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武漢作協會員李楠楓先生火了,原因也很簡單,點評教員的《沁園春·雪》。
這位李先生的用詞很獨特,我們簡單概述就是:
下品、俗氣、描述非常一般、比喻非常生硬、自吹自擂、成就非常低、不入流。。。
且不說,教員去重慶談判時,一首《沁園春·雪》,讓山城文人墨客為之一震。作品發表后,老蔣氣急敗壞地找來一堆御用文人,要他們按照沁園春的體例填詞,必須在氣勢上蓋過教員,一時間,上百首御用文人的作品紛紛出爐,時過境遷,傳下來的無一。。。
這位武漢作協的李楠楓先生,歷史學得不好,沒關系;見識少,也無妨;只是這份無知者無畏的膽識,就是蔣光頭見了,恐怕也要震驚不已吧!
我是理工科出身,對于詩詞,是不大懂的,有幸在讀大學的時候,聆聽過@周文順 老師給我們講《沁園春·雪》。十幾年過去了,周老師當年課堂上授課的場景,仍歷歷在目,由于是憑記憶復述,有不到的地方,還請周老師補充[作揖]
周老師如是給我們講道: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千里冰封,寫得是靜態的雪;萬里雪飄,寫得是動態的雪。
毛主席筆鋒一轉,就開始從時空上寫雪: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長城內外,是南北著寫雪;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黃河冰封,是東西著寫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有高山,有平原,這是上下著寫雪,詩人的視角從平地直入云霄。
到這里并沒有完,前面講得是陰天的景,詩人又開始寫晴天的雪了: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總結上闕,簡直把雪寫絕了:陰晴皆有、動靜相合、南北東西上下時空全涵蓋,如此寫自然之雪,已是前無古人了。
一般人在轉折的時候,往往上闕寫得很美,到下闋就變得很爛,毛主席以一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過渡得渾然天成!
最精彩的是,下闕引入5位帝王,用周老師的大白話翻譯——就是沒文化。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沒文化嘛;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還是沒文化嘛;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一介武夫,仍是沒文化嘛;
俱往矣,這全部是過去時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是何等的自信與從容!
江山如此多嬌,舍我而其誰也!
想起周老師講解《沁園春·雪》的精彩一幕,再聯系到武漢作協會員李楠楓點評的“下品、俗氣、不入流”,我想到了一首詩: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