惠對象的選擇性而非整體性。從長期來看,生態保護所需的框架將與社會主義聯系在一起:社會主義的獨特貢獻,不在于對技術的特殊發明,而在于對社會的重組,使得對技術的選擇不再建立在可銷售性和利益潛能之上,而是建立在與人類和自然界的整體要求協調一致的基礎之上。
生態足跡的性別化差異:對生態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意義
【澳】艾瑞爾·薩勒(作者: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資本主義、自然、社會主義》雜志資深編輯)
摘要:性別歧視已經滲透進了諸如積累、勞動、階級、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等的理論構建。造成生態足跡性別化的原因除了性別盲點之外,就是相關職能部門決策的男性化傾向,以及歐洲中心主義的存在。女性在管理具體的和自然的新陳代謝循環方面的技能,以及女性對如何最好地實現具有生態可持續性的社會正義和文化自治的更為了解,預示了建立一個公正的和可持續的未來所必需的再生認識論。
自下而上,建構生態福利國家
——韓國的生態社區和協會運動
【韓】具道完(作者:韓國環境與社會研究所所長)
摘要:韓國資本主義發展模式,被視為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成功案例。對韓國發展模式可持續性的評估卻表明,韓國的發展模式不具備可持續發展性:工業主義范式是以工業為核心的發展模式,不能認識到生態體系承載能力的有限性。韓國考慮改革發展模式:生態化范式中的福利國家生態主義,是目前最為可行的發展模式,但它也有不少局限。生態社區和協會運動自下而上的轉型策略,批評了國家的暴力和不稱職。通過這一反思性力量,我們有可能擴展一種普遍的理性主義。
生態社會主義視角下的農業政策評估
【日】丸山正次(作者:日本山梨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摘要:與工業生產方式類似的現代農業,威脅著農業的可持續性。無力機械化耕作的農戶家庭被迫棄農,農村合作社難以維持。農業問題演變成了農村家庭問題,并進而演變成了村莊的問題。生態社會主義強調農業勞動本質上是具有生態關懷的勞動過程,為農業和環境的保護提供了理論思路。重視農業廣泛的社會功能的日本新農業基本法,是將環境保護原則整合入農業政策的實踐。但要將農業與環境保護真正融為一體,必須建立一種讓本地居民為了切身利益而保護環境的農產品市場。
中國的環境運動:中西比較
崔 鳳 邵 麗(作者:崔鳳,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副院長、教授)
摘要:工業化下嚴重的環境后果,催生了世界環境運動的蓬勃發展。西方的環境運動已經經歷了自然保護運動階段、環境保護主義階段和生態保護主義階段,重點已經從地方污染議題轉到全球環境問題。中國的環境保護運動有民間組織、知識分子和政府發起三種,主要還處在以局部利益為出發點的“地方性思考、地方性行動”階段。其中,民間環境保護運動作為在中國環境治理結構乃至社會結構中出現的新型力量,令人矚目。
改革開放研究
是否存在一個中國模式?
姚 洋(作者: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經濟學季刊》主編)
摘要:中國過去30年的驕人成就體現在經濟的高速增長、貧困人口的巨大下降和社會的相對穩定。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完成了從計劃到市場的平穩轉型。創造中國奇跡的動力,是經濟發展初期的高儲蓄率、投資率和較高的人力資本。世界的競爭,是思想的競爭。中國的發展模式——中性政府、財政分權、務實政黨、新民主化道路——將在政府干預經濟、國家治理方式和民主問題上,對世界、對成見提出挑戰。
——從90年代三部小說看社會思想轉型
韓毓海(作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摘要:90年代是20世紀的終結,“大寫的人”遭遇了市場化,“人的文學”面臨危機。《白鹿原》代表的理學世界觀,在非階級化的人性偏好下,將“民族的歷史”演繹成“民族的秘史”;邊疆作品《塵埃落定》,深耕多元文化,拒絕“市場經濟化”與“體制化”,保持了生機活力;《馬橋詞典》從事民俗學和文化民主的寫作,致力于復興那些由于被視為“方言”而遭到排除、壓抑的人類精神活動。隨著社會分化、區域間隔以及全球化,出現了具體的人、階級的人、鮮活的人,這是人文主義意識形態的危中之機,是一個值得展望的文學自由的時代。
文化研究
中西文化的隔膜與文人的玩世不恭
——由胡適欣賞杜威談起
彭小瑜(作者: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主任、教授)
摘要:我們對中國文化的開放性過于樂觀,忽視了中國社會對外來思想、文化接受中封閉、隔膜的一面。胡適對杜威反天主教思想無批判的認同,及其對宗教的玩世不恭,導致了他缺乏理想與激情的社會見解,典型地反映出國人在接受西方文明過程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如果胡適能夠對杜威的思想不是一邊倒地崇拜,而是置放于當時美國和整個西方文明的語境中給予更加深入的考察,他對“主義”以及宗教信仰的力量會有更加實事求是的認識,或許他對中國社會和政治問題的見解會更深刻,也會更好地完成他傳播西學到中國的使命。
2008年第6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