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流行的一種很時髦的說法,叫“與國際接軌”,其實就是這種懶漢思想。筆者并不反對與國際接軌,如果按照字面理解,與國際接軌本來應該是指建立一條物質、信息、技術的通道,以便于國際間的雙向交流,其中通道兩端在國格、人格上是對等的,絕無老子兒子、師傅徒弟之分,如果是這樣的“與國際接軌”,國人當然舉雙手贊成。然而,我們到處所聽到的“與國際接軌”,顯然不是這樣,一些人心目中的經濟學“與國際接軌”當然也不是我所說的接軌。
目前經濟學“與國際接軌”的說法,至少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誤區之一:“與國際接軌”就是向西方看齊
有人說,中國沒有經濟學家,比如2005年底,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說:“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5個。國內有的著名經濟學家連在國際上最好的50個經濟系里當研究生的資格都不夠。”華爾街日報評選十名中國經濟學家的標準之一干脆就是中國學者在國外發表文章的數量。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則斷言,中國有很多名牌大學設有經濟系,但沒有一個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經濟系的前列,無法與麻省理工、哈佛、耶魯、劍橋、牛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世界名校相提并論。上述言論的一個共同點是用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經濟學和經濟學家,其邏輯謬誤是不言自明的。就好比,一個擅長游泳的人,與不會游泳的拳擊世界冠軍比游泳,一個擅長拳擊的人,與不會拳擊的象棋大師比拳擊,拿別人的短處與自己的長處去比,那么,結論總歸是荒謬的。如果按照這一邏輯,按照中國人的標準來評價美國的經濟學家,那么,也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美國沒有一個合格的經濟學家。
上述中國沒有合格的經濟學家、中國目前的經濟學十分落后等言論就是“‘與國際接軌’就是向西方看齊”這種誤區的典型代表。其錯誤的根源首先是把中國的市場經濟與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混為一談,看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由此自然把中國需要的經濟學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學混為一談。主張中國經濟學向西方看齊,其結果必然是,一方面,使中國經濟學失去存在的理由與特色,另一方面在實踐上必然導致全盤西化的行動,從而給社會帶來災難。
誤區之二:就是用西方的標準來評價中國經濟學
在有些人眼里,所謂經濟學與國際接軌就是美國化,標準化就是數學化,現代化就是新古典化。上述否定中國經濟學家成就的言論就是這種誤區的典型代表。這種說辭的更直白表述就是一權都要聽洋人的話,一切都要照洋人的規矩辦。其錯誤的根源就是不顧事實,看不到自己的成績,體現了這些人應有的民族自豪感和學術自信心的缺失。我們很難想象,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都不愛的人,能給他的國家和人民提出值得信賴的政策建議嗎?其危害是誤導了中國經濟學研究的方向,坑害了年輕學者,浪費了寶貴的學術資源,造成學術界思想的混亂。
因為中國經濟學到底是好是壞,中國經濟學家的水平是高是低,其實與洋人沒有什么太大的直接關系。中國的經濟學不是擺在櫥窗里供洋人觀賞的花瓶,中國的經濟學家也不是放在動物園里供洋人參觀展覽的大熊貓,所以中國經濟學家和經濟學理論既不需要洋人品頭論足,也不需要洋人的喝彩。
誤區之三:把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終極目標
有些學者天真地以為中國學者憑著中國人突出的聰明才智,只要發奮圖強,向西方學者看齊,就能得到西方學者的認可,就能最終獲得夢寐以求的諾貝爾獎。這實際上是一些沒有現實追求,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只能跟在西方學者身后模仿爬行的學者用來自我安慰的強心劑。
20世紀的科學史表明,在自然科學方面,中國現代不是沒有出現過杰出的科學家,他們不僅在理論基礎上對前人的理論作出了重大突破,而且在實際應用方面,也為人類作出了相當突出貢獻。比如地質學家李四光,如果按照舊有的地質構造理論,不但中國是個貧油國,就是世界當時勘測的石油儲量,到20世紀末就已經枯竭,現在全世界開采的石油,都是按照李四光的理論開采出來的,這樣的科學家在整個20世紀的世界范圍都少見,可是卻與諾貝爾獎的任何獎項無緣。按照諾貝爾獎的評選標準,李四光完全夠格!
再有如科學家袁隆平,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打破了西方學者長期以來信奉的水稻不能雜交的教條,使糧食大幅增產,為解決地球上60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袁隆平這樣的人同樣也沒有得上諾貝爾獎的任何獎項。中國人不是沒有人具備參評諾貝爾獎的資格,中國自然科學家的境遇尚且如此,中國經濟學獲得諾貝爾獎的前景就更是可想而知。
事實上,中國人很難得上諾貝爾獎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西方世界所標榜的全世界、全人類實際上在語境上指的就是西方世界的全部,并沒有包含真正的全部人類,諾貝爾獎作為西方文化背景的產物,當然關注的也只是西方世界那一小部分。就像你只關心自己家的事情,而不關注別人過得怎樣一樣,這談不上是西方人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因為,就像魚和鳥不能在同一個空間生活一樣,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本來就是兩回事。
中國經濟學者瞄準諾貝爾獎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自欺欺人。作為學術價值觀的誤導,對中國經濟學的健康發展十分有害。這種單一的追求,很可能破壞中國經濟學的多樣化生態。
誤區之四:全面引進洋教材,按照國外的教學要求教學
經濟學教學與國際接軌很多大學在形象建設中都十分強調與國際接軌,并把經濟學教學和科研的國際化作為一個可資炫耀的資本,似乎誰要是不與國際接軌,誰就在經濟學圈里無法立足了。一些學校甚至認為中國經濟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培養國際性的經濟學家;也就是說,要使中國培養的經濟學博士能夠在歐美市場就業和能在國際著名的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這種說法實在很誘人,卻是對廣大學生和家長的嚴重誤導。
事實上,中國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由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轉變,以就業為導向已經成為各個學校必須重視的問題。家長們花了大蜇的資金把孩子送進高校,其直接目的就是就業。學到能夠有利于就業的課程是家長和學生的最大心愿。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在中國本土、中國企業就業是他們的唯一選擇,全面引進洋教材,按照國外的教學要求教學,學生們在畢業后基本用不上。讓學生在學校接受了一堆沒用的東西,是學校對家長和學生的極不負責任的表現。帶來的長期后果必定是整個經濟學高等教育的滑坡與衰落。畢竟按照所謂國際化教育目標最終獲得就業出路的人是極少數。犧牲多數人的利益,去追求假大空的目標,就是誤人子弟。
如果上述“與國際接軌”成為一種思維模式,一事當前,先看外國人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那么,中國人的創新能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抑制。如果中國人花在“與國際接軌”上的精力遠遠大于花在創造上的精力。長此以往,中國的經濟學家就會逐漸喪失思維能力,那時,中國恐怕真是既無經濟學又無經濟學家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