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晚,南陽方城一所小學生宿舍燒起的大火,讓人倍極心疼。
13名小學三年級男生消失在火海之中,他們的生命永遠定格在大寒前夜,濃煙烈火之中。
事故發生后,接踵而至的是追問和追責,總得需要有人為此承擔責任的,然而再嚴厲的問責也不能挽回13個寶貴的生命,也無法撫平13個普通家庭汩汩流血的傷口。
學校周圍的住戶說:大火燒起來的時候,聽得見里面的小孩不斷在喊“媽媽…媽媽…快來救救我…”
烈焰灼烤之際,媽媽們在哪里呢?
他們是一群可憐的孩子,爸爸媽媽大多在遙遠的地方打工,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在學校寄宿,小小年紀便已經獨立生活。
有人責備學校管理存在各種問題,可是沒出事之前,學校在當地口碑很好,附近葉縣的孩子也送到這里來,他們為留守兒童提供的學習生活條件在當地算是好的了。
與其憤怒地譴責,不如先靜靜地默哀,向13個苦命的孩子默哀,愿他們再來人間時,能夠得到命運的垂愛,少有無奈之苦,遠離意外之災。
這場大火燒出了人間苦難,也燒出了底層真相。
如同前些日子甘肅地震后的農村,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房屋破舊,院落蕭條,中青年人外出打工謀生,剩下的是老人和兒童。
社會各方力量也在盡力縫補著這千瘡百孔,比如孩子上學實行寄宿制,來回有校車接送,可投入的社會資源終究是有限的,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不可預料的意外。
2010年,湖南衡陽一輛三輪車改造的“校車”墜河,14名遇難學生中11個是留守兒童。
14年過去了,社會財富不斷累積增加,但留守兒童問題仍然是一塊不知該如何療愈的傷疤。
咬牙吃苦受累是為了讓下一代人過得更好,然而對于一些普通家庭來說,一代又一代地打工,社會發展的紅利惠及到他們身上了嗎,他們的命運和生活狀況得到根本性改善了嗎?
最近,廣東深圳,因在街頭彈奏鋼琴走紅的58歲建筑工人易群林收到“春晚等著你”的邀請函。
捧著邀請函,他雙手激動得有些顫抖:“我一個老農民,做夢都沒夢見這么高光的時刻!”
不就是去看一臺晚會么,為何會顯得猶如恩賜般的隆重,難道打了一輩子工的老農民就沒資格與那些高貴的人共賞流光嗎?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現實,不僅僅教育領域,民生保障和公共福利方面,整個社會對底層欠賬非常多。
復旦大學張維為教授說,每位國民都是“全民所有制”的主人,都擁有一份可觀的財產。
何祚庥教授反問,我也是人民中的一員,請問我怎么才能動用屬于自己的“這份可觀的財產”呢?
絕對的平均主義無法實現,但相對的公平均等則觸手可及。
不分地域、職業、身份、窮富,只要能夠為所有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保障,當父母的再苦點累點都毫無怨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