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編譯局以田辰山老師《中國辯證法》一書出版
為契機召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座談會
2008年6月24日上午,中央編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召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座談會,中央編譯局副秘書長、“馬克思主義研究譯叢”主編楊金海研究員主持會議,《中國辯證法:從易經到馬克思主義》作者田辰山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安樂哲教授、澳大利亞邦德大學東西方經濟文化研究中心創辦理事李瑞智教授以及張世英等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政法大學10多位專家學者就中西文化比較、辯證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本次研討會是以《中國辯證法》中文版出版為契機而召開的。作者田辰山首先介紹了《中國辯證法》一書的基本思想,并強調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中國人常常對西方文化的許多概念如自由、民主、人權等產生誤讀,這是需要引起我們警惕的。安樂哲強調,從整個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景來看,已呈現美國、歐盟和中國三足鼎立。中國傳統文化很獨特,但西方世界目前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仍然很不夠,比如在美國大學的哲學系《易經》是被當作東方宗教來學習的。安樂哲相信,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開放和發展,十年后中國文化對世界會有很大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如《易經》所蘊涵的思想)會引導未來世界文化發展的方向。安樂哲還指出,萊布尼茨是第一位中西哲學比較家,對西方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起了很大作用,而田辰山的新著《中國辯證法》將促進今天的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李瑞智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與西方思想是不同的,以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為指導的科學技術對環境的破壞性要小一些,相信能夠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張世英教授高度評價《中國辯證法》一書,認為該書以“通變”來概括辯證法是非常精辟的,與他近20年來的思考是相通的。張世英還強調,西方傳統文化的“主客二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這兩種思維方式各有優缺點,應該融合互補。他主張吸收西方文化“主客二分”的科學理性的優點,構建“后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思維方式,以別于中國傳統上“前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思維方式。莊福齡教授認為,“通變”概念是《中國辯證法》一書的靈魂,用“通變”來解讀辯證法,就抓住了辯證法最核心的問題,即發展的“可持續性”和“變化”的永恒性,這與科學發展觀是相通的。此外,該書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很有必要在此基礎上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視野,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楊金海研究員指出,中華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復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話語體系,推動中國現代文化走向世界,是中國思想文化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使命。牟鐘鑒教授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要回到馬克思主義的原典和文本,其次要將馬克思的思想與列寧主義做適當區分,第三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辯證法》的最大貢獻就在于它在中西文化比較基礎上找到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性,這對于消除中西之間的誤解和隔閡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錢遜教授認為,《中國辯證法》以中西文化比較的方法來研究辯證法的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路和研究角度。如何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來充實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做了有益的探索,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也是成功的范例。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值得去做。毛立言研究員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綜合性的創造過程,這個過程要在馬克思主義框架內進行。《中國辯證法》從辯證法的層面來考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抓住了深層次的根本問題。張秀琴博士認為,應該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的中國化過程進行像《中國辯證法》這樣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溫海明博士強調,“通變”是一種中國傳統典型的哲學與政治學意識,它滲透在文化演進的每個層面和每個角落。在今天的中西方文化交匯點上,“通中西之變”顯示出其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中國辯證法:從易經到馬克思主義》中譯本日前已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被列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馬克思主義研究譯叢”(“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第一批書目(12本)。
(該新聞稿為中央編譯局研究員魯克儉撰寫,題目有改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